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 被引量:25
1
作者 赵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首先兴起的童年消逝学说,既是对童年文化当代命运的一种富于洞察力的论断,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作为童年文化母体的现代文化自身所面临的某种内在危机。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童年消逝学说在其童年文化...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首先兴起的童年消逝学说,既是对童年文化当代命运的一种富于洞察力的论断,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作为童年文化母体的现代文化自身所面临的某种内在危机。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童年消逝学说在其童年文化形态批判的表象之下,实际上直指对于新媒介环境下现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机的批判。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一种媒介乐观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富于批判深意的童年文化观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随着有关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在高速运行的新媒介生活中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重新召回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命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消逝 文化危机 新媒介 尼尔·波兹曼
原文传递
媒介即环境:波兹曼的童年理论探幽 被引量:9
2
作者 常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45-148,共4页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历史方法,为童年在欧洲的诞生、在美国的消逝找到了依据。童年的社会本性、弗洛伊德和杜威合成的童年概念基本范例、童年与成年的社会性区别,共同组成波兹曼童年理论的起点;童年、文化与媒介...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历史方法,为童年在欧洲的诞生、在美国的消逝找到了依据。童年的社会本性、弗洛伊德和杜威合成的童年概念基本范例、童年与成年的社会性区别,共同组成波兹曼童年理论的起点;童年、文化与媒介三者的动态关系是其童年理论的主线;媒介即环境的思想则是波兹曼对童年命运做出解释的根本。他从微观媒介符号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宏观社会传播环境的演进中探索文化变迁的根源,从而揭开了隐藏于童年背后的媒介生态学原理。尽管波兹曼的童年理论存在缺陷,但它却提醒我们关注和思考电子新媒介时代下的童年命运以及本土文化的命运,这是这一理论穿越时空的力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兹曼 童年消逝 童年理论 媒介环境 文化
下载PDF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峻俊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236-238,共3页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后现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态势,我们应如何清醒地看待?文章从解读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出发,以作者在书中提示的媒介变迁角度,对“童年的消逝”、“成年的消逝”等诸多观点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童年消逝 成年消逝 媒介变迁
下载PDF
现代童年的消逝及原因 被引量:8
4
作者 戴金花 《现代教育论丛》 2010年第2期11-14,共4页
本文分析了童年之于儿童的意义,认为现代童年的消逝有四个表征:(1)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2)儿童游戏的功利化;(3)儿童话语的萎缩;(4)儿童过早成人化。并找出了现代童年消逝的原因:(1)学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2)家庭传统的教育价值观;(3... 本文分析了童年之于儿童的意义,认为现代童年的消逝有四个表征:(1)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2)儿童游戏的功利化;(3)儿童话语的萎缩;(4)儿童过早成人化。并找出了现代童年消逝的原因:(1)学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2)家庭传统的教育价值观;(3)电子媒体的介入;(4)印刷文化的价值导向;(5)时代的变迁;(6)城镇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童年消逝 原因
下载PDF
论从大众传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的童年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海宁 《新闻传播》 2018年第17期10-14,17,共6页
本文力图超越大众传媒时代波兹曼的童年消逝说,利用弗鲁塞尔的数字媒介理论探讨重新构建数字媒介时代童年生成的可能性,认为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儿童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在telematics技术构建的社会与个人的新型结构中,儿童通过学... 本文力图超越大众传媒时代波兹曼的童年消逝说,利用弗鲁塞尔的数字媒介理论探讨重新构建数字媒介时代童年生成的可能性,认为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儿童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在telematics技术构建的社会与个人的新型结构中,儿童通过学习和教育掌握新技术特性,适应新技术对人的认知和社会构成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童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消逝 新儿童 telematics社会 波兹曼 弗鲁塞尔
下载PDF
电视娱乐化的陷阱——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 被引量:7
6
作者 汪振军 《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9期26-31,共6页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从媒介生态学和媒介文化学的角度,以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媒介娱乐化的现象,并对媒介社会化造成的人的"异化"表示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公众话语日渐以...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从媒介生态学和媒介文化学的角度,以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媒介娱乐化的现象,并对媒介社会化造成的人的"异化"表示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可能就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当成人秘密和暴力进入儿童视野,电视的新闻与广告定位在10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儿童的成人化与成人的儿童化就势在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认识论 电视娱乐化 童年消逝
下载PDF
保卫童年:反思成人中心主义——基于《童年的消逝》文本解读
7
作者 邓超 张家琼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24年第9期30-35,共6页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一书,提出了“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的命题。四十年来,《童年的消逝》一书引发众多思考,学界多是赞扬尼尔·波兹曼...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一书,提出了“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的命题。四十年来,《童年的消逝》一书引发众多思考,学界多是赞扬尼尔·波兹曼对电子媒介泛滥下童年世界存在的文化危机的敏感与批判,以及经由他的警醒对儿童和童年进行反思,探寻教育的拯救之道,但也有学者对其命题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消逝 电子媒介 媒介环境 尼尔·波兹曼 文本解读 北美地区 中心主义 童年
下载PDF
尼尔·波兹曼童年论与媒介批判——《童年的消逝》与媒介隐喻力量
8
作者 梁芷藤 杨红旗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6期14-16,25,共4页
从形成到消逝之间审视童年,在发明与发现之间解析童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印刷术建构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摧毁了童年,其所论的童年是其理论视野的发明,也具有一种媒介批判视野的洞见。这种洞见是菲力浦·阿利... 从形成到消逝之间审视童年,在发明与发现之间解析童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印刷术建构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摧毁了童年,其所论的童年是其理论视野的发明,也具有一种媒介批判视野的洞见。这种洞见是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奠定的儿童构建观的延续,也是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批判的起点。波兹曼童年论述的核心是“媒介即隐喻”,是波兹曼对技术作用于人、文化、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其媒介批判观奠定了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发展的基石,并成为后世研究的路径指引和精神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波兹曼 童年消逝 童年 媒介批判
下载PDF
童年消逝:一场成人的自我哀叹 被引量:4
9
作者 石建伟 曹倩 《少年儿童研究》 2021年第11期65-72,共8页
儿童与技术的互动生成不同时代的童年样态。印刷媒介制造的信息等级制度拉开儿童与成人的文化距离,塑造了理想的童年范型。但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倾向导致的儿童与成人趋同化、信息无序化以及羞耻心丧失,使持有本质主义儿童观的成人陷入童... 儿童与技术的互动生成不同时代的童年样态。印刷媒介制造的信息等级制度拉开儿童与成人的文化距离,塑造了理想的童年范型。但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倾向导致的儿童与成人趋同化、信息无序化以及羞耻心丧失,使持有本质主义儿童观的成人陷入童年消逝的惋惜之中。社会建构论提醒我们,儿童在数字媒介时代重构了新的童年样态,具体表现为他们拥有与成人同样的数字身份,信息的多元化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化途径,形成追求独异性的儿童屏幕文化。童年消逝只是成人的一种怀旧式想象,儿童才是童年的建构者。对于当下幼儿教育中的儿童本位,我们需要反省其中的成人姿态,立足儿童的社会背景,遵循儿童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消逝 媒介环境学 数字媒介
下载PDF
轻舟难载许多愁——儿童影视动画全龄化网络营销下“童年的消逝”
10
作者 孟龑 杨帆 《视听》 2024年第5期33-37,共5页
当下,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中国电影电视营销的兵家必争之渠道,并因此掀起一股以小博大的“微营销”影视宣发神话热潮。当儿童影视动画被裹挟进“微营销时代”,往往以“全龄化”的营销姿态走歪了儿童影视产业化道路,在模糊了... 当下,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中国电影电视营销的兵家必争之渠道,并因此掀起一股以小博大的“微营销”影视宣发神话热潮。当儿童影视动画被裹挟进“微营销时代”,往往以“全龄化”的营销姿态走歪了儿童影视产业化道路,在模糊了成人话语与儿童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童年的消逝”正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影视动画 网络微营销 童年消逝
下载PDF
波兹曼:影像时代的警世危言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擎 《社会观察》 2004年第9期62-63,共2页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他于2003年10月去世,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而今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两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g...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他于2003年10月去世,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而今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两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就西方传媒理论的引介而言,这是继麦克卢汉<理解传媒>中译本出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兹曼 传媒理论 《娱乐至死》 童年消逝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被电子媒介裹挟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从《童年的消逝》看当下教育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李彦军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第10期61-65,共5页
教育需要依靠媒介,才能实现它的传授目的.随着媒介的更新变化,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口头传授到多功能的电子媒体设备,教育依靠的媒介载体层出不穷.传播方式的千变万化也在引起教育内涵和受教育者的变化.甚至,教育已... 教育需要依靠媒介,才能实现它的传授目的.随着媒介的更新变化,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口头传授到多功能的电子媒体设备,教育依靠的媒介载体层出不穷.传播方式的千变万化也在引起教育内涵和受教育者的变化.甚至,教育已经被不断发展的电子媒介所裹挟,失去了其本来很是"严肃"的底色,而一概被娱乐所淹没.可见,电子媒介影响到的远不止童年,还有和童年相关的一切,自然包括挤占童年时间较多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电子媒体 教育内涵 媒介载体 童年消逝 受教育者 传播方式 何去何从
原文传递
从“童年的消逝”到儿童的“数字圈地”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亚星 董小玉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4-37,共4页
媒介技术对儿童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30多年前,异军突起的电子技术强势消解了印刷媒介所设定的"童年",让孩子们异化为与成人无异的"伪成人";而今,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步步紧逼地将孩子们置于无孔不入的商业... 媒介技术对儿童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30多年前,异军突起的电子技术强势消解了印刷媒介所设定的"童年",让孩子们异化为与成人无异的"伪成人";而今,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步步紧逼地将孩子们置于无孔不入的商业语境与逻辑下,商业公司正在将孩子们塑形为"无意识"的消费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童年消逝 商业公司 数字圈地
下载PDF
童年的发现与发明——浅析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概念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爱杰 《中国德育》 2006年第9期84-86,共3页
丰厚的阅读经历是道德成长的重要支撑。“品德与品书”栏目意图通过经典导读、学术书评、新书推介、读后感等形式,提示一条更宽广、更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回家”之路,同时也希望这个栏目能成为“我和你”心灵互动、经验分享、共同前行的... 丰厚的阅读经历是道德成长的重要支撑。“品德与品书”栏目意图通过经典导读、学术书评、新书推介、读后感等形式,提示一条更宽广、更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回家”之路,同时也希望这个栏目能成为“我和你”心灵互动、经验分享、共同前行的生命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概念 发明 学术书评 新书推介 读后感 挑战性 栏目 尼尔·波兹曼 童年消逝 青少年 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童年的“消逝”与“绽放”——电视时代与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娣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0-175,共6页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童年的消逝"理论,主要分析讨论了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提出的,但是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引用和接受,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盲目性。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童年的消逝"理论,主要分析讨论了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提出的,但是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引用和接受,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盲目性。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欠缺的儿童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得以明显建构。由于中国当代优越的社会文化体制,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忧虑和批判的情形,在中国不可能形成主流。电视对于中国儿童而言,不是童年的消逝,而是童年的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电视 童年消逝 儿童本位 文化重构
原文传递
从《天线宝宝》到《小猪佩奇》 英国幼儿节目的流行神话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皓 《检察风云》 2018年第13期70-71,共2页
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纯真被冲淡,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尼尔·波兹曼《童... 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纯真被冲淡,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少儿媒体市场已是目前电视行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来自各个国家的各类动漫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不计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宝宝》 童年消逝 神话 节目 幼儿 英国 成人世界 现代传媒
原文传递
童年死亡之后?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44,共4页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架空前的粉碎机,传统的偶像被——送入它不择食的腹中轧破绞碎:上帝“死”了,自我“死”了,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也相继阵亡。与此同时,“童年”这个曾被小心呵护和捍卫着的浪漫国度也遭遇了劫数。上世纪80...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架空前的粉碎机,传统的偶像被——送入它不择食的腹中轧破绞碎:上帝“死”了,自我“死”了,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也相继阵亡。与此同时,“童年”这个曾被小心呵护和捍卫着的浪漫国度也遭遇了劫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以其《童年的消逝》一书正式拉开了童年死亡学说的序幕,一时纷争四起,继者不乏。面对被描述成正在“消逝”和“死亡”的童年,怀疑或者拒斥都无力抵消它所带来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童年 意识形态 80年代 美国学者 “死” 粉碎机 历史 童年消逝
下载PDF
对《童年的消逝》和《童年之死》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峰印 《文教资料》 2010年第31期17-18,共2页
本文通过对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和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的异同分析,得出结论:电子媒体时代,给童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对此不能太过悲观。中国目前也处在这种时代,要警惕新时代童年消逝的危险性.同时... 本文通过对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和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的异同分析,得出结论:电子媒体时代,给童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对此不能太过悲观。中国目前也处在这种时代,要警惕新时代童年消逝的危险性.同时也要为我们已经作出的相应努力感到欣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童年消逝 童年之死》 思考
下载PDF
媒介技术、信息爆炸与消逝的“童年”——评《童年的消逝》 被引量:2
19
作者 慕悦 《现代视听》 2020年第6期81-82,共2页
《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兹曼从现实生活现象勾连技术哲学、反思“媒介技术垄断文化生活”的开端。他梳理了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技术的传播生态演变及其带来的信息爆炸现象,揭示出电视媒介的负面影响及其对印刷文化基础的破坏与蚕食... 《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兹曼从现实生活现象勾连技术哲学、反思“媒介技术垄断文化生活”的开端。他梳理了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技术的传播生态演变及其带来的信息爆炸现象,揭示出电视媒介的负面影响及其对印刷文化基础的破坏与蚕食。在数字文化产品充斥网络世界的当下,波兹曼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净化语言环境和培育逻辑思维将是媒介文化的永恒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童年消逝 媒介环境
下载PDF
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晴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其著名的传媒文化著作《童年的消逝》,该书以童年这个独特视角切入媒介研究,认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为人们提前敲响了警钟。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的退化、信息环境的复杂化,都表明重新审视...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其著名的传媒文化著作《童年的消逝》,该书以童年这个独特视角切入媒介研究,认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为人们提前敲响了警钟。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的退化、信息环境的复杂化,都表明重新审视波兹曼《童年在消逝》文化批判精神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消逝 媒介变迁 文化批判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