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安石《尚书》学与熙宁变法之关系考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力耘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7,共19页
北宋熙宁年间,为回击反对者,坚定神宗的变法决心,王安石提出古之圣王"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他认为,大凡利民的政治作为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都会存在小的危害,而百姓目光短浅、士大夫多为奸愚之人,往往以小害为由... 北宋熙宁年间,为回击反对者,坚定神宗的变法决心,王安石提出古之圣王"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他认为,大凡利民的政治作为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都会存在小的危害,而百姓目光短浅、士大夫多为奸愚之人,往往以小害为由质疑、阻碍合乎道的举措;故神宗不可受制于标榜"公议"的反对言论,应当坚定地推行新法并严惩反对之人。王安石通过多次援引、阐释《尚书》,完成上述思想和话语体系的论证,反映出《尚书》在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与此同时,反新法士大夫则采用不同的阐释路径表达、论证异见,双方在《尚书》阐释上形成诸多冲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王安石 熙宁变法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政治与思想语境中的宋代〈尚书〉学》评介
2
作者 韩书安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年第2期95-96,共2页
以义理发挥为特征的宋代经学,被誉为经学史上的“变古时代”,晚近以来普遍被贴上“不遵古训”“独凭臆说”的学术标签。21世纪之后,伴随着“国学热”及传统文化复兴,姜广辉、徐洪兴、蔡方鹿、朱汉民、向世陵、吴国武、姜海军等学者从学... 以义理发挥为特征的宋代经学,被誉为经学史上的“变古时代”,晚近以来普遍被贴上“不遵古训”“独凭臆说”的学术标签。21世纪之后,伴随着“国学热”及传统文化复兴,姜广辉、徐洪兴、蔡方鹿、朱汉民、向世陵、吴国武、姜海军等学者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对宋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学术价值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探讨。但总体而言,宋代经学的专题性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相较于宋代《易》学、《春秋》学、三礼学及四书学的繁荣研究局面,宋代《尚书》学和《诗经》学尤为值得进行深度耕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宋代经 专题性研究 拓展空间 《易》 尚书
原文传递
日本中世时代《尚书》学——以清原家的经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水上雅晴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54-63,共10页
日本在中世时代,除了清原家以外,研读《尚书》的人并不多。清原家世袭朝廷内明经博士的地位代代在公立大学内教经学,而且只在家内继承《尚书》点本,"点本"是附加训点的钞本。清原家对点本附加的训点表示他们对《尚书》的诠释... 日本在中世时代,除了清原家以外,研读《尚书》的人并不多。清原家世袭朝廷内明经博士的地位代代在公立大学内教经学,而且只在家内继承《尚书》点本,"点本"是附加训点的钞本。清原家对点本附加的训点表示他们对《尚书》的诠释长期在中国古注的影响下,而"抄物"即经书讲义的草稿则表示他们的诠释逐渐受到中国新注的影响。清原家《尚书》点本的文本渊源很久,对此加以详细的分析就可以了解附加训点和校语的文本接近六朝唐初的隶古定《尚书》,富有校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清原家 训点 经典校勘 日本汉
下载PDF
司马迁《尚书》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士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尚书
下载PDF
朱熹《尚书》学的影响和地位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方鹿 《天府新论》 2003年第4期11-15,共5页
朱熹对伪《古文尚书》提出有价值的考辨意见 ,这对后世的《尚书》辨伪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又推重《古文尚书·大禹谟》 ,对伪古文既疑且用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朱熹 尚书 影响 地位
下载PDF
两汉《尚书》学的谶纬化
6
作者 朱岩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3期29-33,共5页
两汉今古文《尚书》学与谶纬之学关系紧密。西汉时,谶纬思想与《尚书.洪范》"庶征"理论产生互动,直接影响了今文《尚书》学的研究特征。东汉初,随着谶纬的官方化,《书》类纬书成为《尚书》学谶纬化的成熟标志,并因其"内... 两汉今古文《尚书》学与谶纬之学关系紧密。西汉时,谶纬思想与《尚书.洪范》"庶征"理论产生互动,直接影响了今文《尚书》学的研究特征。东汉初,随着谶纬的官方化,《书》类纬书成为《尚书》学谶纬化的成熟标志,并因其"内学"之崇高地位,随后即对不善说阴阳灾异的古文《尚书》学也产生重大影响。如此,两汉《尚书》学便整体显现出一种谶纬化的倾向,为两汉《尚书》学带来突出的时代特色与学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尚书 谶纬
下载PDF
定海黄式三、黄以周《尚书》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全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2-38,共7页
黄式三的《尚书启幪》总结了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以简易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学者。黄以周的《尚书讲义》接受前代学者的辩伪成果,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他们治《尚书》,讲求小学以通训诂,讲求礼学以通滞难,推求经例以贯穿全经,重视会通以证经... 黄式三的《尚书启幪》总结了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以简易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学者。黄以周的《尚书讲义》接受前代学者的辩伪成果,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他们治《尚书》,讲求小学以通训诂,讲求礼学以通滞难,推求经例以贯穿全经,重视会通以证经说,讲求大恉以提纲挈领。他们的《尚书》学研究觅得正解,简易便学,明辨正误,触类旁通,是上乘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式三 黄以周 尚书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的清初《尚书》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史振卿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59-166,共8页
明清鼎革,士人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一批学者在痛定思痛后反思明亡教训,倡导和回归经学要旨。他们高举经学大旗反对理学空谈误国,提出经道合一的救世理念。在这样的经学视域下,清初《尚书》学,无论是以《书经传说汇纂》为代表的官方《尚... 明清鼎革,士人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一批学者在痛定思痛后反思明亡教训,倡导和回归经学要旨。他们高举经学大旗反对理学空谈误国,提出经道合一的救世理念。在这样的经学视域下,清初《尚书》学,无论是以《书经传说汇纂》为代表的官方《尚书》学,还是以阎若璩为代表的辨伪派《尚书》学,及以毛奇龄为首的证实派《尚书》学和王夫之的《尚书》学,均重视考辨与义理的关系,他们在史料的辨伪中探寻《尚书》的经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尚书
原文传递
宋代《尚书》学文献及其特点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红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6期112-116,128,共6页
宋代《尚书》学文献繁富,约有500种,颇具特色:⑴经学变古之风兴盛,疑辨之作兴起并盛行;⑵以义理解《尚书》,义理之作占宋代《尚书》学文献绝大多数;⑶为帝王讲《书》之作较多;⑷汇集众说的集结之作大量出现;⑸以图谱解《书》流行;⑹《... 宋代《尚书》学文献繁富,约有500种,颇具特色:⑴经学变古之风兴盛,疑辨之作兴起并盛行;⑵以义理解《尚书》,义理之作占宋代《尚书》学文献绝大多数;⑶为帝王讲《书》之作较多;⑷汇集众说的集结之作大量出现;⑸以图谱解《书》流行;⑹《禹贡》、《洪范》等单篇研究如火如荼;⑺南宋著述多于北宋;⑻宋代《尚书》学文献虽多,但保存下来的很少,绝大部分已亡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尚书
下载PDF
后出转精:雒江生先生的《尚书》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启峰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0-56,共7页
雒江生先生是彭铎的弟子,章黄学派的传人,其所著《尚书校诂》一书,远绍清代乾嘉时期的朴学精神,考证详审,针线细密,将古文字尤其是近年来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以其自觉的文字学理论,用之于《尚书》文字的考订,在质正许说、驳正段说、修... 雒江生先生是彭铎的弟子,章黄学派的传人,其所著《尚书校诂》一书,远绍清代乾嘉时期的朴学精神,考证详审,针线细密,将古文字尤其是近年来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以其自觉的文字学理论,用之于《尚书》文字的考订,在质正许说、驳正段说、修订郑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出转精 雒江生 尚书
原文传递
日本江户时代的《尚书》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世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8,共5页
江户时代,是日本文艺复兴的时代,也是日本全民学习中国儒家经典的时代。《尚书》作为六经之一,自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中国学术为依据,对《尚书》展开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朱子学派重视天理、忠君与五行学说,古学派提倡尊古... 江户时代,是日本文艺复兴的时代,也是日本全民学习中国儒家经典的时代。《尚书》作为六经之一,自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中国学术为依据,对《尚书》展开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朱子学派重视天理、忠君与五行学说,古学派提倡尊古、实践与人情,而后期的怀德堂派、阳明学派、折中学派与考证学派则一举将《尚书》学研究推向了高潮。这些学术流派同时将目光汇聚在此经之上,正体现了《尚书》之魅力,非同凡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江户时代 尚书 术流派
下载PDF
真德秀《尚书》学研究
12
作者 陈良中 《朱子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更希元,谥文忠。福建浦城人,登庆元五年(1199)进士第,开禧元年(1205)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萧奎幕,不久召为太学正,宁宗嘉定元年(1208)迁为博士官,历官户部尚书、参知政事。为官清正廉洁。事迹具《宋史》本传。
关键词 户部尚书 参知政事 《宋史》 历官 真德秀 进士第 尚书 宏词科
原文传递
史浩《尚书讲义》与宋孝宗朝政治
13
作者 刘力耘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3-66,共14页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讲义》 史浩 宋孝宗 尚书 经典阐释
下载PDF
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钧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205-208,共4页
《尚书》展现出其愈久弥新的文化张力,现代人从对《尚书》的现代阐释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士远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从清理基本术语、学术文献等基础上,对西汉《尚书》学研究、东汉《尚书... 《尚书》展现出其愈久弥新的文化张力,现代人从对《尚书》的现代阐释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士远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从清理基本术语、学术文献等基础上,对西汉《尚书》学研究、东汉《尚书》学研究、《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汉代称说《尚书》学文献辑考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一是厘清学术渊源,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做到正本清源;二是把《尚书》学放在更为宏观、开放的视野里审视,站在学术史的高度看待《尚书》学研究,把《尚书》孔氏家学研究推向深入;三是把《尚书》学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了孔氏《书》教"七观"说思想;四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尚书》学研究的背景、渊源、著述、成就和问题等,善于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深入论析、且叙且考,做到了言必有据、据必足考,在坚实的史论资料基础上展示两汉《尚书》学的整体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尚书 两汉 孔氏家 “七观”说 《古文尚书
下载PDF
《宋代<礼记>学研究》评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玲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3年第1期89-90,共2页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宋代《易》学、《尚书》学、《诗经》学和《春秋》学倾注了不少心血,也有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面世,而于宋代的《三礼》学则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当代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三礼》本经的研究上,而忽略...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宋代《易》学、《尚书》学、《诗经》学和《春秋》学倾注了不少心血,也有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面世,而于宋代的《三礼》学则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当代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三礼》本经的研究上,而忽略了《三礼》学史的研究。二是当代学者倾向于研究宋代经学中所谓的“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评介 礼记 《三礼》 尚书 《春秋》 《诗经》 20世纪
原文传递
清代《尚书》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及其学术取向
16
作者 赵成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0-158,共9页
清代《尚书》学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并行的学术线索:一是以宋人蔡沈《书集传》为中心的官方经学学术传统,二是以乾嘉以来汉学家为中心的私家《尚书》学研究传统。官方经学与私家著述并行而进,构成了清代《尚书》学的学术体系。由此亦揭示... 清代《尚书》学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并行的学术线索:一是以宋人蔡沈《书集传》为中心的官方经学学术传统,二是以乾嘉以来汉学家为中心的私家《尚书》学研究传统。官方经学与私家著述并行而进,构成了清代《尚书》学的学术体系。由此亦揭示出汉学、宋学之争在《尚书》学层面的逻辑结构:以《书集传》为代表的官方经学和以复兴汉儒马融、郑玄为代表的私家学术传统之间的学术较量。两种逻辑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学术取向,反映了《尚书》学学术体系的内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尚书 《书集传》
原文传递
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
17
作者 王旭艳 庄大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1期10-13,共4页
清初的学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学术方向的转变,朴学逐渐压倒理学;一是学术理路的转变,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学,实际上促进了其在学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 清初的学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学术方向的转变,朴学逐渐压倒理学;一是学术理路的转变,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学,实际上促进了其在学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传》及兼采汉宋《尚书》学成为一时之风气。阎若璩所处的康熙时代,成为《尚书》学史上的宋学与清学的交接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转型期 清代 尚书
下载PDF
茶山《尚书》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宗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2,共8页
清初阎若璩和毛奇龄《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公案,当时和其后的几乎所有硕学鸿儒都卷入了这场著名的学术论争。朝鲜李朝学术界对阎毛论争也作出持续不断的积极回应,丁若镛的《梅氏书平》是其代表作。丁氏《尚书》学... 清初阎若璩和毛奇龄《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公案,当时和其后的几乎所有硕学鸿儒都卷入了这场著名的学术论争。朝鲜李朝学术界对阎毛论争也作出持续不断的积极回应,丁若镛的《梅氏书平》是其代表作。丁氏《尚书》学具有"平实"特征: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发凡条例,纲目分明;穷究字词形变,探索辨伪新法;辨析同形异义,分解深层结构。丁氏《尚书》学既与乾嘉诸儒相通,也与乾嘉学术在研治旨趣和研究目的方面有别。丁氏《尚书》学在整个《尚书》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尚书 阎毛之争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宋代《尚书》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力耘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20年第4期51-58,共8页
《尚书》主要记述唐虞三代君臣的言论与事迹,汉代以来被奉为“五经”之一,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政治思维和实践。《尚书》学在宋代尤为兴盛,时人称“博士业《书》者十常三四”(叶梦得语,见《文献通考》卷一七七,中华书局,2011年,第5287... 《尚书》主要记述唐虞三代君臣的言论与事迹,汉代以来被奉为“五经”之一,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政治思维和实践。《尚书》学在宋代尤为兴盛,时人称“博士业《书》者十常三四”(叶梦得语,见《文献通考》卷一七七,中华书局,2011年,第5287页);又称“经解惟《书》最多”(黄震语,见《黄震全集》,第1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1页),可见一斑。两宋士人通过研习、阐释《尚书》,探求治理之道,回应时代问题,维系政治秩序和君臣认同。因而研究宋代《尚书》学,有助于理解《尚书》在传统中国政治中的角色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尚书 《书》 叶梦得 黄震 中华书局 治理之道
原文传递
从经学到史学——现代《尚书》学的开创与发展
20
作者 王学典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1期1-6,165,共7页
《尚书》学由古而今,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经历了一个“化经为史”的“古今之变”,现代《尚书》学研究在这条路径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隐现着历史学与思想史研究两条道路的分歧。“化经为史”是以学科化知识的形态,以专... 《尚书》学由古而今,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经历了一个“化经为史”的“古今之变”,现代《尚书》学研究在这条路径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隐现着历史学与思想史研究两条道路的分歧。“化经为史”是以学科化知识的形态,以专业化的现代学术方式,过滤掉了经学所曾包含的、在中国古典社会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伦理价值与信仰体系。在现代《尚书》学的构建过程中,在经学转化为史学的过程中,经典的注解和叙事被现代学术的学科研究形式所取代,传统价值伦理体系失去了文献依托,这一盲区使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现代 “化经为史” 古今之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