1
|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新解 |
裴植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2
|
孔子的“使民”思想──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 |
吴丕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4 |
6
|
|
3
|
“孰与”句的结构和作用 |
方文一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6
|
|
4
|
束脩别解 |
刘军
|
《群言》
|
2024 |
0 |
|
5
|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商榷 |
富金壁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24 |
0 |
|
6
|
要将儒家思想观点生活化——《〈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
张玉彩
|
《作文(高中版)》
|
2024 |
0 |
|
7
|
“宰予昼寝”新说 |
陈昌宁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4 |
5
|
|
8
|
孤、寡人、不谷浅识 |
蒋兆鹄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6
|
|
9
|
孔子与爱默生 |
杨径青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
|
|
10
|
仁学是人际关系学 |
罗世烈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4
|
|
11
|
杨伯峻《论语译注》献疑 |
高敏
|
《孔子研究》
CSSCI
|
2015 |
5
|
|
12
|
《论语》“蓧”字解诂 |
于智荣
李立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3
|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 |
闫笑非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6 |
4
|
|
14
|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二则 |
金纯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15
|
“毋吾以也”正诂 |
贾齐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8 |
3
|
|
16
|
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 |
余虹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7
|
孔子重农的特色 |
刘兴林
|
《古今农业》
|
1996 |
2
|
|
18
|
“人”和“民”的混淆 |
黄展骥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9
|
孔门风范──论孔子与孔门弟子 |
李剑亮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5 |
0 |
|
20
|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三则商榷 |
刘精盛
吴青峰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