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 |
仵从巨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19
|
|
2
|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
杨周翰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24
|
|
3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张贤亮——兼谈俄罗斯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忏悔”主题 |
许子东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6 |
16
|
|
4
|
试论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南方女性 |
汪义群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4
|
|
5
|
桑弧访谈录 |
陆弘石
赵梅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6
|
从“辞语的冰”到“二元的皮”——长篇文体小记 |
张炜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1
|
|
7
|
性爱:昆德拉小说之门 |
仵从巨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7
|
|
8
|
从灵与肉的割裂到灵与肉的和谐——评劳伦斯的性爱观 |
温爱玲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9
|
灵与肉的重新建构:身体、表演及其他——对当代中国电影女明星“女性气质”的研究 |
陈犀禾
潘国美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10
|
徘徊于灵与肉之际的悲歌——论吴梅村诗歌中的自我忏悔 |
魏中林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8
|
|
11
|
神秘的红字A |
哈敏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8
|
|
12
|
言说与倾听——《朗读者》对人性的多维透视 |
董琦琦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13
|
两极交流的叙述形式——苏童《米》的“中间小说”特性 |
钟本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7
|
|
14
|
论西方同性恋电影 |
郑宜庸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15
|
选择和语言 |
伊蕾
|
《诗刊》
北大核心
|
1989 |
7
|
|
16
|
现代视野中的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 |
纳日碧力戈
|
《民族艺术》
|
1999 |
6
|
|
17
|
灵与肉的执迷——张晓民《纷飞的香气》印象 |
袁恒雷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
董新祥
|
《理论月刊》
|
2008 |
6
|
|
19
|
村庄、我与大湖 |
刘伟林
|
《十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都市里的远方——当代水墨创作谈 |
李骏逸
|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