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痹病因病机历史沿革 被引量:13
1
作者 林博 张明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期7-8,共2页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榰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心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曰:"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针灸甲乙经 诸病候论 医宗释疑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 病因病机 历史沿革
下载PDF
关于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 被引量:12
2
作者 任北大 程发峰 +2 位作者 王雪茜 张保春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706-1709,共4页
目的:在明晰脏腑辨证发展脉络、明确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完善所做出的有益补充及相关贡献。方法:选取中医医学史研究方法、文献追溯法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先秦两汉、晋隋... 目的:在明晰脏腑辨证发展脉络、明确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完善所做出的有益补充及相关贡献。方法:选取中医医学史研究方法、文献追溯法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时期有关脏腑辨证的古籍及医家论述,并结合现代文献检索方法予以补充,厘清脏腑辨证发展的脉络,总结归纳出张元素乃至易水学派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结果: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从理论上填补了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之空白,并从相关学术思想、临证应用等方面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的内涵,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中医长河中的生命力。结论:张元素是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建立的完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张元素丰富和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临证应用方面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素 脏腑辨证 学术思想 临证应用 理论体系 发展脉络 医学 易水学派
下载PDF
张元素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 被引量:11
3
作者 任北大 陈靓 +1 位作者 吴昊天 张保春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87-89,共3页
系统整理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而论之,明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张元素临床用药特点的总结,并是对其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同时也对现代临证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张元素 医学 五脏苦欲补泻 用药特点
下载PDF
王保和生脉散合二至丸“子母同治”气阴两虚胸痹心痛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6期10-11,共2页
王保和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胸痹心痛为气阴两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而瘀滞,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特点为心胸隐痛;提出补心肺之气、养肝肾之阴;不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全身脏腑综合调治,王师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规律,心应火、... 王保和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胸痹心痛为气阴两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而瘀滞,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特点为心胸隐痛;提出补心肺之气、养肝肾之阴;不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全身脏腑综合调治,王师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规律,心应火、肺应金、肝应木、肾应水,肝木、心火与肺金、肾水为子母关系,宜"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临证常选用生脉散合二至丸,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益气养阴、生津止汗;二至丸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合生脉散"母子同治"以增强疗效。王师强调生脉散与二至丸虽为历代流传补益效方,临诊仍须注意扶正与驱邪,辨证配合养血、和血、温阳等扶正药物以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脉等驱邪药物才能充分发挥功效。附气阴两虚胸痹心痛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气阴两虚 补心肺之气 养肝肾之阴 生脉散 二至丸 医学 伤寒论 五行 生克乘侮 子母相及 子母同治 王保和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从小柴胡汤事件浅析“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洋 石志超 +2 位作者 石鉴泉 尹晓磊 王占云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172-1175,共4页
小柴胡汤事件指20世纪70年代,日本厚生省将小柴胡汤制剂作为治疗肝病的首选药物,贯穿肝病治疗始终,出现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病,皆用小柴胡汤治疗。20世纪90年代,日本陆续报道了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案例。从此在日本全面禁止各型... 小柴胡汤事件指20世纪70年代,日本厚生省将小柴胡汤制剂作为治疗肝病的首选药物,贯穿肝病治疗始终,出现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病,皆用小柴胡汤治疗。20世纪90年代,日本陆续报道了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案例。从此在日本全面禁止各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变、肝癌病人服用小柴胡汤相关制剂。“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是易水学派创始人张洁古在《医学启源》中提出的理论,原意是反对拘泥于古方,但通过小柴胡汤事件,被后人曲解为古方不能治疗今病。仲景在应用小柴胡汤时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指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时,要坚持辨证论治,注重紧抓疾病主证及本质。而临证中不见小柴胡汤证之主证,生搬硬套强予小柴胡汤的小柴胡汤事件,是断章取义的结果,而非“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事件 “古方今病 不相能也”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张洁古 医学 张仲景 《伤寒论》
下载PDF
《医学启源》与脏腑辨证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雪梅 《天津中医药》 CAS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金元医家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 ,著《医学启源》,回溯脏腑辨证学说之源《内经》 ,承《中藏经》、钱乙、刘完素之说 ,结合用药心得 ,以藏象学说为基础 ,从脏腑寒热虚实、五运六气之化、五脏苦欲、药物气味厚薄阴阳讨论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 ... 金元医家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 ,著《医学启源》,回溯脏腑辨证学说之源《内经》 ,承《中藏经》、钱乙、刘完素之说 ,结合用药心得 ,以藏象学说为基础 ,从脏腑寒热虚实、五运六气之化、五脏苦欲、药物气味厚薄阴阳讨论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 ,从而建立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脏腑辨证 张元素 治疗
下载PDF
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差异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任北大 张保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77-280,共4页
目的:明晰不同时期医家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差异比较法,对脏腑辨证理论在历史源流与内涵传承及创新两方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自《黄帝内经》始... 目的:明晰不同时期医家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差异比较法,对脏腑辨证理论在历史源流与内涵传承及创新两方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自《黄帝内经》始,脏腑辨证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发挥,尤其是张元素《医学启源》对脏腑辨证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后,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结论: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后世易水学派、温补学派及扶阳学派各医家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辨证理论 @张元素 医学 易水学派
下载PDF
张元素、陈士铎对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认识的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璐 严季澜 李柳骥 《河南中医》 2015年第9期2017-2019,共3页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可升可降"等描述,此外,对一些药物的性质出现了相反的描述,可能与所处的时代不同,临床实践中个人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理解不同、临床经验不同,或者是在记载升降浮沉时将炮制、配伍等影响因素也考虑在内。每个时期所用药物的名称和物种是否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值得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张元素 陈士铎 《本草新编》 医学
下载PDF
高天舒当归拈痛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6
9
作者 崔鹭 高天舒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12期8-9,共2页
高天舒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消渴痹症",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为本虚标实之症。运用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中当归拈痛汤治疗,从湿热论治,临证加减,以人... 高天舒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消渴痹症",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为本虚标实之症。运用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中当归拈痛汤治疗,从湿热论治,临证加减,以人为本,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痹症 当归拈痛汤 本虚标实 医学 名中医经验 高天舒
下载PDF
关于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及体系建立的探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北大 雷超芳 +8 位作者 纪雯婷 穆杰 杜欣 刘姝伶 张保春 程发峰 王雪茜 郝高庭 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184-1189,共6页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医家学者欲在临床疗效中有所精进,关于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及体系则不可不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方法,从历史时期、医家著作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着手,以期能...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医家学者欲在临床疗效中有所精进,关于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及体系则不可不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方法,从历史时期、医家著作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着手,以期能厘清金元以前脏腑辨证内容、理论形成及体系建立之脉络,明确脏腑辨证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并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和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脏腑辨证理论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其体系的建立在先秦两汉到金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存在明确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脉络清晰。其次,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具体分法有三种:(一)按时期划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和金元时期。(二)按医家著作分:(1)《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等;(2)《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等;(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医学启源》等。(三)按研究内容及特点分:(1)内容零散局限不成体系期;(2)内容丰富体系初步建立期;(3)内容成熟体系完备,研究方向由系统转向专题为主。最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最终完备成熟于张元素所撰写的《医学启源》,该医著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并对易水学派及后世医家进行专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辨证 体系 医学 文献研究
下载PDF
生脉散辨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源林 尤可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77-79,共3页
报告2例生脉散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某男,82岁。胸闷、憋喘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月。面色晦暗,胸闷、憋喘,无胸痛,无咳嗽咯痰,周身乏力,自汗出,口干,双下肢水肿,纳尚可,眠差,二便调,舌紫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脉弦细数。中医诊断:喘... 报告2例生脉散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某男,82岁。胸闷、憋喘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月。面色晦暗,胸闷、憋喘,无胸痛,无咳嗽咯痰,周身乏力,自汗出,口干,双下肢水肿,纳尚可,眠差,二便调,舌紫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脉弦细数。中医诊断:喘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人参12g,麦冬30g,五味子9g,桃仁、红花各30g,生地黄20g,当归9g,川芎15g,赤芍20g,柴胡15g,黄精30g,玉竹15g,车前子、冬瓜皮各30g。水煎400m L,1剂/d,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适劳逸。7剂后复诊,憋喘较前减轻,周身乏力、口干症减,仍时有胸闷,双下肢水肿,舌紫黯,边有齿痕,原方加陈皮15g,茯苓30g。继服7剂后复诊,诸症好转。守方加减继服1月,病情稳定,无复发。某女,78岁。阵发性胸闷、憋喘20年,加重3天。神志清,精神差,胸闷、憋喘,活动后加重,烦躁,自述时有烦热,喜凉,口干,乏力,双下肢水肿。纳眠差,二便调。中医诊断:喘证(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党参、麦冬各30g,五味子9g,石斛12g,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醋制鸡内金9g,焦山楂、麸炒神曲、炒麦芽各12g,三七粉冲服3g。水煎400m L,1剂/d,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适劳逸。7d后复诊,胸闷、憋喘较前减轻,乏力、双下肢水肿减轻,仍时有烦热、口干,渴喜饮冷。守方加知母15g,秦艽9g。继服7剂后,诸症减轻。守方加减服用半年,随诊,病情稳定,无复发。尤可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属气阴两虚,以生脉散为基础方,标本兼顾,临证加减,收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 喘证 心悸 水肿 生脉散 医学 桃红四物汤 气阴两虚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吴深涛运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型消渴病痹症举隅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斌 马运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8期14-15,共2页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选用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加减,由中焦脾胃而治之,上下分消其湿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病痹症 湿热 当归拈痛汤 张元素 医学 吴深涛 老中医经验 医案
下载PDF
《医学启源》“■”讹为“目”考辨
13
作者 王锦峰 闫思于 谷建军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2期40-42,51,共4页
《医学启源》所载“语狂■(yǐ)乱”与“面赤■(yǐ)黄”两句,在《中藏经》中讹为“语狂目乱”,于《灵枢经》中讹为“面赤目黄”。通过《说文解字》及其系列笺注探源“■”当为“以”,为象形字,指代薏苢(苡)仁,秦篆“■”字隶变为“以... 《医学启源》所载“语狂■(yǐ)乱”与“面赤■(yǐ)黄”两句,在《中藏经》中讹为“语狂目乱”,于《灵枢经》中讹为“面赤目黄”。通过《说文解字》及其系列笺注探源“■”当为“以”,为象形字,指代薏苢(苡)仁,秦篆“■”字隶变为“以”为历史过程中笔势的一种演变。考出土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肩以(似)脱,臑以(似)折”中“以”字,该简帛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字吻合,有力证明“■”“以”同源。《中藏经》赵孟頫手抄本为“面赤■黄”错讹为“面赤目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对《灵枢经·经脉》“是动则病”与《素问·厥论》“六厥脉”的对比分析可知,“面赤■黄”与“面赤而热”“颊肿而热”为同一句式,“■”可译为“而”。利用《说文解字》探析“■”字源流,并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二重证据法论证“■”“以”同源,正《中藏经》《灵枢经》之讹误,以警同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语狂■乱 面赤■黄
下载PDF
张元素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婧 刘刚 +5 位作者 张钰欣 刘钟阳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张保春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61-764,共4页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篇幅宏大,约占《素问》篇幅的近1/4,其所涉病机、治疗等内容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基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著作《医学启源》,运用考据学的方法,探讨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张...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篇幅宏大,约占《素问》篇幅的近1/4,其所涉病机、治疗等内容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基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著作《医学启源》,运用考据学的方法,探讨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张元素在充分继承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以“六气主治要法”统括运气学说中“六气为病”之繁,以“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阐明运气学说之气味升降理论,以“五行制方生克法”统括运气学说之五味治法,并据此创立了以“脏腑议病制方”与“药类法象”为特色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由此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易水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素 运气学说 医学 《黄帝内经》 易水学派
原文传递
探析《医学启源》和《中藏经》中脏腑辨证理论之差异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北大 熊益亮 +4 位作者 钮月盈 程发峰 王雪茜 张保春 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35-39,共5页
系统论述《医学启源》与《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差异,明晰二者在论述上的细微差别,完善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对十二脏腑论述分别进... 系统论述《医学启源》与《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差异,明晰二者在论述上的细微差别,完善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对十二脏腑论述分别进行了详细比对,两著作在脏腑辨证体系框架建立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论述上有继承有创新,辨证分类上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纲,明确了临证审查要点。具体而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论述相异12处、论述相近69处、论述有无1处等三方面;从脏腑而言,不同主要体现在肝10处,胆4处,心13处,小肠4处,脾10处,胃8处,肺11处,大肠1处,肾18处,大肠2处,三焦1处,心包络0处。相比《中藏经》,《医学启源》在论述上用词更为准确精炼,在辨证分类上更为全面详细。厘清二者间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易水学派的理解,对后世以脏腑辨证为专题研究也提供了先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后学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中藏经 脏腑辨证 内容 差异 分类 易水学派
下载PDF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婧 刘刚 +4 位作者 张钰欣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62-64,共3页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医学 “行经”理论 理论发展 学术传承
下载PDF
淡能渗泄及升降浮沉属性刍议 被引量:4
17
作者 旺建伟 赵文静 历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1,共2页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泄水湿,通利小便作用,其作用趋向于下,为何称其具有升浮之性?我们通过升降浮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及其继承等方面,对《素问》、《医学启源》、《脾胃论》、《本草纲目》中有关药物升降沉浮、淡能渗泄含义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医学 《本草纲目》 《脾胃论》 通利小便 《素问》 升降沉浮 升浮
下载PDF
浅谈风药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茵 郑涛 +2 位作者 权娜娜 周琳悦 左渝陵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4期478-479,共2页
"风药"在古今文献中常被提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经典的论述。张仲景的《伤寒论》,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众多名方对风药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让人拍案叫绝。现代临床实践也提供了大量资料,证明风药的运用广泛,疗效颇佳。现笔者将风药的... "风药"在古今文献中常被提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经典的论述。张仲景的《伤寒论》,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众多名方对风药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让人拍案叫绝。现代临床实践也提供了大量资料,证明风药的运用广泛,疗效颇佳。现笔者将风药的定义、分类、作用趋向及运用总结如下。1定义"风药"历史悠久,而它作为一个称谓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来自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脾胃论》 东垣 伤寒论 医学 升阳散火汤 临床实践 祛风 除湿止痒药 藁本
下载PDF
《医学启源》治法探讨
19
作者 杜志慧 余江维 +1 位作者 谭世雨 左金兰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6期178-181,共4页
张元素为易学学派开创者,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能相能也”的观点,重视理法研究,从三感、四因、五郁等方面解释发病病因,具体分析六气主治,将祛邪方式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并依据药物四气五味,细化升降浮沉,将其分... 张元素为易学学派开创者,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能相能也”的观点,重视理法研究,从三感、四因、五郁等方面解释发病病因,具体分析六气主治,将祛邪方式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并依据药物四气五味,细化升降浮沉,将其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指导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用药,其代表作《医学启源》对现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 标本 六气 医学
下载PDF
《医学启源》用药规律理论和应用特点研究之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北大 王庆国 +2 位作者 程发峰 王雪茜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449-453,共5页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药家的补充和完善,蕴藏着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而其中以性味、归经为主体的中药性能是中药理论核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药家的补充和完善,蕴藏着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而其中以性味、归经为主体的中药性能是中药理论核心,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易水学派开山张元素在继承前人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用药经验,完备了中药学理论体系,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广度和深度上系统分析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药性理论体系和用药规律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从药物归经、药物升降浮沉之性、引经报使理论、时令用药、药物配伍、药物补泻、辨病辨证用药等7个方面入手进行梳理,从而明晰张元素用药规律理论和应用特点,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张元素 易水学派 用药规律 应用特点 中药性能 理论体系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