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 |
刘瑞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38
|
|
2
|
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 |
黄允箴
|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4
|
|
3
|
“山歌社”成立的前前后后——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研讨会上的发言 |
谢功成
|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9
|
|
4
|
吴语中的“个”和“介” |
钱乃荣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9
|
|
5
|
三百五十年前苏州一带吴语一斑——《山歌》和《挂枝儿》所见的吴语 |
胡明扬
|
《语文研究》
|
1981 |
17
|
|
6
|
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兼论洮岷花儿对唱中的环境因素 |
柯杨
|
《民俗研究》
|
2001 |
14
|
|
7
|
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 |
赵毅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6
|
|
8
|
关于汉族民歌体裁的分类问题 |
周青青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4
|
|
9
|
明清时调小曲的音乐系统──答谢桃坊的一封信 |
洛地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1996 |
14
|
|
10
|
京族唱哈节初探 |
刘建平
|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1
|
|
11
|
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 |
黄洁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2
|
|
12
|
寻流探源话庐剧 |
黄冰
|
《黄梅戏艺术》
|
2007 |
13
|
|
13
|
鄂西高腔山歌唱法研究 |
袁东艳
|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14
|
长江流域田歌的初步探究 |
张佩吉
|
《中国音乐学》
|
1988 |
11
|
|
15
|
民歌分类的规则和方法 |
熊向辉
|
《中国音乐》
|
1985 |
10
|
|
16
|
忆“山歌社”的民歌活动 |
王震亚
|
《人民音乐(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7
|
论壮族山歌音调的审美特征 |
杨桂桦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1
|
|
18
|
试论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特征 |
范西姆
|
《广西民族研究》
|
1986 |
9
|
|
19
|
大众传媒背景下山歌的传承与传播机制——以广西宜州市为例 |
覃慧宁
|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20
|
论客家山歌的风格 |
钟俊昆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