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草》的诗与“哲学”(下) 被引量:11
1
作者 木山英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0-53,共14页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墓碣文》 《过客》 《希望》 “无物之阵” 作品 “超人” 魏连殳
下载PDF
论《野草》的心理过程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彦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12期31-36,共6页
论《野草》的心理过程刘彦荣由分析《野草》的表意方式入手,可以从一个方面认知《野草》创作的原发性动因。《野草》的表意方式,在作者的全部创作中具有某种特殊性。作者对此曾有过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论《野草》的心理过程刘彦荣由分析《野草》的表意方式入手,可以从一个方面认知《野草》创作的原发性动因。《野草》的表意方式,在作者的全部创作中具有某种特殊性。作者对此曾有过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①将"那时"的情形理解为社会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秋夜》 兄弟失和 《墓碣文》 枣树 意象 心理过程 《希望》 《求乞者》
下载PDF
鲁迅与安特来夫的生死对话——《死火》《过客》《复仇》《狂人日记》与《往星中》的互文性解读
3
作者 柳冬妩 《作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0,共15页
1924年,李雾野翻译了安特来夫的剧本《往星中》,便托张目寒将译稿《往星中》转给鲁迅。鲁迅1924年9月20日日记:“上午张目寒来并持示《往星中》译本全部。”21日日记:“看《往星中》。”1925年2月,李雾野译毕安特来夫《黑假面人》,寄请... 1924年,李雾野翻译了安特来夫的剧本《往星中》,便托张目寒将译稿《往星中》转给鲁迅。鲁迅1924年9月20日日记:“上午张目寒来并持示《往星中》译本全部。”21日日记:“看《往星中》。”1925年2月,李雾野译毕安特来夫《黑假面人》,寄请鲁迅校阅、修改并联系出版。鲁迅1925年2月15日日记:“收李雾野《黑假面人》译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安特来夫 《复仇》 《过客》 互文性解读 假面 鲁迅
原文传递
鲁迅与安特莱夫的生死对话
4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9期163-164,共2页
柳冬妩在《作家》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1924年9月鲁迅帮助李雾野校改安特莱夫的剧本《往星中》译作,其意义不在于校改本身,而在于通过校改译作,使两位文学大师之间产生了精神对话。这个对话的直接结果,就是《死火》《过客》《复仇》《复... 柳冬妩在《作家》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1924年9月鲁迅帮助李雾野校改安特莱夫的剧本《往星中》译作,其意义不在于校改本身,而在于通过校改译作,使两位文学大师之间产生了精神对话。这个对话的直接结果,就是《死火》《过客》《复仇》《复仇(其二)》,可能还包括《狗的语问》。《往星中》还出现了与《狂人日记》极为相似的夸张句式,不排除鲁迅在更早之前已经看过《往星中》的德语译本或日语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作家》 安特莱夫 《复仇(其二)》 《过客》 《复仇》 精神对话
原文传递
“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苏生——论鲁迅“旧事重提”的记忆机制
5
作者 赵灵玉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鲁迅的译文《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为系统梳理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记忆书写,揭示鲁迅“旧事重提”的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野草》中“过客”和“死火”两个意象的生成明显受其影响。约翰·克里斯托夫和神关于记忆与生命意... 鲁迅的译文《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为系统梳理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记忆书写,揭示鲁迅“旧事重提”的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野草》中“过客”和“死火”两个意象的生成明显受其影响。约翰·克里斯托夫和神关于记忆与生命意义的对话,“补全”了《过客》中神秘声音的内容,即要接纳过去,在自己之外寻求生命的意义。在《过客》和《死火》中,鲁迅逐渐摆脱了记忆、自我、意义等问题带来的困扰,构想出一条通过记忆书写体认自我的道路;这一过程与约翰·克里斯托夫接受神启、重拾战斗勇气的经历具有同构性。在《朝花夕拾》和《坟》中,均可看出鲁迅自觉通过记忆来体认自我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 “旧事重提” 《过客》
下载PDF
“死火”不“死”:《死火》的时空诗学与对话结构
6
作者 贾荣华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9-87,94,共10页
学界关于《死火》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如果通过对《死火》文本的精细解读以及利用时空诗学的相关理论介入对于《死火》文本的分析,则可能更好地阐明其中蕴含的隐喻性意义。笔者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出《死火》中存在的两个空间和两个主... 学界关于《死火》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如果通过对《死火》文本的精细解读以及利用时空诗学的相关理论介入对于《死火》文本的分析,则可能更好地阐明其中蕴含的隐喻性意义。笔者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出《死火》中存在的两个空间和两个主体的文本结构,探究“死火”形象的发生环境;通过一种媒介空间和处于其中的“死火”形象的二元矛盾来论证《死火》是一个现在与过去相连通且互为表达的回忆性言说文本;并由以上二者可以揭示出《死火》中的具体隐喻性含义与双重对话结构,阐发“死火”不“死”的深层意蕴与当代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隐喻 时间 对话
下载PDF
试论《野草》的不和谐美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建华 余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13-18,共6页
本文认为鲁迅先生的《野草》以其形式的怪诞性、意象的对抗性、造语的曲转性而形成一种异常独特的美学范式——不和谐美。不和谐美是现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古典的“美是和谐论”的挑战和破坏,也是对忠实地模仿、再现现实这一... 本文认为鲁迅先生的《野草》以其形式的怪诞性、意象的对抗性、造语的曲转性而形成一种异常独特的美学范式——不和谐美。不和谐美是现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古典的“美是和谐论”的挑战和破坏,也是对忠实地模仿、再现现实这一艺术惯例的悖逆与反叛。《野草》的不和谐美是中外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也是鲁迅“灵魂探险”的忠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不和谐 鲁迅先生 意象 转性 冰谷 反义语 寓言 非理性
下载PDF
《野草》部分篇目读书札记 被引量:4
8
作者 吕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关键词 《野草》 读书札记 篇目 《影的告别》 意象 复合 分裂
下载PDF
《野草》研究中的“课虚坐实”问题——试以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有智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12期71-75,共5页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的先河,比如把《秋夜》里死于灯火的小青虫视为“没有结果的失败的英雄”,《死火》中的“冰谷”是指“封建主义”,死火在冰谷里重新燃烧完自己的时候,一方面是“个人主义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反映云云(《论〈野草〉》,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29—30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张洁 文艺出版社 《秋夜》 封建主义 个人主义 形势估计
下载PDF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七)──鲁迅《野草》重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7期34-39,共6页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七)──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死火》《死火》写于1925年4月23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写作《过客》之后的一个月零二十一天之后,鲁迅创作了另一篇以写梦境为内容...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七)──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死火》《死火》写于1925年4月23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写作《过客》之后的一个月零二十一天之后,鲁迅创作了另一篇以写梦境为内容的非常美的散文诗,这就是《死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散文诗 《过客》 《影的告别》 反抗绝望 冰谷 生命哲学 象征性
下载PDF
鲁迅作品的象征派特色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长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象征派至今还被视作文艺逆流,这里将举艺崇仰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鲁迅同文艺逆流联系起来,岂不是大不敬?但当我们将失误的历史涂抹在象征派身上的泥污涤除,使其重现庐山真面目,且将鲁迅的一些作品(主要是散文诗)进行了...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象征派至今还被视作文艺逆流,这里将举艺崇仰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鲁迅同文艺逆流联系起来,岂不是大不敬?但当我们将失误的历史涂抹在象征派身上的泥污涤除,使其重现庐山真面目,且将鲁迅的一些作品(主要是散文诗)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与象征诗派的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分析后,就会认定,这一命题并不荒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象征主义 象征派诗人 象征诗派 《野草》 鲁迅作品 散文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苦闷的象征》 李金发
下载PDF
《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玉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5期30-35,共6页
《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贾玉民近涉猎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发现一些作品与鲁迅先生《野草》中某些篇章的艺术构思,颇有相似之处。反观多年来研究者对《野草》奇特构思与艺术形式渊源的探寻,往往多注目于外国,对于它从中国文学所... 《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贾玉民近涉猎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发现一些作品与鲁迅先生《野草》中某些篇章的艺术构思,颇有相似之处。反观多年来研究者对《野草》奇特构思与艺术形式渊源的探寻,往往多注目于外国,对于它从中国文学所接受的影响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笔记小说 古代笔记 《影的告别》 《墓碣文》 鲁迅先生 《中国小说史略》 《抱朴子》 《小说旧闻钞》
下载PDF
思考仍在继续——鲁迅与钱理群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迪文 《理论月刊》 2003年第12期133-135,共3页
“立人”思想是鲁迅的元思想,也是钱理群学术的出发点和归宿。读钱理群,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对鲁迅“死火”的重新体认。把对传统的“中华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审视看作鲁迅独立思考的开始。
关键词 鲁迅 钱理群 “立人”思想 “中华中心主义”
下载PDF
“饮冰”与“死火”——论梁启超与鲁迅的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亚明 宋剑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94,共6页
"饮冰子"是梁启超的笔名,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忧虑焦灼的痛苦情绪;"火的冰的人"是鲁迅的自况,表达了鲁迅在绝望的冰谷中燃烧的悲壮情怀。如果用"饮冰"意象来形容梁启超创作中热烈而奔放的美学风格,那么,&q... "饮冰子"是梁启超的笔名,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忧虑焦灼的痛苦情绪;"火的冰的人"是鲁迅的自况,表达了鲁迅在绝望的冰谷中燃烧的悲壮情怀。如果用"饮冰"意象来形容梁启超创作中热烈而奔放的美学风格,那么,"死火"意象则最能体现鲁迅创作中的冷峻与悲凉。无论表现为"饮冰"还是"死火"的创作心境,其实都源自启蒙的焦虑。因此,"荷戟独彷徨"不再是单纯个体的寂寞与哀伤,而是表现了更深沉的忧患精神与进取意识,代表了这一过渡时期知识分子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姿态与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鲁迅 饮冰 创作心境 文化心理
下载PDF
《野草》中的想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彦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22-123,共2页
《野草》中的想象刘彦荣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创造的想象含有三种成分:(一)理智的,(二)情感的,(三)潜意识的。”他认为,“就理智的成分说,创造的想象在混整的情境中选择若干意象出来加以新综合,要根据两种心理作... 《野草》中的想象刘彦荣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创造的想象含有三种成分:(一)理智的,(二)情感的,(三)潜意识的。”他认为,“就理智的成分说,创造的想象在混整的情境中选择若干意象出来加以新综合,要根据两种心理作用。一为‘分想作用’(dis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秋夜》 意象组合 心理定势 《希望》 兄弟失和 不幸婚姻 创造的想象 《雪》
原文传递
地狱诗篇之彼岸救赎与此岸抵抗——论T.S.艾略特《荒原》与鲁迅《死火》对佛教“火”意象之改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深林 邱晶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2-40,共9页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巨匠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与中国新文学之父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死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并对佛教"火"意象的意涵进行了改写。艾略特的《荒原》对佛教"火"意象的...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巨匠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与中国新文学之父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死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并对佛教"火"意象的意涵进行了改写。艾略特的《荒原》对佛教"火"意象的改写出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彼岸救赎。鲁迅的《死火》对佛教"火"意象的改写出于鲜明无神论色彩的此岸抵抗。艾略特与鲁迅对佛教"火"意象改写存在的巨大差异,主要是由二者创作心理之殊异所致,即作为宗教徒的艾略特把宗教作为文学之最终依托,而作为无神论者的鲁迅把佛教作为文学启蒙可借鉴之资源,造成了二者对佛教文化的改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荒原》 鲁迅 佛教 ”意象
下载PDF
论《死火》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丽民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58-60,共3页
《死火》是鲁迅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瑰丽的独特的“个人象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象征系统 ,是鲁迅消逝的青春与现存生命形态的拟物化呈现 ,也是鲁迅灵与肉的象征。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燃烧” !从而揭... 《死火》是鲁迅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瑰丽的独特的“个人象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象征系统 ,是鲁迅消逝的青春与现存生命形态的拟物化呈现 ,也是鲁迅灵与肉的象征。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燃烧” !从而揭示了“民族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命 绝望 冻灭 燃烧
下载PDF
试探鲁迅《死火》的象征意蕴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华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9-102,共4页
《死火》是《野草》中较难理解的一篇,通过在鲁迅的日记和信件里寻找线索,我们初步探究出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蕴。《死火》中鲁迅大量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传达内心世界严峻的自我解剖,抒发不倦的战斗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qu... 《死火》是《野草》中较难理解的一篇,通过在鲁迅的日记和信件里寻找线索,我们初步探究出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蕴。《死火》中鲁迅大量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传达内心世界严峻的自我解剖,抒发不倦的战斗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死火"、"大石车"等都是现实社会中形象的象征性代表。内心矛盾的严峻解剖和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构成死火绚丽奇峻而又凝炼精警的艺术特色,其梦境的艺术构思也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形象 象征艺术 梦境
下载PDF
波特莱尔《秋之歌》与鲁迅《死火》之比较
19
作者 张瑾超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8年第4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波特莱尔 鲁迅 象征主义 《恶之花》 浪漫主义 《野草》 爱情诗 肉体之爱 精神之爱
下载PDF
被冰结的亲情——重读《雪》《死火》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伟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9,共7页
学界对于《雪》《死火》的解读,普遍倾向于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展开,突出鲁迅不屈的抗争意志。孙玉石认为,《雪》歌颂了“北方的雪”孤独的反抗精神,《死火》体现了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李欧梵认为,《雪》《死火》均是希望与绝... 学界对于《雪》《死火》的解读,普遍倾向于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展开,突出鲁迅不屈的抗争意志。孙玉石认为,《雪》歌颂了“北方的雪”孤独的反抗精神,《死火》体现了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李欧梵认为,《雪》《死火》均是希望与绝望矛盾心境的外化,反映了其现代性特征。㈤丸尾常喜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 重读 亲情 生命哲学 反抗绝望 现代性特征 反抗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