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连池:“一张破席卷中外”
1
作者 张广超 《名人传记》 2024年第9期79-84,共6页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曲剧《卷席筒》中这一唱段可谓家喻户晓。那个头梳冲天杆小辫、辫坠小红花的天真少年“小苍娃”,在赴洛阳受斩之际,出口依旧是童真之事,令不少观众为之潜然泪下。而这一角色的扮演者...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曲剧《卷席筒》中这一唱段可谓家喻户晓。那个头梳冲天杆小辫、辫坠小红花的天真少年“小苍娃”,在赴洛阳受斩之际,出口依旧是童真之事,令不少观众为之潜然泪下。而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海连池,凭借其脆亮的嗓音、真挚的情感和传神的表演,靠着一张“破席”一遍遍“卷”出来的口碑,也迅速董声全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连池 一遍遍 小红花 扮演者 曲剧 潜然泪下 真挚的情感
原文传递
基于“活态”理念下的安徽泗州戏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安潮 《戏曲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160-177,共18页
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等同属"拉魂腔系"的安徽泗州戏活跃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它在安徽北部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性剧种,也是皖北极具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唱腔优美,旋律跌宕。
关键词 安徽北部 活态 开发研究 定腔定谱 淮河两岸 淮北花鼓戏 皖北 创腔 音乐本体
原文传递
二人台剧目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婧 《内蒙古艺术》 2013年第2期70-72,共3页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是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曲,它承载了十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可分为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是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曲,它承载了十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可分为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地域性风格与特点。本文意在于以二人台演唱传统剧目为中心,就这些演唱剧目的内容及命名等来进行梳理与探究。有关于二人台形成的起源众说纷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 内蒙古西部地区 民族民间文化 老少换 打樱桃 珍珠倒 亮调 发展变化过程 青年男女
下载PDF
提升河南曲剧文化品格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4
作者 穆海亮 《东方艺术》 2017年第5期62-66,共5页
自5月18日在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汝州隆重开幕,至6月23日在郑州举行高规格的曲剧发展论坛和盛大的闭幕仪式,“2016文化遗产日——河南曲剧九十年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河南曲剧再一次成为戏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在中... 自5月18日在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汝州隆重开幕,至6月23日在郑州举行高规格的曲剧发展论坛和盛大的闭幕仪式,“2016文化遗产日——河南曲剧九十年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河南曲剧再一次成为戏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在中原大地土生土长,发展历史尚不足百年的地方戏剧种,河南曲剧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它已俨然可以算作有着广泛影响的全国性大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曲剧 曲界 剧目评论 文化品格 中国戏曲史 樊粹庭 戏曲创作 经典剧目 精品剧目
原文传递
永远的“小苍娃”——海连池先生追思会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焕霞 《东方艺术》 2012年第A12期22-23,共2页
2012年10月4日,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享誉大江南北的"小苍娃"海连池先生因病辞世。消息传出,河南戏曲界和众多戏迷观众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为河南曲剧失去这样一位大家而扼腕痛惜。海连池先生少时家境贫寒,曾... 2012年10月4日,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享誉大江南北的"小苍娃"海连池先生因病辞世。消息传出,河南戏曲界和众多戏迷观众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为河南曲剧失去这样一位大家而扼腕痛惜。海连池先生少时家境贫寒,曾跟随父母漂泊谋生,并靠着一把弦子为家人招揽生意,也为自己赢得了人生的转机,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曲剧 舞台生涯 招揽生意 徐九经升官记 国家一级演员 同台演出 孤男寡女 程婴 剧团工作
原文传递
炊庄高腔戏——一个古老剧种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6
作者 侯洁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64,共3页
炊庄村属于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原隶属安次县),地处廊坊市西侧,有约2400人。这里流传着一支有300年历史的戏曲剧种——炊庄高腔戏(也称“炊庄大秧歌”)。它是由传入本地的某种声腔混合本地语音和其他声腔发展而成。炊庄村高腔戏是... 炊庄村属于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原隶属安次县),地处廊坊市西侧,有约2400人。这里流传着一支有300年历史的戏曲剧种——炊庄高腔戏(也称“炊庄大秧歌”)。它是由传入本地的某种声腔混合本地语音和其他声腔发展而成。炊庄村高腔戏是一种民间古老的会戏,虽属于农村的广场戏,但也长期进京演出,并曾为醇亲王表演。同乐善会是唯一一个保留下来并仍在活动的戏会。无论是歌唱还是表演、化妆,炊庄高腔戏都有原始戏剧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剧种 戏曲剧种 秧歌戏 进京演出 善会 弋阳 广阳区 弋腔 铁笼山
原文传递
浅议河南曲剧曲牌的继承与创新
7
作者 李全生 《东方艺术》 2015年第S1期104-105,共2页
河南曲剧唱腔音乐伴随着河南曲剧的一步步发展,伴随着赵殿臣、任清芝、马力前、吕现争、王培英、郭建梅、彭洪甸、席景贤、庄冠生、潘永长、马牧、方可杰、梁献军等一大批曲剧音乐家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兴盛局面。兴起于20... 河南曲剧唱腔音乐伴随着河南曲剧的一步步发展,伴随着赵殿臣、任清芝、马力前、吕现争、王培英、郭建梅、彭洪甸、席景贤、庄冠生、潘永长、马牧、方可杰、梁献军等一大批曲剧音乐家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兴盛局面。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曲子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历史虽短,但发展很快,流传也非常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河南曲剧剧团就有上百个之多,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第八、河南第二大剧种。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高跷曲"的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曲剧 方可杰 梁献 潘永长 八十年代 景贤 书韵 哭皇天 地方戏曲
原文传递
崛起的招携
8
作者 熊依洪 《老区建设》 1992年第7期26-27,共2页
乐安县的招携,离县城近40公里的小镇。当汽车驶过镇街道时,雨天,烂泥四溅;晴天,满天尘土。两旁房屋断梁残瓦,歪歪斜斜,犬牙交错地把街道扭成了一条蠕动的蚯蚓。夜幕降临后,只有几点昏淡的松明。
关键词 招携 竹片 乐安县 早春时节 电视节目 热血男儿 平收 纺织器材 不知道
下载PDF
常将智谋化机巧 善用幽默娱苍生
9
作者 丁清正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9-50,共2页
丑角,是戏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在戏剧发展史上,许许多多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们用丑角这个行当歌颂忧国忧民、惩恶扬善的下层官吏与平民百姓,赞扬豪侠仗义、情系黎民的草莽英雄,讽刺嘲弄阴险毒辣无恶不作的昏君奸臣、贪官污吏,鞭鞑见利忘... 丑角,是戏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在戏剧发展史上,许许多多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们用丑角这个行当歌颂忧国忧民、惩恶扬善的下层官吏与平民百姓,赞扬豪侠仗义、情系黎民的草莽英雄,讽刺嘲弄阴险毒辣无恶不作的昏君奸臣、贪官污吏,鞭鞑见利忘义、刁钻古怪的市侩和小人,塑造出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典型,将丑角造就成为各剧种中令观众百看不厌的行当。戏剧中扮演丑角的演员又称"二花脸"、"三花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剧 观众 丑角 行当 河南梆子 梆子戏 喜剧艺术 戏剧人物
下载PDF
孟华先生心中的奥尼尔情结
10
作者 丛笑 《东方艺术》 2013年第S2期60-63,共4页
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他影响至深,数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一个情结。这情结,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城市,一个名字,也可能是一部影片,一出戏,一本书,一首乐曲,等等等等。提起它,看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人的... 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他影响至深,数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一个情结。这情结,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城市,一个名字,也可能是一部影片,一出戏,一本书,一首乐曲,等等等等。提起它,看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人的心弦就会被牵动,颤一下,不为人知地,波动很久,思想很久,回味很久。作为孟华先生的女儿,我切身地感受到,在父亲的心里,深深埋藏着一个奥尼尔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尔 华先生 马可 一出戏 悲剧意识 天边外 桑桑 地方剧种 十年
原文传递
大厂县评剧团的“三抓”与现代戏创作
11
作者 张玉华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3-45,共3页
(一) 90年代第一个金秋,大厂评剧团农民出身的著名评剧作家赵德平荣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金质奖章。这并非他首次获得如此殊荣,比如在全国评剧交流演出中,就曾经荣获“优秀编剧奖”和省里的“编剧一等奖”、“文艺振兴奖”,并被省政府命... (一) 90年代第一个金秋,大厂评剧团农民出身的著名评剧作家赵德平荣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金质奖章。这并非他首次获得如此殊荣,比如在全国评剧交流演出中,就曾经荣获“优秀编剧奖”和省里的“编剧一等奖”、“文艺振兴奖”,并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知识分子。赵德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几年来,他凭借着一颗热爱戏曲的赤诚之心,甘心情愿地舍弃每月近2000元的家庭副业收入,“受命于危难之时”,就任了大厂县评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经过坚韧不懈的努力,他写了5个产生轰动效应的评剧现代戏。他终于从一个农民、文化馆临时工,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县文化局局长。在他的领导下,解散的大厂评剧团,从只有几套服装加一块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局局长 一级编剧 赵德 副业收入 全国职工 农民出身 余笑予 党支部书记 李忆兰
原文传递
曲剧名丑李天方的艺术人生
12
作者 李佳佳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67,共3页
《李豁子离婚》、《李豁子做梦娶媳妇》、《李豁子再婚》这些剧目早已唱响河洛大地;李豁子形貌残缺却心地善良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突出深刻的印象。这自然归功于演红这些剧作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李天方先生。洛阳地区... 《李豁子离婚》、《李豁子做梦娶媳妇》、《李豁子再婚》这些剧目早已唱响河洛大地;李豁子形貌残缺却心地善良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突出深刻的印象。这自然归功于演红这些剧作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李天方先生。洛阳地区流传着“看了天方戏,天天不生气”,“三天不喝汤,也要听听李天方”的顺口溜,这正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高度赞赏。他幽默、诙谐、得体、挥洒自如的表演和舒畅明丽、真情意切的唱腔深深打动了观众,赢得了广泛的赞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生 娶媳妇 洛阳地区 寇准背靴 方先生 戏曲小品 演唱艺术 柴郡主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严凤英唱腔初探
13
作者 申非伊 《中华艺术论丛》 2006年第1期177-196,共20页
每当人们谈起黄梅戏那丰富多采、委婉清丽、具有荡气回肠艺术魅力的声腔,无不十分自然地与严凤英联系在一起。在她短暂的38年的人生历程中,她的艺术才华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她所塑造的时代各异、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至今仍不时出现在银幕... 每当人们谈起黄梅戏那丰富多采、委婉清丽、具有荡气回肠艺术魅力的声腔,无不十分自然地与严凤英联系在一起。在她短暂的38年的人生历程中,她的艺术才华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她所塑造的时代各异、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至今仍不时出现在银幕上,她那甜美的声音,仍在长空中回响,她的音容笑貌,犹时时浮现在广大观众的记忆里。长期以来,她已成为中、青年演员学习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凤英 蓝桥会 艺术才华 夫妻观灯 人物形象 字尾 丁永泉 唱念 字腹
原文传递
我与《卷席筒》
14
作者 海连池(口述) 杨亚娟(整理) 《河南文史资料》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我7岁在家开始帮农,14岁推煤卖煤,15岁跟爹游街串巷给人掌鞋钉鞋。平日里我爬墙上树偷看戏,没少惹我爹生气。可他咋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因为唱了一出《卷席筒》,演了一个小苍娃,让老海家能出来我这么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 我7岁在家开始帮农,14岁推煤卖煤,15岁跟爹游街串巷给人掌鞋钉鞋。平日里我爬墙上树偷看戏,没少惹我爹生气。可他咋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因为唱了一出《卷席筒》,演了一个小苍娃,让老海家能出来我这么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都还算是小有名气的曲剧艺术家。可又有谁知晓其中的苦与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一级演员 政协委员 特殊津贴 曲剧 苦与乐 人大代表 艺术家
原文传递
年画的背影
15
作者 兰玲 《走向世界》 2017年第4期32-33,共2页
春节的习俗很多,新春新气象,习俗之一就是贴年画。过去,一进腊月门,城乡的集市上就有小贩们搭起画棚,在棚中张挂年画、神像、族谱的样张,连接成街,年味十足。买年画称为“揭画儿”,买神像、族谱则称为“请神”、“请族谱”,家家必备的... 春节的习俗很多,新春新气象,习俗之一就是贴年画。过去,一进腊月门,城乡的集市上就有小贩们搭起画棚,在棚中张挂年画、神像、族谱的样张,连接成街,年味十足。买年画称为“揭画儿”,买神像、族谱则称为“请神”、“请族谱”,家家必备的灶神像,俗称“灶马”。年画因一年一更换,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人们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要除尘,俗称扫灰。屋子清扫干净了,就可以贴年画了。富裕人家在各处都换上新年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请神 名家字画 呀呀学语 连年有余 张年 《霸王别姬》 天官赐福 戏曲形式 福禄寿三星图
原文传递
海连池:艺术信念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一生
16
作者 冯辉 《东方艺术》 2012年第A12期32-33,共2页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当代曲剧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大师。连日来,人们一直在追思海连池丰富的艺术人生,总结他多方面的贡献。这里,我谈谈海连池的艺术信念和社会责任问题。海连池的艺术信念是什么?就是他常常...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当代曲剧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大师。连日来,人们一直在追思海连池丰富的艺术人生,总结他多方面的贡献。这里,我谈谈海连池的艺术信念和社会责任问题。海连池的艺术信念是什么?就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生 戏曲学校 一出戏 在乡下 地方戏曲 组织纪律性 所累 艺术形式 终其一生
原文传递
继承恩师遗愿 弘扬海派艺术——深切缅怀我的恩师海连池先生
17
作者 周少军 《东方艺术》 2012年第A12期34-35,共2页
恩师走了,带着未了的心愿和对海连池曲剧团的牵挂走了……作为海派弟子,作为海连池曲剧团的团长,想起老师临终的殷殷嘱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演出之余静下心来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自己身上... 恩师走了,带着未了的心愿和对海连池曲剧团的牵挂走了……作为海派弟子,作为海连池曲剧团的团长,想起老师临终的殷殷嘱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演出之余静下心来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我今年36岁,是平顶山郏县人,从小我就格外喜欢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曲剧 孤男寡女 山西晋城 舞台形象 初生牛犊 八月十五 程婴 一出戏 为学
原文传递
潘伯
18
作者 孟飞舟 《东方艺术》 2012年第A12期50-51,共2页
潘永长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长者之一。他和我父母是从小玩大的好友,亲如兄弟。他们在一起时常常没有个正经称呼——黑老潘、孟夫子、丁大牙、马王堆、木乃伊等等都是他们之间相互戏谑的称谓,每次见面叫外号不说,还总要把对方历史中或者... 潘永长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长者之一。他和我父母是从小玩大的好友,亲如兄弟。他们在一起时常常没有个正经称呼——黑老潘、孟夫子、丁大牙、马王堆、木乃伊等等都是他们之间相互戏谑的称谓,每次见面叫外号不说,还总要把对方历史中或者新近发生的种种"劣迹"翻出来,挖苦讽刺一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永长 河南曲剧 创腔 经典剧目 艺术生涯 戏曲节目 徐九经升官记 五福临门 不知道
原文传递
二人转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丑角
19
作者 杨朴 王明明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二人转为什么要特别创造出一个丑角呢?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不够。我们虽然强调了丑角的特别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在二人转体裁史中去理解丑角,因而,我们就没有真正把握到丑角的根本意义。丑角的出现是二人转体裁被淡化的时... 二人转为什么要特别创造出一个丑角呢?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不够。我们虽然强调了丑角的特别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在二人转体裁史中去理解丑角,因而,我们就没有真正把握到丑角的根本意义。丑角的出现是二人转体裁被淡化的时候,对二人转意象的特别强化。丑角不是在二人转从东北大秧歌中独立出来后产生的,丑角的雏形产生于大秧歌之中。是大秧歌为了强化二人转意象对关内戏曲丑角的借鉴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秧歌 创世神话 东北二人转 曲艺形式 狂欢化 人物角色 杨朴 迷狂 戏剧文学
原文传递
“活词戏”及其在现当代的复活与传播——兼谈“戏串”的审美价值
20
作者 马紫晨 《东方艺术》 2013年第S1期47-49,共3页
"幕表戏"(或"提纲戏")是大陆南方(主要是闽粤)对没有固定剧本,只拉纲要、提示剧情,而后靠演员临场发挥以完成演出的一种叫法,中原一带称"活词戏",台湾好像又叫"活戏",含义都差不多。上世纪三... "幕表戏"(或"提纲戏")是大陆南方(主要是闽粤)对没有固定剧本,只拉纲要、提示剧情,而后靠演员临场发挥以完成演出的一种叫法,中原一带称"活词戏",台湾好像又叫"活戏",含义都差不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也搞"幕表戏",但是用于快速编演时政内容,带有活报剧性质的话剧小品,雅称"文明戏"。"幕表制"与"剧本制"相对应,而"活词戏"则是"幕表"、"提纲"下的产物。"照本宣科"的戏,在中原大地俗称"死词戏",而不少"活词戏"在艺人的经久磨练中,生活气息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表戏 提纲戏 话剧小品 审美价值 闽粤 中原大地 民间戏剧 河南曲剧 八十年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