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汪政、刘醒龙对话《圣天门口》 |
刘醒龙
汪政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15
|
|
2
|
《听漏》的现代叙事表征:作为方法的青铜重器 |
邱婕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0 |
|
3
|
文学是小地方的事情 |
刘醒龙
李遇春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4
|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
刘醒龙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5
|
革命地方志·日常性宗教·语言——关于《圣天门口》的几个问题 |
何平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3
|
|
6
|
构筑具有中国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小说世界——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论 |
周新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7
|
建构一种立体历史的努力--论新世纪十年历史小说创作 |
张贺楠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8
|
典型切片中的历史无意识——电视剧《圣天门口》中的杭九枫及其他 |
王一川
|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9
|
近二十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 |
周新民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0
|
小说是作家的一个梦——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
孟繁华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1
|
刘醒龙《圣天门口》的方言书写艺术 |
周建民
杨曼华
|
《江汉学术》
|
2014 |
1
|
|
12
|
战火中的燕子红——《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
乔春雷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0 |
|
13
|
改编的“三重天”——评电视剧《圣天门口》的改编特点 |
包新宇
|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4
|
论刘醒龙长篇小说中的“巧合” |
周新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5
|
冷峻之魅甘露 |
|
《汽车自驾游》
|
2012 |
0 |
|
16
|
革命历史叙事范式的转换——兼论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
李明清
|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7
|
一部有思想内涵艺术品位的好作品——评电视剧《圣天门口》 |
陈先义
|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8
|
在“秘卷”里重新确认自我——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新作《黄冈秘卷》 |
方刚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9
|
取景的差异与价值的认同——论刘醒龙的乡土小说创作 |
但红光
|
《写作》
|
2013 |
0 |
|
20
|
《圣天门口》:一曲爱与死的天堂情歌 |
刘冬梅
李雪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