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歐陽脩與佛道關係新論
1
作者 白悦波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31,共31页
歐陽脩身後,關於他本人的最終信仰,後人往往各據所聞,大抵不歸於佛,則歸於道。這些長期流傳的佚聞傳説,與歐陽脩著作中一貫排抑佛老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最具代表者,當屬葉夢得“臨終讀《華嚴》”“嵩山觀蘚文”及釋子“敬明教(契嵩... 歐陽脩身後,關於他本人的最終信仰,後人往往各據所聞,大抵不歸於佛,則歸於道。這些長期流傳的佚聞傳説,與歐陽脩著作中一貫排抑佛老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最具代表者,當屬葉夢得“臨終讀《華嚴》”“嵩山觀蘚文”及釋子“敬明教(契嵩)服圓通(居訥)”之説。然葉氏所記無非影響之談,而敬服之事,也全係後世僧徒添油加醋而成,皆真僞錯雜,難以徵信。此外尚有不少零碎傳聞,多漏洞百出,不足爲憑。至於歐陽脩手訂《居士集》中保存的那些爲僧道而作的詩文,其意或在因勢利導,勸人還俗;或在托物言志,思閑思歸;與其筆下作爲隱喻的仙翁、仙宫之語一樣,都不能視爲個人信仰的確證。逐一清理相關傳聞,可見普遍存在的叙述模式及其背後被有意無意誤讀的歷史依據。從現存史料,特别是代表歐陽脩晚年信仰立場的《居士集》與《集古録跋尾》等書來看,歐陽脩終其一生都未曾真正親近過佛道兩教,實爲一位頗具理性主義精神的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歐陽脩 六一居士 三教關係 北宋新儒家
下载PDF
中日における桃源郷思想の受容と歴史的展開
2
作者 雨宮久美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55-161,共7页
はじめに『万葉集』に六例、『懐風藻』に九例詠まれている「桃」は、桃源郷思想を背景としたものなど、中国文化の影響が強い。『斉民要術』に、「東方種桃九根,宜子孫,除凶禍」とあり、桃は悪霊邪気を払う。不老長生の仙木としても知... はじめに『万葉集』に六例、『懐風藻』に九例詠まれている「桃」は、桃源郷思想を背景としたものなど、中国文化の影響が強い。『斉民要術』に、「東方種桃九根,宜子孫,除凶禍」とあり、桃は悪霊邪気を払う。不老長生の仙木としても知られている。本論においては、中日の文学作品をもとに桃源郷思想の交流と歴史を考察す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影響 種桃 桃源 文化 長生
原文传递
歐陽修的治國之本論與排佛論
3
作者 楊曾文 《佛教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191-209,390-391,共20页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撰寫《本論》,闡釋儒家所奉聖人之道和仁義禮樂思想,排斥佛教,但反對以強制手段禁毁佛教,主張以興儒家仁義禮樂來争取民眾,逐漸削弱乃至取代佛教。
关键词 歐陽修 排佛 仁義禮樂
下载PDF
《復性書》性情觀之佛學思想淵源考辯
4
作者 鄭興中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5年第1期285-296,共12页
《復性書》性情觀與此前傳統儒家性情觀存在根本差異,即前者立足於心本論而後者立足於氣本論。從氣本論到心本論,其最重要的思想淵源是佛教的唯心論。同時,《復性書》獨特的'滅情復性'觀念,在佛學中也可以探尋其思想淵源。
关键词 《復性書》 《白虎通》 性情觀 滅情復性
原文传递
胡宏的經學詮釋及其思想探析
5
作者 姜海軍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6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胡宏是湖湘學派的創建者,他繼承了二程洛學的治學思想與理路。胡宏將《四書》看成是經學的核心與關鍵,用它來理解、解釋《六經》,並將經世致用作爲經典詮釋的最終落腳點。胡宏受到其父胡安國《春秋》學的影響,對《春秋》學、史學頗爲重... 胡宏是湖湘學派的創建者,他繼承了二程洛學的治學思想與理路。胡宏將《四書》看成是經學的核心與關鍵,用它來理解、解釋《六經》,並將經世致用作爲經典詮釋的最終落腳點。胡宏受到其父胡安國《春秋》學的影響,對《春秋》學、史學頗爲重視。在經典詮釋上,他强調'以史證經'、經史合一,這對南宋中期的張栻、朱熹、吕祖謙等人的經典詮釋都有一定的影響。胡宏作爲南宋初年最有影響的理學家,他也借助儒家經典詮釋的形式進一步豐富、完善理學,建構了獨具特色的'性本論'思想體系,這使得他在宋代理學史上獨樹一幟,牟宗三先生將他與明代劉宗周視爲性學一派,與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並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湖湘學派 經學 理學
原文传递
朱震易學譜系新解
6
作者 王嘉寶 《国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27-146,共20页
朱震《漢上易傳·進周易表》中的"易學譜系"和《漢上易傳·序》的五种象數常被引用,但兩篇文章的内在思想和寫作理路卻長期被忽視.回到文本本身,可以發現《表》和《序》有深層的關聯,這一關聯體現在朱震使用"象&... 朱震《漢上易傳·進周易表》中的"易學譜系"和《漢上易傳·序》的五种象數常被引用,但兩篇文章的内在思想和寫作理路卻長期被忽視.回到文本本身,可以發現《表》和《序》有深層的關聯,這一關聯體現在朱震使用"象""數""辭""太極"等概念時有兩套含義."象""數""辭""太極"等概念本是易學的基本概念,但在北宋道學家的易學哲學著作當中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與漢易中的象數學迥異.朱震易學的"集大成"就體現在他努力用一套概念貫穿漢代象數易學和道學哲學中的兩套意義.正是朱震在《漢上易傳·進周易表》和《漢上易傳·序》中展現的努力,我們才能够將《漢上易傳》進一步定位成"道學化易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上易傳 道學化易學
原文传递
“巫史傳統”與中國哲學之我見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春峰 《中国文化》 2022年第2期51-69,共19页
李澤厚先生認爲西方由巫術發展出了科學和宗教——兩個世界;中國則“由巫到禮”,“禮”雖理性化了,内核還是巫史。神明是巫術逼迫出來爲我所用的功能性概念,中國文化只是“一個世界”。孔子“釋禮歸仁”,把巫史傳統塑造成了“文化心理... 李澤厚先生認爲西方由巫術發展出了科學和宗教——兩個世界;中國則“由巫到禮”,“禮”雖理性化了,内核還是巫史。神明是巫術逼迫出來爲我所用的功能性概念,中國文化只是“一個世界”。孔子“釋禮歸仁”,把巫史傳統塑造成了“文化心理結構”,中國文化與哲學就完成了。故中國文化與古希臘及西方完全不同。本文認爲中西文化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中國的巫文化亦發展出了科學。立足於靈魂和信仰上的“天命觀”亦是兩個世界。哲學之“純思”的“本體論”思想,中國與古希臘是大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文化 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
原文传递
尋索後“後現代”的儒家哲學方向
8
作者 梁燕城 《诸子学刊》 2015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後現代'這理念,一是具爾(Bell)從社會科學角度提出的所謂'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指現代以後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是哲學、藝術與文化角度所謂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 '後現代'這理念,一是具爾(Bell)從社會科學角度提出的所謂'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指現代以後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是哲學、藝術與文化角度所謂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指對現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構'的文化運動。從中國哲學回應後現代主義,出路當是建立一'感通宇宙',强調多元並存的一切文化和思想之間,仍有感通,感通是一切和諧並存的條件,這使儒學為一切和諧溝立下基本條件。古今儒學的資源中一是朱熹思想,他説'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心體寂然至善,其發用則開放感通,可在後現代尋索感通其他並行文化與思想之道,而為溝通立基礎。二是唐君毅,提出多元感通的本體論,而建立了一個感通的宇宙,這在唐先生則稱為'性情的形而上學'。三是成中英提出'本體—詮釋學','存在'與'方法'互動,及'知'與'行'的互動,構成了不斷開放和豐富化的過程,加上對先見的批判反省,及整體與部分兼重的理解,使任何不同思想和文化均有各自獨立性和多元性,但同時亦不同思想與文化立下溝通的基礎,以開放方式,攝入其他存有本體的思想,而建立'我—你'模式的相互理解,形成我與你的互相開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後現代 後工業社會 並行學 解構 詮釋 感通 感通 體詮釋學
下载PDF
論宋代儒學本體論的重建對道家形上學的融攝
9
作者 朱曉鵬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以朱熹爲代表的宋儒通過融攝三教特别是對道家形上學的充分融攝和創造性轉變,對傳統儒學在形上學建構上的先天性缺陷和不足作了重要補充和完善,重建儒學本體論。這种儒學本體論重建實現了本體論的認知之維與價值之維的統一,使其構建的... 以朱熹爲代表的宋儒通過融攝三教特别是對道家形上學的充分融攝和創造性轉變,對傳統儒學在形上學建構上的先天性缺陷和不足作了重要補充和完善,重建儒學本體論。這种儒學本體論重建實現了本體論的認知之維與價值之維的統一,使其構建的新的形上學體系具有了較爲普遍性的品格,達到了中國傳統哲學形上學的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儒學 道家形上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