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孤独是不被拯救的”——《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开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5,共4页
【教学目标】 1.用“鱼骨图”梳理出文章结构,并获得一种快速分析文章和构思文章的方法。 2.用“矛盾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发问。把握作品主题。鉴赏作品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 寒风 教学设计 孤独 文章结构 作品主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 鱼骨图
下载PDF
寒风何处而来 被引量:1
2
《语文学习》 2006年第6期2-3,共2页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选入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意蕴深刻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丰富的姿态,也生发出多种读解的可能。作家写这篇文章的前前后后是怎样的?编者选编这篇作品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和学生是怎样看待...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选入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意蕴深刻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丰富的姿态,也生发出多种读解的可能。作家写这篇文章的前前后后是怎样的?编者选编这篇作品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和学生是怎样看待这篇课文的?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组织编发了本期“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上海 试验本 刘亮程 寒风 散文 创作背景
原文传递
灵性从生命之壳中破壳而出——作家刘亮程
3
作者 取独 《七彩语文》 2023年第43期4-5,共2页
“江格尔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间天堂。那里人都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2023年8月11日,刘亮程用一部天真史诗,摘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不同于《一个人的村庄》的拙朴,也迥异于《寒风吹彻》的冷寂,《本巴》的旋律梦幻而轻盈,如... “江格尔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间天堂。那里人都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2023年8月11日,刘亮程用一部天真史诗,摘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不同于《一个人的村庄》的拙朴,也迥异于《寒风吹彻》的冷寂,《本巴》的旋律梦幻而轻盈,如同一幅描摹永恒与瞬间的流动的绘卷。然而,我们仍能看到,那个站在村落与废墟、田野与荒地、寂静与嘈杂之间的身影,在亘古的时间长河里体悟生命,如若有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格尔 茅盾文学奖 破壳而出 人间天堂 刘亮程 本巴 寒风
原文传递
从统计语言学视角看刘亮程的生命焦虑——由《寒风吹彻》谈起
4
作者 刘希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4年第5期23-24,共2页
当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大多从思想主旨、艺术手法的角度展开,而从“统计语言学”视角进行分析的较少。统计语言学大致可分为语音统计学、词汇统计学、语法统计学和语义统计学,分别研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统计特征。本文... 当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大多从思想主旨、艺术手法的角度展开,而从“统计语言学”视角进行分析的较少。统计语言学大致可分为语音统计学、词汇统计学、语法统计学和语义统计学,分别研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统计特征。本文拟从“统计语言学”视角,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从刘亮程的散文名篇《寒风吹彻》人手,进行数字列表解读,并适当拓展比较,以期窥视其语言形式背后的“生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生命焦虑 统计学 语言学 刘亮程 思想主旨 文学作品 艺术手法
原文传递
寒风吹彻
5
作者 刘亮程 《现代语文(初中读写与考试)》 2005年第12期9-10,共2页
关键词 刘亮程 寒风 初中 语文 时文阅读
下载PDF
教师展示自己的文字合适吗?——听杨建民老师执教《寒风吹彻》有感
6
作者 郭静娟 《语文学习》 2011年第7期136-138,共3页
近日听几堂公开课,有好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和学生分享自己文字的环节。比如.读某篇文章,让学生写读后感。自_己便也写一段。作为比较;比如,讲评日记随笔写作,于是奉上自己的日记数则,以作参考;比如,学习某篇难度较大的... 近日听几堂公开课,有好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和学生分享自己文字的环节。比如.读某篇文章,让学生写读后感。自_己便也写一段。作为比较;比如,讲评日记随笔写作,于是奉上自己的日记数则,以作参考;比如,学习某篇难度较大的课文,用自己的某篇习作,作为拓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文字 老师 教师 执教 杨建 随笔写作 公开课
原文传递
读《寒风吹彻》,懂与不懂,都有收获
7
作者 曹勇军 《语文学习》 2012年第3期32-34,共3页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粜……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寒风
原文传递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8
作者 熊荟蓉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17年第1期13-15,共3页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节 生命 寒风 刘亮程 个人
原文传递
绝处逢生——《寒风吹彻》课堂实录
9
作者 熊芳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第7期50-57,共8页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2001年4月...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2001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著名评论家蒋子丹称他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课堂实录 《一个人的村庄》 新疆人民出版社 文学景观 20世纪 1998年 2001年
原文传递
用生命解冻寒冷,找寻心灵的春天——研评熊芳芳老师的《寒风吹彻》课
10
作者 丁卫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第7期58-60,共3页
布鲁纳说: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熊芳芳老师用她的思想为我们建起一座"生命语文"的皇皇大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她的课堂充盈着浓郁的语文气息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公开课上出了家常课的味道,家常课上... 布鲁纳说: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熊芳芳老师用她的思想为我们建起一座"生命语文"的皇皇大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她的课堂充盈着浓郁的语文气息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公开课上出了家常课的味道,家常课上出了公开课的品位。《寒风吹彻》是熊芳芳老师的一节家常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生命活力 老师 寒冷 解冻 心灵 公开课 思想创造
原文传递
一线·两词·三疑点——我这样教《寒风吹彻》
11
作者 唐惠忠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0年第10期21-23,共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明确文本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寒风 教学目标 表达效果
下载PDF
《寒风吹彻》适合入选中学教材吗?——与云传瑶老师商讨
12
作者 黄大鹏 《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第4期7-9,共3页
《中学语文》2015年第9期刊登了云传瑶老师的一篇文章《从“同题异构”的大同小异看(寒风吹彻)》,云老师认为《寒风吹彻》并不适合入选中学教材,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一些拙见与之商讨。
关键词 寒风 中学教材 老师 商讨 《中学语文》 文章
下载PDF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
13
作者 韩雁冰 《语文知识》 2014年第4期59-60,共2页
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关键词 寒风 个性化解读 引导学生 作品内涵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行为 教育改革 文本意义
下载PDF
在交错的时空中品味寒风——对《寒风吹彻》教学价值的思考
14
作者 陶月英 《语文学习》 2011年第12期53-56,共4页
《寒风吹彻》是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散文,是作者刘亮程大西北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传达了他关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即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关键词 教学价值 品味 空中 交错 寒风 独特个性 大西北 刘亮程
原文传递
刘亮程哲学思考初探
15
作者 刘希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年第3期61-63,共3页
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文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某种哲学思考。本文从刘亮程的散文名篇《寒风吹彻》切入,窥探其对于生命的“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刘亮程 哲学家 寒风 20世纪 变与不变 不自觉 散文家 学思
下载PDF
绝处逢生——《寒风吹彻》课堂教学
16
作者 熊芳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
[设计说明]《寒风吹彻》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刘亮程最初还感到很惊讶,但很快便转为一种欣喜。他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 [设计说明]《寒风吹彻》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刘亮程最初还感到很惊讶,但很快便转为一种欣喜。他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中学生已经处在人生的半成年期了,我们不应该仅仅告诉孩子们'春天来了',而应该把人生的一切都告诉他们,包括死亡。"很多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喜欢"散点"发问,缺乏整体感,肢解了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设计说明 春天来了 课堂教学 寒风 整体感 刘亮程 成年期
下载PDF
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寒风吹彻》课例分析
17
作者 高伟红 《语文天地》 2013年第10期22-23,共2页
情感的参与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支撑,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传统的指令性讲解和分析,其弊端就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消失,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被... 情感的参与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支撑,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传统的指令性讲解和分析,其弊端就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消失,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被埋没,这样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自由体验精神的有效释放,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学生疲惫厌倦。所以语文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师慷慨激昂、满头大汗,而学生不买帐,一脸漠然的情况必须转变。可以肯定地说,一名成功的教师,要累在课外,而不是课内,在课堂上“累”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情感 寒风 学生 课例分析 语文课堂 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下载PDF
吹彻古今的悲风——例谈文本阅读中的生命体认和意义追寻
18
作者 汤丽萍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3年第11期43-45,共3页
教材文本中,有很多题材与生命有关,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劳伦斯的《鸟啼》、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等。在这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学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对生命美好的诠释,注重对学生进行热爱... 教材文本中,有很多题材与生命有关,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劳伦斯的《鸟啼》、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等。在这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学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对生命美好的诠释,注重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教育,却忽略了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命本真尤其是悲剧性本真的认识和体悟,结果导致在生命教育上落入概念化和空洞化的境地,这是该类文本教学的误区和缺失。笔者试以《秋声赋》和《寒风吹彻》两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生命体认的内涵及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爱生命 文本阅读 意义 体认 《指南录后序》 《我与地坛》 寒风 生命本真
下载PDF
语文课堂需要意外吗?——两节《寒风吹彻》同题异构观摩课的思考
19
作者 高东梅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5年第4期76-77,共2页
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 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语文课堂 观摩课 语文特级教师 网络资源 猎奇心理 公开课 常州市
下载PDF
浅析《寒风吹彻》中的诗性智慧
20
作者 张小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5年第11期64-65,共2页
散文家余光中在谈及散文创作时曾说: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 散文家余光中在谈及散文创作时曾说: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就是这样讲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风 诗性智慧 文学作品 散文家 “理趣” 20世纪 知性 余光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