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路上的华裔嬉皮士——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戏仿 |
方红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2
|
认同的困惑与文本的开放——从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看后现代的互文性 |
王光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3
|
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视阈下《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文化身份构建 |
詹作琼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5 |
6
|
|
4
|
取经成为一种选择——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西游》 |
温方伊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4 |
0 |
|
5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
彭剑
|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 |
弥沙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5
|
|
7
|
被毛主席誉为“孙行者”的百岁将军孙毅 |
马国华
|
《文史春秋》
|
2024 |
0 |
|
8
|
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从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试题谈起 |
陆扬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9
|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 |
许双如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0
|
从《西游记》看猴行者形象的变异 |
王腾腾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 |
1
|
|
11
|
金斯顿小说《孙行者》中阉割的双重批评功能 |
潘志明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5 |
1
|
|
12
|
论汤亭亭《孙行者》中的语码转换 |
张伟华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3
|
评《天妃娘妈传》一书的学术价值——兼说孙行者的原型在闽的论争佐证问题 |
薛世平
|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
1995 |
1
|
|
14
|
影像的压力——从《孙行者》看美国电影叙事与华裔身份构建 |
黄芙蓉
贾雪瑞
|
《华文文学》
|
2010 |
1
|
|
15
|
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华裔群体构建——从《女勇士》到《孙行者》 |
张伟华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6
|
想象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解读汤亭亭小说中两则中西文化误读 |
张鲁宁
|
《济宁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7
|
“面具”背后的族裔表征政治——解读汤亭亭小说《孙行者》的“身份扮演”书写 |
许双如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8
|
试析《孙行者》中的阿新形象 |
陈捷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9
|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借”出来的法律问题 |
王木木
|
《青少年法治教育》
|
2019 |
0 |
|
20
|
文本政治与身份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阈中的《孙行者》 |
张伟华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