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汪政、刘醒龙对话《圣天门口》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醒龙 汪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81-83,共3页
《圣天门口》在于恢复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尊严。
关键词 天门 现实主义
下载PDF
《听漏》的现代叙事表征:作为方法的青铜重器
2
作者 邱婕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4期27-32,共6页
刘醒龙是一位善于不断给人惊喜的作家。从《黑蝴蝶!黑蝴蝶……》的先锋到“大别山之谜”的寻根,再到《村支书》《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中浓墨重彩的现实风格,早期创作中的刘醒龙已经展示出不断突破的决心与实绩。当《生命是劳动... 刘醒龙是一位善于不断给人惊喜的作家。从《黑蝴蝶!黑蝴蝶……》的先锋到“大别山之谜”的寻根,再到《村支书》《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中浓墨重彩的现实风格,早期创作中的刘醒龙已经展示出不断突破的决心与实绩。当《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的“小城温柔”尚未消散之际,《天行者》又续上当年未完的“界岭”弦歌,随后,《圣天门口》的恢弘历史与深厚哲思蜂拥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 《天行者》 天门 叙事表征 挑担茶叶上北京 早期创作 《凤凰琴》 哲思
下载PDF
文学是小地方的事情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醒龙 李遇春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111,共8页
李遇春:我们还是从您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开始谈起吧。先说说您在写《圣天门口》中间的一些插曲吧,这部长篇据说耗费了您五六年的光阴。
关键词 天门 文学 长篇小说
原文传递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醒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共2页
众所周知,文学史丰富复杂的状貌是由众多作家的创作组成的,因此,作家研究理应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各种新潮理念的兴起,在当下的文学史研究中,作家研究逐渐被抛弃.文学史研究也随之陷入到大而空的困境。这种现... 众所周知,文学史丰富复杂的状貌是由众多作家的创作组成的,因此,作家研究理应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各种新潮理念的兴起,在当下的文学史研究中,作家研究逐渐被抛弃.文学史研究也随之陷入到大而空的困境。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革除当下文学史研究的弊端,重开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新路,我们特开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研究”专栏。专栏尝试重新以作家研究为基本单元,切入文学史的叙述肌理,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精深个案。专栏每期聚焦一位作家,推出三篇文章:一篇为当期作家的创作自述,是作家本人的“作家研究”:一篇为对当期作家的深度综合研究,标示作家在文学史版图中的经纬度;一篇为对当期作家研究现状的学术综述,揭示作家研究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当代文学史研究 作家研究 中国当代 宿命 写作 母语 基本单元
下载PDF
革命地方志·日常性宗教·语言——关于《圣天门口》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84-89,共6页
在近年长篇小说的竞写热潮中,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无疑是一部有着自己信仰,并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经验的代表之作。小说以天门口为样本,以仿"地方志"的小说体式,书写半个多世纪革命和后革命时代中国乡村的"... 在近年长篇小说的竞写热潮中,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无疑是一部有着自己信仰,并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经验的代表之作。小说以天门口为样本,以仿"地方志"的小说体式,书写半个多世纪革命和后革命时代中国乡村的"常"与"变",思考日常俗世生活富有宗教感的优雅、高贵与尊严。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文学意识形态 文学语言
下载PDF
构筑具有中国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小说世界——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新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9,共9页
自《威风凛凛》伊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经20多年,先后出版了《威风凛凛》《弥天》《一棵树的爱情史》《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等多部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曾先后引起过重要反响。刘醒龙长篇小说内... 自《威风凛凛》伊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经20多年,先后出版了《威风凛凛》《弥天》《一棵树的爱情史》《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等多部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曾先后引起过重要反响。刘醒龙长篇小说内容纷呈,艺术多元。我们很难按照常规分类标准来界定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流派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论 艺术气质 刘醒龙 小说世界 中国精神 天门 分类标准
下载PDF
建构一种立体历史的努力--论新世纪十年历史小说创作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贺楠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42,共11页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解构热潮渐趋平静之后,新世纪以降,历史再次成为不同代际作家共同关注和书写的焦点。像五十年代出生作家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铁凝的《笨花》、阎连科的《受活》《坚硬如水》、莫言的《生死疲劳》、《蛙》、严歌苓...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解构热潮渐趋平静之后,新世纪以降,历史再次成为不同代际作家共同关注和书写的焦点。像五十年代出生作家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铁凝的《笨花》、阎连科的《受活》《坚硬如水》、莫言的《生死疲劳》、《蛙》、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尤凤伟的《衣钵》、《一九四八》、王安忆《启蒙时代》、贾平凹的《古炉》、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河》;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人梦》、李洱的《花腔》、迟子建的《伪满洲国》、艾伟的《风和日丽》等等,甚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也涉足到历史题材,如魏微的《流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 小说创作 立体 天门 《坚硬如水》 《生死疲劳》 《人面桃花》 《伪满洲国》
下载PDF
典型切片中的历史无意识——电视剧《圣天门口》中的杭九枫及其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一川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13,15,共3页
关于40集电视剧《圣天门口》,从其开播时起,人们就已经谈论得很多了,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无论人们的评价怎样,它引起广泛关注恰好说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我主要谈谈剧中主人公杭九枫这个人。一、一次新的美学突破杭九枫... 关于40集电视剧《圣天门口》,从其开播时起,人们就已经谈论得很多了,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无论人们的评价怎样,它引起广泛关注恰好说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我主要谈谈剧中主人公杭九枫这个人。一、一次新的美学突破杭九枫不是一般的革命英雄人物,而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兼具风云人物与失意之人等特点的复杂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电视剧 无意识 历史 切片 英雄人物 社会影响力 风云人物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新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5-202,共8页
"十七年"长篇小说乡村叙事以阶级斗争为立场,建立起了现代性叙事规范。近20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重估,长篇小说乡村叙事也出现了新气象。以《白鹿原》、《马桥词典》、《笨花》、《圣天门口》、《农历》、《受活》等为代... "十七年"长篇小说乡村叙事以阶级斗争为立场,建立起了现代性叙事规范。近20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重估,长篇小说乡村叙事也出现了新气象。以《白鹿原》、《马桥词典》、《笨花》、《圣天门口》、《农历》、《受活》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构筑"空间形式"、瓦解乡村"整体性"叙事、使用农历纪年和采用方言,消解了"十七年"长篇小说乡村叙事规范,呈现了被现代性历史所遮蔽的传统乡村的一些特征。近20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乡村叙事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叙事 乡村叙事 长篇小说 拆解 中国传统文化 “十七年” 《马桥词典》 天门
原文传递
小说是作家的一个梦——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繁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6,共2页
皇皇百万言的《圣天门口》的出版,是对读者和作者自己的双重挑战:它考验读者的阅读耐心。读者是否还有阅读耐心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作家刘醒龙有持久的写作耐心。在这个狂躁的写作年代,他潜心六年以求一逞,足以表达了他... 皇皇百万言的《圣天门口》的出版,是对读者和作者自己的双重挑战:它考验读者的阅读耐心。读者是否还有阅读耐心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作家刘醒龙有持久的写作耐心。在这个狂躁的写作年代,他潜心六年以求一逞,足以表达了他对文学的勃勃野心。仅这一点也足以让我们对刘醒龙表达文学的敬意。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都有一个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 长篇小说 作家 写作年代 天门 书评 中国
下载PDF
刘醒龙《圣天门口》的方言书写艺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建民 杨曼华 《江汉学术》 2014年第6期91-99,共9页
刘醒龙以方言为母语的母语意识非常强烈,并将这种意识通过自觉不自觉的方言书写物化在他的创作中。其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在方言运用上就很有特色。小说中的方言书写不时点缀出独特地域的鲜明标记与乡土色彩,用方言描绘的颇具特色的地... 刘醒龙以方言为母语的母语意识非常强烈,并将这种意识通过自觉不自觉的方言书写物化在他的创作中。其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在方言运用上就很有特色。小说中的方言书写不时点缀出独特地域的鲜明标记与乡土色彩,用方言描绘的颇具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劳动生活场景与民俗文化画卷,让读者真切感受特定地域人们的独特认知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蕴。同时将方言本身作为地域认同标记和乡情密码进行描写,以助小说的叙事进展。作家在小说中用方言表现故事演进的地域环境,描绘原生原态的风俗画图,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充当提高效果的表达材料,体现沁透骨髓的母语意识,使整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颇具鄂东和武汉的地域特色。而且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他运用随文直接加注和借助上下文描写的方法,帮助读者消解方言有可能造成的阅读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 长篇小说 天门 文学语言 方言运用
下载PDF
战火中的燕子红——《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2
作者 乔春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90-94,共5页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成因和深层的审美意蕴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女性形象 审美意蕴
下载PDF
改编的“三重天”——评电视剧《圣天门口》的改编特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包新宇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4-46,共3页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仪是影视界的创作热点,亦是学界和评论界多年来关注的课题。日前,改编自刘醒龙百万字小说的同名电视剧《圣天门口》正在播出。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改编的惯常思路,也突破了观众习以为常的叙述模式,播出后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仪是影视界的创作热点,亦是学界和评论界多年来关注的课题。日前,改编自刘醒龙百万字小说的同名电视剧《圣天门口》正在播出。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改编的惯常思路,也突破了观众习以为常的叙述模式,播出后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观众们的争议,虽然有不少观众反映“看不懂”、“看得累”,但学界却对该剧主创们的艺术探索精神持赞赏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作品改编 电视剧 叙述模式 探索精神 影视剧 影视界 刘醒龙
原文传递
论刘醒龙长篇小说中的“巧合”
14
作者 周新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刘醒龙以中短篇小说“大别山之谜”系列为人所熟知,以中篇小说《凤凰琴》《分享艰难》获得广泛赞誉。自《威风凛凛》开始,刘醒龙开始在长篇小说领域耕耘,创作了《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蟠虺》《黄冈密卷》等有... 20世纪80年代,刘醒龙以中短篇小说“大别山之谜”系列为人所熟知,以中篇小说《凤凰琴》《分享艰难》获得广泛赞誉。自《威风凛凛》开始,刘醒龙开始在长篇小说领域耕耘,创作了《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蟠虺》《黄冈密卷》等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特色鲜明,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比较充分的探讨。但是,还有一些领域的研究尚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例如,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对“巧合”艺术运用得十分娴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 天门 《蟠虺》 《分享艰难》 巧合 《凤凰琴》 艺术运用 长篇小说
下载PDF
冷峻之魅甘露
15
《汽车自驾游》 2012年第7期96-101,共6页
尽管近年来甘露在热播剧《光荣梦想1942》、《圣天门口》、《神秘的百花图》中的精彩表现已为观众熟知,但行事低调的她从未有过绯闻炒作,一直是圈中难得的“戏好人好”型清新美女。同样是外形低调的G37在她演绎下更是堪称完美,无论... 尽管近年来甘露在热播剧《光荣梦想1942》、《圣天门口》、《神秘的百花图》中的精彩表现已为观众熟知,但行事低调的她从未有过绯闻炒作,一直是圈中难得的“戏好人好”型清新美女。同样是外形低调的G37在她演绎下更是堪称完美,无论是优雅的身姿与G37的周身曲线,亦或是冷峻的表情与运动感的酷劲十足,处处透露惊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峻 天门 运动感 低调 清新
原文传递
革命历史叙事范式的转换——兼论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16
作者 李明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5-62,共8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表明革命历史叙述出现了危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通过叙事范式的转换试图化解这场危机。这种范式的转换主要体现在:视觉的转换,摒弃利己原则而秉持公共叙述立场;在此基础上,对"革命"进行反思,质疑...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表明革命历史叙述出现了危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通过叙事范式的转换试图化解这场危机。这种范式的转换主要体现在:视觉的转换,摒弃利己原则而秉持公共叙述立场;在此基础上,对"革命"进行反思,质疑"革命"作为信念伦理的意义,强调其责任伦理的承担;确立伦理底线与精神标高,在此框架中召唤人性的复归。这种历史叙事范式的转换之意图在于表达"革命"对于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难以兼得的困惑,同时试图探寻解决困惑的有效路径,以此表明"革命"价值的双重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历史叙事 革命 范式转换
下载PDF
一部有思想内涵艺术品位的好作品——评电视剧《圣天门口》
17
作者 陈先义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5,共2页
欣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华谊兄弟等推出的电视剧《圣天门口》,不仅向党的盛会献上了一份隆重的厚礼,而且以精致的艺术结构和艺术表现,为当下中国电视剧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开了一个新生面。作品以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优秀的演... 欣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华谊兄弟等推出的电视剧《圣天门口》,不仅向党的盛会献上了一份隆重的厚礼,而且以精致的艺术结构和艺术表现,为当下中国电视剧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开了一个新生面。作品以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优秀的演员阵容和精致的摄影,为当下观众奉献了足以称得上是阳春白雪的革命史诗巨作。主创人员不懈的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中国电视剧 艺术品位 思想内涵 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 艺术表现 艺术结构
原文传递
在“秘卷”里重新确认自我——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新作《黄冈秘卷》
18
作者 方刚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黄冈秘卷》是刘醒龙继《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之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及立足于"地方性知识"的书写风格,也表达了作者在新的时代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以"我"的父亲老十... 《黄冈秘卷》是刘醒龙继《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之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及立足于"地方性知识"的书写风格,也表达了作者在新的时代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以"我"的父亲老十哥为中心、以故乡黄冈为原点,讲述了刘氏家族近百年的传奇历史,内容丰富、情韵丰厚,堪称近年来家族历史叙事中的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刘醒龙 黄冈 重新确认 天门 刘氏家族 历史叙事 地方性知识
原文传递
取景的差异与价值的认同——论刘醒龙的乡土小说创作
19
作者 但红光 《写作》 2013年第11期17-21,共5页
刘醒龙长期将目光投注于其故乡大别山区,其创作也经历了1980年代“大别山之谜”系列,1990年代“新现实主义”系列和新世纪以来《圣天门口》等“文化史诗”系列的明显分期,这些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缘何不同?它们何以分期?借用景观学的... 刘醒龙长期将目光投注于其故乡大别山区,其创作也经历了1980年代“大别山之谜”系列,1990年代“新现实主义”系列和新世纪以来《圣天门口》等“文化史诗”系列的明显分期,这些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缘何不同?它们何以分期?借用景观学的取景理论,我们能找到另一种阐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刘醒龙 取景 乡土 价值 天门 大别山区 新现实主义
下载PDF
《圣天门口》:一曲爱与死的天堂情歌
20
作者 刘冬梅 李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2-65,共4页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主要讲述了爱与死的关系。从形而下的世俗眼光与形而上的终极视域所建构的爱与死,两者所呈现的人间风景与存在逻辑都有不同之处。与其说是两者的区别,不如说是两者悖论式的内在关联与永恒循环。《圣天门口...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主要讲述了爱与死的关系。从形而下的世俗眼光与形而上的终极视域所建构的爱与死,两者所呈现的人间风景与存在逻辑都有不同之处。与其说是两者的区别,不如说是两者悖论式的内在关联与永恒循环。《圣天门口》既揭示了爱的背后隐藏着死亡阴影这一事实,又表现了当爱与死相遇时人们也能坦然面对死亡,从而享有爱的欢欣和死的尊严,直至剥去死亡的遮蔽,澄明爱的本真与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死亡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