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色子午线》中的哥特式边疆与男性空间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榕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5,158,共14页
在《血色子午线》中,科马克·麦卡锡用美墨边疆地区哥特式的空间表征解构了美国边疆神话,揭示出"天定命运说"所掩饰的帝国扩张主义立场。西部不再是自由之地,也无法为"美国亚当"提供重生之所。在这片缺乏女性... 在《血色子午线》中,科马克·麦卡锡用美墨边疆地区哥特式的空间表征解构了美国边疆神话,揭示出"天定命运说"所掩饰的帝国扩张主义立场。西部不再是自由之地,也无法为"美国亚当"提供重生之所。在这片缺乏女性影响和文明救赎的空间,到处充斥着混乱、暴力和恐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美国边疆 哥特空间 男性气质
原文传递
记忆与虚构——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叙事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明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7-233,289,共7页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记忆与虚构交织的文本。在这部小说中,麦卡锡借用美墨战争后美国白人受雇于斯诺瓦及德克萨斯州政府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这一令人震颤的史实,用冷静的视角批判了美国"...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记忆与虚构交织的文本。在这部小说中,麦卡锡借用美墨战争后美国白人受雇于斯诺瓦及德克萨斯州政府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这一令人震颤的史实,用冷静的视角批判了美国"天定命运"及"美国优越论"的神话。该小说发表于美越战争之后、美苏冷战之中的时代背景下,麦卡锡在其中重新审视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暴力行径,揭示了暴力冲突的根源,表现了其对民族及种族冲突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历史叙事
下载PDF
25年来的美国小说 被引量:1
3
作者 简·斯迈利 李红侠 《译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1-185,共5页
今年(2006年)早些时候,《纽约时报书评》的总编萨姆·塔伦豪斯给几百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和其他文学大腕寄发了一封短信,请他们评选出“25年来出版的美国最优秀小说”。最终公布的结果显示,文坛精英们心目中的最优秀小说是托尼... 今年(2006年)早些时候,《纽约时报书评》的总编萨姆·塔伦豪斯给几百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和其他文学大腕寄发了一封短信,请他们评选出“25年来出版的美国最优秀小说”。最终公布的结果显示,文坛精英们心目中的最优秀小说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Beloved,1987)。排名第二至第五名的分别是: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黑社会》(Underworld,1997)、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血色子午线》(Blood Meridi- an,1985)、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兔子四部曲》(Rabbit Angatrom:The Four Nov- els,1995)以及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为了讨论这项调查以及美国小说的状况,《书评》邀请了小说家简·斯迈利和迈克尔·坎宁安,还有评论家斯蒂芬·梅特卡夫和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教英语的作家、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书评》编辑格雷戈里·考尔斯主持了这次讨论。限于篇幅,下面只节录了他们讨论的部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菲利普·罗斯 莫里森 厄普代克 德里罗 小说家 兔子四部曲 迈克尔·坎宁安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原文传递
论《血色子午线》对“美国例外论”的解构与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爱华 任趁趁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不仅是社会历史学家关注的话题,更是美国许多后现代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的《血... "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不仅是社会历史学家关注的话题,更是美国许多后现代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拟从形式与内容的强大反差、"道路"的喻指意义以及叙述与话语权力三个方面来论述《血色子午线》对"美国例外论"的解构和深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色子午线 “美国例外论” 解构与批判
原文传递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越战政治意蕴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健然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91,共11页
本文认为《血色子午线》蕴含着一个政治潜文本,即对美国参加越战的回应。麦卡锡在小说中不仅揭露支撑西进运动的"天定命运"背后所隐匿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还编织潜文本,批判美国参与越战的帝国主义行为,远瞻到西进运动的... 本文认为《血色子午线》蕴含着一个政治潜文本,即对美国参加越战的回应。麦卡锡在小说中不仅揭露支撑西进运动的"天定命运"背后所隐匿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还编织潜文本,批判美国参与越战的帝国主义行为,远瞻到西进运动的征服精神被国家意识形态利用来为70年代以降的美国政治事务作辩护的现象。越战便是这种现象的最佳脚注。麦卡锡用充满暴力和血腥的西部喻指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暴力行径和恐怖杀戳,警醒美国民众不要被国家意识形态所蒙蔽。这些思想表现出作家对美国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谴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越战 暴力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暴力与道德抉择
6
作者 孙玉晴 田俊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1,共7页
旅行是《血色子午线》中明显的叙事模式。小说主人公少年(the kid)在年少时期启程西行、中年时期折返南下的旅行轨迹嵌构着道德选择的对抗与冲突。本文旨在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暴力拓殖背景,研究少年在旅行途中如何在暴力和同情之间进行... 旅行是《血色子午线》中明显的叙事模式。小说主人公少年(the kid)在年少时期启程西行、中年时期折返南下的旅行轨迹嵌构着道德选择的对抗与冲突。本文旨在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暴力拓殖背景,研究少年在旅行途中如何在暴力和同情之间进行伦理选择,揭示主人公最终选择道德之恶的历史动因,进而剖析麦卡锡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与思考。麦卡锡借助旅行叙事的手法再现了历史洪流之下的个人终将无法逃脱由暴力走向同情、再由同情转向暴力的命运,暗示出这种道德抉择的矛盾性既根植于美国在向镀金时代过渡这一时期道德取向的不确定性,也是遭受美国边疆暴力反噬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暴力 旅行叙事 道德抉择
原文传递
三重叙事:《血色子午线》的后殖民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韩龙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65-70,共6页
《血色子午线》是寓意丰富的西部小说。通过建构西部荒野扩张,指涉美墨战争,穿插印第安人与白人、墨西哥人种族仇恨,以及叠加原始部落和现代文明冲突,麦卡锡在政治、历史和文化上深刻地展现出美国建国殖民拓张的暴力与死亡意蕴。本文运... 《血色子午线》是寓意丰富的西部小说。通过建构西部荒野扩张,指涉美墨战争,穿插印第安人与白人、墨西哥人种族仇恨,以及叠加原始部落和现代文明冲突,麦卡锡在政治、历史和文化上深刻地展现出美国建国殖民拓张的暴力与死亡意蕴。本文运用萨义德和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以格兰顿和霍尔顿为首的美国殖民主体与印第安、墨西哥被殖民他者的话语关系,白人至上主义对黑人群体的直接压迫,殖民者男性权威下第三世界女性的言语缺席和失声,揭示其帝国叙事、白人中心叙事和男权叙事的三重特性。麦卡锡通过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部落和墨西哥人的屠杀来重述美国殖民史,折射其对战争的鞭挞和对生命的敬畏,殖民主体主宰权力和暴力反映出人性道德的冷漠和文明的缺失,揭示帝国意识和真实历史的暴力与血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后殖民理论 种族压迫 女性失声
下载PDF
躯体与镜像: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颠覆与重构
8
作者 张小平 卢遥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0-23,共4页
作为科麦克·麦卡锡暴力美学的拐点之作,《血色子午线》以其晦涩的标题,难懂的结尾,构建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美墨战争大背景下美墨政府与印第安部落冲突中的一个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并在暴力... 作为科麦克·麦卡锡暴力美学的拐点之作,《血色子午线》以其晦涩的标题,难懂的结尾,构建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美墨战争大背景下美墨政府与印第安部落冲突中的一个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并在暴力考验下的血腥空间。这部复杂而又意蕴丰富的的后现代西部小说"为暴力而暴力"的美学诉求与巴赫金的躯体理论不谋而合。麦卡锡重要小说中的躯体和镜像,直指躯体社会中个人镜像的颠覆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躯体 躯体镜像
下载PDF
“鲜血的狂欢”:《血色子午线》中的狂欢化特征解读
9
作者 徐舒仪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呈现出了鲜明多样的狂欢化因素。奇特的狂欢节装扮和鲜血的意象使得狂欢化的氛围贯穿全书。霍尔顿法官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呈现出亦正亦邪的怪诞特征,是狂欢节上肆无忌惮的游戏者,而...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呈现出了鲜明多样的狂欢化因素。奇特的狂欢节装扮和鲜血的意象使得狂欢化的氛围贯穿全书。霍尔顿法官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呈现出亦正亦邪的怪诞特征,是狂欢节上肆无忌惮的游戏者,而惊悚野蛮的剥头皮传统与巴赫金理论中的"脱冕"仪式高度契合。本文从狂欢节的整体氛围、怪诞的人物形象、割头皮与脱冤仪式的关联性入手,解读文本中的狂欢化特征,展现在狂观的表象之下所隐藏的忧伤,揭示帝国意识形态背后的暴力与血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色子午线 科马克·麦卡锡 狂欢化 怪诞
下载PDF
虚幻的美国西部神话——二元对立视角下的《血色子午线》
10
作者 杨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美国西部边境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讲述了主人公"那小孩"的西行之旅。本文拟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策略,从暴力与仁慈、服从与反抗,宗教与科学三个方面的对立来解析《血色...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美国西部边境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讲述了主人公"那小孩"的西行之旅。本文拟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策略,从暴力与仁慈、服从与反抗,宗教与科学三个方面的对立来解析《血色子午线》,揭示了新旧西部观差异的根源。进而引发读者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帝国主义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从《血色子午线》看美国西部小说中暴力意义的转变
11
作者 郑晓英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5-78,共4页
传统的美国西部小说虽然充满对暴力的描写,但多暗示最后的救赎,体现虔诚的基督精神。以《血色子午线》为代表的"反西部式"西部小说在运用传统西部小说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对暴力因素做了深刻反思。暴力作为反英雄主义的存在,是... 传统的美国西部小说虽然充满对暴力的描写,但多暗示最后的救赎,体现虔诚的基督精神。以《血色子午线》为代表的"反西部式"西部小说在运用传统西部小说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对暴力因素做了深刻反思。暴力作为反英雄主义的存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的理论核心;是建立美国国家神话,西进运动中上帝的旨意;也是面对集体美国梦时个人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所在。麦卡锡用新的手法刻画了真实的美国西部,将西部小说创作带入了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反西部式 暴力意义
下载PDF
后上帝时代的生命意义探寻:从尼采体验的“永恒回归”解读《血色子午线》
12
作者 荆瑞歌 《世界文学研究》 2018年第2期45-54,共10页
《血色子午线》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从一个没有姓名的孩子视角出发,用犀利的笔触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墨边境真实发生的种族屠杀事件。本文试从尼采体验的“永恒回归”视角出发,考察麦卡锡在其创作... 《血色子午线》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从一个没有姓名的孩子视角出发,用犀利的笔触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墨边境真实发生的种族屠杀事件。本文试从尼采体验的“永恒回归”视角出发,考察麦卡锡在其创作中对信仰坍塌的后上帝时代所进行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意识到永恒回归的必然性,主动并乐于体验这种循环运动,人类才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成为生命的强者。而麦卡锡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包容性哲思,也为日渐衰落的美国当代南方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色子午线 永恒回归 后上帝时代 生命意义
下载PDF
《血色子午线》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
13
作者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7-18,30,共3页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战争
下载PDF
谁是美国人——《血色子午线》与19世纪中期的美国国家身份意识
14
作者 付林 陈世丹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年第4期75-83,共9页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血色子午线》重新审视了19世纪中期美国国家身份的话语逻辑。从种族主义、性别意识和文明论角度加以构建的天定使命观塑造了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国家身份意识,为美国领土扩张提供了正当性话语,成为当时美国人...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血色子午线》重新审视了19世纪中期美国国家身份的话语逻辑。从种族主义、性别意识和文明论角度加以构建的天定使命观塑造了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国家身份意识,为美国领土扩张提供了正当性话语,成为当时美国人理解自身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关键。小说涉及的美墨战争、私人军事冒险和印第安人头皮猎杀等暴力行径为探究麦卡锡对文明、国家、帝国和种族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理解当下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写下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天定使命观 国家身份意识
原文传递
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主题探析
15
作者 王维倩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6-181,共6页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重新审视了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民族精神即"天定命论",重新审视美国西部神话中的美国梦,即命定的扩张意识,揭示出导致美国西进运动和暴力发生的最隐秘原因。小说塑造霍尔顿法官这个...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重新审视了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民族精神即"天定命论",重新审视美国西部神话中的美国梦,即命定的扩张意识,揭示出导致美国西进运动和暴力发生的最隐秘原因。小说塑造霍尔顿法官这个象征性人物,重新解构了美国西部神话历史的战争本质。麦卡锡用他的小说来纠正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偏颇,对失衡的人文理想和精神信仰提出警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美国西进运动 工业文明
下载PDF
敢问路在何方——简评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
16
作者 綦亮 《译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5-177,共3页
  <路>(The Road)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第十部小说,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小说自2006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并被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莉选为她名下的"欧普拉书...   <路>(The Road)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第十部小说,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小说自2006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并被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莉选为她名下的"欧普拉书友会"的推荐图书,销量一路攀升,曾在一个月内突破1000万册.许多评论家认为<路>是麦卡锡最精彩的一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小说 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 普利策 获奖作品
原文传递
“一切都需要仪式”——论《血色子午线》中暴力的仪式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小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6,共9页
仪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逻辑,文学是更精致的仪式。文学的仪式叙述兼具叙事和操演的特质,研究文学中的仪式与仪式化叙述可以丰富和拓展文学研究的思路。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著名小说《血色子午线》,经由剥头皮、杀老与通过... 仪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逻辑,文学是更精致的仪式。文学的仪式叙述兼具叙事和操演的特质,研究文学中的仪式与仪式化叙述可以丰富和拓展文学研究的思路。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著名小说《血色子午线》,经由剥头皮、杀老与通过三个主要人类暴力仪式,在不同程度上将小说重要主题之一的暴力仪式化,从而在小说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使得美国西部神话问题化,在颠覆美国西部神话大众文化想象的同时,重塑了美国西部与西部英雄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麦克·麦卡锡 血色子午线》仪式 仪式化 暴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