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 被引量:13
1
作者 方立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7-11,4,共6页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禅宗 不立文字 禅法 慧能 即心即佛 兴盛期 以心传心 如来 一行三昧
原文传递
佛法是一种本体论吗?——比较哲学视域中对佛法基本要义的反思 被引量:11
2
作者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24,共10页
本体论远非是佛学研究的一个自明可靠的诠释构架,在相关语境中对其边界的重新厘定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佛教的基本精神既不是西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也不是体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阐明空相应缘起的缘起论;体用论是中国化佛教的主体构架之... 本体论远非是佛学研究的一个自明可靠的诠释构架,在相关语境中对其边界的重新厘定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佛教的基本精神既不是西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也不是体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阐明空相应缘起的缘起论;体用论是中国化佛教的主体构架之一,它的根源不在于佛教,而是经魏晋玄学改造后的老子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 比较哲学 本体论 体用论 如来 大乘佛教 缘起论 佛学研究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被引量:8
3
作者 班班多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63,共9页
关键词 如来 传佛教 思想特点 理论渊源 格鲁派 阿赖耶识 宁玛派 宗喀巴 自性 圆成实性
原文传递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流传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明 《南亚研究》 CSSCI 1999年第1期58-65,共8页
关键词 疑伪经 业报 朝鲜半岛 《大正 菩提 如来 婆罗门 菩萨 续高僧传
原文传递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四龙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4期5-12,共8页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 实相 《法华经》 唯心 涅槃 秘密 经典 思想 依据 体系
下载PDF
阿赖耶识、真如空性与如来藏心——大乘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辨微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可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70,共7页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别乃是解释学的原则和角度之不同。正是基于这一区别,识性如来藏与唯识虽然同样以第八识为依止,却开演成两种有重大区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区别的根源只是解释学和方法论上的,则这两种看似正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之间倒正隐含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如来 空性 阿赖耶识
下载PDF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被引量:5
7
作者 方立天 《中国哲学史》 199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阐述心与性的关系、心的本质以及心性的作用、意义的学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如何解脱痛苦的途径,而对解脱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与主体精神世界(知...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阐述心与性的关系、心的本质以及心性的作用、意义的学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如何解脱痛苦的途径,而对解脱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与主体精神世界(知、情、意)的核心即心性问题相关联的。佛教对于心性的意义,不只从它和烦恼的关系上去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心性论 部派佛教 范畴网络 如来 印度佛教 佛教教义 阿赖耶识 天台宗 唯识宗
下载PDF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 被引量:2
8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142-157,共16页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 《大正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说一切有部 原始佛教 思想述评 心性论
下载PDF
洪州宗心性论思想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方立天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洪州宗是马祖道一及其门徒所传的禅宗之正系。本文重点评述了洪州宗人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命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触类是道”、“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清静本心”与“见闻知觉”、“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有情无... 洪州宗是马祖道一及其门徒所传的禅宗之正系。本文重点评述了洪州宗人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命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触类是道”、“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清静本心”与“见闻知觉”、“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等心性论思想,由此说明了洪州宗重视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任运自然,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精神超越的生活禅、世俗化倾向,以及强调直觉体悟而反对知解的方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正 平常心是道 《景德传灯录》 心性论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无心是道 思想述评 如来 马祖道一
原文传递
《楞伽经》的自觉圣智境界与如来藏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祖荣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8,共7页
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 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度解读《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认为其与"自觉圣智境界"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楞伽经》构造了"自觉圣智境界"和"凡夫境界"的双重模式,并以修行解脱将二者贯穿会通,这既是经中如来藏与识藏交涉的表征,体现如来藏与真常唯识融合的特点,也是如来藏为垢所覆的另一种表达,进而体现"空如来藏"的特性。另一方面,"自觉圣智境界"与"不空如来藏"又有内在一致的联系,其归结点便在于殊胜功德的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觉圣智境界 如来 无我如来 不空如来
原文传递
楞伽妙谛印禅心──论《楞枷经》对禅思禅偈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言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关键词 如来 三界唯心 禅宗史 唯识 阿赖耶识 自我本性 无我 自性 证道歌 如来
下载PDF
牟宗三《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辨正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恭让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59-66,共8页
关键词 一心开二门 《大乘起信论》 存有论 如来 牟宗三 自性清净 中国哲学 现象界 阿赖耶识 科学知识
原文传递
论《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维中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0-76,共7页
《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 ,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 ,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 ,也是相当独特的。与其它经典相比 ,该经典至少有三点是非常突出的 :其一是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来说明如来藏真心 ;其二是说明所有虚妄... 《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 ,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 ,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 ,也是相当独特的。与其它经典相比 ,该经典至少有三点是非常突出的 :其一是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来说明如来藏真心 ;其二是说明所有虚妄的存在都是“妄心”之执着所成 ,而此“妄心”则是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真起妄的结果 ;其三是从这一“如来藏真心”引申出其独具特色的修行观 ,修此无上妙法的要义也就在于入至一真无妄之地 ,使六根清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如来 真心 六根 佛学思想 修行论 无始菩提涅Ban元清净体 妄心
下载PDF
《楞严经》考辨
14
作者 陈士强 《法音》 2024年第10期49-54,共6页
《楞严经》是一部论述“如来藏”思想的大乘经。它在中国佛教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思想影响,然而又存在着分歧极大的真伪之争。笔者在撰写《大藏经总目提要·经藏续编》中“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十卷”一节的解说时,数读其经,认为... 《楞严经》是一部论述“如来藏”思想的大乘经。它在中国佛教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思想影响,然而又存在着分歧极大的真伪之争。笔者在撰写《大藏经总目提要·经藏续编》中“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十卷”一节的解说时,数读其经,认为此经并非“伪经”,因而在讲述它的文本、传译、内容大意与研究状况时,就吕澂先生《楞严百伪》对它提出的质疑,表述了不同的看法,以此为《楞严经》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中国佛教史 大乘经 如来 楞严 总目提要 伪经
原文传递
如来藏正义与译本歧异辨考——以《如来藏经》两个汉文译本为对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经文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0-45,共6页
《如来藏经》有两个中文译本,学术界一般仰重东晋佛陀跋陀罗之译,由于该译有关如来藏要义的关键段落晦涩难明,不断被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诸如日本的高崎直道和台湾的印顺法师以及大陆的学者、法师等,依文解义地误读着,有关如来... 《如来藏经》有两个中文译本,学术界一般仰重东晋佛陀跋陀罗之译,由于该译有关如来藏要义的关键段落晦涩难明,不断被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诸如日本的高崎直道和台湾的印顺法师以及大陆的学者、法师等,依文解义地误读着,有关如来藏的诸多错误知见由之而生。与唐朝不空的译本对照,二译相关段落的文义,似乎形成鲜明的对立歧异。经过多向度、多层次的经典挖掘和融通,此中玄旨深义,得以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 如来 汉译佛经 高崎直道 印顺 如来 如来
下载PDF
佛教中的“心性清净”与“如来藏”思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卫群 《南亚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佛教修习或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涅槃或成佛。这就需要论证信众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心性清净"和"如来藏"观念就是在进行这种论证时经常涉及的。"心性清净"观念在佛教中较早提出,... 佛教修习或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涅槃或成佛。这就需要论证信众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心性清净"和"如来藏"观念就是在进行这种论证时经常涉及的。"心性清净"观念在佛教中较早提出,而"如来藏"观念则是在吸收改造"心性清净"等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理解佛教基本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佛教能广为传播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理论 如来 心性 佛教思想 论证 修行 修习 信众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续)──论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被引量:3
17
作者 班班多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传佛教 如来 思想特点 理论渊源 格鲁派 唯识宗 宁玛派 佛教思想 宗喀巴 中观派
原文传递
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
18
作者 杜正民 《佛学研究》 2000年第0期335-357,共23页
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E.Obermiller,H.W.Bailey及E.H.Johnston等人对《宝性论》各版本的整理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分别说... 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E.Obermiller,H.W.Bailey及E.H.Johnston等人对《宝性论》各版本的整理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分别说明其对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影响。首先,就日本学者月轮贤隆、小川一乘对Obermiller编译藏文本《宝性论》的批判,与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等学者对Johnston校编梵文本《宝性论》的回响,简述高崎直道集当时如来藏学之大成,作为日本佛学界对近代如来藏学的研究。其次,就欧洲学者E.Frauwallner的第三学派说,D.Seyfort Ruegg的藏传如来藏研究,以及S.K.Hookham对近代《宝性论》研究的评论,以了解当代欧洲学界对《宝性论》后续研究的情形。第三,为美国如来藏学研究近况的探讨,分别从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研究概述、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的影响、留美中国学者有关如来藏学研究的英文资料中,说明其影响与有关问题的发展。最后,以近年来的新论题“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讨论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倾向与问题,除了解“批判佛教” 的起源与论点之外,并就“如来藏思想非佛教”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如来 欧美 日本 批判佛教
下载PDF
关于中土唯识学历史兴衰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学国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32-34,共3页
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 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等译家相继来到中国,再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法相唯识学 本土化 如来 玄奘 阿赖耶识 佛教哲学 印度佛学 慈恩宗 佛教理论
原文传递
唯识学的两次译传《大乘起信论》为昙延所造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镜清 《佛学研究》 1994年第0期59-69,共11页
关键词 唯识学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义疏》 阿赖耶识 如来 《成唯识论》 真如 地论师 世亲 生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