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 被引量:156
1
作者 王德春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象似性 语言符号 语言单位 理据性 任意性 强调 索绪尔 论语 通论 时代
原文传递
先秦复音词初探 被引量:106
2
作者 马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5期55-64,共10页
先秦已有复音词,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先秦复音同的具体情况如何,根据什么确定复音词,先秦复音词在先秦词汇中以及整个汉语词汇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都有待深入研究。下面根据我们对于先秦时期若干代表著作中出现的复音词所做的初步考察... 先秦已有复音词,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先秦复音同的具体情况如何,根据什么确定复音词,先秦复音词在先秦词汇中以及整个汉语词汇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都有待深入研究。下面根据我们对于先秦时期若干代表著作中出现的复音词所做的初步考察,就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划定先秦复音词的标准先秦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词,如:参差、窈窕、辗转、鹦鹉;一类是合成词,如:国家、光明、先生、百姓。单纯词只包含一个词素,容易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音词 合成词 单纯词 诗经 孟子 复合词 左传 先秦时期 词汇发展 论语
原文传递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109
3
作者 郭锡良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郭锡良一“以”字在甲骨文中作和。郭沫若先生把释作“以”是对的,我们赞同李亚农、金祥恒和裘锡圭同志的看法,和是繁简体的关系,象人手提一物①。“以”的本义应是提携、携带,用作具体“提携”义的例证在卜...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郭锡良一“以”字在甲骨文中作和。郭沫若先生把释作“以”是对的,我们赞同李亚农、金祥恒和裘锡圭同志的看法,和是繁简体的关系,象人手提一物①。“以”的本义应是提携、携带,用作具体“提携”义的例证在卜辞中很难找到,用作抽象的“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字 介词“以” 论语 介词用法 “是以” 宾语前置 “以为” 西周金文 构词语素 固定结构
下载PDF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 被引量:89
4
作者 王辉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1,共5页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是儒经英译的高峰,至今被西方奉为标准译本。但大陆翻译界和出版界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研究严重滞后。本文拟对理雅各生平译述作一简要介绍,并以《论语》为例,分析其学者型翻译的特色与得失。
关键词 理雅各 《中国经典》 论语 学者型翻译
原文传递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被引量:81
5
作者 李学勤 《孔子研究》 1987年第2期60-64,共5页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有世守家学而成为一个学派的,自孔安国而至孔僖、孔季彦相承,《孔丛子》可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故《家语》也属孔氏家学的产物。今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孔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它们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作者还认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孔氏家学,也许是解开《尚书》流传疑谜等经学重大公案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今本 竹简 汉魏时期 儒家 王肃 大戴礼记 皇甫谧 论语 汉书·艺文志
原文传递
信任:溯源与定义 被引量:64
6
作者 郑也夫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论语 “信” 信任问题 古典社会学 语言 古代典籍 TRUST 价值观 现代汉语 《古兰经》
下载PDF
《论语》:为政篇 被引量:89
7
《走向世界》 2010年第13期93-94,共2页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关键词 论语 为政 从心所欲 知天命 孔子
原文传递
论语《卫灵公篇》 被引量:68
8
《走向世界》 2011年第7期81-82,共2页
一、【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释义】孔子说:"能够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关键词 论语 无为而治 安静 孔子
原文传递
《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被引量:60
9
作者 樊浩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40,206,共16页
《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为何种"‘精神’形态"?开辟了何种"中国传统"?通过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诠释可以发现,《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呈现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道德... 《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为何种"‘精神’形态"?开辟了何种"中国传统"?通过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诠释可以发现,《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呈现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道德话语;建构了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基本模式、"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辩证互动、透过"克己"扬弃两个世界矛盾的精神哲学;开辟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位的精神哲学的"中国形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矛盾是内在于其中的"中国问题"。精神哲学诠释不仅是关于《论语》的精神哲学发现,而且可以演示其对于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伦理 道德 精神哲学
原文传递
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王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8-181,共4页
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论语》英译研究方面的43篇论文,旨在对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为《论语》英译研究走向深入、《论语》新译本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 译介 研究
下载PDF
《论语》:里仁篇 被引量:59
11
《走向世界》 2010年第16期89-90,共2页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这里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这里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自我反省 修养问题 个人道德 修养方法 理性主义 自省
原文传递
论语·泰伯 被引量:57
12
《云南画报》 2010年第6期36-45,共10页
礼乐,来源于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的周礼,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通海的宗祠和洞经了礼乐的代表,祖祖辈辈属守于礼仪,人人都富于爱心,以仁推礼。
关键词 礼乐 泰伯 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 西周时期 宗法制度
原文传递
论语《八佾篇》 被引量:54
13
《走向世界》 2011年第28期79-80,共2页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释义】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关键词 论语 《周礼》 卿大夫 孔子
原文传递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 被引量:52
14
作者 黄怀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者 行仁 仁名
下载PDF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 被引量:49
15
作者 钱乃荣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共13页
 保护和发展方言和方言文化,可以丰富发展普通话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文字可以规范化,开放性的语言不可能实现规范化。坚持语言的平等性和使用自由的原则,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使普通话和方言、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语言文化共同发展,互补...  保护和发展方言和方言文化,可以丰富发展普通话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文字可以规范化,开放性的语言不可能实现规范化。坚持语言的平等性和使用自由的原则,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使普通话和方言、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语言文化共同发展,互补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普通话 语言文化 语言环境 规范化 文字 论语 多样性 主体性 开放性
原文传递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被引量:49
16
作者 杨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翻译
下载PDF
先秦语气词新探(二) 被引量:39
17
作者 郭锡良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4-82,共9页
七、常用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先秦最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是“也”、“矣”、“乎”、“哉”,其次是“已”、“耳”、“焉”、“尔”、“与”、“邪”、“夫”、“兮”。它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表示陈述语气,包括“也”、“矣”、“已”... 七、常用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先秦最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是“也”、“矣”、“乎”、“哉”,其次是“已”、“耳”、“焉”、“尔”、“与”、“邪”、“夫”、“兮”。它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表示陈述语气,包括“也”、“矣”、“已”、“耳”、“焉”、“尔”;一类是表示疑问语气,包括“乎”、“与”、“邪”;一类是表示感叹语气,包括“哉”、“夫”、“兮’。下面简述它们在先秦的使用情况及其所表示的特定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语气词 感叹语 论语 语气词连用 左传 限止语气 指代作用 陈述语气 祈使 句尾语气词
下载PDF
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从理雅各、庞德到斯林哲兰德——兼议典籍复译的必要性 被引量:33
18
作者 魏望东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7,共6页
理雅各、庞德和斯林哲兰德分别在19、20和21世纪翻译了《论语》。本文从多种视角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点评典籍复译的必要性。从翻译功能理论的视角上审视,三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这左右了他们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总体的翻译特... 理雅各、庞德和斯林哲兰德分别在19、20和21世纪翻译了《论语》。本文从多种视角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点评典籍复译的必要性。从翻译功能理论的视角上审视,三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这左右了他们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总体的翻译特点。从跨文化交际的宏观视角上,理雅各和斯林哲兰德采用厚重翻译法而庞德则直接把个人所悟出的《论语》意义重写出来,很少评注;从微观视角上,理雅各和庞德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同一名称的译名不统一,斯林哲兰德尽可能保持译名的统一。从基于语言学的关于文本类型和相应的翻译策略的视角上,理雅各和斯林哲兰德的翻译比庞德的翻译较符合语义翻译法。最后的一种视角是德里达关于确当翻译的解构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典籍翻译 理雅各 庞德 斯林哲兰德
原文传递
《论语》:季氏篇 被引量:50
19
《走向世界》 2011年第10期85-86,共2页
一、【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释义】
关键词 论语 血气 君子 孔子 方刚
原文传递
《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儒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4,共5页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中五种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译本可以作为文化的"他者"而存在,可以作为审美文化的喻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往往会在翻译...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中五种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译本可以作为文化的"他者"而存在,可以作为审美文化的喻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往往会在翻译策略中寄托自己对文化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想象之中,翻译完成了对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化翻译策略 文化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