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3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生与世界的两重性——布伯《我与你》一书的启发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世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3,共6页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 ,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世界
两重性
布伯
《
我
与
你
》
原文传递
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
被引量:
11
2
作者
鞠玉翠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作为目的”
教育理想
尊严
超越
“
我
与
你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与你”:知识视域中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被引量:
8
3
作者
徐蕾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45,共5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变革因素,是师生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我与他"向"我与你"的哲学逻辑演进,以及从权威到民主、从规训到对话...
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变革因素,是师生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我与他"向"我与你"的哲学逻辑演进,以及从权威到民主、从规训到对话的价值取向的转变。知识视域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知识本体性、工具性与传递方式变革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进行"我与你"的主体间直接、民主、平等的相遇,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实现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需要变革教学,实现从"得"知识到"问"知识;需要和谐共生,实现共同学习与合作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师生关系
知识视域
对策思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
被引量:
6
4
作者
户晓辉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1期8-20,共13页
从本质上说,民间文学的表演要求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角色联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关系。民间文学中的我与你关系不由对象化认识的因果关系决定,而是由伦理的信仰关系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它由实践的自由关系决定。正因如此,保护作为非物...
从本质上说,民间文学的表演要求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角色联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关系。民间文学中的我与你关系不由对象化认识的因果关系决定,而是由伦理的信仰关系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它由实践的自由关系决定。正因如此,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就是要保护每一个人表演民间文学的平等权利(我与你),而不仅仅是保护个别表演人的表演权力(我与它)。民间文学保护的要旨是保护它所蕴含的本源的伦理关系和为民主、争自由的潜在渴望,因为这些关系和渴望是民间文学存在的本质依据。舍此,民间文学也就不再是民间文学,保护也就失去了根本的目标、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非遗
保护
我
与
你
权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与你”共在: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钩玄
被引量:
2
5
作者
闫佳坤
张浩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的共在,将师生关系复归到平等的人与人的联结状态,师生关系情境下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取向应强调“人”的复归及对“人”的关怀,回归到学生作为“人”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共在
师生关系
伦理向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被引量:
4
6
作者
黄聘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64-165,171,共3页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之间"、"对话"等概念的建构和"关系本体论"的建立,弥合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我"与"他者"的裂痕。"我—你"、"之间"、&q...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之间"、"对话"等概念的建构和"关系本体论"的建立,弥合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我"与"他者"的裂痕。"我—你"、"之间"、"对话"恰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反映了布伯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对构建当代"以人为本"的对话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
与
你
之间
对话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学与生活——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现实解读
被引量:
1
7
作者
年慧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5,共3页
在《我与你》中,马丁·布伯的关系世界有三类:"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与人相关联的人生"及"与精神实体相关联的人生"。换句话说,所有关系可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与"人...
在《我与你》中,马丁·布伯的关系世界有三类:"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与人相关联的人生"及"与精神实体相关联的人生"。换句话说,所有关系可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与"人与上帝"三种。他对前两种关系的解读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
与
你
关系
我
—
你
我
—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
8
作者
舒永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3-77,共5页
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 ,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 ,辩证法是“我与你”的对话 ;“我与你”的对话是人自身的原初活动 ,表现为爱的宗教 ;通过“我与你”的对话、通过爱实现人之...
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 ,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 ,辩证法是“我与你”的对话 ;“我与你”的对话是人自身的原初活动 ,表现为爱的宗教 ;通过“我与你”的对话、通过爱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 ,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爱的宗教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对话辩证法
我
与
你
爱的宗教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话策略: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娟
杨晓萍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0期96-98,共3页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一,理解对话,了解对话的涵义和价值.第二,走向对话,创造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教师要把握对话的时机;找到正确合适的话题;适当地运用提问,真正地走向对话,使"我与你"型师幼关系得以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幼关系
对话
"
我
与
你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你我之间,永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詹姆斯与布伯对读
被引量:
1
10
作者
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1,共7页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的成长模式。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成长小说,突破了只强调男性成长,而女性不过起辅助作用的传统成长小说模式,认为真正的成长是男女双方的共同成长,只有这种成长才能将爱情带出基于"我—它"关系的利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马丁·布伯
《鸽翼》
《金碗》
《
我
与
你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程芳
张丹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3,共4页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快乐型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伦亲情之乐、自我成长之乐、道德完满之乐、山水超然之乐以及忧患苦难之乐。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让生命教育在快乐中完成,即让学生在快...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快乐型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伦亲情之乐、自我成长之乐、道德完满之乐、山水超然之乐以及忧患苦难之乐。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让生命教育在快乐中完成,即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通达这一目标。第一,师生间建立"我与你"的公开敞亮的平等关系。第二,审美化的生命教育情境。第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乐型生命教育
我
与
你
审美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独白式倾听与对话式倾听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政涛
《今日教育》
2018年第3期32-33,共2页
至今还记得当年阅读《我与你》时的触动,不是那种撞击性的震撼式的触动,而是如同心弦被略微拨动带来的触动,它带来了长久的心灵回响,仿佛水波涟漪,徐徐不散……马丁·布伯在书中提到了被后人反复研讨的“对话”:
关键词
对话式
独白
《
我
与
你
》
“对话”
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费尔巴哈论“我与你”
13
作者
舒永生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7-161,共5页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
与
你
关系本体论
对话辩证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教育应该回归启蒙
14
作者
李萱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7-80,共4页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不成熟状态的定义让我想到我们的儿童青少年,现代加有定语的青少年,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我们还能触摸到他们吗?通过"我与你&quo...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不成熟状态的定义让我想到我们的儿童青少年,现代加有定语的青少年,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我们还能触摸到他们吗?通过"我与你""我与它"的哲学思辨,分析儿童青少年应该享受教育的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启蒙
儿童青少年
我
与
它
我
与
你
幸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信天游词文本的人称隐喻
15
作者
惠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7,共6页
信天游词文本或隐或显多使用第二人称,歌者对听者做了预设,文本内部存在一种潜在的复数主体间开放对话的场域。小调词文本多使用第三人称,歌者对听者不做任何预设,凭借其话语权力展开独白。不同指称背后隐喻着"我与你"和"...
信天游词文本或隐或显多使用第二人称,歌者对听者做了预设,文本内部存在一种潜在的复数主体间开放对话的场域。小调词文本多使用第三人称,歌者对听者不做任何预设,凭借其话语权力展开独白。不同指称背后隐喻着"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即自在相遇和经验利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天游词文本
小调词文本
人称
我
与
你
我
与
它
原文传递
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我与你》视域下的生态好生活研究
16
作者
王泉月
《晋阳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87-92,145,共7页
过上好的生活或"善"的生活,是从古至今人生追求的目的之一。现代人陶醉于"我与它"的世界中,认为物质充沛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好生活。虽然人的生活不能脱离"我与它"的生活世界,但单纯的"我与它"...
过上好的生活或"善"的生活,是从古至今人生追求的目的之一。现代人陶醉于"我与它"的世界中,认为物质充沛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好生活。虽然人的生活不能脱离"我与它"的生活世界,但单纯的"我与它"的生活世界却是一个异化的世界。为了避免"我与它"之生活世界的沉沦,须由超越性的"我与你"的神圣世界来关照和引领。一个好的或生态的生活世界应当是"我与你"同"我与它"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
与
你
我
与
它
好生活
生态生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与你
17
作者
谢杏文
《地火》
2011年第3期135-136,共2页
我 狂风裹挟着无数沙砾漫卷而来 大地失魂落魄地摇晃 我的信念踉跄了几步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在诗中相遇——浅论《我与你》
18
作者
黄萌
《魅力中国》
2008年第21期41-41,40,共2页
在马丁·布伯看来:本世纪的疾患无与伦比,它集一切时代之病症于一身。无论从理性还是技术的层面上看,人们信奉征服进步的原则,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脱离自然,已走向了孤立,崩溃的边缘。布伯认为人与上地之间无需任何有概念体系构成的...
在马丁·布伯看来:本世纪的疾患无与伦比,它集一切时代之病症于一身。无论从理性还是技术的层面上看,人们信奉征服进步的原则,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脱离自然,已走向了孤立,崩溃的边缘。布伯认为人与上地之间无需任何有概念体系构成的神学作为中介,并通过作品《我与你》表达了这一理念,本文试图结合作品的诗化特点对其进行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
与
你
诗
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基于“我与你”关系视角
19
作者
郑秀兰
陈武林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第1期7-10,共4页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我
与
你
权利平等
自由对话
自主合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马丁·布伯的“态度”优先思想——读《我与你》
20
作者
息国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4期65-67,共3页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实现超越,创造出关系世界。要言之,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了处于“我—你”的关系世界之中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态度
词
世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生与世界的两重性——布伯《我与你》一书的启发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世英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3,共6页
文摘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 ,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
关键词
人生
世界
两重性
布伯
《
我
与
你
》
Keywords
life
world
duality
Buber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
被引量:
11
2
作者
鞠玉翠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文摘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关键词
“人作为目的”
教育理想
尊严
超越
“
我
与
你
”
Keywords
Human being as the end
educational reality
dignity
transcend
"I - Thou"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与你”:知识视域中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被引量:
8
3
作者
徐蕾
机构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45,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公共治理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10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协同学视域下省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GA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变革因素,是师生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我与他"向"我与你"的哲学逻辑演进,以及从权威到民主、从规训到对话的价值取向的转变。知识视域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知识本体性、工具性与传递方式变革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进行"我与你"的主体间直接、民主、平等的相遇,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实现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需要变革教学,实现从"得"知识到"问"知识;需要和谐共生,实现共同学习与合作创新。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师生关系
知识视域
对策思考
分类号
G45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
被引量:
6
4
作者
户晓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1期8-20,共13页
文摘
从本质上说,民间文学的表演要求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角色联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关系。民间文学中的我与你关系不由对象化认识的因果关系决定,而是由伦理的信仰关系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它由实践的自由关系决定。正因如此,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就是要保护每一个人表演民间文学的平等权利(我与你),而不仅仅是保护个别表演人的表演权力(我与它)。民间文学保护的要旨是保护它所蕴含的本源的伦理关系和为民主、争自由的潜在渴望,因为这些关系和渴望是民间文学存在的本质依据。舍此,民间文学也就不再是民间文学,保护也就失去了根本的目标、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非遗
保护
我
与
你
权利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与你”共在: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钩玄
被引量:
2
5
作者
闫佳坤
张浩然
机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
出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文摘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的共在,将师生关系复归到平等的人与人的联结状态,师生关系情境下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取向应强调“人”的复归及对“人”的关怀,回归到学生作为“人”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共在
师生关系
伦理向度
Keywords
“I and you”
togethe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thical orientation
分类号
G45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被引量:
4
6
作者
黄聘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64-165,171,共3页
文摘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之间"、"对话"等概念的建构和"关系本体论"的建立,弥合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我"与"他者"的裂痕。"我—你"、"之间"、"对话"恰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反映了布伯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对构建当代"以人为本"的对话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我
与
你
之间
对话
道德教育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学与生活——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现实解读
被引量:
1
7
作者
年慧敏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5,共3页
文摘
在《我与你》中,马丁·布伯的关系世界有三类:"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与人相关联的人生"及"与精神实体相关联的人生"。换句话说,所有关系可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与"人与上帝"三种。他对前两种关系的解读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
与
你
关系
我
—
你
我
—它
分类号
B15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
8
作者
舒永生
机构
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3-77,共5页
文摘
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 ,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 ,辩证法是“我与你”的对话 ;“我与你”的对话是人自身的原初活动 ,表现为爱的宗教 ;通过“我与你”的对话、通过爱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 ,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爱的宗教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对话辩证法
我
与
你
爱的宗教
人本主义
Keywords
Feuerbach
dialectics of dialogue,'I-You',the religion of love,humanism
分类号
B516.3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话策略: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娟
杨晓萍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0期96-98,共3页
文摘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一,理解对话,了解对话的涵义和价值.第二,走向对话,创造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教师要把握对话的时机;找到正确合适的话题;适当地运用提问,真正地走向对话,使"我与你"型师幼关系得以建立.
关键词
师幼关系
对话
"
我
与
你
"
分类号
G615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你我之间,永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詹姆斯与布伯对读
被引量:
1
10
作者
曹卫东
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办公室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1,共7页
文摘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的成长模式。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成长小说,突破了只强调男性成长,而女性不过起辅助作用的传统成长小说模式,认为真正的成长是男女双方的共同成长,只有这种成长才能将爱情带出基于"我—它"关系的利益模式。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马丁·布伯
《鸽翼》
《金碗》
《
我
与
你
》
Keywords
Henry James
Martin Buber
The Wings of the Dove
The Golden Bowl
I and Thou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程芳
张丹丹
机构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3,共4页
基金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教研教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09-JYJG-5)部分成果
文摘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快乐型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伦亲情之乐、自我成长之乐、道德完满之乐、山水超然之乐以及忧患苦难之乐。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让生命教育在快乐中完成,即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通达这一目标。第一,师生间建立"我与你"的公开敞亮的平等关系。第二,审美化的生命教育情境。第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关键词
快乐型生命教育
我
与
你
审美化
Keywords
TheModelofLifeEducationThrough Happiness
Meand You
Beauty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独白式倾听与对话式倾听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政涛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出处
《今日教育》
2018年第3期32-33,共2页
文摘
至今还记得当年阅读《我与你》时的触动,不是那种撞击性的震撼式的触动,而是如同心弦被略微拨动带来的触动,它带来了长久的心灵回响,仿佛水波涟漪,徐徐不散……马丁·布伯在书中提到了被后人反复研讨的“对话”:
关键词
对话式
独白
《
我
与
你
》
“对话”
弦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费尔巴哈论“我与你”
13
作者
舒永生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7-161,共5页
文摘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关键词
我
与
你
关系本体论
对话辩证法
分类号
B516.3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育应该回归启蒙
14
作者
李萱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7-80,共4页
文摘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不成熟状态的定义让我想到我们的儿童青少年,现代加有定语的青少年,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我们还能触摸到他们吗?通过"我与你""我与它"的哲学思辨,分析儿童青少年应该享受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
教育
启蒙
儿童青少年
我
与
它
我
与
你
幸福
分类号
G400.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信天游词文本的人称隐喻
15
作者
惠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7,共6页
文摘
信天游词文本或隐或显多使用第二人称,歌者对听者做了预设,文本内部存在一种潜在的复数主体间开放对话的场域。小调词文本多使用第三人称,歌者对听者不做任何预设,凭借其话语权力展开独白。不同指称背后隐喻着"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即自在相遇和经验利用的关系。
关键词
信天游词文本
小调词文本
人称
我
与
你
我
与
它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我与你》视域下的生态好生活研究
16
作者
王泉月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晋阳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87-92,145,共7页
文摘
过上好的生活或"善"的生活,是从古至今人生追求的目的之一。现代人陶醉于"我与它"的世界中,认为物质充沛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好生活。虽然人的生活不能脱离"我与它"的生活世界,但单纯的"我与它"的生活世界却是一个异化的世界。为了避免"我与它"之生活世界的沉沦,须由超越性的"我与你"的神圣世界来关照和引领。一个好的或生态的生活世界应当是"我与你"同"我与它"的统一。
关键词
我
与
你
我
与
它
好生活
生态生活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与你
17
作者
谢杏文
出处
《地火》
2011年第3期135-136,共2页
文摘
我 狂风裹挟着无数沙砾漫卷而来 大地失魂落魄地摇晃 我的信念踉跄了几步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在诗中相遇——浅论《我与你》
18
作者
黄萌
机构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魅力中国》
2008年第21期41-41,40,共2页
文摘
在马丁·布伯看来:本世纪的疾患无与伦比,它集一切时代之病症于一身。无论从理性还是技术的层面上看,人们信奉征服进步的原则,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脱离自然,已走向了孤立,崩溃的边缘。布伯认为人与上地之间无需任何有概念体系构成的神学作为中介,并通过作品《我与你》表达了这一理念,本文试图结合作品的诗化特点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
马丁布伯
我
与
你
诗
它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基于“我与你”关系视角
19
作者
郑秀兰
陈武林
机构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出处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第1期7-10,共4页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制度研究”(课题编号:CFA180250)
文摘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我
与
你
权利平等
自由对话
自主合作
分类号
G45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马丁·布伯的“态度”优先思想——读《我与你》
20
作者
息国营
机构
四川大学
出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4期65-67,共3页
文摘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实现超越,创造出关系世界。要言之,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了处于“我—你”的关系世界之中的态度。
关键词
《
我
与
你
》
态度
词
世界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生与世界的两重性——布伯《我与你》一书的启发
张世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11
原文传递
2
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
鞠玉翠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我与你”:知识视域中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徐蕾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
户晓辉
《民间文化论坛》
2014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我与你”共在: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钩玄
闫佳坤
张浩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黄聘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哲学与生活——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现实解读
年慧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
舒永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对话策略: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
杨娟
杨晓萍
《文教资料》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你我之间,永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詹姆斯与布伯对读
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探究
程芳
张丹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独白式倾听与对话式倾听
李政涛
《今日教育》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费尔巴哈论“我与你”
舒永生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教育应该回归启蒙
李萱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信天游词文本的人称隐喻
惠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16
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我与你》视域下的生态好生活研究
王泉月
《晋阳学刊》
CSSCI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我与你
谢杏文
《地火》
2011
0
原文传递
18
在诗中相遇——浅论《我与你》
黄萌
《魅力中国》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基于“我与你”关系视角
郑秀兰
陈武林
《基础教育参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浅析马丁·布伯的“态度”优先思想——读《我与你》
息国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