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4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五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0-76,92,共8页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刘五书民国的历史是凄惨的,它的脚步每移动一步,总有灾荒伴随。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8年间,灾害之数竟达77次之多。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6次,雹...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刘五书民国的历史是凄惨的,它的脚步每移动一步,总有灾荒伴随。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8年间,灾害之数竟达77次之多。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6次,雹灾4次,歉饥2次,霜雪之灾2次。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 灾民 河南省 护岸工程 黄河水利委员会 公路 大公报 华洋义赈会 汽车路
下载PDF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上)──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少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42,共9页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上)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李少白对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美国电影史学家阿·奈特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41年4月公映的《公民凯恩》是一部关键性的影片,它...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上)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李少白对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美国电影史学家阿·奈特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41年4月公映的《公民凯恩》是一部关键性的影片,它总括了一切人在有声电影问世一年来所学到的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穆 现代电影 《人生》 中国电影 电影圈 女主人公 影片 大公报 孔夫子 电影艺术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金胜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4-149,共16页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韩]金胜一引论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这是值得深思的。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故在近代政治对峙...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韩]金胜一引论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这是值得深思的。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故在近代政治对峙中,成为“南北争夺天下的要冲地”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近代中国 水利行政 安徽省 《申报》 政策史 水利问题 地域性 淮河流域 大水灾
原文传递
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汪朝光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65,共9页
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汪朝光美国电影向以独占世界电影市场而自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电影便成了世界各国电影市场上的巨无霸,令各国电影人既妒又羡,无可如何。虽然从政治或道德角度而言,美国电影在中国常常得到负... 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汪朝光美国电影向以独占世界电影市场而自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电影便成了世界各国电影市场上的巨无霸,令各国电影人既妒又羡,无可如何。虽然从政治或道德角度而言,美国电影在中国常常得到负面的评价①,然而在民国年间的中国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电影 中国电影 影片 大公报 在华市场 国产片 电影院 民国年间 电影市场 中国市场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少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3-78,共6页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李少白《小城之春》的历史价值在讨论《小城之春》之前,我们还有必要把费穆与中国戏曲的关系作些介绍;因为这也是构成他艺术经验和美学思想的一部分。费穆十分喜爱京剧艺术,... 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李少白《小城之春》的历史价值在讨论《小城之春》之前,我们还有必要把费穆与中国戏曲的关系作些介绍;因为这也是构成他艺术经验和美学思想的一部分。费穆十分喜爱京剧艺术,因此他也是唯一一位既拍过周信芳又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电影 女主人公 费穆 大公报 中国画 中国电影 无技巧 民族风格 社会人性 影片
原文传递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先明 张海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警察 直隶 北京 大公报
下载PDF
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 被引量:18
7
作者 冯志阳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03,共8页
本文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勾勒了1902年瘟疫的概况,并通过对媒体与瘟疫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了清末健康卫生观念的变化,指出近代西方的科学的健康卫生观在清末已经开始传播,并对中国传统的健康卫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 瘟疫 大公报 卫生
下载PDF
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思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4-241,共8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大公报 “七七”社论 抗战关链词 文本分析
下载PDF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被引量:8
9
作者 侯杰 辛太甲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英敛之 大公报 社会文化变迁 大众传媒
原文传递
凌叔华年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学勇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关键词 凌叔华 徐志摩 《现代评论》 短篇小说 《晨报副刊》 《花之寺》 胡适 现代文艺 大公报 沈从文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景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4-70,共7页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使缠足陋俗得以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缠足运动 中国近代 《万国公报 戒缠足 康有为 戊戌变法 禁止缠足 缠足习俗 女子 大公报
下载PDF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被引量:16
12
作者 臧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5-92,共8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诗歌批评 大公报 40年代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诗人 “人的文学”
下载PDF
我当过文学保姆——七年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甘与苦 被引量:13
13
作者 萧乾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2-45,共24页
一值得骄傲的特色 1933年九月,杨振声与沈从文两先生所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蚕》。不出两年,也即是1935年七月,我念完燕京大学新闻系,就进了天津《大公报》。先编一个娱乐性的《小公园》。两个月后... 一值得骄傲的特色 1933年九月,杨振声与沈从文两先生所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蚕》。不出两年,也即是1935年七月,我念完燕京大学新闻系,就进了天津《大公报》。先编一个娱乐性的《小公园》。两个月后,遂接手编《文艺》。转年,上海《大公报》出版,我被调往上海,同时负责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全面抗战打响后,我曾短期离开《大公报》;其间,还曾从昆明为武汉《大公报》遥编过一阵子《文艺》。1938年,香港《大公报》出版了,《文艺》也随之而复刊。我一直编到1939年九月。我赴英后,刊物由杨刚接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副刊编辑 大公报·文艺 燕京大学新闻系 延安文学 杨振声 卞之琳 严文井 何其芳 沙汀
原文传递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被引量:7
14
作者 江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6-123,共8页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 (1 93 3— 1 93 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 ,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 ,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 (1 93 3— 1 93 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 ,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 ,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作出共相对应的梳理 ,阐明两者都分享着共同的社会与思想资源。着重评述京派文学基植于思想自由 ,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 ,从而揭示其自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派文学 20世纪30年代 京派作家 沈从文 现代文学 文艺副刊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闻黎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6-177,共22页
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闻黎明将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群体集中了知识分子的精华,也不仅因为教授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遍... 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闻黎明将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群体集中了知识分子的精华,也不仅因为教授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遍布各个领域的弟子对社会施以诸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大会 大学教授 国民参政会 宪政期成会 大公报 闻一多 清华大学
原文传递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 被引量:7
16
作者 贾晓慧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3-193,共41页
“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认为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家实力是救中国的出路,提出“混合经济+统制经济+中央集权政府”的现代化方案,并对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它力图通过推动国民党政府,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自上而下地... “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认为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家实力是救中国的出路,提出“混合经济+统制经济+中央集权政府”的现代化方案,并对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它力图通过推动国民党政府,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自上而下地实现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它对国民党政府不论支持与指责都以其能否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标准。《大公报》敦促政府推进经济建设,重视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了舆论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政府 大公报 “九一八”事变 现代化运动 年代 中国现代化进程 国家实力 政府推进 中央集权 强国
原文传递
从天津《大公报》的时评看民初政局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印焕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4,共7页
关键词 天津 大公报 时评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制度
下载PDF
师陀:徘徊于乡土抒情和都市心理写照之间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5-94,共10页
从“看似京派”到“不是京派”1937年5月,《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结果揭晓,芦焚(即师陀)的短篇小说集《谷》和曹禺的剧本《日出》、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奖。这是京派作家群借《大公报》
关键词 师陀 京派作家 宗法制 小说体式 乡土 都市文学 农村 大公报 沈从文 蒲公英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丽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4年第4期132-133,137+135-141,共10页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张丽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但又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拟对当时难民的数量及其构成、难民入港后的境遇、香港方面对难民的态度以及难民潮对香港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分...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张丽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但又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拟对当时难民的数量及其构成、难民入港后的境遇、香港方面对难民的态度以及难民潮对香港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一难民入港的基本情况七七事变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香港政府 难民潮 行政报告 殖民地 难民营 难民问题 大公报 工商业者 《申报》
原文传递
《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恒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2-59,共8页
关键词 “京派” 沈从文 大公报 周作人 “海派” 李健吾 文艺副刊 发展史 书评 卞之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