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 |
夏晓虹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9
|
|
2
|
“子见南子”:儒者的困惑与解惑 |
黎红雷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林语堂:幽默理论与《子见南子》 |
庄浩然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5
|
|
4
|
论林语堂对孔子形象的消解与重建 |
赖勤芳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5
|
“子见南子”:历史公案与现代想象 |
段宗社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6
|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功能语言学者新解 |
陈旸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7
|
论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以《子见南子》和《孔子的智慧》为中心 |
邢娟妮
孙良好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8
|
政治与文化的离合:新文化运动背景下1929年的“子见南子”案 |
刘姗
|
《吕梁学院学报》
|
2013 |
2
|
|
9
|
“子见南子”风波 |
闫长丽
|
《寻根》
|
2008 |
2
|
|
10
|
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 |
董炳月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4 |
2
|
|
11
|
南子与中国早期女性主义形态 |
高方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2
|
折戟狮城——林语堂与南洋大学 |
陈漱渝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3
|
我所接触的何思源先生 |
查国华
|
《春秋》
|
2007 |
1
|
|
14
|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 |
连波
洪德
|
《殷都学刊》
|
1982 |
1
|
|
15
|
政治变迁和文化重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以“子见南子”案为例 |
宋新见
|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6
|
忆恩师鲁迅 |
韩侍桁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7 |
1
|
|
17
|
“子见南子”论 |
陈科华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1994 |
0 |
|
18
|
张敦讷即张默生先生 |
张自强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0 |
0 |
|
19
|
柏杨杂文的幽默性 |
刘会文
|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
1996 |
0 |
|
20
|
惊动蒋介石的“辱孔”演剧 |
鲁南
|
《档案天地》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