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国文字中的“遂”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家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30-37,共8页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A<sub>2</sub>读为“徒”。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虽然B<sub>1</sub>所从“(?)”旁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但是B<sub>2</sub>、B<sub>3</sub>和A所从“(?)”旁的上部却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它们同时代的齐国文字“者”的上部差别更大,大家不妨将它们跟子仲姜鎛的“都”字和叔弓鎛的“堵”字所从“者”旁,以及子禾子釜、印文、陶文等的“者”字比较一下。所以我们说旧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A<sub>2</sub>读为“徒”,是靠不住的。此外,“(?)”字还有“光”、“先”、“儿”、“耑”、“徵”等不同释法,都跟字形差别较大,在此就不一一辨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国文字 古文字 “都”字 乡遂制度 正始 石经 《说文》 “述” 东夏
下载PDF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 被引量:7
2
作者 臧知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90,83,共8页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臧知非苏州大学历史系“相地而衰征”,是管件相齐时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揭开了我国田税制度的历史新篇章,影响深远,历来为治史者所重视。但是,其具体内容如何?究竟如何“衰征”...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臧知非苏州大学历史系“相地而衰征”,是管件相齐时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揭开了我国田税制度的历史新篇章,影响深远,历来为治史者所重视。但是,其具体内容如何?究竟如何“衰征”?因史文不明,迄今不甚了了,古今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地而衰征 春秋战国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提封 《周礼 银雀山汉墓竹简
下载PDF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邵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更多关注,"代田法"的研究就具有这一性质。"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推广的一种农田"垄作"体制,以往学界对"代田法"的专门研究比较鲜见,关于"代田法"与"区田法"的关系、"代田法"的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核心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基于对"代田法""与"畎亩制"、"区田法"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推行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传统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希望汉民族这一农业遗产能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畎亩制区 汉族农业遗产
下载PDF
临沂竹书《田法》与爰田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恩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7-68,共12页
春秋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晋国在土地制度方面发生过一次重要变革,即所谓“作爱田”。此后又过了将近三百年,商鞅在秦实行“制辕田”的土地政策。
关键词 竹书 临沂 土地制度 土地政策 公元前 晋惠公 春秋
原文传递
《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雪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书中土地制度的资料颇多,是本文的基本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国有还是私有,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说来土地国有是指国家对土地有... 《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书中土地制度的资料颇多,是本文的基本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国有还是私有,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说来土地国有是指国家对土地有绝对控制权,诸侯、官僚贵族和平民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土地所有制 《左传》 云梦秦简 土地所有权 土地制度 银雀山汉简 使用权 土地私有
下载PDF
从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及战国时期的爰田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沈长云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14,共8页
战国土地制度是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未曾被说清的问题。近年来,借助于秦汉简牍的新鲜资料,不少同志逐渐趋向于承认国家授田是这一时期基本的土地制度。这种认识无疑较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战国已确立土地私有制的观念接近于事... 战国土地制度是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未曾被说清的问题。近年来,借助于秦汉简牍的新鲜资料,不少同志逐渐趋向于承认国家授田是这一时期基本的土地制度。这种认识无疑较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战国已确立土地私有制的观念接近于事实。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包括战国至隋唐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国家授田给农民的作法实际上一直以不同方式、不同规模或断或续地施行着,因此,笼统地说战国施行授田制,仍无助于了解战国时期与其它同样处于国家授田条件下的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的不同特点。例如两汉经常采取的赋民公田或赐民公田一类授田方式,众所周知,它使授田农民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占有权,发展下去甚至可以继承和买卖这些土地,是国家授田正好构成自耕农私有土地的一个重要来源。难道战国授田制的性质与此类似?看来,要揭示战国土地制度的根本性质,还须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大批竹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竹 战国时期 土地制度 农村公社 孟康 农民 齐国
下载PDF
“爰田”是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兼论银雀山竹书《田法》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善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3-217,共5页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西学东渐浪潮的影响下,王国维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首先提出并倡导"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西学东渐浪潮的影响下,王国维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首先提出并倡导"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这样研究中国上古史,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充分展现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多位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弥补了以往单纯依靠文献研究历史之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中国上古史研究不断地取得新进展。本期刊发的李学勤、范毓周、杨善群、宫长为四位先生的专题论文,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华远古文明即先秦历史作了重新审视,期望这种努力对先秦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银雀山 春秋战国时期 竹书 《春秋左传》 《国语》 地理志
下载PDF
战国秦汉的地租制度 被引量:1
8
作者 余也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8,共8页
一、由藉田法到税亩法的让渡 1. 按亩课地租和地税的先声 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因而耕种同样耕地面积所需劳力减少,奴隶生产方式“千耦其耘”、“十千为耦”(《诗》)的大农业经营形式,亦即所谓“田三品”、“三年一... 一、由藉田法到税亩法的让渡 1. 按亩课地租和地税的先声 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因而耕种同样耕地面积所需劳力减少,奴隶生产方式“千耦其耘”、“十千为耦”(《诗》)的大农业经营形式,亦即所谓“田三品”、“三年一换土而易居”的烧田法(《公羊传》何休注》,在西周已逐渐转变成了“自爱其处”不易居的休耕法(《汉书·食货志上》)。至春秋时代,更逐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地租率 个人劳动生产率 食货志 《公羊传》 农业生产力 土地买卖
下载PDF
汉代的铁锸及其使用状况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文涛 《北大史学》 1994年第1期45-62,259-260,共20页
汉代是犁、锸农具并用时代。考古发掘所见两汉铁锸的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长方一字形平刃锸,一为凹字形铁刃锸,刃宽多为11—15厘米。铁锸的使用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江南的火耕水耨、沤田法、农田水利诸问题密切相关,只有综合考察铁... 汉代是犁、锸农具并用时代。考古发掘所见两汉铁锸的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长方一字形平刃锸,一为凹字形铁刃锸,刃宽多为11—15厘米。铁锸的使用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江南的火耕水耨、沤田法、农田水利诸问题密切相关,只有综合考察铁锸与其它社会生产因素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才能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简单地把铁锸与犁耕的翻地效率进行比较的研究,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耕 火耕水耨 铁犁 考古发掘 农业考古 生产因素 中州路 汉代农业 西汉前期
原文传递
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几种方法
10
作者 敖立红 《湖南教育(上旬)(A)》 1994年第12期36-37,共2页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根据题中所给数的特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1.化同分母法。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均不相同,可以化成同分母分势再比较。 例1.比较(13)/(24)和(19)/(36)的大小。 (13)/(24)=(13×3)/(24×3)=(39)/(72)...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根据题中所给数的特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1.化同分母法。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均不相同,可以化成同分母分势再比较。 例1.比较(13)/(24)和(19)/(36)的大小。 (13)/(24)=(13×3)/(24×3)=(39)/(72) (19)/(36)=(19×2)/(36×2)=(3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分母分数 比较器 中所 二目
下载PDF
战国时期齐国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管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丽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8,共8页
以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王法》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齐国,重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土地,并定期更换;农田、丘陵、草泽产出不同,税收标准也不相同。政府规定了每亩田... 以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王法》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齐国,重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土地,并定期更换;农田、丘陵、草泽产出不同,税收标准也不相同。政府规定了每亩田地粮食产量的标准;规定了农民可支配的饲料用量;规定了农夫可以饲养家禽、牲畜的数量。岁末年终,国家对农夫家中余粮、布帛和诸多财物进行核算,达不到标准的,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战国时期齐国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继承了姜齐的制度,并有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雀山汉墓竹简 《王 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管理
原文传递
秦汉简牍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鹏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0-31,共2页
本文阐述了自十九世纪简牍陆续出土以来 ,(通过对秦汉时期简牍的研究 ) ,简牍作为文字与文化的时代载体 ,对于中国文化的详细记录体出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简牍 文化价值 《仓颉篇》
下载PDF
宋代的农业推广
13
作者 李成贵 冯光明 《古今农业》 1991年第2期16-18,共3页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按一定方向扩散、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已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农官后稷已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教”便具有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西汉...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按一定方向扩散、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已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农官后稷已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教”便具有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西汉时,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作农业技术改革,并推广新技术,他改“漫田法”为“代田法”,推广耧和耦犁等新农具,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宋代,农业推广活动空前活跃,其规模之大,渠道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史上显得非常突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农业技术改革 农业生产 搜粟都尉 赵过 耦犁 农官 劝农文 占城稻
下载PDF
银雀山汉简文献《田法》法律思想浅探
14
作者 徐凌 孙尊章 《边缘法学论坛》 2006年第1期52-55,共4页
文章针对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简文《守法守今等十三篇》中的《田法》进行整理、分析,从法律学的观点出发,对《田法》中所体现的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对先秦法律思想的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 《守守今等十三篇》 规则
原文传递
エィズと暮らす(八)(与艾滋病共生活)
15
作者 吉岡忍 周昌辉 《东北亚外语研究》 1994年第2期59-60,共2页
比疾病更棘手的 社会 我和我的朋友们在对艾滋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探索,我不想隐瞒这种现实,也不觉得难为情。我认为每个人扎扎实实地对存在的难题一个个去解析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弓力 面弓 邻居们 前圣 玉弓 毫亨 南石
下载PDF
銀雀山漢墓竹簡《田法》考略--以與《管子》比較爲中心
16
作者 郭麗 《简帛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銀雀山漢墓竹簡《田法》主張擇地建城:土地按照肥瘠狀况,分爲上、中、下三等,實行换田之制;規定了税收的標準;對於不能完成任務的生産者,有詳細的處罰標準;記載了年終的休閑和狩獵活動。《田法》的鄉村建制較《管子》規模爲大,當是戰國... 銀雀山漢墓竹簡《田法》主張擇地建城:土地按照肥瘠狀况,分爲上、中、下三等,實行换田之制;規定了税收的標準;對於不能完成任務的生産者,有詳細的處罰標準;記載了年終的休閑和狩獵活動。《田法》的鄉村建制較《管子》規模爲大,當是戰國時期人口增多的結果。《田法》主要是關於田地的種植、管理的法規,是一部具體的法律規範。與其他先秦齊國相關典籍相較,在細節的規定上有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銀雀山漢墓竹簡 《管子》 生活
下载PDF
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方法综述 被引量:16
17
作者 廖芳芳 郑嵩 葛皓 《环保科技》 2012年第1期21-25,共5页
随着全球性煤矸石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煤矸石山生态修复被视为协调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煤矸石山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方法及其优缺点,为煤矸石山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 煤矸石山 微生物修复 生物复 自然生态修复
下载PDF
重评西汉时期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卜风贤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7,共8页
西汉时期的代田区田方法带有显著农业技术推广性质,过去学界给予代田区田较高评价,从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技术方面考察,似有修正必要。代田精耕而不细作,区田细作而不精耕,都有显著的技术缺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推行代田方法旨在拓荒垦殖... 西汉时期的代田区田方法带有显著农业技术推广性质,过去学界给予代田区田较高评价,从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技术方面考察,似有修正必要。代田精耕而不细作,区田细作而不精耕,都有显著的技术缺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推行代田方法旨在拓荒垦殖,促进地力恢复与再利用;区田重在边角地带垦殖利用,以此维持贫寒农家生计。后来虽然屡有建议推行代田区田,或因其推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或因对粮食高产追求背离了代田区田的技术目标,推行效仿结果均不理想。重新评价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代田区田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技术 再评价
原文传递
区田法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驰 《中国农史》 1984年第2期21-30,共10页
区田法是西汉后期出现的一种耕作法,在我国历代主要农书中均有记述。我国近代经济史、农史方面的许多著作中都以肯定的态度来介绍,说是汉代农业技术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似已成定论。国外的一些经济史学家虽有一些不同见解,但未引起国内研... 区田法是西汉后期出现的一种耕作法,在我国历代主要农书中均有记述。我国近代经济史、农史方面的许多著作中都以肯定的态度来介绍,说是汉代农业技术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似已成定论。国外的一些经济史学家虽有一些不同见解,但未引起国内研究者们应有的注意。“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中国尤其如此。作为生产力发展标志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生产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因此,对区田法的探讨就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的角度,而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联系起来。本文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 战国后期 自耕农 西汉政权 西汉后期 土地兼并 食货志 农书
下载PDF
中国农史研究必须正视环境差异——对汉代关中“区田法”的再认识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庭硕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7,共15页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的相关资料均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中,因而,此书成了后世研究"区田法"的关键依据。到了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对"区田法"又做了新一轮的诠释,其后相关研究均取准于王祯《农书》。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农史专家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和理论,重新研究了"区田法"种植,并做了相应的试验。在这些研究中全面探讨了各项技术的演进,并对"区田法"种植的有效性作了全面总结。然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广泛种植过的农作物千差万别,每一种作物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此前的农史研究对技术的发展、农田的扩大等问题探讨甚精,但却忽视了各地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效的影响。本文仅以前人对"区田法"的研究为对象,力图说明开展农史研究必须重视环境的差异,而不能单凭技术的精粗、劳动力投入的多少、畜力投入的多少或收成的多寡就对某项传统农耕体制匆忙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史 环境差异 “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