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径山茶宴的再发明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永广 粟丽娟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7期23-30,共8页
文章通过对一名茶僧参与策划径山茶宴全过程的民族志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讨论和反思旅游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明问题。文章从旅游文化和"真实性"的概念出发,讨论旅游研究领域对"光环"... 文章通过对一名茶僧参与策划径山茶宴全过程的民族志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讨论和反思旅游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明问题。文章从旅游文化和"真实性"的概念出发,讨论旅游研究领域对"光环"研究的缺失,提出关注文化实践中对光环的利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径山茶宴再发明过程中"谁需要真实性以及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真实性"两个核心问题,以期补充现有真实性讨论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遗产旅游文化是文化市场化的结果,具备其真实性,而遗产的光环促进着地方文化品牌的推广,径山茶宴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遗产化过程呼吁我们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存在的批量化、标准化以及文化多元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茶 旅游文化 真实性 光环 再发明
下载PDF
“径山禅茶”与河北禅宗三事的渊源考析——兼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2
作者 舒曼 李慧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径山茶宴”随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引起人们对中国禅宗茶道以及径山禅茶文化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径山禅茶文化的溯源,发现其发展脉络与河北禅宗三事有着不解之缘与内在关联。本文认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 “径山茶宴”随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引起人们对中国禅宗茶道以及径山禅茶文化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径山禅茶文化的溯源,发现其发展脉络与河北禅宗三事有着不解之缘与内在关联。本文认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对传承中国禅茶文化(禅宗茶道),促进对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禅茶 山茶 临济宗 禅苑清规 吃茶去
下载PDF
“径山茶宴”非遗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3
作者 刘文 齐仁辉 《丝网印刷》 2024年第7期103-105,共3页
提出解决“径山茶宴”传播受限问题的新思路,关注构建准确信息、平衡功能性与美观性、传达寓意与营造氛围等举措,有助于推动“径山茶宴”在数字化传承方面取得进展,并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可视化 数字化传承 山茶
下载PDF
禅茶文化及其当代传承与发展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径山茶宴》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鲍志成 《茶博览》 2019年第8期52-57,共6页
日前,'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中华抹茶之源'三块牌子落户余杭径山,不仅确认了径山禅茶文化的历史地位,而且也开启了传承发展的新时代。杭为茶都,杭州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西湖龙井和... 日前,'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中华抹茶之源'三块牌子落户余杭径山,不仅确认了径山禅茶文化的历史地位,而且也开启了传承发展的新时代。杭为茶都,杭州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西湖龙井和禅茶文化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两大品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者和国家非遗项目《径山茶宴》的主创者,对于今后径山禅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我想谈三点看法,与大家分享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茶文化 文旅融合 山茶 山茶 非遗项目 传承与发展
原文传递
径山茶宴,一曲与世界共振的禅茶乐章 被引量:1
5
作者 楼玮玥 《杭州》 2023年第7期14-17,共4页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周杰伦一首《爷爷泡的茶》简单细腻,但作词人方文山曾为写好歌词花费大力研究制茶过程,最终才能以独特旋律表达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就像作词人的用心一样,传承,从来...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周杰伦一首《爷爷泡的茶》简单细腻,但作词人方文山曾为写好歌词花费大力研究制茶过程,最终才能以独特旋律表达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就像作词人的用心一样,传承,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径山茶宴通过一代代流传,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径山云雾般缥缈迷人的茶文化,也走过千年,历久弥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周杰伦 方文山 中国茶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下载PDF
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赏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茂棋 许华金 吴步畅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6期70-76,共7页
宋·释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是据以诠释径山茶汤会,即径山茶宴与佛教禅宗关系的重要史料。本文从研究诗作的历史背景和若干关键词入手,阐明了宋时的径山茶汤会实质上是一种相当规模的大堂茶会,是径山寺以茶宴形... 宋·释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是据以诠释径山茶汤会,即径山茶宴与佛教禅宗关系的重要史料。本文从研究诗作的历史背景和若干关键词入手,阐明了宋时的径山茶汤会实质上是一种相当规模的大堂茶会,是径山寺以茶宴形式为载体的,以修禅士大夫为主要对象的,以弘扬禅宗教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色道场,也即史称的径山茶宴。论文最后指出,茶禅文化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也不失是一种正能量,应进一步有取舍地加以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汤会 山茶 释咸杰 茶禅一味 大丈夫 大空王 发心贵真实 不思义力 一茶一汤
下载PDF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发展历程
7
作者 陈荣冰 《茶道》 2023年第2期89-91,共3页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申报涉及中国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由全国15个省44个涉茶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申报涉及中国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由全国15个省44个涉茶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成。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潮州工夫茶艺等相关习俗。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加工茶 中国茶文化 茶类 山茶 潮州工夫茶艺 黄茶 黑茶 乌龙茶
原文传递
寻味中国茶
8
作者 卢娜 周一泽 《财富生活》 2023年第1期20-41,共22页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小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其中还包括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喜讯传来,不少人都表示,“虽然经常喝茶,也知道茶的讲究多,但没想到居然能有那么多的技艺和习俗”。的确,茶在中国传承千年之久,既是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亦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加工茶 茶叶采摘 茶园管理 喜讯传来 山茶 熟悉的陌生人 黄茶 黑茶
下载PDF
Link连线
9
作者 姜雄 倪建锋 +5 位作者 梁霖 李晓乐 方祺 陈玲 张影 汪涵 《杭州》 2022年第22期76-77,共2页
杭州又添两项“人类非遗”子项目。近期,在摩洛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顺利通过委员会的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又添两项“人类非遗”子项目。近期,在摩洛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顺利通过委员会的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由来自全国的44个子项目联合申报,其中有两个子项目来自杭州,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申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茶 子项目 茶制作技艺 摩洛哥
下载PDF
日本茶道追溯与径山茶宴探寻
10
作者 吕洪年 《杭州研究》 2009年第2期175-176,共2页
日本茶道,如今几乎已经风靡全球,但它源于中国,源于中国禅文化,特别是与余杭区径山茶宴直接有关。“茶是国饮,杭为茶都”,为适应这一理念,本文提出发掘径山茶宴老传统,发展杭州新茶道,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至于径山茶... 日本茶道,如今几乎已经风靡全球,但它源于中国,源于中国禅文化,特别是与余杭区径山茶宴直接有关。“茶是国饮,杭为茶都”,为适应这一理念,本文提出发掘径山茶宴老传统,发展杭州新茶道,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至于径山茶宴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本文从日本茶道追溯与探寻径山茶宴的原始风貌,给人以新的启迪,从而拓宽了继承、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继承创新 杭州茶道
下载PDF
径山茶宴:一脉茶香传千年
11
作者 王萧萧 《中国食品工业》 2022年第5期78-81,共4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云南的松茸到大兴安岭的榛蘑,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从河南的浆水豆腐到胡辣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同的烹饪手法使得相同的食材产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各具特色的地方名吃,与...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云南的松茸到大兴安岭的榛蘑,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从河南的浆水豆腐到胡辣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同的烹饪手法使得相同的食材产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各具特色的地方名吃,与众不同的制造工艺,独成一派的特色口味,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产业化商机。让我们走进“食品地理”,享受这一饕餮盛宴,领略中国丰富的人文、地理与美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 食材 水磨年糕 山茶 浆水 腐乳 腊肉 饕餮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