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 |
刘五书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4
|
|
2
|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上)──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 |
李少白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43
|
|
3
|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 |
金胜一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3
|
|
4
|
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 |
汪朝光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1
|
|
5
|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 |
李少白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5
|
|
6
|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
王先明
张海荣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9
|
|
7
|
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 |
冯志阳
|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8
|
|
8
|
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 |
徐思彦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9
|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
侯杰
辛太甲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2003 |
8
|
|
10
|
凌叔华年表 |
陈学勇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1
|
|
11
|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 |
梁景时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12
|
|
12
|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
臧棣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6
|
|
13
|
我当过文学保姆——七年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甘与苦 |
萧乾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3
|
|
14
|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
江南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15
|
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 |
闻黎明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2
|
|
16
|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 |
贾晓慧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17
|
从天津《大公报》的时评看民初政局 |
王印焕
|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8
|
师陀:徘徊于乡土抒情和都市心理写照之间 |
杨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8
|
|
19
|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 |
张丽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4 |
8
|
|
20
|
《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
高恒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