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是袭《经解入门》而成 被引量:3
1
作者 伏俊琏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93,共3页
俞樾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漆永祥的文章认为此书是全袭江藩《经解入门》而成。本文从江想的生平著述、《经解入门》的序和正文等方面考证它不是江氏所作,并根据顾颉刚的回忆考定此书实系崔适所作。
关键词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经解入门》 江藩 崔适
下载PDF
中国语法学之萌芽─—试论《公羊》《豰梁》的语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任远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20,共5页
中国语法学之萌芽─—试论《公羊》《豰梁》的语法研究任远我国古代语法研究起源于战国至汉初的传注性著作。《公羊传》《梁传》在阐述《春秋》微言大义中,已涉及不少属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片断的分析和比较,成为我国古代语法... 中国语法学之萌芽─—试论《公羊》《豰梁》的语法研究任远我国古代语法研究起源于战国至汉初的传注性著作。《公羊传》《梁传》在阐述《春秋》微言大义中,已涉及不少属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片断的分析和比较,成为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先导。一般认为,二传是历战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传》 中国语法学 语法研究 “以”字 连接词 古书疑义举例 不及物动词 公元年 《春秋》 虚词用法
原文传递
俞樾与通俗文艺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立旦 《文史杂志》 1989年第2期8-10,共3页
晚清著名朴学家俞樾在学术上的地位和成就素来为人们所重视,但他在通俗文艺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却鲜为人知。本文拟就此作一些介绍,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俞樾(1821—1902),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县人,30岁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 晚清著名朴学家俞樾在学术上的地位和成就素来为人们所重视,但他在通俗文艺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却鲜为人知。本文拟就此作一些介绍,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俞樾(1821—1902),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县人,30岁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不久即遭弹劾罢官回乡。此后潜心学问,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达31年之久,还同时主讲苏州紫阳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求志书院,培养了章太炎等大批人材。俞樾治经造诣精深,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重要训诂学著作,是清代与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孙诒让齐名的训诂学者。 清代小说、戏曲、曲艺、变文等通俗文艺在民间十分流行,而一般醉心功名的文人学士对之则持轻视态度。俞樾身为经学家对通俗文艺却非常重视和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 古书疑义举例 清代小说 翰林院编修 戏曲创作 王引 右台仙馆笔记 经学家 春在堂全书
下载PDF
《史记》的语义复现形式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卯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22,共5页
语义复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一特殊表达形式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将此用法视为“字语冗复”①或“修辞之偶疏... 语义复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一特殊表达形式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将此用法视为“字语冗复”①或“修辞之偶疏”②,还有的斥之为“两种句型误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王若虚 语义 现形式 古书疑义举例 司马迁 同义词连用 《通鉴》 汉书 修辞手段
下载PDF
论《古书疑义举例》在语法、修辞学上的贡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冠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修辞学 古书疑义举例 古代汉语 《经义述闻》 《马氏文通》 实词活用 文学批评 汉语修辞学 王引之 词类活用
下载PDF
俞樾评传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节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俞樾 文言小说 古书疑义举例 曾国藩 劝善惩恶 半封建半殖民地 从一之贞 《中国小说史略》 民俗事象
下载PDF
“连及”释义法刍议 被引量:2
7
作者 程邦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7-180,共4页
“连及”释义法刍议程邦雄华中理工大学“连及”作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现象,不同于一般词语同义连用。早被古今注释家所注意。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王肃注:“郑,伯爵而连男言... “连及”释义法刍议程邦雄华中理工大学“连及”作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现象,不同于一般词语同义连用。早被古今注释家所注意。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王肃注:“郑,伯爵而连男言之,足句辞也。”明、清学者把这类现象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释义法 被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说文解字 “行” 现代释义 “相” 释义方式 语境
下载PDF
《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满华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50,47,共4页
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考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指出本书所讨论的古书中的语言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修辞学所关注的范围,其所论及的修辞现象分布在卷一至卷四,主要涉及倒装、错缩(拗语)、互文、避复(换词)、合叙、反复、借代、排比、复... 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考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指出本书所讨论的古书中的语言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修辞学所关注的范围,其所论及的修辞现象分布在卷一至卷四,主要涉及倒装、错缩(拗语)、互文、避复(换词)、合叙、反复、借代、排比、复语等修辞格或修辞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修辞格
下载PDF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鸿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19-121,共3页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吴鸿逵一、“变文”的概念司马相如《上林赋》:“悠远长怀……肆乎永归。”郭璞注:“怀亦归,变文耳。”据郭注可知,“长怀”“永归”义同而变化其文,这就是“变文”。变文又叫“变言”①、“变词”②、“避...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吴鸿逵一、“变文”的概念司马相如《上林赋》:“悠远长怀……肆乎永归。”郭璞注:“怀亦归,变文耳。”据郭注可知,“长怀”“永归”义同而变化其文,这就是“变文”。变文又叫“变言”①、“变词”②、“避复”③“上下文异词同义”④、“繁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同义 相对同义词 古书疑义举例 修辞作用 战国策 句式结构 引申义 《离骚》 表达效果 《诗词曲语辞汇释》
下载PDF
《马氏文通》对清代经学家语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马建忠撰写《文通》,既吸收了清代经学家四种训诂著作有关语法思想的有益解说,也批评了其中他认为不合理的分析。这既反映《文通》与古代训诂学的渊源关系,又表明了文法学家与经学家的不同眼光。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助字辨略》 《虚字说》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下载PDF
略论同义连文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利用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西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54-57,63,共5页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义述闻·通说下》),德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列》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诸硕儒利用同义连文这一规律,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多有发明,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连文 古汉语研究 注家 古书疑义举例 经义述闻 《日知录》 读书杂志 屈原贾生列传 选注 乐府古题要解
下载PDF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失误管窥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其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法、校勘、词汇训诂、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失误进行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失误
下载PDF
关于“互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杨友苏 王雅琴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1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互文” 几个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材 学术思想研究 社会需要 研究中 “文” 古书疑义举例 现代汉语修辞学 钱钟书
下载PDF
蒋礼鸿先生和《汉语大词典》
14
作者 陈增杰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0-133,共4页
蒋礼鸿先生和《汉语大词典》陈增杰蒋礼鸿(1916─1995)先生精通文字、训诂、音韵、目录、校勘之学,擅长俗语词研究、古书校释。他的宏富著述和研究成果不仅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广泛的参考,而且他自己亲身参加了建国以来两部大... 蒋礼鸿先生和《汉语大词典》陈增杰蒋礼鸿(1916─1995)先生精通文字、训诂、音韵、目录、校勘之学,擅长俗语词研究、古书校释。他的宏富著述和研究成果不仅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广泛的参考,而且他自己亲身参加了建国以来两部大型辞典──《辞海》和《汉语大词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编写人员 收词原则 古书疑义举例 词典编写 辞书研究 工作简报 温州师院学报 研究成果 《经义述闻》
下载PDF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士江 《语文知识》 1994年第9期46-47,共2页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必修)中的《荷蓧丈人”(选自《论语·微子篇》)第一段的原文如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拱而立。
关键词 语文课本 子见 路拱 显考 古书疑义举例 《毛诗》 常语 隐者 教参 康浩
下载PDF
《孔雀东南飞》疑难语段校读之我见 被引量:1
16
作者 解光穆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4-17,共4页
《孔雀东南飞》疑难语段校读之我见解光穆一、问题的提出《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今第一长诗”①,自收录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后,就以其深刻思想和完美艺术形式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众多的古今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不少探讨研究。... 《孔雀东南飞》疑难语段校读之我见解光穆一、问题的提出《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今第一长诗”①,自收录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后,就以其深刻思想和完美艺术形式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众多的古今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不少探讨研究。然迄今为止,诗中的一些问题还未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兰家女 太守 叙述角度 刘兰芝 叙述语言 校读 玉台新咏 古书疑义举例 语段
下载PDF
《云麓漫钞》校后记
17
作者 傅根清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3期61-65,共5页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云:“夫周、秦、两汉,至于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夫自大小篆而隶书,而真书,自竹简而缣素、而纸,其为变也屡矣。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云:“夫周、秦、两汉,至于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夫自大小篆而隶书,而真书,自竹简而缣素、而纸,其为变也屡矣。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为是古人之真本,譬犹闻人言笋可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麓漫钞 涉闻梓旧 康伯可 古书疑义举例 汪彦章 钟下 赵彦卫 姚咨 蒋光煦 遗才
下载PDF
学习古代汉语的工具书——谈《古书虚字集释》
18
作者 何乐士 《文史知识》 1983年第8期28-31,共4页
1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了解虚词用法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其特殊困难。由于虚词的用法灵活,含义又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所以自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问世以来,已有不少专讲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著作出现,如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 1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了解虚词用法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其特殊困难。由于虚词的用法灵活,含义又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所以自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问世以来,已有不少专讲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著作出现,如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及今人杨树达的《词诠》、斐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在这些著作中,《古书虚字集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书虚字集释 助语辞 助字辨略 词诠 释词 王引 古书疑义举例 古代汉语 经传释词补 字式
原文传递
论古书校读与文言语法分析的互证关系
19
作者 刘兴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50-54,共5页
古书校读是一种读书方法,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读书,它是运用校讎学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发现古书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错误现象,以求恢复古书之真貌,探得经籍之真诠的特殊读书方法。因此,古书校读与语法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古书校读有... 古书校读是一种读书方法,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读书,它是运用校讎学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发现古书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错误现象,以求恢复古书之真貌,探得经籍之真诠的特殊读书方法。因此,古书校读与语法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古书校读有赖于文言语法的精确分析,但语法分析的准确度又要凭藉校读方法及其成果。古书校读与文言语法分析之间具有交互证明,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就此问题拟谈谈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书校读 文言语法 语法分析 “与”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王引之 读书方法 传统语言学 敦煌变文
下载PDF
“大小”、“长短”非误倒--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一处例证的商榷
20
作者 夏业梅 《古籍研究》 2003年第1期93-101,共9页
关键词 "大小" "长短"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例证 训诂 古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