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赦”题材作品的突围与创新——以电视剧《特赦1959》为例
1
作者 张颖锋 《戏剧之家》 2021年第30期159-161,共3页
《特赦1959》作为国庆70周年献礼片,凭借“特赦”这一特殊题材、张铎和奚望等一众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主创人员的精巧艺术创作手法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在众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突围而出。本文以“特赦”题材为探讨核心,首先从历史视角... 《特赦1959》作为国庆70周年献礼片,凭借“特赦”这一特殊题材、张铎和奚望等一众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主创人员的精巧艺术创作手法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在众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突围而出。本文以“特赦”题材为探讨核心,首先从历史视角对“特赦”题材背景进行解析,其次从题材及艺术视角两方面分析《特赦1959》的创新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特赦1959》给其他影视创作带来的启示,包括以立意为核心保证电视剧的深刻性、以叙事为基础增强电视剧的逻辑性和以对比为核心艺术表现手法增强电视剧的感染性三方面内容,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特赦1959》的突围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赦”题材 特赦1959 突围 创新性
下载PDF
《特赦1959》 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的大胆拓展
2
作者 郑长华 《广电时评》 2019年第17期27-28,共2页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题材剧,《特赦1959》以'特赦'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为着眼点,讲述了共产党人成功改造国民党战犯的真实故事,并通过艺术化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历史内涵。2018年11月开机,2019年2月全剧杀青,拍摄过程历...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题材剧,《特赦1959》以'特赦'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为着眼点,讲述了共产党人成功改造国民党战犯的真实故事,并通过艺术化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历史内涵。2018年11月开机,2019年2月全剧杀青,拍摄过程历时4个月,北京、安徽芜湖两地取景,上百名专业演员+上万名群众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新中国成立 第一个 特赦1959 历史题材剧 李京盛
原文传递
论《特赦1959》中的身体叙事
3
作者 史玉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80,共3页
《特赦1959》将宏大政治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相结合,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历史图景,上演了一场以"身体政治学"为核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该剧将身体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表现对象和传达思想的媒介... 《特赦1959》将宏大政治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相结合,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历史图景,上演了一场以"身体政治学"为核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该剧将身体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表现对象和传达思想的媒介,从身体规训、身体改造、身体隐喻的身体政治学逐渐展开,使国民党将领的肉体、身份和思想得以重新塑造,从"战犯""罪人"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充分体现了战犯改造工作的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赦1959 身体叙事 身体政治
下载PDF
《特赦1959》:硬核的张力
4
作者 孔令顺 王明玉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1,共5页
电视剧《特赦1959》在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这三对母题的开掘与呈现上体现出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充分彰显了硬核的魅力与张力。这种硬核,全方位渗透在思想、精神、故事、情节、演员、氛围和技术等方面。
关键词 特赦1959 生与死 爱与恨 战争与和平
原文传递
以多重空间构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电视剧《特赦1959》评析
5
作者 陈岳芬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91,共3页
本文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以福柯对建筑空间的分析为导向,围绕生活空间、社会空间、意识形态空间和历史空间四个层面,对电视连续剧《特赦1959》展开分析,探究个体经验、社会关系、时代精神、历史意蕴在剧中的表现... 本文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以福柯对建筑空间的分析为导向,围绕生活空间、社会空间、意识形态空间和历史空间四个层面,对电视连续剧《特赦1959》展开分析,探究个体经验、社会关系、时代精神、历史意蕴在剧中的表现,是空间理论应用于艺术分析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赦1959 空间理论 电视剧
原文传递
历史温度、人文深度与信仰高度——论电视剧《特赦1959》的主流叙事创新 被引量:3
6
作者 寻茹茹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47,共5页
电视剧《特赦1959》通过史实素材的"异质"审美、以小博大的戏剧手法以及人本视域的历史温度,拓宽了革命历史书写的创新维度;抓住灵魂重构的叙事之本,用内外因双向展开形塑策略,实现了个体自我新生的人文深度,侧重叙事表征的&q... 电视剧《特赦1959》通过史实素材的"异质"审美、以小博大的戏剧手法以及人本视域的历史温度,拓宽了革命历史书写的创新维度;抓住灵魂重构的叙事之本,用内外因双向展开形塑策略,实现了个体自我新生的人文深度,侧重叙事表征的"真实感"、深层结构的"优化性"以及表意主题的"现实性",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有效传导,达到信仰认同的政治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特赦1959 主体建构 信仰认同
原文传递
电视剧《特赦1959》研评会
7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共1页
关键词 特赦1959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