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语用修辞失误自戕的杨修
1
作者 侯国金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杨修案例,以语用修辞原则、语用修辞分析模式分析杨修之死,认为杨修死于其言行的语用修辞失误;发现杨修案例多属修辞语用标记凸显和社会语用标记凸显,前者表现出语用修辞高效,后者则表现出语用修辞(连环)失误;认... 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杨修案例,以语用修辞原则、语用修辞分析模式分析杨修之死,认为杨修死于其言行的语用修辞失误;发现杨修案例多属修辞语用标记凸显和社会语用标记凸显,前者表现出语用修辞高效,后者则表现出语用修辞(连环)失误;认为杨修一般遵守了准则2(满足信息差需要)、准则3(真实可信)、准则5(清晰明了)、准则7(幽默、生动等)、准则8(足量的言语行为),但违反了准则1(达意达旨)、准则4(考虑身份、关系等)、准则6(文明礼貌价值),在杨修的社会语用语境中,杨修遵守的准则不及他违反的准则凸显,终招致杀身之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语用修辞原则 语用修辞分析模式 语用修辞失误
下载PDF
浅谈兴趣教学 被引量:2
2
作者 董淑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86-87,共2页
浅谈兴趣教学董淑霞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这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会大大加强,学习效率相对来讲比平时... 浅谈兴趣教学董淑霞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这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会大大加强,学习效率相对来讲比平时高。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杨修 意志与兴趣 兴趣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人物性格 引趣 教学方法 导言
下载PDF
我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兼评张振雷、胡根林《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 被引量:2
3
作者 安杨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29,共3页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教学内容 “序” 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 终身发展 老师
下载PDF
从杨修之死看秘书的适度参谋 被引量:2
4
作者 吉晶玉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1996年第2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杨修 定位原则 曹操 秘书人员 秘书学 《三国演义》 秘书活动 领导活动 秘书工作者 参与决策
下载PDF
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震雷 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6,共6页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师:昨天,你们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的预习任务。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序” 杨修 教学实录 老师 预习
下载PDF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听《杨修之死》的一点感想
6
作者 孙娴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9年第10期10-11,共2页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让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让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之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这是一节南京国际树人学校在教学公开日中对外的公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教学内容 最低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合宜 语文课堂教学 实验教科书
下载PDF
杨修之死辨说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庆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6-47,共2页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写了“恃才放旷”的杨修漏泄言教,“数犯曹操之忌”,为曹操所杀。《三国演义》称杨修“死年三十四岁”,并借后人之诗“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道出杨修被诛原...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写了“恃才放旷”的杨修漏泄言教,“数犯曹操之忌”,为曹操所杀。《三国演义》称杨修“死年三十四岁”,并借后人之诗“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道出杨修被诛原因。然《三国演义》的上述说法,实与历史事实存在着距离。《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我们不能用生活的真实来要求它,但还原历史真相。对于我们正确解读《杨修之死》不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三国演义》 辨说 中学语文教材 历史事实 文学作品 历史真相 曹操
下载PDF
从权谋文化看杨修之死的必然——《杨修之死》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洋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6年第11期48-50,共3页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权谋文化 解读 性格悲剧 文献研究 阅读实践 课堂观察 文化悲剧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中国秘书史”课程中的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化坤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前,中国秘书史教材数量偏少,只重视知识的梳理,缺乏经典案例的释读。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中国秘书史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是案例教学法的... 目前,中国秘书史教材数量偏少,只重视知识的梳理,缺乏经典案例的释读。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中国秘书史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是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变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国秘书史 杨修
下载PDF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之死》探析
10
作者 别廷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47-50,共4页
这篇课文是从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节选的,是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的《三国演义》本,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键词 杨修 曹操 曹植 探析 丞相 《三国演义》 恃才放旷 曹丕 汉中 杨修被杀
下载PDF
“杨修之死根源不在曹操的忌贤妒能”吗?
11
作者 文非 汝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杨修 《三国演义》 教学内容 杨修 曹操
全文增补中
激发兴趣 使学生好学乐学
12
作者 尹旭晶 冯永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63-64,共2页
兴趣是心理特征之一,是指某个人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好学”、... 兴趣是心理特征之一,是指某个人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者不如乐 教学质量 杨修 心理特征 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
下载PDF
语文学习活动要有广度与厚度——《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13
作者 向芳 赵乔翔 张秋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1,共5页
一、整体梳理,把握文意 1.梳理故事——插叙的运用 师: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死”,导致杨修送命的直接事件是什么?
关键词 杨修 语文学习活动 教学实录 课堂 厚度 课文题目 中心词
原文传递
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杨修之死》阅读课不同课型案例分析
14
作者 余葵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07年第7期70-71,共2页
对于阅读课文《杨修之死》,作者立足于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同课异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善于反思,努力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有效教学 杨修
下载PDF
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从一节课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课程实施
15
作者 刘绍云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年第4期64-65,共2页
今天听了我们组一位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杨修之死》,这位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师基本功扎实。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实施 杨修 教师基本功 教学态度 设计流程 公开课 老师
下载PDF
自由是个不可替代的远方--《杨修之死》解读
16
作者 熊芳芳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11期32-35,共4页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关键词 杨修 解读 自由 曹操 所有人 悲剧 政治
下载PDF
以“才”识人——《杨修之死》创新教学设计
17
作者 徐显春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7年第5期35-38,共4页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分别从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中选取,从题材上看都是小说,从篇幅上看都比普通文章要长,从文学价值上看都是代表明清时期最高水准的小说。通过这些文章...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分别从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中选取,从题材上看都是小说,从篇幅上看都比普通文章要长,从文学价值上看都是代表明清时期最高水准的小说。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古代口语有更直观的了解,能让学生初窥明清小说的面貌,能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精品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 教学设计 “才” 创新 识人 《儒林外史》 明清小说 学生阅读
下载PDF
《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
18
作者 张世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第1期68-70,共3页
师:近几年有一款比较流行的桌游,名叫《三国杀》,大家知道吗? 生:(笑答)知道! 师:看着男同学那会心的笑脸,就知道大家很熟悉,但是千万不要沉迷其中啊!下面是一道快速抢答题。(略作停顿,然后快速发问)请问:这款游戏取... 师:近几年有一款比较流行的桌游,名叫《三国杀》,大家知道吗? 生:(笑答)知道! 师:看着男同学那会心的笑脸,就知道大家很熟悉,但是千万不要沉迷其中啊!下面是一道快速抢答题。(略作停顿,然后快速发问)请问:这款游戏取材于哪一部文学名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杨修
原文传递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由《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思考
19
作者 李文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第1期71-72,共2页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和“尊重”毫无疑问属于两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目标,这两个词语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和“尊重”毫无疑问属于两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目标,这两个词语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还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内容--教材,同时要关注和尊重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编者编写的目的。但目前的状况则表现为“关注”的层面表象化,“尊重”的程度肤浅化。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我们结合《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来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杨修
原文传递
依标施教还须重实效——兼与孙娴老师商榷
20
作者 王淑双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9年第12期7-8,共2页
读了孙娴老师的这篇文章,想了许久,现将不同意见提出来与孙娴老师商榷。执教《杨修之死》,课堂上讨论“杨修之死谁之过”不应该受到非议。一是课后就有这样的问题;二是书后的问题设计得有道理。那么,这个设计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读了孙娴老师的这篇文章,想了许久,现将不同意见提出来与孙娴老师商榷。执教《杨修之死》,课堂上讨论“杨修之死谁之过”不应该受到非议。一是课后就有这样的问题;二是书后的问题设计得有道理。那么,这个设计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呢?孙娴老师说:“通过对当时教学实践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师 杨修 施教 问题设计 不同意见 教学实践 文章 执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