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血色子午线》中的哥特式边疆与男性空间 |
陈榕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2
|
记忆与虚构——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叙事 |
高明玉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3
|
25年来的美国小说 |
简·斯迈利
李红侠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4
|
论《血色子午线》对“美国例外论”的解构与批判 |
陈爱华
任趁趁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
2015 |
1
|
|
5
|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越战政治意蕴论析 |
张健然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6
|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暴力与道德抉择 |
孙玉晴
田俊武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三重叙事:《血色子午线》的后殖民书写 |
韩龙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 |
1
|
|
8
|
躯体与镜像: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颠覆与重构 |
张小平
卢遥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9
|
“鲜血的狂欢”:《血色子午线》中的狂欢化特征解读 |
徐舒仪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虚幻的美国西部神话——二元对立视角下的《血色子午线》 |
杨芳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1
|
从《血色子午线》看美国西部小说中暴力意义的转变 |
郑晓英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2
|
后上帝时代的生命意义探寻:从尼采体验的“永恒回归”解读《血色子午线》 |
荆瑞歌
|
《世界文学研究》
|
2018 |
0 |
|
13
|
《血色子午线》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 |
张恂
|
《安顺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4
|
谁是美国人——《血色子午线》与19世纪中期的美国国家身份意识 |
付林
陈世丹
|
《外国语言与文化》
|
2020 |
0 |
|
15
|
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主题探析 |
王维倩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6
|
敢问路在何方——简评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 |
綦亮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一切都需要仪式”——论《血色子午线》中暴力的仪式化 |
张小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