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失的爱人》新黑色电影美学风格赏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余少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0-42,共3页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大卫·芬奇作为黑色电影代表导演的地位,将大卫·芬奇的电影创作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体现在将小说的叙事框架、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美继承与表...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大卫·芬奇作为黑色电影代表导演的地位,将大卫·芬奇的电影创作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体现在将小说的叙事框架、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美继承与表现上,还体现在大卫·芬奇对于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自己的黑色电影的艺术风格的完美对接。经由《消失的爱人》,一种有别于传统黑色电影的新黑色电影风格逐渐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新黑色电影 艺术风格赏析 大卫·芬奇
下载PDF
大卫·芬奇黑色电影美学风格研究——以影片《消失的爱人》为例
2
作者 王宁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4期60-62,共3页
大卫·芬奇是美国著名的导演之一,《消失的爱人》中充满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表现了复杂的社会状况。本文主要以大卫·芬奇电影美学风格作为切入点,以电影《消失的爱人》为研究素材,对大卫·芬奇电影美学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大... 大卫·芬奇是美国著名的导演之一,《消失的爱人》中充满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表现了复杂的社会状况。本文主要以大卫·芬奇电影美学风格作为切入点,以电影《消失的爱人》为研究素材,对大卫·芬奇电影美学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大卫·芬奇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指出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表征,更好地把握大卫·芬奇的电影艺术风格,更深层地理解电影美学风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大卫·芬奇 电影美学风格
下载PDF
解读《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 被引量:3
3
作者 郝静迪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2-63,共2页
为分析《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的运用以及其所达到的审美效果和修辞目的,在诠释叙事学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小说《消失的爱人》采用的叙事方式——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并分析作者吉莉安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叙事者与隐含... 为分析《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的运用以及其所达到的审美效果和修辞目的,在诠释叙事学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小说《消失的爱人》采用的叙事方式——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并分析作者吉莉安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叙事者与隐含作者、人物之间距离控制,以达到自己的叙事目的,给读者带来多维阅读体验,并传达自己对婚姻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叙事视角 叙事距离 消失爱人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崔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37-139,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作家吉莉安·弗林悬疑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14年,悬疑惊悚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将其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影片折射出诸如社会意识、家庭伦理、个人冲突、两性问题等多层面主题,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特立独行的...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作家吉莉安·弗林悬疑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14年,悬疑惊悚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将其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影片折射出诸如社会意识、家庭伦理、个人冲突、两性问题等多层面主题,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特立独行的叙事主题、结构和视角,导演巧妙地借助文学叙事的概念和方法,赋予电影画面真实与谎言相互交织的灵动魅力。本文以电影情节本身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影片的叙事主题、结构、视角以及叙事距离,旨在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部好莱坞年度电影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叙事主题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下载PDF
被阉割的力比多:论《消失的爱人》中的男性气质危机 被引量:2
5
作者 邢祥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8-131,共4页
《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最新的力作,具有以往作品一贯的黑色风格。在艾米离奇失踪的案件里,尼克、德西、老邓恩等人的男性气质被无情阉割与放逐。因经济破产失业,尼克成了男性社会气质、生物气质双重缺失的"懦夫"。... 《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最新的力作,具有以往作品一贯的黑色风格。在艾米离奇失踪的案件里,尼克、德西、老邓恩等人的男性气质被无情阉割与放逐。因经济破产失业,尼克成了男性社会气质、生物气质双重缺失的"懦夫"。德西在与欲望主体接近过程中,面临男性的"双重约束",最终成为想象性阉割焦虑的牺牲品。年老病衰的老邓恩在养老院这一"偏离差异空间"的规训下,其男性气质终归是一曲夕阳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男性气质 阉割 差异空间
下载PDF
婚姻主题背后的社会与个人冲突——从《消失的爱人》中的双重叙事谈起
6
作者 张帆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2年第7期71-73,共3页
本文以申丹提出的“双重叙事运动”为理论依据,指出作品《消失的爱人》中存在并列前行的婚姻恐怖故事情节和社会压抑个人的隐性进程,通过对相关故事结构、文本细节的分析,本文从社会观念和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两个角度切入,讨论隐性进程如... 本文以申丹提出的“双重叙事运动”为理论依据,指出作品《消失的爱人》中存在并列前行的婚姻恐怖故事情节和社会压抑个人的隐性进程,通过对相关故事结构、文本细节的分析,本文从社会观念和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两个角度切入,讨论隐性进程如何贯穿文本始终,挖掘出该叙事进程中更为本质的主题意义,即男女主人公的行为选择都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异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双重叙事 隐性进程 社会压力 异化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多重视角下的伦理困境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33-135,共3页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消失的爱人》虽取自普通婚姻题材,但其内涵不落俗套。生存、亲情、婚姻均是人们社会生活关系中最基本的伦理主题。影片透过文本外编剧/导演及文本内人物的多重视角对这三种命题进行了书写,真实地再现了现代...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消失的爱人》虽取自普通婚姻题材,但其内涵不落俗套。生存、亲情、婚姻均是人们社会生活关系中最基本的伦理主题。影片透过文本外编剧/导演及文本内人物的多重视角对这三种命题进行了书写,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其根源。通过对一系列伦理困境的书写,影片引导观众思考化解伦理困境的恰当方式,并从反面给观众以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困境 消失爱人 生存伦理 亲情伦理 婚姻伦理
下载PDF
异化的“她”声——《消失的爱人》中的话语博弈与性别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天娇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1-78,共8页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叙事独特的美国当代小说,它以两性交替平行叙述展现了两性在婚姻中的矛盾和困惑。本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方法,对小说叙事文本做出性别化阐释的批评实践,探究吉莉安·弗琳如何通过笔下两性的不同叙事...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叙事独特的美国当代小说,它以两性交替平行叙述展现了两性在婚姻中的矛盾和困惑。本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方法,对小说叙事文本做出性别化阐释的批评实践,探究吉莉安·弗琳如何通过笔下两性的不同叙事策略来展现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以及建构女性主体与权利,以期揭示这部小说挑战男权体制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女性叙事批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叙事 女性主义 主体建构
原文传递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叙事结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刁曼云 《电影新作》 2015年第4期124-126,共3页
《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把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结合,采取AB双面叙事方法,对丈夫、妻子的角色以及妻子"本我"与"超我"的两面性进行了描述,使电影情节更接近于现实;并构造了"本我"与"超我"... 《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把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结合,采取AB双面叙事方法,对丈夫、妻子的角色以及妻子"本我"与"超我"的两面性进行了描述,使电影情节更接近于现实;并构造了"本我"与"超我","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经典的叙述手法更利于电影展现小说所蕴含的复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叙事 对话
原文传递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艾米”角色心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丝雨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于2014年带来又一悬疑类型力作《消失的爱人》。片中的女主角艾米,其行为模式充满了令人惊恐的色彩。深入分析其心理根源可以发现:艾米是一位自我认知障碍症患者及角色扮演的痴迷者。尼克与艾米的婚姻,从... 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于2014年带来又一悬疑类型力作《消失的爱人》。片中的女主角艾米,其行为模式充满了令人惊恐的色彩。深入分析其心理根源可以发现:艾米是一位自我认知障碍症患者及角色扮演的痴迷者。尼克与艾米的婚姻,从开始到破裂,再到复合,始终都围绕着角色扮演的问题。能不能继续表演,是这场婚姻的内在逻辑,至于感情、责任,这些通俗视野下的婚姻要素,对他们而言,只是包装的道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心理分析 自我认知障碍 角色扮演
下载PDF
浅论影片《消失的爱人》中的镜影三重奏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8-61,共4页
每个人都通过他者抵达真实。可怕在于,被"自我"深信不疑的"真实"不过是为"他者"所投射而生的幻象,而幻象终有破灭之时。影片《消失的爱人》正是在艾米和尼克婚姻的暗黑童话之上,以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为... 每个人都通过他者抵达真实。可怕在于,被"自我"深信不疑的"真实"不过是为"他者"所投射而生的幻象,而幻象终有破灭之时。影片《消失的爱人》正是在艾米和尼克婚姻的暗黑童话之上,以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为蓝本探讨了"他者"与"自我"、"公众"与"个体"以及"男权"、"生命"与"女性欲望"之间的镜影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想象性认同 女性
下载PDF
解读《消失的爱人》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被引量:1
12
作者 寇嫒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51-153,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突破了狭窄封闭的家庭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维度中探讨经济萧条期现代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在有限的影像时空里,鲜明地呈现出了冷峻悬疑的风格、惊悚混合戏谑的手法,并凭借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突破了狭窄封闭的家庭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维度中探讨经济萧条期现代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在有限的影像时空里,鲜明地呈现出了冷峻悬疑的风格、惊悚混合戏谑的手法,并凭借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外在艺术形式,将婚姻中的敷衍与无奈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展露无遗,从而触发观众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唤醒现代人迷失的人性,引领我们走出悲哀与绝望的泥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物质 伪装 舆论审判
下载PDF
二元对立视角下《消失的爱人》的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希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1-125,共5页
通过塑造一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夫妻相爱相杀的故事,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描绘了都市男女在金钱支撑下婚姻中的浮躁关系。为了凸显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矛盾,揭露出婚姻中伪善的双方的真面目,作者巧妙地运用二元对立原则,从叙... 通过塑造一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夫妻相爱相杀的故事,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描绘了都市男女在金钱支撑下婚姻中的浮躁关系。为了凸显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矛盾,揭露出婚姻中伪善的双方的真面目,作者巧妙地运用二元对立原则,从叙事结构、叙事者角度、故事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四个方面,构造出极端对立的婚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消失爱人 婚姻 矛盾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中尼克的伦理身份错位和伦理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梦婷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9期192-193,共2页
《消失的爱人》出版于2012年,是美国当代作家吉莉安·弗琳的第三部小说,一经出版,就横扫各大畅销榜,成为《纽约时报》年度最受欢迎小说,后更被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电影。但针对小说本身尤其是男主人公尼克的学术研究... 《消失的爱人》出版于2012年,是美国当代作家吉莉安·弗琳的第三部小说,一经出版,就横扫各大畅销榜,成为《纽约时报》年度最受欢迎小说,后更被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电影。但针对小说本身尤其是男主人公尼克的学术研究还比较少,而深入剖析小说的伦理主题的则更少。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丈夫尼克的伦理身份错位和伦理困境,探究维护伦理身份和伦理秩序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莉安·弗琳 消失爱人 伦理身份 伦理困境
下载PDF
电影《消失的爱人》对原著小说的继承和重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茜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4期108-110,共3页
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自吉莉安·弗林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大卫·芬奇担任导演,荣获了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这部影片实现了人物设计影像化,并在叙事结构上与原著保持统一。该片在对吉莉安·弗林原著小说继承的同时... 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自吉莉安·弗林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大卫·芬奇担任导演,荣获了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这部影片实现了人物设计影像化,并在叙事结构上与原著保持统一。该片在对吉莉安·弗林原著小说继承的同时,又进行了"大卫·芬奇式"的重释,在环境氛围渲染、人物性格塑造和结局内涵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融入了导演对原著小说自身的理解。在保持与原著基本相同的故事框架下,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对今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吉莉安·弗林 大卫·芬奇 继承 重释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池丽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关于婚姻等问题的持久热议。"叙事伦理"则是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学科,意在探究作品中的伦理效果是如何在叙事中实现的。《消失的爱人》...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关于婚姻等问题的持久热议。"叙事伦理"则是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学科,意在探究作品中的伦理效果是如何在叙事中实现的。《消失的爱人》关注着人的生存法则、道德行为与伦理诉求,其中存在着隐形的道德尺度,是应该置于叙事伦理的层面来进行讨论的。文章即以此入手,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两性伦理三方面,分析《消失的爱人》的叙事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大卫·芬奇 叙事伦理
下载PDF
心理分析视域下的《消失的爱人》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洋 李一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大卫·芬奇被称为"通俗的"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芬奇热衷于进行悬疑、犯罪类电影的拍摄,如《七宗罪》等。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通过对一个带有暗黑意味的悬疑故事紧凑、张弛有度地叙述,让观众窥见主人... 大卫·芬奇被称为"通俗的"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芬奇热衷于进行悬疑、犯罪类电影的拍摄,如《七宗罪》等。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通过对一个带有暗黑意味的悬疑故事紧凑、张弛有度地叙述,让观众窥见主人公触目惊心行为背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这部电影,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进行解读,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才能理解原本是作为个案出现的故事,何以引发婚姻是"第八宗罪"的社会性恐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芬奇 消失爱人 心理分析
下载PDF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冲撞与交流
18
作者 王经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99-101,共3页
《消失的爱人》剧本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畅销小说。影片以女主角艾米失踪为线索,分别从尼克、艾米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艾米失踪的原因和经过。在影片的叙事构造上,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互相辅助,文学是电影叙事的底本,而影片则从展示层... 《消失的爱人》剧本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畅销小说。影片以女主角艾米失踪为线索,分别从尼克、艾米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艾米失踪的原因和经过。在影片的叙事构造上,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互相辅助,文学是电影叙事的底本,而影片则从展示层面弥补了小说中相对冗杂的部分,影片和文本叙事完成了有机的互补。导演大卫·芬奇也一以贯之其媒介批判的意识,让《消失的爱人》在原作叙事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更广泛的文化批评,让影片跳出了传统故事片的窠臼,在文化意义上得以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消失女孩 电影叙事 文学叙事 大卫·芬奇
下载PDF
“杀死天使”——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消失的爱人》中的主人公艾米·邓恩
19
作者 李钰煊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8期229-230,共2页
吉利安·弗林小说《消失的爱人》塑造了一个叛逆而冷血的反英雄女主人公艾米·邓恩—她从貌合神离的婚姻中叛逃,并先后设计陷害了自己的丈夫、情人,这一系列偏激的行为使这个角色出版以来一直遭到质疑和诟病。本文将从女性主义... 吉利安·弗林小说《消失的爱人》塑造了一个叛逆而冷血的反英雄女主人公艾米·邓恩—她从貌合神离的婚姻中叛逃,并先后设计陷害了自己的丈夫、情人,这一系列偏激的行为使这个角色出版以来一直遭到质疑和诟病。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作者人物塑造的动机、原型和理论支撑,对女主人公看似残忍且不可理喻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阐释,并揭示小说所要传达的主题和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女性主义 “屋子里天使” 男性文本 “天使”与“怪物”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的叙事模式分析
20
作者 赵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30-132,共3页
《消失的爱人》由大卫·芬奇执导,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芬奇强大的叙事能力。总体而言,影片如同一座迷宫,而观众则跟随芬奇的镜语,寻找迷宫的出口。影片不仅打乱了叙事时空,并且不断运用视角转换... 《消失的爱人》由大卫·芬奇执导,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芬奇强大的叙事能力。总体而言,影片如同一座迷宫,而观众则跟随芬奇的镜语,寻找迷宫的出口。影片不仅打乱了叙事时空,并且不断运用视角转换,来完成多线程叙事。研究这部影片,叙事模式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文章从故事的时空错位、叙事视角与悬疑氛围的营造三方面,分析《消失的爱人》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爱人 大卫·芬奇 叙事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