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彩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余华 《一九八六年》 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最后审判的寓言——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圣经”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彩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9,共7页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夫卡在源于圣经话语的怪异描写中,非常生动而细致地表现了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复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 卡夫卡 短篇小说 流放地 基督教 末世论 犹太教 犹太裔作家
下载PDF
于残酷中审视人性——莫言《檀香刑》与卡夫卡《在流放地》之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倩 王新国 王永贵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小说里 ,莫言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一桩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刑罚。透过这场刑罚 ,作者将刽子手的追求、统治者的残暴、看客的灵魂、历史的轨迹通通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丰富意...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小说里 ,莫言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一桩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刑罚。透过这场刑罚 ,作者将刽子手的追求、统治者的残暴、看客的灵魂、历史的轨迹通通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丰富意蕴让人很容易将其与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一部同样以刑罚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联系在一起 ,虽然它直接是从一架刑具入手来展示作者对法律和权威等问题的思考。文学系三位研究生将这两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小说放在一起作比较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人性 莫言 《檀香刑》 卡夫卡 流放地
原文传递
《在流放地》的审美品格和思想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志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7,共6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叙事视角,从而使得这个小说能够给人以一种“受难性”的审美体验,并且也使得这作品客观上具备了一种政治预言的功能,甚至预言了当今全球性帝国主义政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受难性 政治预言
下载PDF
机器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被引量:2
5
作者 郑薇 曾艳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在流放地》因叙述行刑机器血腥的杀人过程而具有了"暴力"意味。这种暴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身体暴力"不仅与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有关,亦可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酝酿和爆发的间接结果;"法律暴力"... 《在流放地》因叙述行刑机器血腥的杀人过程而具有了"暴力"意味。这种暴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身体暴力"不仅与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有关,亦可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酝酿和爆发的间接结果;"法律暴力"赋予"身体暴力"合法性权威,并在无可争辩的情况下强制或自愿实施;"语言暴力"是"法律暴力"的呈现方式,在以军官语言所象征的"高位语言"对以犯人语言所象征的"低位语言"的暴力宰制中,机器以犯人无法读懂的文字实施了刑罚。"暴力"景观在读者灵魂中引起震颤,这使得小说本身也成为一架人们无法用文字完全读懂的"行刑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机器 暴力
下载PDF
“卡夫卡式”略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学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39-49,共11页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是本世纪初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这位终身未婚、身体赢弱的保险公司职员,1935年,即他去世后的十一年,由其挚友马克斯·勃罗德违背他的把他的著作“全部予以焚毁”的遗愿,出版卡...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是本世纪初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这位终身未婚、身体赢弱的保险公司职员,1935年,即他去世后的十一年,由其挚友马克斯·勃罗德违背他的把他的著作“全部予以焚毁”的遗愿,出版卡夫卡六卷本文集。尽管当时纳粹政权禁止其发行,但它却不迳而走,在欧美各国形成一股“卡夫卡热”。1958年又出版了卡夫卡九卷本全集。1963年为纪念卡夫卡诞生八十周年,在他的故乡布拉格举行了卡夫卡国际讨论会,卡夫卡成为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国际作家。1982年一位西德学者约阿希姆·翁塞德在他的专著《弗朗兹·卡夫卡》中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变形记》 流放地 格里高尔 约阿希姆 战争机器 法的门前 父子关系 瑟夫 饥饿艺术家
下载PDF
关于卡夫卡的另一种解读——发达工业社会时代下的再审视
7
作者 郝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4,共6页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中,找到重新阐释卡夫卡作品的可能。卡夫卡笔下的麻木的人群正是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某些主人公并非如过去评论者所言是“弱的英雄”,事实上反映了作家的无奈;因此,他对“...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中,找到重新阐释卡夫卡作品的可能。卡夫卡笔下的麻木的人群正是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某些主人公并非如过去评论者所言是“弱的英雄”,事实上反映了作家的无奈;因此,他对“城堡”的描绘事实上是对人类工业文明暗淡前景的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法兰克福学派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工业文明 《城堡》 流放地
下载PDF
《在流放地》中的诺斯替主义分析
8
作者 王冠 《品位·经典》 2022年第11期4-7,共4页
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中有一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的色彩。基于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征和主要气质,本文探究《在流放地》中这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色彩产生的原因,旨在说明卡夫卡的这个作品为什么会在某些方面与其暗合。
关键词 流放地 卡夫卡 诺斯替主义 二元论 拯救
下载PDF
论卡夫卡《在流放地》的法律内涵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双祖 《西部法学评论》 2007年第4期103-104,共2页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人民本质。本文试以小说中的"法律"主题为切入点,来探讨小说的法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法律内涵
下载PDF
从《在流放地》透视酷刑下的扭曲人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天宁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158-159,共2页
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酷刑将人们的性格扭曲。人们对暴力的迷醉、权力的绝对化、刑罚成为表演盛宴、嗜血的杀人机器是荣誉的象征,这是荒诞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卡夫卡揭示了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绝望与荒谬感,当曾经辉煌的体制衰败时... 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酷刑将人们的性格扭曲。人们对暴力的迷醉、权力的绝对化、刑罚成为表演盛宴、嗜血的杀人机器是荣誉的象征,这是荒诞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卡夫卡揭示了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绝望与荒谬感,当曾经辉煌的体制衰败时,流放地的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酷刑 人性
原文传递
卡夫卡《变形记》的怪诞风格浅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彤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0-63,共4页
每读卡夫卡的作品,总有一种凄惶迷茫、不可思议的感觉。无论是他的长篇《审判》、《城堡》,还是短篇《判决》、《在流放地》、《绝食艺人》、《乡村医生》、《地洞》等几乎都出现了一些十分怪诞而又令人窒息的境界: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 每读卡夫卡的作品,总有一种凄惶迷茫、不可思议的感觉。无论是他的长篇《审判》、《城堡》,还是短篇《判决》、《在流放地》、《绝食艺人》、《乡村医生》、《地洞》等几乎都出现了一些十分怪诞而又令人窒息的境界: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食为生;狗在从事自我探索;精密的杀人机器正在显示其最后的威力;阴森恐怖的法院和城堡以其神秘莫测控制着人们。他的最动人心魄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更是怪诞得出奇:一个正常人突然一夜之间从梦中醒来,周身不适,变成一个大甲虫,最最丑陋卑贱的虫,背上的甲壳高高凸起,肚子下面长出许多细得可怜的小腿,但是人的意识又使他不象虫那样无知无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记》 卡夫卡 流放地 《城堡》 格里高尔 无觉 乡村医生 令人 自我探索 人说
下载PDF
仪式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艳兵 屠琳盈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3,共9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臣服于暴力。作品中新指挥官上任后的新时代,仪式式微,权力空间从公共景观转向封闭场所,惩罚对象从肉体转向灵魂,暴力隐匿。但是,式微的仪式仍有着潜在的力量,暴力终会以某种形式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仪式 暴力
下载PDF
读《大清洗的日子》
13
作者 邵燕祥 《瞭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9期37-36,共2页
阿·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主要是写年轻的流刑犯萨沙的遭遇和他的同辈们的生活道路,而以斯大林制造暗杀基洛夫事件作为背景的。到了这部书的姊妹篇《大清洗的日子》里,从篇幅和布局来说,远在流放地的萨沙已经退居后景... 阿·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主要是写年轻的流刑犯萨沙的遭遇和他的同辈们的生活道路,而以斯大林制造暗杀基洛夫事件作为背景的。到了这部书的姊妹篇《大清洗的日子》里,从篇幅和布局来说,远在流放地的萨沙已经退居后景。前台则仍然是莫斯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沙 雷巴科夫 流放地 大清洗 生活道路 这也是生活 基洛夫 就这样 活着 道洛
原文传递
风骨似钢的巴黎公社诗歌——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
14
作者 朱宝荣 《龙岩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56-62,共7页
1871年3月18日,武装的巴黎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把梯也尔为首的卖国政府赶到了凡尔赛。3月28日,经过选举,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庄严地诞生了。虽然由于公社领导斗争策略的失误,巴黎公社只存在了几十天,但它无疑是无... 1871年3月18日,武装的巴黎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把梯也尔为首的卖国政府赶到了凡尔赛。3月28日,经过选举,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庄严地诞生了。虽然由于公社领导斗争策略的失误,巴黎公社只存在了几十天,但它无疑是无产阶级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壮丽无比的日出。 巴黎公社诗歌,是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直接产物;那些豪气冲天的诗篇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公社社员,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执笔,既是战士,又是诗人。在战斗间隙、在流亡期间、在监狱里、在流放地,写下了披肝沥胆的感人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政权 革命群众 战斗间隙 豪气冲天 流放地 鲍狄埃 斗争策略 革命运动 梯也尔 克莱芒
下载PDF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15
作者 李金云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3期24-31,共8页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机器 人性
下载PDF
被流放的信仰——浅析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16
作者 许霞 《当代教育》 2012年第3期53-55,共3页
一、存在于困境的卡夫卡和他的创作 美国大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确实,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t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商人家庭.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 一、存在于困境的卡夫卡和他的创作 美国大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确实,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t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商人家庭.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存在于一个全面的困境中。在家庭关系中,他是困境的儿子,面对着性格粗暴、如同暴君的父亲;在自身健康上,他是困境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放地 卡夫卡 信仰 家庭关系 困境 现代人 奥登
下载PDF
两个“无名的人”对20世纪世界图景的预言式解读——在“隔离”中读张天佑《鲁迅、卡夫卡解读》
17
作者 钱理群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2003年的春天竟有着这样独特的生命体验:"战争"突然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面对人类共同的困境而焦虑不安;而"病毒"则让我们将自己置于"逃避"与"自我隔离"的状态。就在这样的境遇下,我与鲁迅... 2003年的春天竟有着这样独特的生命体验:"战争"突然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面对人类共同的困境而焦虑不安;而"病毒"则让我们将自己置于"逃避"与"自我隔离"的状态。就在这样的境遇下,我与鲁迅和卡夫卡相遇,因了张天佑君的这部专著。也可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相遇——我早就感到这位中国作家与犹太籍的作家内在的相通,而且自觉到他们与我们(至少是我)的相近。我研究鲁迅,却只是卡夫卡的一个普通读者。但我相信我所敬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中国作家 世界图景 焦虑不安 《狂人日记》 《城堡》 流放地 生存境遇 写作姿态 《祝福》
原文传递
时间所指的背后——解读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18
作者 高永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0-111,共2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并思考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卡夫卡所特有的否定的因素及其虚无意义上的超然态度在小说中有直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放地 时间 信仰 历史 现实
下载PDF
从观念共同体视角探析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
19
作者 于志晟 涂险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94-497,共4页
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中军官、士兵与犯人的身份转换与内在关联;探究了小说中以欣赏酷刑为核心观念的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指出流放地前任司令官运用一系列制度对居民进行思想规训,建构对酷刑的扭曲认知与机器崇拜,使流放地居民围... 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中军官、士兵与犯人的身份转换与内在关联;探究了小说中以欣赏酷刑为核心观念的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指出流放地前任司令官运用一系列制度对居民进行思想规训,建构对酷刑的扭曲认知与机器崇拜,使流放地居民围绕扭曲观念形成共同体,最终导致军官死亡;认为《在流放地》揭示了观念共同体内在的规训机制,对现代社会的观念共同体与权力规训提出了反思与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放地 观念共同体 规训 卡夫卡
下载PDF
失落王冠的君王及其王朝系列连载之二——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
20
作者 陈阵国 《世界博览》 1990年第2期20-21,共2页
巴西末代皇帝佩德罗二世及其帝制时下已成为世界传播媒介的话题之一,因为三年以后的1993年,巴西人民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重新恢复君主立宪制。出于对佩德罗二世皇帝的追忆,巴西人民通过种种方式树立他的形象,宣传他那殊荣而坎坷... 巴西末代皇帝佩德罗二世及其帝制时下已成为世界传播媒介的话题之一,因为三年以后的1993年,巴西人民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重新恢复君主立宪制。出于对佩德罗二世皇帝的追忆,巴西人民通过种种方式树立他的形象,宣传他那殊荣而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在1891年,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用其聪明智慧主宰帝国命运的皇帝在流放地巴黎默默地离开人世的消息更使巴西人民感到悲痛。早在1920年,巴西人民就通过公民投票,废除了流放法,归还了被查封多年的皇室财产,并于1935年将佩德罗二世的曾孙多某·佩德罗亲王及皇室的其他成员重新接回国内,安置在离里约热内卢不远的贝特波利斯市的卡奥帕拉宫。这座豪华的宫殿是佩德罗二世于上个世纪中叶授意建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德罗 流放地 巴西经济 公民投票 帕拉 贝特 波利斯 三年 若奥六世 玛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