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说“藏锋逆势”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子微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32-134,共3页
蔡邕《九势》曰:"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蔡邕在这里所描述的是一种发笔瞬间向点画预定展开方向反向运动的"藏锋"方式,所谓藏锋,是指起笔时取逆势而写的用笔方式,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 蔡邕《九势》曰:"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蔡邕在这里所描述的是一种发笔瞬间向点画预定展开方向反向运动的"藏锋"方式,所谓藏锋,是指起笔时取逆势而写的用笔方式,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迹中间,而不是外露在笔画的边缘。这是中国书法中非常重要的笔法之一。"点画出入之迹",就是指下笔和收笔处,每一个点画,当其落笔时,必然是笔的锋尖先着纸;收笔时,总是提起来,也必然是笔锋后离纸,所以形成点画出入之迹是锋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锋 点画 收笔 露锋 笔画 蜀素帖 体诗 回锋 书法创作 美术创作
原文传递
超逸入神的《蜀素帖》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40-53,共14页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四分五裂的的局面。北宋初年虽然一直处于外族的侵扰之下,但社会基本的状况相对稳定,文化事业开始兴盛。淳化年间,宋太宗赵光义留心翰墨,曾对大臣们说:&qu...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四分五裂的的局面。北宋初年虽然一直处于外族的侵扰之下,但社会基本的状况相对稳定,文化事业开始兴盛。淳化年间,宋太宗赵光义留心翰墨,曾对大臣们说:"朕君临天下,亦有何事?于笔砚侍中心好耳。"遂命侍书郎王著从王室秘阁中取出所藏历代书家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之上,编成著名的《淳化阁帖》。这为宋代后来出现众多的书法巨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代是文人荟萃,艺术丰富而多彩的时代,如欧阳修、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一个个都是风标独立,个性粲然之人物,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素帖 林希 笔法 王涣之 体诗 国画技法 米芾 书法艺术
原文传递
癫狂与理智——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琰 杨晓萍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54-61,共8页
他人笑我太疯癫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人称"米南宫",襄阳人,"宋四家"之一,不仅书法成就了得,还精鉴裁、富收藏、善诗画。然而正是这位拥有绝世才华的米芾,被人提起时,总... 他人笑我太疯癫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人称"米南宫",襄阳人,"宋四家"之一,不仅书法成就了得,还精鉴裁、富收藏、善诗画。然而正是这位拥有绝世才华的米芾,被人提起时,总免不了以一"颠"字相称。他喜着异服,"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1],据《何氏语林》记载米芾曾因戴高檐帽无法入轿而撤去轿顶,露帽而坐。他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2],《耆旧续闻》载其择婿只因其人名段拂,字去尘。他爱石成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书法 率意 文字 宋四家 《自叙帖》 蜀素帖 体诗
原文传递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浅谈《蜀素帖》的技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2-69,共8页
对一个技法已经成熟的书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起伏对作品的形成效果影响最大。而所谓的技法,不过是被物化的人文素质的长期积累、沉淀。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从掌握技法到注入感情然后创作出好作品,其中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米芾从... 对一个技法已经成熟的书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起伏对作品的形成效果影响最大。而所谓的技法,不过是被物化的人文素质的长期积累、沉淀。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从掌握技法到注入感情然后创作出好作品,其中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米芾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大半生里所费的辛苦也非常人可及。在解析《蜀素帖》的技法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米芾书法的评价吧: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素帖 体诗 米芾 技法 东西
原文传递
在书法艺术的旁边
5
作者 金铢 《文物天地》 2002年第12期82-83,共9页
在古代社会中,书被视为小道,它与修齐治平的大抱负了不相涉,但大书家柳公权还是用它讲了"心正则笔正"的大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书法,还有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做人品格的用途。孔夫子不也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在古代社会中,书被视为小道,它与修齐治平的大抱负了不相涉,但大书家柳公权还是用它讲了"心正则笔正"的大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书法,还有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做人品格的用途。孔夫子不也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吗?他认为要以艺术作为人生憩息和精神的飞升,其目的就是为了要自我完善。这就是"为人生而艺术。"那么书法究竟与文、画、印有什么关系,下面就分段简说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蜀素帖 体诗 《兰亭序》
全文增补中
佯狂作癫绝俗流——米芾的书法故事
6
作者 吴克敬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4-39,共16页
可以肯定地说,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又可以肯定地说,宋徽宗又绝对是个好的艺术鉴赏家,如不然,他是不会宽恕米芾的大不敬的。宋都开封的崇政殿,高大巍峨,还算勤政的徽宗赵佶,差不多每日都要在大殿的龙椅上坐一坐的,那是一种享受,一种... 可以肯定地说,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又可以肯定地说,宋徽宗又绝对是个好的艺术鉴赏家,如不然,他是不会宽恕米芾的大不敬的。宋都开封的崇政殿,高大巍峨,还算勤政的徽宗赵佶,差不多每日都要在大殿的龙椅上坐一坐的,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只有头戴皇冠、身披皇袍的帝王才能有的享受。高高在上的包金龙椅,坐在上面,是能够俯视天下,并能够睥睨天下的。那是个春尽的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苏东坡 林希 徽宗 杨皓 蜀素帖 体诗 书法艺术 书法
原文传递
有缘同饮酒
7
作者 野狐禅 《东方艺术》 2008年第21期144-155,共12页
  北京有长安街,纽约有第五大道,巴黎有香榭丽舍大街,深圳有深南大道."深南道"书社成员不必在深南道,甚至不必在深圳,只要心中有书法,不同于道内道外.傅志伟倚梅林水畔,莹水山序;自牧凭海临风,住金郁兰湾;黄劲松松秀莲花山...   北京有长安街,纽约有第五大道,巴黎有香榭丽舍大街,深圳有深南大道."深南道"书社成员不必在深南道,甚至不必在深圳,只要心中有书法,不同于道内道外.傅志伟倚梅林水畔,莹水山序;自牧凭海临风,住金郁兰湾;黄劲松松秀莲花山,唐黑虎虎卧南山;成琢(寸头)居关外布吉(现返长沙);卖粥老头处闹市东门(今去向不明);鹏客在深南道之南;车帝嶙"新潮人住新潮房",在福田区委对而的帝馨园--"其名有嶙,得入宝麟门下;其名有帝,安居帝馨园中",成琢的意思是合缩命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狐禅 用笔 曹宝麟 柳公权 米莆 蜀素帖 体诗 笔毫 张羽翔 自牧 林散之 庄之蝶 将军印
原文传递
《兰亭八柱第二》非‘褚摹’辩
8
作者 杨鲁安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2-77,共6页
前言:《兰亭序》早已入殉昭陵,原迹不见,凭何判断真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掀起一场‘兰亭论辩’。有人主观妄断,堵塞他人言路,只许批伪,不许言是,霸气逼人。有感于此,而另辟蹊径,凭着雕虫小技,写成此文。七十年代,困居僻乡,矢志勤学... 前言:《兰亭序》早已入殉昭陵,原迹不见,凭何判断真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掀起一场‘兰亭论辩’。有人主观妄断,堵塞他人言路,只许批伪,不许言是,霸气逼人。有感于此,而另辟蹊径,凭着雕虫小技,写成此文。七十年代,困居僻乡,矢志勤学,读帖求真,得友人之助,寻求资料,对原来论据有所充实。近日,重检旧稿,又对文字和论点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定稿后发表,提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塔圣教序 摹本 兰亭八柱 米莆 褚遂良 蜀素帖 体诗 王羲之 兰亭序 墨迹 临写 朱文印 结体 宝晋英光集 海岳
原文传递
刊授学员习作点评
9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6-86,共1页
刘恒点评:连杰临《张猛龙碑》临《张猛龙碑》对字形体势的把握比较熟练,在书写上也比较舒展和放松,显示出临摹练习的成效。欲求进一步提高。在用笔上还要注意轻松畅达,起笔和转折处的顿按动作应含蓄适度,不要太刻意:收笔处宜再求沉稳,... 刘恒点评:连杰临《张猛龙碑》临《张猛龙碑》对字形体势的把握比较熟练,在书写上也比较舒展和放松,显示出临摹练习的成效。欲求进一步提高。在用笔上还要注意轻松畅达,起笔和转折处的顿按动作应含蓄适度,不要太刻意:收笔处宜再求沉稳,避免匆忙。在结字方面可适当注意字形姿态的统一感和连贯性,现在的感觉是每个字各自独立,互不联系,而且字形的姿态差别过多,整体显得有些零乱散漫。罗杨点评:薛立汉草书习作薛立汉草书毛泽东诗词草书横幅随意自如,也较为大胆。符合'练字先练胆'之字训,且字里行间也可看出刻意追摹古人笔法及今人笔意。所欠缺及不足有,风格之不协调而有失古韵,随意中缺章法而失法度,结字上不规范而有乖间架。如'方','遍','看'等字笔画均系'查无出处'。解决的办法:首先要在楷书上下功夫,所谓'善书者,必先楷法',其次多临古人之草字名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素帖 字形 体诗 结字 《张猛龙碑》
原文传递
况尉《行书董其昌<蜀素帖>跋》
10
作者 郑寒白 《中国书画》 2006年第8期129-129,共1页
古人之临摹前贤法帖,以形神兼备为尚,务期去我存古。及至明清之际,诸名家临古帖,或取其形,或得其神,而必见己意,如董其昌、王孟津之临古更多是自家精神,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家块垒"。临写至此,不殊创作,世人亦以创作目之。... 古人之临摹前贤法帖,以形神兼备为尚,务期去我存古。及至明清之际,诸名家临古帖,或取其形,或得其神,而必见己意,如董其昌、王孟津之临古更多是自家精神,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家块垒"。临写至此,不殊创作,世人亦以创作目之。况君此作临董其昌《米芾<蜀素帖>跋》亦当作如是观,起首数字与董稍见形似,而渐自抒写顺畅,至得意处连绵而下,则风生水起,自具波澜,通观全篇,平和清雅,俊秀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素帖 体诗 行书 书体 董其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