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实与虚构”的融合及其效果——《小鲍庄》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诗寒 吴秀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3期62-72,共11页
《小鲍庄》的评论和研究应超越单一固化的纯文本思路,将其放在包含社会史视野的作家整体创作史中进行考察。综合其尚未引起注意的前文本《小松树,轻轻地响……——怀念小英雄韩余娟》、鲜少被关注的作家创作回忆谈,以及《小鲍庄》之后... 《小鲍庄》的评论和研究应超越单一固化的纯文本思路,将其放在包含社会史视野的作家整体创作史中进行考察。综合其尚未引起注意的前文本《小松树,轻轻地响……——怀念小英雄韩余娟》、鲜少被关注的作家创作回忆谈,以及《小鲍庄》之后王安忆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等与个人生活或家族历史有关的反思性写作,我们认为在“寻根”之外,《小鲍庄》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构成王安忆对虚实关系思考的阶段性起点,并因此给小说增添了由“纪实与虚构”融合带来的别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小鲍庄》 《小松树》 纪实虚构 求真效果
下载PDF
论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中的空间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梅 张露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王安忆的自传体小说《纪实与虚构》将空间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媒介与产物,分别建构了纪实性的个体成长史和虚构性的母系家族神话。王安忆从源于上海这一地域空间的地缘性隔膜着手,在建构母系家族神话的动态空间中进行生命追溯与精神探寻,... 王安忆的自传体小说《纪实与虚构》将空间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媒介与产物,分别建构了纪实性的个体成长史和虚构性的母系家族神话。王安忆从源于上海这一地域空间的地缘性隔膜着手,在建构母系家族神话的动态空间中进行生命追溯与精神探寻,最终在对历史—文化的质询与反叛中建构了具有神性特质的心灵空间,并赋予其多重思想深意与审美意趣,从而实现了当代文学空间书写的超越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纪实虚构 空间书写 心灵空间
下载PDF
威廉·斯泰隆:纪实与虚构
3
作者 赵小斌 Mia(图) 《世界博览》 2023年第6期52-55,共4页
阅读威廉·斯泰隆(William Styron,1925-2006年)的作品常会有种虚构的终结之感,其作品对纪实与虚构边界的刻意模糊所导致的亦真亦幻,与甚嚣尘上的非虚构小说热潮不无关系。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包括他的自身经历与文学师承。近来,美... 阅读威廉·斯泰隆(William Styron,1925-2006年)的作品常会有种虚构的终结之感,其作品对纪实与虚构边界的刻意模糊所导致的亦真亦幻,与甚嚣尘上的非虚构小说热潮不无关系。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包括他的自身经历与文学师承。近来,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威廉·斯泰隆,在中文世界被“重新”发现。先是其自传体回忆录《看得见的黑暗》在去年初首次译介出版,让我们了解到他后半生罹患抑郁症后的心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虚构 亦真亦幻 虚构小说 后半生 自身经历 回忆录 自传体 中文世界
原文传递
从话语旁经过——电影《小说》的诗意呈现
4
作者 侯乃琦 Adam(图) 《城市地理》 2023年第12期131-133,共3页
第五代导演吕乐的电影《小说》用电影叙事及其独特的结构和内容自动呈现诗意。诗意流尚在电影时间的绵延,而非作家的表述中,延伸到日常生活,电影仿佛一个悬置的时刻,讨论诗意与生活的关系。经过话语-文本-影像,影片跨越了纪实与虚构。
关键词 第五代导演 电影叙事 吕乐 纪实虚构 结构和内容 日常生活 话语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树勤 龙其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82-385,共4页
当代中国生态小说在新世纪初已经发展成蔚为大观的文学现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体现出如下趋势:少数民族作家和汉族作家的创作方兴未艾,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生态小说和泛生态小说相互交织,将生态思想辐射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纪实与... 当代中国生态小说在新世纪初已经发展成蔚为大观的文学现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体现出如下趋势:少数民族作家和汉族作家的创作方兴未艾,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生态小说和泛生态小说相互交织,将生态思想辐射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纪实与虚构的创作方法多元并存,共同促进了小说现实性和艺术性的多重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小说 发展趋势 跨族别写作 纯/泛生态小说 纪实虚构
下载PDF
《江湖儿女》:贾樟柯电影的文化之维与美学之思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卉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第5期54-63,共10页
在2018年的中国现实主义美学潮流的电影版图中,《江湖儿女》以鲜明的贾樟柯特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过讲述一对江湖儿女之间跨越17年的情感故事,影片观照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与中国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延续了贾樟柯的平民... 在2018年的中国现实主义美学潮流的电影版图中,《江湖儿女》以鲜明的贾樟柯特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过讲述一对江湖儿女之间跨越17年的情感故事,影片观照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与中国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延续了贾樟柯的平民立场与底层视角,并以纪实与虚构交织的"真实美学"观念,打造出独特而意蕴丰富的影像文本,呈现出对电影媒介属性的本体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真实美学 情感结构 影像文本 平民立场 现实主义美学 情感故事 纪实虚构
下载PDF
时代变迁下的坚守、式微与变迁——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电影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侯东晓 孙力珍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5-98,共4页
贾樟柯电影中的虚构是对纪实的反叛和新的思考;人物焦点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是其电影身份确立的必然结果;在叙事空间的扩张中,"故乡"意象不断的消逝,成为贾樟柯电影的内在驱动力。从整体来看,贾樟柯导演既有艺术探索,又有市场... 贾樟柯电影中的虚构是对纪实的反叛和新的思考;人物焦点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是其电影身份确立的必然结果;在叙事空间的扩张中,"故乡"意象不断的消逝,成为贾樟柯电影的内在驱动力。从整体来看,贾樟柯导演既有艺术探索,又有市场意识。他对电影的探索预示着中国当下电影发展的某种可能,对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走向具有指导意义。《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对其前期电影美学的反叛和思考的具体表达。以《山河故人》为支点分析并反思贾樟柯整个创作历程的变化,有助于对贾樟柯导演本人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艺术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山河故人》 纪实虚构 边缘到主流 空间诗学
下载PDF
虚实相生 亦幻亦真——《纪实与虚构》的叙事与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降红燕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3-88,共6页
在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中,王安忆采用了元叙事、互文性等叙述话语技巧,讲述了自己的家族神话故事,树立了女性叙事权威。该作在王安忆的个人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女性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王安忆 纪实虚构 元叙事 互文性 女性叙事权威
下载PDF
纪实性文学创作的新尝试与新挑战--兼论钟兆云小说的艺术特征
9
作者 袁勇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作为一位长期在传记文学领域辛勤耕耘的资深作家,钟兆云的作品因兼具纪实与虚构的文学笔法而富有审美张力。他深知真实性对纪实体裁的重要性,始终严格尊重历史的原则,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查验和考证,以记录和描述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与... 作为一位长期在传记文学领域辛勤耕耘的资深作家,钟兆云的作品因兼具纪实与虚构的文学笔法而富有审美张力。他深知真实性对纪实体裁的重要性,始终严格尊重历史的原则,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查验和考证,以记录和描述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这种依托现实意图表现的文学书写无形中为当下文学审美和创作提供了新的探索方案。他的近作《海的那头是中国》不仅延续其一贯的文学理念,将文学纪实与文学虚构巧妙地融为一体,更实现了个人创作的突破,标志着纪实性文学创作成就的新高峰:即纪实的书写不再只是对某种历史事实的迫切追溯或再现,而更侧重展示一种基于主要历史事实的文学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单纯探寻真相的认知局限,超越非文学性的世俗意义的思考,甚至会触及革新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及审美本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文学 文学虚构 文学书写 文学审美 纪实虚构 文学理念 认知局限 审美张力
下载PDF
王安忆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颜柯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8-29,共2页
作为著名的上海作家,王安忆把近年来创作的叙述空间放在了上海。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往往带有作者自己的文学想象。笔者通过纪实与虚构、世俗与传奇、本地人与外地人三部分梳理王安忆近年来作品中想象的上海。
关键词 王安忆 上海 纪实虚构 世俗传奇 本地人外地人
下载PDF
《野葫芦引》的“时空体”形式
11
作者 何英 《新疆艺术(汉文)》 2022年第1期47-54,共8页
在考察当代作家宗璞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形式时,会发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对《野葫芦引》而言,时间性本来就是第一义的。因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编年体小说。但这个编年体的叙事,却极大... 在考察当代作家宗璞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形式时,会发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对《野葫芦引》而言,时间性本来就是第一义的。因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编年体小说。但这个编年体的叙事,却极大地依赖于小说的空间表现。“野葫芦”即是空间的象征,它象征着作者“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的空间意识。而小说中最大的物理空间就是“双城鸿雪”中的“双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体 纪实虚构 当代作家 《野葫芦引》 鸿雪 物理空间 时间空间 第一义
下载PDF
徐光耀访谈录——《平原烈火》及其他
12
作者 魏雪(整理)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40,共12页
《平原烈火》是描写抗日战争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徐光耀以其在宁晋大队期间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几乎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战争生活细节描写生动逼真。访谈主要围绕《平原烈火》进行,涉及《平原烈火... 《平原烈火》是描写抗日战争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徐光耀以其在宁晋大队期间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几乎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战争生活细节描写生动逼真。访谈主要围绕《平原烈火》进行,涉及《平原烈火》“亲历式”写作的纪实与虚构、作家创作意图、创作心理以及小说修改和评价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人物形象 创作心理 纪实虚构 《平原烈火》 徐光耀 创作素材 生动逼真 细节描写
原文传递
中俄当代女性家族小说寻根建构之比较--以《纪实与虚构》与《雅科夫的梯子》为例
13
作者 张蕾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6-81,共6页
在当代中俄文坛,很多女性作家将目光投向家庭领域,创作出一系列家族小说。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与乌利茨卡娅的《雅科夫的梯子》分别是中俄家族小说寻根创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两部长篇小说在寻根动机、寻根策略以及寻根结局等方面的... 在当代中俄文坛,很多女性作家将目光投向家庭领域,创作出一系列家族小说。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与乌利茨卡娅的《雅科夫的梯子》分别是中俄家族小说寻根创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两部长篇小说在寻根动机、寻根策略以及寻根结局等方面的比较,能够揭示出中俄两国作家在进行家族寻根时的不同关注点,更好地阐明中俄两国家族小说创作所蕴含的异同,揭示中俄家族小说各自的叙事特色及要达到的寻根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乌利茨卡娅 寻根小说 纪实虚构 《雅科夫的梯子》
下载PDF
纪实与虚构:当下新乡土叙事小说论
14
作者 王爱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7,共5页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现的新农村题材小说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以廓清当下小说对新农村的叙事类型及其内容,希冀从小说与现实的互文中找寻当代小说的审美生长点,以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土叙事小说 纪实虚构 物质风情 审美 文化资源
下载PDF
当个人被历史放逐——解读房伟的《中国野人》
15
作者 安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1-97,共7页
“70后”作家房伟于2016年陆续创作出20篇以“二战”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并选择其中18篇于2019年集结为小说集《猎舌师》出版。《中国野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在对“纪实”与“虚构”、“个人”与“历史”两组关系的处理中,充分... “70后”作家房伟于2016年陆续创作出20篇以“二战”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并选择其中18篇于2019年集结为小说集《猎舌师》出版。《中国野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在对“纪实”与“虚构”、“个人”与“历史”两组关系的处理中,充分体现出房伟圆熟的叙事策略,以及揭示战争中生命个体生存本相的全新维度及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伟 《中国野人》 纪实虚构 个人历史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情感寓言与人机伦理--评杜梨《孤山骑士》
16
作者 韩旭东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44-146,共3页
科幻小说是现实社会的预言,寄寓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玄妙想象,过往幻觉话语的碎片一一兑现于未来生活场景中。自晚清以来,科幻小说就以乌托邦想象的形式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寓言,积贫积弱的新国民亟待以新技术或新制度改造冰海沉船,让祖国自... 科幻小说是现实社会的预言,寄寓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玄妙想象,过往幻觉话语的碎片一一兑现于未来生活场景中。自晚清以来,科幻小说就以乌托邦想象的形式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寓言,积贫积弱的新国民亟待以新技术或新制度改造冰海沉船,让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浪漫科幻的一个面向便是主体以自由精神驰骋思维世界,构型当下空间中看似不存在之物,让纪实与虚构反复交织,提前呈现弥赛亚到来之时的视觉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积贫积弱 纪实虚构 乌托邦想象 生活场景 冰海沉船 现代民族国家 弥赛亚
原文传递
殖民生态下的早期台湾电影和历史图景
17
作者 黄亚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16,共5页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因其特殊的殖民文化生态,文化手段和技术优势都掌握在日本殖民者手中,电影摄制放映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种电影形态不鼓励制片,而是以放映体系为发展主轴,因此形成日本新闻宣传片或故事片占很大份额的电影市场局...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因其特殊的殖民文化生态,文化手段和技术优势都掌握在日本殖民者手中,电影摄制放映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种电影形态不鼓励制片,而是以放映体系为发展主轴,因此形成日本新闻宣传片或故事片占很大份额的电影市场局面。这些影片在宣扬日本文明、鼓吹"皇民化"奴化观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历史的斑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生态 纪实虚构 历史图景
下载PDF
纪实与虚构的双重交织——评《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
18
作者 朱一帆 《南腔北调》 2019年第9期77-83,共7页
纪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古老话题,近年来风靡文坛的“非虚构”文学现象,促使文坛重新审视并思考文学的纪实与虚构。作家田中禾在小说《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中,通过建构文本的虚实杂糅、塑造人物形象的虚实相... 纪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古老话题,近年来风靡文坛的“非虚构”文学现象,促使文坛重新审视并思考文学的纪实与虚构。作家田中禾在小说《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中,通过建构文本的虚实杂糅、塑造人物形象的虚实相映,书写纪实与虚构双重交织的模糊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纪实与虚构的可能与方法。这种叙事经验,对当下虚构文学以及“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中禾 纪实虚构 模糊美学 叙事经验
下载PDF
《莫须有先生传》片论
19
作者 陈建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10,共6页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讽喻 纪实虚构 用典 叙事文本
下载PDF
论《远东来信》的艺术特点
20
作者 张卫中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5-70,共6页
《远东来信》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生活的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仅仅以题材取胜的作品,事实上,小说更成功的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小说中谢东泓对雷奥故事的调查被作为主要线索写进小说,这种安排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成分,创造了近似实... 《远东来信》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生活的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仅仅以题材取胜的作品,事实上,小说更成功的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小说中谢东泓对雷奥故事的调查被作为主要线索写进小说,这种安排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成分,创造了近似实录的效果;小说双线交替的结构使作者能够更灵活地观照生活,避免了由对生活"正面强攻"带来的繁琐与生硬;小说丰富的民间叙事提供了真实的乡村生活,也给"雷奥在中国农村"的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来信》 纪实虚构 艺术结构 民间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