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 被引量:19
1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7-104,共8页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夏晓虹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妇女观念开始出现与传统背离的倾向。这些新意识作为支持女性生活中所有新事物的根抵,影响与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旧礼教...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夏晓虹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妇女观念开始出现与传统背离的倾向。这些新意识作为支持女性生活中所有新事物的根抵,影响与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旧礼教,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女平等 女权意识 马君武 伯伦知理 教育 斯宾塞 康有为 政治权 二十世纪
原文传递
“子见南子”:儒者的困惑与解惑 被引量:5
2
作者 黎红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9,共6页
“子见南子”,是历代儒者既感到困惑而又力图解惑的一个问题。文章对历代儒者的诠释进行比较、分析和再诠释,运用注释、解释、演释3种方式,分别从文字训诂、历史背景的角度,结合儒学本身的思想资源,厘清历史事实,追寻事件背后的思想史... “子见南子”,是历代儒者既感到困惑而又力图解惑的一个问题。文章对历代儒者的诠释进行比较、分析和再诠释,运用注释、解释、演释3种方式,分别从文字训诂、历史背景的角度,结合儒学本身的思想资源,厘清历史事实,追寻事件背后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惑 注释 解释 演释
下载PDF
林语堂:幽默理论与《子见南子》 被引量:5
3
作者 庄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60-66,80,共8页
二三十年代,几乎与鲁迅创建讽刺理论同步,林语堂也创立了幽默理论。这一理论虽也在中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呈露出民族的现代理论风貌和个性特征,但因与时代的主流、革命的现实相脱节,其影响遂限于现代文艺之一隅。然而,随着... 二三十年代,几乎与鲁迅创建讽刺理论同步,林语堂也创立了幽默理论。这一理论虽也在中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呈露出民族的现代理论风貌和个性特征,但因与时代的主流、革命的现实相脱节,其影响遂限于现代文艺之一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新的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林语堂的融贯中西、承前启后的幽默理论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史上势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重新审度他的这一理论及其在喜剧领域的成功实践——《子见南子》,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学说 人生观 礼乐观 幽默性格 《淮 《论语》 喜剧美学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下载PDF
论林语堂对孔子形象的消解与重建 被引量:3
4
作者 赖勤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9-214,共6页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又彰显人性价值的中国人。林语堂通过发掘孔子这个儒者的道家气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活泼泼的、不同于以往的孔子形象,鲜明体现出他对以儒、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崭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中庸 幽默 《孔的智慧》
下载PDF
“子见南子”:历史公案与现代想象 被引量:3
5
作者 段宗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子见南子"本来是无关情爱的礼节性拜见,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着导向情爱想象的意义结构,在王充、朱熹等人的谈论中早已与敏感的男女情事相关。现代以来,林语堂的独幕剧《子见南子》以南子为中心展示了一种个性自由、男女平等的... "子见南子"本来是无关情爱的礼节性拜见,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着导向情爱想象的意义结构,在王充、朱熹等人的谈论中早已与敏感的男女情事相关。现代以来,林语堂的独幕剧《子见南子》以南子为中心展示了一种个性自由、男女平等的现代精神;胡玫电影把"子见南子"演绎为情爱故事暗合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史诗性"特征,对中国文化及民族史诗的重构具有积极意义。应该从宏阔的文化视野出发理解"子见南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爱想象 史诗格局
下载PDF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功能语言学者新解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旸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8-33,43,共7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从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入手,探讨"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在原文(源语)以及不同今译、英译文(目的语)中的体现情况;考察其不同语言形式传递的意义内涵;探索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思想对评价《论语》及其今译、英译文质量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论语》 今译 英译
下载PDF
论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以《子见南子》和《孔子的智慧》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邢娟妮 孙良好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11,共6页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视觉权力 间离效果 交往理论 形象 《孔的智慧》
下载PDF
政治与文化的离合:新文化运动背景下1929年的“子见南子”案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姗 《吕梁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5-49,共5页
1929年,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生了"子见南子"案,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国政府参与"子见南子"案的处理,反映出近代中国文化的讨论始终与国家政治诉求分不开,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国民党政治转型的激进迅速与文化转型无... 1929年,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生了"子见南子"案,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国政府参与"子见南子"案的处理,反映出近代中国文化的讨论始终与国家政治诉求分不开,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国民党政治转型的激进迅速与文化转型无法"齐步走"的矛盾。然而,政治诡谲多变,与主流文化倾向有离有合,有同有异。政党政治兴起,新文化运动走向了学术思想与政治上"各种主义"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政治 国民党
下载PDF
“子见南子”风波 被引量:2
9
作者 闫长丽 《寻根》 2008年第2期42-47,共6页
1929年6月8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的学生剧团在其学校礼堂公演林语堂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邀孔氏族人观看,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子见南子”案。该案在教育界、学术界、
关键词 悲喜剧 林语堂 山东省 教育界 学术界 观看
原文传递
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炳月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42-55,共14页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思小说 孔胜老败 学略说 援墨入儒 立人
下载PDF
南子与中国早期女性主义形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41-44,共4页
南子在史籍所载的身份是卫灵公夫人,为后人铭记的多是因为风华绝代的美女之名。南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大约与孔子同时,《论语》《史记》中均有"子见南子"的史料记载。《左传》虽未及此,却记述了南子与卫国政治局势和政治走向的... 南子在史籍所载的身份是卫灵公夫人,为后人铭记的多是因为风华绝代的美女之名。南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大约与孔子同时,《论语》《史记》中均有"子见南子"的史料记载。《左传》虽未及此,却记述了南子与卫国政治局势和政治走向的关联以及个人婚姻感情生活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从南子潜在的思想和显在的表现上看,对两性平等和两性平权的追求使她具有中国早期女性主义者的全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女性主义 自觉
下载PDF
折戟狮城——林语堂与南洋大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漱渝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80,共14页
“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在“狮城”的“南洋大学事件”。
关键词 洋大学 林语堂 事件 幽默
原文传递
我所接触的何思源先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查国华 《春秋》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1976年以前,我没有机会见到何思源先生。何思源先生的名字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是在1948年。那是因为国民党飞机竟然向时任北平市长的何先生的住宅扔炸弹,全国震惊。我虽然对当时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楚。
关键词 先生 教育厅 鲁迅 教育行政组织 何思源 蒋介石
原文传递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连波 洪德 《殷都学刊》 1982年第3期18-23,70,共7页
《论语》的成书,是由于“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汉书·艺文志》),就其内容性质说,属于诸子议论文。从古代散文的发展来看,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文学价值,决不仅仅是语言... 《论语》的成书,是由于“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汉书·艺文志》),就其内容性质说,属于诸子议论文。从古代散文的发展来看,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文学价值,决不仅仅是语言的浅近、简洁、明畅、寓意深远、含蓄而有风趣,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记述言行的同时,常常兼及人物的神情语态,刻画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突出的有孔子、子路、颜渊,其次是子贡、曾参、子夏、子张等。即使仅出现过一二次的长沮、桀溺、荷(?)丈人、柳下惠、阳货等人,也都各具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渊 《论语》 人物形象 性格 行动描写 季路 怃然
下载PDF
政治变迁和文化重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以“子见南子”案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新见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34-35,共2页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建立政权,在实践中着手确立以三民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新式文教宗旨。面对文化重建中出现的新旧文化冲突问题,南京国民政府表达了对新式文化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和继承。1929年发生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建立政权,在实践中着手确立以三民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新式文教宗旨。面对文化重建中出现的新旧文化冲突问题,南京国民政府表达了对新式文化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和继承。1929年发生的"子见南子"案,正是南京国民政府文化重建理念和工作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迁 文化重建 文化冲突
下载PDF
忆恩师鲁迅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侍桁 《鲁迅研究动态》 1987年第7期25-29,共5页
在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雪峰。鲁迅是恩师,雪峰是畏友。这里,我只谈和鲁迅先生的交往。 我与鲁迅的交往开始于向《语丝》周刊投稿时,后来通过鲁迅的关系又认识了雪峰。 一九二八年二月起我接连在《语丝》上发表了三篇译文,这... 在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雪峰。鲁迅是恩师,雪峰是畏友。这里,我只谈和鲁迅先生的交往。 我与鲁迅的交往开始于向《语丝》周刊投稿时,后来通过鲁迅的关系又认识了雪峰。 一九二八年二月起我接连在《语丝》上发表了三篇译文,这年四月底五月初意外地接到鲁迅的来信。此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语丝》 译文 周刊 鲁迅日记 柔石 杂文 北平 魏晋风度
下载PDF
“子见南子”论
17
作者 陈科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思想 堕三都 寡小君 丧斯文 仁学思想 公山弗扰 天下无道 知其不可而为之 道则
下载PDF
张敦讷即张默生先生
18
作者 张自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0年第9期68-69,共2页
一九二九年六月,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曲阜)师生演出林语堂编《子见南子》话剧,孔府以“侮辱孔子”等罪名纠集族人越级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控告校长宋还吾。孔祥熙主张严究,蔡元培先生和教育部长蒋梦麟则认为孔氏族人不应小题大做。
关键词 国民政府教育 师范学校 中学校长 系主任 右派 蔡元培 国文 林语堂 山东省
下载PDF
柏杨杂文的幽默性
19
作者 刘会文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十几年前,《丑陋的中国人》一出现在大陆的书店,便象刮起了一阵台风。“夜郎大学”政治系训练出来的某些大陆公民,好象发现汉奸特务登陆,立即吹螺鸣钟,如临大敌。如今时过境迁,才觉得原是自己封闭狭隘,闹出了风声鹤唳的虚惊。改革开放... 十几年前,《丑陋的中国人》一出现在大陆的书店,便象刮起了一阵台风。“夜郎大学”政治系训练出来的某些大陆公民,好象发现汉奸特务登陆,立即吹螺鸣钟,如临大敌。如今时过境迁,才觉得原是自己封闭狭隘,闹出了风声鹤唳的虚惊。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大家变得大度、宽容和深沉了,终于能静下心来阅读柏杨、李敖和龙应台的杂文,进而就发现了他们的价值。原来,海峡两岸的文人,毕竟同种同根,爱我中华,有很多共同语言。现在,柏杨先生的杂文集,一本本地出来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 柏杨 台湾社会 龙应台 海峡两岸 封建文化 小品文 喜剧性矛盾 理趣
下载PDF
惊动蒋介石的“辱孔”演剧 被引量:1
20
作者 鲁南 《档案天地》 2009年第4期29-31,共3页
宋还吾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教育家,1929年在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并邀孔子后人观看,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并一状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辱孔”演剧案... 宋还吾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教育家,1929年在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并邀孔子后人观看,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并一状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辱孔”演剧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仅数度惊动蒋介石,还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演剧 京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 独幕话剧 国外媒体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