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略论蒲松龄的情爱观——《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管窥 |
赵美科
|
《蒲松龄研究》
|
1989 |
2
|
|
2
|
论满语的摹拟词 |
黎艳平
|
《满语研究》
|
1987 |
3
|
|
3
|
不复有《聊斋》之神韵——粗议《聊斋》电视系列剧之失误 |
袁世硕
|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
1992 |
2
|
|
4
|
有正本《原本加批聊斋志异》对原著的肆意纂改 |
杨海儒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
1994 |
2
|
|
5
|
变幻的组合 超凡的意识──《聊斋》“双美图”发微 |
文娟
|
《蒲松龄研究》
|
1998 |
2
|
|
6
|
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 |
刘艳玲
|
《蒲松龄研究》
|
2009 |
2
|
|
7
|
简述《聊斋》与《谈异》的两个相同点 |
宫源海
|
《蒲松龄研究》
|
1997 |
1
|
|
8
|
神奇幻化 侠骨飘香——《聊斋》“侠义”小说论 |
罗立群
|
《蒲松龄研究》
|
1989 |
1
|
|
9
|
《娇娜》──《聊斋》美中之美 |
王林书
|
《蒲松龄研究》
|
1994 |
2
|
|
10
|
“数理批评”与《娇娜》考论(上)——一个初创理论的简说与新证 |
杜贵晨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1
|
超越生死的至情——浅析《娇娜》与《香玉》之异同 |
廖巧媛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2
|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 |
邹宗良
|
《蒲松龄研究》
|
2008 |
0 |
|
13
|
清宫聊斋戏的改编:从《娇娜》到《松雪缘》 |
刘铁
|
《蒲松龄研究》
|
2019 |
1
|
|
14
|
《聊斋志异·娇娜》中的第四种关系 |
叶润青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5
|
图文并茂 连环生辉──写在《聊斋志异连环画精选》第八次再版之际 |
陈国英
|
《中国美术》
|
1996 |
1
|
|
16
|
徘徊在爱情与友谊之间——《聊斋志异·娇娜》的深层哲理意蕴 |
窦志伟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7
|
蒲松龄与《药祟书》 |
洪流
|
《蒲松龄研究》
|
1992 |
1
|
|
18
|
独生子女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
周立顺
|
《上海教育科研》
|
1988 |
1
|
|
19
|
《聊斋志异》的艺术性探讨 |
马进军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7 |
1
|
|
20
|
冯镇峦评点《聊斋志异》浅述 |
李茂肃
|
《蒲松龄研究》
|
198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