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野草》的诗与“哲学”(下) |
木山英雄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1
|
|
2
|
论《野草》的心理过程 |
刘彦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5
|
|
3
|
鲁迅与安特来夫的生死对话——《死火》《过客》《复仇》《狂人日记》与《往星中》的互文性解读 |
柳冬妩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鲁迅与安特莱夫的生死对话 |
|
《新华文摘》
|
2024 |
0 |
|
5
|
“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苏生——论鲁迅“旧事重提”的记忆机制 |
赵灵玉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死火”不“死”:《死火》的时空诗学与对话结构 |
贾荣华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7
|
试论《野草》的不和谐美 |
李建华
余鸿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3
|
|
8
|
《野草》部分篇目读书札记 |
吕珏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野草》研究中的“课虚坐实”问题——试以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为例 |
李有智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4 |
3
|
|
10
|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七)──鲁迅《野草》重释 |
孙玉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2
|
|
11
|
鲁迅作品的象征派特色 |
陶长坤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95 |
2
|
|
12
|
《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 |
贾玉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1
|
|
13
|
思考仍在继续——鲁迅与钱理群 |
陈迪文
|
《理论月刊》
|
2003 |
1
|
|
14
|
“饮冰”与“死火”——论梁启超与鲁迅的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 |
曹亚明
宋剑华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5
|
《野草》中的想象 |
刘彦荣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6
|
地狱诗篇之彼岸救赎与此岸抵抗——论T.S.艾略特《荒原》与鲁迅《死火》对佛教“火”意象之改写 |
杨深林
邱晶
|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7
|
论《死火》的象征意义 |
陈丽民
|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8
|
试探鲁迅《死火》的象征意蕴 |
张华林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9
|
波特莱尔《秋之歌》与鲁迅《死火》之比较 |
张瑾超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
1998 |
0 |
|
20
|
被冰结的亲情——重读《雪》《死火》 |
孙伟
宋剑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