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6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志与缘情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缘情 《诗言志辨》 古代诗学 诗歌
下载PDF
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及其英译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正栓 杨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6-122,共7页
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使用俯拾皆是。这些数词或实或虚,运用自如,毫无斧凿之痕,对表现诗词的主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数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使用,使诗人的匠心独运和数词产生了非凡魅力,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英译中数词翻译的比较,可以研... 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使用俯拾皆是。这些数词或实或虚,运用自如,毫无斧凿之痕,对表现诗词的主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数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使用,使诗人的匠心独运和数词产生了非凡魅力,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英译中数词翻译的比较,可以研究数词翻译的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数 虚数 叙史 言志
下载PDF
论“吟咏情性”作为古典抒情诗学主轴的地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学 吟咏情性 言志 缘情
原文传递
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论六朝时期的文学娱情观 被引量:8
4
作者 詹福瑞 赵树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65,共9页
关于文学的功能和作用,中国古代向来重视教化作用和抒情功能,形成了言志、缘情的传统,对此论者甚多。本文则重点考察六朝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消遣娱情现象,总结其娱情观念,作为教化和抒情功能的补充,并以此说明消遣娱乐也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关键词 六朝文学 言志 缘情 娱情
下载PDF
小说的承担——新世纪文学读记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光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文学言志,还是文学载道?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问题。一百年来争来争去,早已使人心生厌倦。未想岁月倒流,水车翻转,最近几年,又有人倡导“草根文学’、“底层关怀与写作”,而且被人提到不这般“那儿”,“狂飙”就不能“从天落”的境... 文学言志,还是文学载道?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问题。一百年来争来争去,早已使人心生厌倦。未想岁月倒流,水车翻转,最近几年,又有人倡导“草根文学’、“底层关怀与写作”,而且被人提到不这般“那儿”,“狂飙”就不能“从天落”的境界和高度,大有“文革”时你不把皇帝拉下马,否则即有将犯“路线”错误和被编入另册的这种话语风格的意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小说 “文革” 话语风格 言志
原文传递
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 被引量:8
6
作者 马银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2,共8页
"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 "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言志 缘情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三大文学观局限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吴炫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6,共9页
本文以否定主义文艺理论为依托 ,以当代问题意识 ,对中国古代的“言志说”、“载道说”、“缘情说”的局限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 :由于“个体化理解”的缺乏 ,因此无论是“志”、“道”还是“情” ,都难以突出文学与非文学之“志”、“... 本文以否定主义文艺理论为依托 ,以当代问题意识 ,对中国古代的“言志说”、“载道说”、“缘情说”的局限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 :由于“个体化理解”的缺乏 ,因此无论是“志”、“道”还是“情” ,都难以突出文学与非文学之“志”、“道”、“情”的区别 ;而“言”无论是指文学表达还是指“心物交融”以及“象” ,都难以突出作家创造与一般创造的区别、作家创造的程度差异等问题 ;对抗“理”的“情”之无力和“情理统一”的笼统 ,作家和文学人物对既定的“理”的依附 ,均使得“缘情”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文学观 言志 “缘情” 个体化理解 文艺理论 当代 道说 否定主义 一般
下载PDF
载道与言志——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二 被引量:3
8
作者 胡辉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50,共8页
“言志”,最早由《尚书·舜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远古,诗同时具有史的功能,纪录政治历史大事和向神明的祷告之辞。后来诗史分离,诗就主要用来抒发心志,指思想、志向、怀抱。《毛诗序》认为:“诗... “言志”,最早由《尚书·舜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远古,诗同时具有史的功能,纪录政治历史大事和向神明的祷告之辞。后来诗史分离,诗就主要用来抒发心志,指思想、志向、怀抱。《毛诗序》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代诗论主张“诗言志”是与“诗教”说密切相关的,“言志”的内容即为“美刺”。到了唐代,孔颖达用“情”释“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范畴论 周作人 “诗言志 中庸 载道 《毛诗序》 政治历史
下载PDF
船山诗学性情观述论 被引量:6
9
作者 陶水平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及竟陵派的鄙陋 ,以对“情”的“自得”和“自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的失误 ,以对“情”的本原和超越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学 船山 前后七子 言志 拟古 追寻 宋诗 性情观 本原 本体论
原文传递
论谢灵运“顺从性情、会性通神”的诗赋思想与创作实践
10
作者 王景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5,共9页
“言志”与“会性通神”是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关诗赋创作的直接表述,“顺从性情”由山居隐逸之志延伸到文学层面,包含着顺性而作的创作观念,三者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谢灵运的诗赋思想。谢灵运继承《诗》《骚》、汉魏诗人的比兴言志精神,... “言志”与“会性通神”是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关诗赋创作的直接表述,“顺从性情”由山居隐逸之志延伸到文学层面,包含着顺性而作的创作观念,三者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谢灵运的诗赋思想。谢灵运继承《诗》《骚》、汉魏诗人的比兴言志精神,同时提出具有现实内涵的性情论,性情抒发成为言志的重要内容,这种性情与言志相合的诗赋思想,既是对传统言志内涵的发展,也是其性情论的独特之处。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思想,“会性通神”将晋宋之际具有本体意义的“神”引入文学批评,突破了东晋玄言诗人泯除主体精神的“凝神”观,注重主体感知与当下体验的传达,同时蕴含着谢灵运对言意问题的思考。“言志”“性情”与“会性通神”包含着谢灵运在诗赋本体论上的观点,体现出他对文论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与他的诗赋创作互为表里,显示出自觉回归文学本质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性情 诗赋思想 言意关系
下载PDF
曾皙之志的礼意、乐意和诗意
11
作者 郑坛建 《语文学习》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大多数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称《侍坐》)的解释,都比较关注曾皙“所言之志”,却或多或少地忽略“如何言志”,即曾皙言志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侍坐》作为《论语·先进》的最后一章,不仅篇幅长,人物多,而且叙... 大多数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称《侍坐》)的解释,都比较关注曾皙“所言之志”,却或多或少地忽略“如何言志”,即曾皙言志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侍坐》作为《论语·先进》的最后一章,不仅篇幅长,人物多,而且叙事中突出了戏剧性,犹如柏拉图的“哲学戏剧”。对于这样的文本,只有透过形式分析,关注叙事手法和语言技巧,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皙 语言技巧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叙事手法 言志 柏拉图 戏剧性
原文传递
文人传统与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思想和文章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文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散文创作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士大夫文人传统的制约。当时中华民族遭受灭顶之灾的局势,激发了周作人对晚明文化的价值重估,使他在1933年之后从对晚明小品的鉴赏转为对晚明士习乃至整个士大夫文人传统的批判,... 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散文创作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士大夫文人传统的制约。当时中华民族遭受灭顶之灾的局势,激发了周作人对晚明文化的价值重估,使他在1933年之后从对晚明小品的鉴赏转为对晚明士习乃至整个士大夫文人传统的批判,进行了一次类似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转向。他的散文创作随之由标榜"性情的流露"的晚明小品,改而推崇"疾虚妄,重情理"的清代学者之文。这使得周作人的创作道路悖离他曾提倡的"言志",而向他所反对甚至憎恶的"载道"回归。但是这种变迁又完全可以在周作人的性格与早期阅读中——在对题跋文字与箴规家训的偏嗜与迷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子"与"道学家"的双重倾向——找到发生的内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古今演变 文人传统 书画题跋 箴规家训 言志 载道
下载PDF
《文选》鸟兽赋探析
13
作者 郑建华 《汉字文化》 2023年第10期71-73,共3页
《昭明文选》鸟兽赋类当中选择了《鵩鸟赋》《鹦鹉赋》《鹪鹩赋》《赭白马赋》《舞鹤赋》五篇。这五篇赋作在时间上跨越了汉代直到南朝时期。前人的研究重点在于此类赋作的选择标准等问题的探讨,对于这五篇赋作本身的共性缺乏研究。实际... 《昭明文选》鸟兽赋类当中选择了《鵩鸟赋》《鹦鹉赋》《鹪鹩赋》《赭白马赋》《舞鹤赋》五篇。这五篇赋作在时间上跨越了汉代直到南朝时期。前人的研究重点在于此类赋作的选择标准等问题的探讨,对于这五篇赋作本身的共性缺乏研究。实际上,这五篇赋作都属于贤人失志之作,他们在写作身份上有着相同之处;并且赋的文本都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或是在娱乐的情景当中写赋寄托,或是借赋作自广;这五篇作品都是赋作传统当中继承着言志和讽谏传统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鸟兽赋 言志 讽谏
原文传递
论京派文学观所标举的“有根的学说”之“根”
14
作者 冯晖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6-41,共6页
20世纪30年代,京派面对其他文学流派的诸多误解,其理论旗手朱光潜明确标举他们的文学观乃是“有根的学说”。从朱光潜的这个观点出发,以京派自己所界定的“言志”为其文学观之内核,既将“言志”放入到京派的个体、创作与批评中去寻根,... 20世纪30年代,京派面对其他文学流派的诸多误解,其理论旗手朱光潜明确标举他们的文学观乃是“有根的学说”。从朱光潜的这个观点出发,以京派自己所界定的“言志”为其文学观之内核,既将“言志”放入到京派的个体、创作与批评中去寻根,又将“言志”放入到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理论中去寻根,从而得出结论:京派“言志”文学观之“根”,实乃道家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文学观 言志 道家
下载PDF
论赋诗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3,共7页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曾经存在的赋诗风习,其实不仅仅是会盟、朝聘和宴饮等社交活动的仪式,也是一种对"三百篇"特别的解释活动。赋诗所以成为那时贵族必备的人生教养,乃是因为诗在文本极度匮乏的时代取得了"神圣文本"...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曾经存在的赋诗风习,其实不仅仅是会盟、朝聘和宴饮等社交活动的仪式,也是一种对"三百篇"特别的解释活动。赋诗所以成为那时贵族必备的人生教养,乃是因为诗在文本极度匮乏的时代取得了"神圣文本"的地位。赋诗作为一种公共生活形式而与"神圣文本"相为配合,共同构成为那个时代的贵族文化。这种"赋诗言志"的诗诠释活动,一方面遵守一个共同认可的文本,另一方面又十分讲究通过对诗篇、诗句的巧妙运用,传达赋诗者的某种意图。于是赋诗的风习开启了"断章取义"用诗方式的兴起,它留下"言志"和"观志"的命题,在其后儒家诗论中衍生出不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 神圣文本 言志 观志
原文传递
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16
作者 申梦伟 付筱 付银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第24期63-65,共3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特质。因此,千百年来,黄河也是文人墨客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尤其是唐代诗人言志和抒情的重要对象。唐代诗歌中对于黄河意象的刻画和描绘不是简单的自然美景再现,而是对其进行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特质。因此,千百年来,黄河也是文人墨客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尤其是唐代诗人言志和抒情的重要对象。唐代诗歌中对于黄河意象的刻画和描绘不是简单的自然美景再现,而是对其进行诗化的感情浸润后创作出来的别样的象征符号,是对大自然中的黄河进行想象和提炼以后的艺术概括,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歌 唐代诗人 灵感源泉 象征符号 自然美景 艺术概括 言志 文化特质
下载PDF
作文“个性化”之我见(续)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锡庆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第6期53-56,共4页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 作文 “文以载道” “文如其人” “以人为本” “五四” 周作人 “文” 文统 言志
下载PDF
中西诗本质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晓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58-60,共3页
中国传统诗学有“言志”与“缘情”说,西方古代诗学有“摹仿”与“净化”说,二者表述方式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但都讲究“中庸之道”,即都认为诗歌应该表现情感,而情感必须以道德来规范。
关键词 言志 缘情 摹仿 净化
下载PDF
中古诗学分期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归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7,共7页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未(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未(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秣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文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学的探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诗学 分期 玄言诗 言志 审美心理
下载PDF
“闲写青山卖”与“不使造业钱”:唐寅以画治生的意义言说及其后世接受——以《言志》诗为中心
20
作者 王丁 《晋阳学刊》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言志》诗是唐寅影响甚广的作品,也是其关于以画治生意义的典型言说。此诗在后世文人的言说中反复出现,虽态度不一,但基本与以画治生的相关问题紧密相关,或以其诗句指代以画为生的治生路径,或借此对以画治生的意义予以申说。对于唐寅... 《言志》诗是唐寅影响甚广的作品,也是其关于以画治生意义的典型言说。此诗在后世文人的言说中反复出现,虽态度不一,但基本与以画治生的相关问题紧密相关,或以其诗句指代以画为生的治生路径,或借此对以画治生的意义予以申说。对于唐寅此诗的不断接受和回应,彰显了后世文士的心理需求,唐寅此诗作为一种历史言说资源,进入了后人对以画治生合理性的塑造之中;同时,此诗被广泛接受也反映了文士价值观念的转移,选取适当方式维持生计、自食其力逐渐成为合乎文士立身之道的生存常态。将此诗置于文士治生文化史的视域中,或有助于发现文本之下的深层意义,发掘出言说症候式辐射背后文士以画治生及生存状态的历史风气之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唐寅 以画治生 接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