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岁、时起源初考 被引量:36
1
作者 于省吾 《历史研究》 1961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一、岁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必须与时间上的岁年、节候相适应,因此,我认为对于岁、时的起源和如何分化有加以讨索的必要.原始人类的岁、时观念,仅仅知道周而复始的岁度或某些自然季节,当然还没有历法的知识,不过是按照当时所处环境的... 一、岁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必须与时间上的岁年、节候相适应,因此,我认为对于岁、时的起源和如何分化有加以讨索的必要.原始人类的岁、时观念,仅仅知道周而复始的岁度或某些自然季节,当然还没有历法的知识,不过是按照当时所处环境的某种或某些自然循环不已的现象作为岁、时的大致识别而已.这样的事实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是时常见到的,例如:(1)"峡中俗,夷风不改.武宁蛮好著芒心接离,名曰苧绥,尝以稻记年月."(酉阳杂俎卷四)(2)番民"岁时以黍米熟为一年,月圆为一月."(台湾府志凤山县二)又"番无年岁,不辨四时,以刺桐花开为一度."(台湾府志番俗通考)(3)流求"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隋书列传第四十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适应 春秋 四时 时制 少数民族 起源 卜辞 原始人类 尧典 自然循环
原文传递
论五行学说起源、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27
2
作者 颜隆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9-713,共5页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五材 四时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原文传递
战国楚帛书考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梦家 《考古学报》 1984年第2期137-158,共22页
一、帛书的出土及其图文的结构帛书是偶然出土的。据收集者事后根据传闻所记的,可以简述如下。抗战期间(1941—1942年)长沙东郊杜家坡在筑路中破坏了一座有一个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中东侧为一裹了丝帛的木棺,西侧为一与棺同长而倍... 一、帛书的出土及其图文的结构帛书是偶然出土的。据收集者事后根据传闻所记的,可以简述如下。抗战期间(1941—1942年)长沙东郊杜家坡在筑路中破坏了一座有一个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中东侧为一裹了丝帛的木棺,西侧为一与棺同长而倍宽的木柜。许多随葬物皆出于此柜中,所可知者有竹笈、漆盘二、铜剑、木剑鞘、木剑櫝、木龙等,另外也有黑色陶制的鼎、(?)、壶、觞等,则已散佚。竹笈长22、宽10、高5厘米,内裱薄绢,其中盛了完整的"缯书"和不少残缯断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堂月令 帛书 十二纪 五行 淮南子 四时 礼记 战国 玄宫 尔雅
原文传递
绝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关系的蜕变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玉顺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1,共4页
关键词 绝地天通 蜕变 本真 人神 天地 思想观念 四时
原文传递
长沙战国繒书及其有关問題 被引量:22
5
作者 安志敏 陈公柔 《文物》 1963年第9期48-60,71,共14页
一、缯书的发现及摹本流傳抗日战爭期間,在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因筑路动土而发現的一座战国墓中,曾出土了一件繒书。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現最早的用毛笔墨书和彩繪的繒帛。它和长沙东郊陈家大山出土的一件战国帛画,同为我国珍贵的古文... 一、缯书的发现及摹本流傳抗日战爭期間,在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因筑路动土而发現的一座战国墓中,曾出土了一件繒书。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現最早的用毛笔墨书和彩繪的繒帛。它和长沙东郊陈家大山出土的一件战国帛画,同为我国珍贵的古文物。繒书出土以后,为蔡季襄所得,他曾根据自己的摹本,作了初步的文字考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本 图象 湖南长沙 文字 战国墓 出土 祝融 四时 照片 梅原末治
原文传递
四时与阴阳五行——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条线索 被引量:15
6
作者 武占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 ,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令》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观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令》观念系统通过...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 ,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令》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观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令》观念系统通过影响阴阳五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 《月今》文献系统 阴阳五行 主体思维方式 先秦思想史
下载PDF
《黄帝内经》四时与五脏关系及在针灸中的运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太品 梁繁荣 +1 位作者 任玉兰 杨洁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9-371,385,共4页
时间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非常重视时间医学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五脏密切联系,且无时无刻不在受四时之气的影响。分析了《黄帝... 时间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非常重视时间医学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五脏密切联系,且无时无刻不在受四时之气的影响。分析了《黄帝内经》中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并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四时在针灸中的重要性,包括诊断、针刺深浅及调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 五脏 针灸运用 天人相应
原文传递
五脏应四时四方的气候变化证据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启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7-68,共2页
对中国气象台站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 ,发现五脏与四时四方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五脏 中医学 气候 四时 四方
下载PDF
背负旧传统的“五四人”——苏雪林 被引量:7
9
作者 黄忠来 杨迎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5-179,共15页
关键词 苏雪林 五四 冯沅君 中国现代文学史 陈衡哲 庐隐 女作家 四时 时代 冰心
下载PDF
重论阴阳五行之学的形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葛志毅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1期60-66,共7页
阴阳与五行开始各有其不同的来源,但在后来如春秋时代起,已非阴阳自阴阳、五行自五行的状况,而是在二者间出现互渗、融合的趋势。最初阴阳说之影响大于五行说,后来五行说被纳入阴阳说,于是二者结合起来被用于解释世界。五行概念在此过... 阴阳与五行开始各有其不同的来源,但在后来如春秋时代起,已非阴阳自阴阳、五行自五行的状况,而是在二者间出现互渗、融合的趋势。最初阴阳说之影响大于五行说,后来五行说被纳入阴阳说,于是二者结合起来被用于解释世界。五行概念在此过程中有很大变化。即五行原被视为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继则转换成宏大的宇宙结构框架,即一个万物在其中按五行法则生克流转的时空世界系统,于是五行在战国末作为骨干支撑性概念确立起阴阳五行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四时 五行 庄子 荀子 黄老帛书 管子 月令
下载PDF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秀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345,共3页
"四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影响着当时农业、军事、德政、刑罚以及医药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以致使中医药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形成四时五脏、四时养生、四时脉象、四时治法等医学命题,蕴含着现代气象医学和... "四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影响着当时农业、军事、德政、刑罚以及医药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以致使中医药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形成四时五脏、四时养生、四时脉象、四时治法等医学命题,蕴含着现代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科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概念范畴 四时 四时五脏 四时诊病 四时治法 四时养生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行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国祥 鲁明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99-3102,共4页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四时和五行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是独立发展的,两者在形成完善后的对接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四时、五行在这个过程中都为这种对接对本来已形成的自身体系进行调整,其中五行中"土"所主"时&qu...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四时和五行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是独立发展的,两者在形成完善后的对接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四时、五行在这个过程中都为这种对接对本来已形成的自身体系进行调整,其中五行中"土"所主"时"的变化是这种演变的一种活化石。四时与五行的对应是由"土不主时"逐渐演化为"土主长夏",而"土主长夏"的过程,是五行为了统一形式不得已的产物,这个过程中五行由"贵土"模式逐渐五行并列的形式。这种演变可以体现在汉前百家经典并且得证在《黄帝内经》的相关篇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四时 五行 土不主时 土主长夏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令节日及其叙事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桂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58,共6页
古代小说常借助时令节日来谋划结构、展开叙事。周而复始的"四时"观念有助于古代小说循环构架的形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带有"四时"转换性质,《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也常利用"四... 古代小说常借助时令节日来谋划结构、展开叙事。周而复始的"四时"观念有助于古代小说循环构架的形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带有"四时"转换性质,《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也常利用"四时"观念来完成故事之间的过渡性转换。在世情小说中,《金瓶梅》的"四时"秩序尚处在隐含象征层次,《红楼梦》的"四时"布局则已达到了哲理化高度。作为独特的文化心理,"四时感"有助于古代小说表达人物情绪的喜怒哀乐乃至命运的悲欢离合。在古代小说的"四时"叙事中,人们更多地利用"春"与"秋"来生发话题。呼应"天时"的"元夕"等几大传统"人时"节日,为古代小说故事的生发提供了"时机",并成为故事赖以展开的人文化时间刻度。每逢佳节,社会整体的狂欢热闹和个别家庭的生离死别容易出现错位,从而成就了古代小说的"乐中悲"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 循环构架 时令 节日 时机 叙事模式
下载PDF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声 刘晓燕 郭霞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032-1033,共2页
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必然与外界环境密切相连。"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始终坚持的基本理论思想,"天人相应"的观念贯穿内经始末。人体五脏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靠系统本身来维持,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通过... 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必然与外界环境密切相连。"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始终坚持的基本理论思想,"天人相应"的观念贯穿内经始末。人体五脏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靠系统本身来维持,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通过诸多方面因素作用于人体,其中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是最大。文章所述"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系列现代实验研究,以期能为今后相关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四时 五脏
下载PDF
《黄帝内经》四时六气与咳嗽的因时施治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汪玉冠 夏永良 宋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天气通于肺",咳嗽与四时六气、气候变化的联系非常紧密,故在咳嗽的临床治疗时,须应天法时,结合时令,合于四时阴阳、升降等法灵活应用,辨证论治,可以更好地驱邪外出,以利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咳嗽 因时施治 四时 六气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二分二至”节气人体红外热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锂 李子孺 +3 位作者 黄博 周翠 张婷 张旭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人体红外热像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方法:受试者为健康男性在校学生共26人,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采集其红外热像。除比较身体各部的温度值,还通过相对温度值来反映人体温度分布的差异,分析人体体表温度的上下... 目的:观察人体红外热像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方法:受试者为健康男性在校学生共26人,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采集其红外热像。除比较身体各部的温度值,还通过相对温度值来反映人体温度分布的差异,分析人体体表温度的上下平衡、左右平衡、远近平衡(远心端与近心端)以及前后平衡(胸腹部与背部)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人体红外热像呈现出与四时变化相应的规律;季节因素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影响是独立于气象因素的,在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不同阶段人体红外热像有不同的特点。讨论:开展人体红外热像实验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影响,否则可能造成图像分析的错误。红外热像能客观、敏感地显示人体随四时变化的规律,在中医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 中医 四时 节气
下载PDF
阴阳五行与四时关系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金亨运 潘秋平 《中医研究》 2010年第4期1-3,共3页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四时五行耳熟能详。阴阳五行是符号之象,四时是表述阴阳五行的"物象"。四时唯在"变通",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以"变通"为根本特征,阐释的是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时是阴阳五行学说结...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四时五行耳熟能详。阴阳五行是符号之象,四时是表述阴阳五行的"物象"。四时唯在"变通",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以"变通"为根本特征,阐释的是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时是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中介。《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把阴阳五行学说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四时
下载PDF
基于四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探讨从肺与大肠论治闭经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雯 李筠 吴承艳 《四川中医》 2016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四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并基于此分析从肺与大肠论治闭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给临床治疗闭经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对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的月经周期调理法的细化,将阴阳的升降沉浮细化为春秋冬夏四时,并将之配与五脏六腑,... 目的:探讨四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并基于此分析从肺与大肠论治闭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给临床治疗闭经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对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的月经周期调理法的细化,将阴阳的升降沉浮细化为春秋冬夏四时,并将之配与五脏六腑,分析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以此探析肺与大肠在女子月经周期的生理与病理作用。并通过对治疗闭经文献的分析,论证从肺论治闭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果:经间排卵期在四时为春,主生;经前期在四时为夏,主长;行经期在四时为秋,主收;经后期在四时为冬,主藏。结论:闭经为行经期之病变,在四时为秋,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通过对治疗闭经的古代、现代文献的分析,证明了从肺与大肠治疗闭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经 调周法 四时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下载PDF
《周易》“时”“位”观念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丽真 《周易研究》 1993年第4期12-25,44,共15页
一、引言中国人讲时间与空间,一向很少作抽象的运思,而习惯于扣紧现实的人事界说话。早期的资料除《墨经》、《尸子》、《庄子》偶而提到“大宇宙”的观念外(注1),其他书中涉及“时、空”的问题时,往往把人的主客观才质条件一并纳入考虑... 一、引言中国人讲时间与空间,一向很少作抽象的运思,而习惯于扣紧现实的人事界说话。早期的资料除《墨经》、《尸子》、《庄子》偶而提到“大宇宙”的观念外(注1),其他书中涉及“时、空”的问题时,往往把人的主客观才质条件一并纳入考虑,并以寻索“如何应时守位”为其目标。故与“时间”相关的观念,有指四时、节气、时辰,更有指时机、时会、时用、时宜等;与“空间”有关的观念,则多偏指“人之所立”的处所、场合、位置,或地位、位阶、位分等,而未尝涉及点、线、面、体的关系讨论。此一思维走向,实与西方数学或物理学对“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发展方向 王弼 时间观念 易传 朱熹 四时 人生哲学 人事 阴阳
下载PDF
论清华简《筮法》卦位图与四时吉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克宾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8,共7页
清华简《筮法》与《说卦传》有密切的关系,它从名义和字形上解读了四正卦的含义,主张坎南离北,坎火离水,这是对先秦易学之常例的特意修改。《筮法》将卦的五行关系作为占断方法之一种,是目前所见易学与五行相结合的最早记录。《筮法》... 清华简《筮法》与《说卦传》有密切的关系,它从名义和字形上解读了四正卦的含义,主张坎南离北,坎火离水,这是对先秦易学之常例的特意修改。《筮法》将卦的五行关系作为占断方法之一种,是目前所见易学与五行相结合的最早记录。《筮法》着眼于四时运行的角度讲六卦之吉凶,体现了变通趣时的精神,其所包含的四时五行关系是战国中期阴阳与五行说合流之初始阶段的反映。只论乾坤之外六卦的四时吉凶而不论乾坤,虽然有其理由,但在理论上终有不完整之嫌。《筮法》将八、五、九、四之爻数与四时相对应,也与先秦五行说之常例相左,在爻象上也存在前后内容不相应的问题。《筮法》篇极有可能是战国中期糅合《归藏》《周易》以及某些占验之术的产物,其占断方法有些杂乱,理论上不够成熟、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筮法》 卦位图 四时 五行 爻象 纳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