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俳倡优伶辨略 被引量:8
1
作者 黎国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93-96,共4页
据文献记载,伶和优大致产生于春秋时代,俳和倡大致产生于战国时代,其出现有先后之别。从表演功能方面看,他们最初也颇有不同,倡主要是司唱,伶主要是司造乐器及掌管乐律,俳与倡虽同样司舞,但亦有细微的区别。此四者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 据文献记载,伶和优大致产生于春秋时代,俳和倡大致产生于战国时代,其出现有先后之别。从表演功能方面看,他们最初也颇有不同,倡主要是司唱,伶主要是司造乐器及掌管乐律,俳与倡虽同样司舞,但亦有细微的区别。此四者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功能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篇目设置与刘勰的赋体观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何斌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1-100,共10页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赋体源流这一复杂问题。赋作为文体,不仅在《诠赋》中得到了辨析,《辨骚》、《杂文》、《谐讔》诸篇实际上也是关于赋学问题的阐释。屈原等"骚"的作者有力推动了赋体文学的发展,强调"宗经"的...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赋体源流这一复杂问题。赋作为文体,不仅在《诠赋》中得到了辨析,《辨骚》、《杂文》、《谐讔》诸篇实际上也是关于赋学问题的阐释。屈原等"骚"的作者有力推动了赋体文学的发展,强调"宗经"的刘勰也视赋为诗之苗裔,并以《辨骚》专篇辨析,以将"骚"提到比一般赋更高的地位。赋的形成与发展还和俳优的谐讔之辞有关,深受"俳"一类有戏剧性、表演性、具调笑意味的民间口头艺术的影响。"对问"、"七"和"连珠"亦与先秦时的行人俳优、战国诸子的言辞著作颇有关联,具备与赋相似的表现手法,标志兴起的作品也与赋密切相关。它们也是赋,或至少是赋的变体、支流。因此,《杂文》、《谐讔》等涉及被刘勰认为有悖文学正统的作品的篇目,也是探讨他的赋学思想时不应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谐讔 杂文
原文传递
《俳》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意境
3
作者 徐戈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0-177,共8页
俳句(Haiku)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靳竞将这些特征运用到《俳》这首长笛与大提琴重奏曲之中,模仿尺八与三味弦的两种乐器音色元素,并抛开传统乐器的演奏观念,充分地诠释乐曲的主题与中... 俳句(Haiku)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靳竞将这些特征运用到《俳》这首长笛与大提琴重奏曲之中,模仿尺八与三味弦的两种乐器音色元素,并抛开传统乐器的演奏观念,充分地诠释乐曲的主题与中心寓意。文章的作者从该作品的现代派作品的风格及演奏技巧入手,诠释《俳》的演奏风格与现代演奏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竞 日本音乐元素 现代长笛技法
下载PDF
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向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5,159,共10页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声 寂色 寂心 寂姿 枝折 松尾芭蕉
原文传递
宋代俳谐文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成国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43,共10页
宋代士林中诙谐戏谑之风的盛行促使轻视俳谐的文学观有所转变。现存宋代俳谐文约有一百五六十篇,其创作持续时间较长,创作群体相当广泛。南宋文坛上还出现了俳谐文的倡和和结集。宋代俳谐文按照不同的俳谐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拟体俳谐... 宋代士林中诙谐戏谑之风的盛行促使轻视俳谐的文学观有所转变。现存宋代俳谐文约有一百五六十篇,其创作持续时间较长,创作群体相当广泛。南宋文坛上还出现了俳谐文的倡和和结集。宋代俳谐文按照不同的俳谐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拟体俳谐文、假传类俳谐文、假托鬼神类俳谐文三类。较之前代,宋代俳谐文的社会批判锋芒有所减弱,而文字游戏的倾向得以强化,呈现出日益雅化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文 戏拟 拟体谐文 假传
原文传递
日本的俳谐、俳句、俳文与俳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波 《荆楚学刊》 2024年第1期44-49,56,共7页
日本的“俳谐”二字源自中国,是滑稽、谐谑的意思。“俳谐”与日本的和歌结合在一起,即为“俳谐歌”,指的是内容谐谑滑稽的和歌。之后,“俳谐”与日本的连歌合在一起称为“俳谐之连歌”,专指内容机智、滑稽的连歌。连歌衰落之后,继之而... 日本的“俳谐”二字源自中国,是滑稽、谐谑的意思。“俳谐”与日本的和歌结合在一起,即为“俳谐歌”,指的是内容谐谑滑稽的和歌。之后,“俳谐”与日本的连歌合在一起称为“俳谐之连歌”,专指内容机智、滑稽的连歌。连歌衰落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俳句。俳句是有俳谐趣味的诗歌,而如果将这种俳谐趣味用文章表达出来,便是俳文。俳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独立之后,逐渐呈现出类型化、游戏化的特点。因此,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俳人便提倡“写生”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俳句与俳文进行了近代化的革新。日本的俳论起源于古代的和歌论与连歌论,在江户时代之后得到了系统性的阐发。战后,桑原武夫、山本健吉等评论家也提出了较有影响力的俳论。对日本俳谐与俳论的梳理,可以为中日俳谐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下载PDF
论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允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8,共11页
敦煌p.4978《王道祭杨筠文》自1958年公诸于世,即受到海内外王梵志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均肯定它是辨明王梵志信有其人的珍贵资料,对弄清诗人之生平与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在爬梳中国古代俳谐文的源流和演进轨辙的基础上,... 敦煌p.4978《王道祭杨筠文》自1958年公诸于世,即受到海内外王梵志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均肯定它是辨明王梵志信有其人的珍贵资料,对弄清诗人之生平与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在爬梳中国古代俳谐文的源流和演进轨辙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它在摹袭祭文的体制形式同时,又赋予作品同文体要求毫不相干的滑稽嘲讽内容,遂而与所拟文体之应用目的实现了完全的隔离。故它绝不是一条史实材料,若拿来考订王梵志的生平、时代,就难免会进入与探涉目标暌违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文 谐文 拟体谐文 非史实材料
下载PDF
论韩愈《毛颖传》的托讽旨意与俳谐艺术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7,共7页
韩愈《毛颖传》并非是抒发作者有才而不能见用的感慨,或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曲折表达了韩愈对体现在官员致仕问题上的君臣之道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韩愈与白居易、裴度等人所代表的意见存在分歧,从中折射出元和士人政治态度... 韩愈《毛颖传》并非是抒发作者有才而不能见用的感慨,或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曲折表达了韩愈对体现在官员致仕问题上的君臣之道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韩愈与白居易、裴度等人所代表的意见存在分歧,从中折射出元和士人政治态度的分殊。《毛颖传》通过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产生俳谐意趣,这一笔法与中唐以至五代某些流行的文学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对此文的批评基本上出现于这个时期,宋代以后,韩愈的地位受到充分尊重,对此文的评价转而以肯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毛颖传 致仕 君臣之道 谐艺术
原文传递
三国朱然墓漆器俳戏图像研究
9
作者 周方 潘健华 《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56-62,F0002,I0001,共9页
三国朱然墓出土的漆酒壶上有罕见彩绘俳戏故事画,故事线索与饮酒紧密相关。其中“俳儿”是画面的中心人物,也是该故事的讲述者、演绎者,展现了俳戏与饮酒、酒器和滑稽的多层语义关联,展现出“器绘统一”的造物思维。“俳儿”榜文早于文... 三国朱然墓出土的漆酒壶上有罕见彩绘俳戏故事画,故事线索与饮酒紧密相关。其中“俳儿”是画面的中心人物,也是该故事的讲述者、演绎者,展现了俳戏与饮酒、酒器和滑稽的多层语义关联,展现出“器绘统一”的造物思维。“俳儿”榜文早于文献收录近四百年,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俳优艺术形象的具体参照,更是将王国维所言古之俳优“演故事”“合歌舞”的时代从北齐提前至汉末三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然墓 漆酒壶 滑稽
下载PDF
论汉魏六朝俳谐杂文 被引量:6
10
作者 秦伏男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76-80,89,共6页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汉魏六朝出现并兴起了一种特殊文体,即俳谐文。由于它属于杂文范畴,故又可称之为俳谐杂文。 一 正名 俳谐文又称诽谐文,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嗤戏形貌,内怨为俳”。“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汉魏六朝出现并兴起了一种特殊文体,即俳谐文。由于它属于杂文范畴,故又可称之为俳谐杂文。 一 正名 俳谐文又称诽谐文,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嗤戏形貌,内怨为俳”。“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正式将“俳谐”作为一种文体来论述。而命名为“俳谐”,其意在于俳谐文虽最先起源于民间讽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杂文 口头创作 文人创作 文心雕龙 案头 刘勰 统治者 民间文学
下载PDF
滑稽与笑谏:三国朱然墓漆画中的“俳奴”与“俳儿”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方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96,97,98,共7页
汉末三国时期的优人群体中有“俳奴”与“俳儿”的区分,“俳奴”形貌亵狎,隐没于百戏群体之中;“俳儿”被豢养于内廷,还有专门的演出服饰。在朱然墓“宫闱宴乐图”漆案上“俳奴”与“刍人”同画面共存,说明俳优与侏儒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汉末三国时期的优人群体中有“俳奴”与“俳儿”的区分,“俳奴”形貌亵狎,隐没于百戏群体之中;“俳儿”被豢养于内廷,还有专门的演出服饰。在朱然墓“宫闱宴乐图”漆案上“俳奴”与“刍人”同画面共存,说明俳优与侏儒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漆画中“俳奴”与“俳儿”的眼部描绘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俳优群体为盲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朱然墓
原文传递
张子和对刺络放血疗法的贡献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芃柳 杨克卫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9期627-628,共2页
张子和刺络放血理论源于《内经》,术继河间。临证详察气血,选五脏之井穴泻血攻邪。治疗中多运用(钅非)针,针刺部位多,放血量大,开创了放血疗法之先河。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张子和 刺络放血
下载PDF
试论日本审美文化的抒情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修银 郑博超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03-119,共17页
关键词 传统审美文化 日本文学 幽玄 亚洲文学 抒情性 日本 文学史
原文传递
西晉五古的結構特徵和表現方式——兼論“魏制”與“晉造”的同異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曉音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1-26,共26页
与汉魏五古相比,西晋五古最显着的变化在於篇制结构层次的多样和丰富,以及因诗行构句追求内容的对称性而形成的“俳偶渐开”的语言特色。结构的变化导致西晋五古发展了在魏诗中已露端倪的铺陈倾向,使诗歌的叙述和抒情突破了汉魏诗单... 与汉魏五古相比,西晋五古最显着的变化在於篇制结构层次的多样和丰富,以及因诗行构句追求内容的对称性而形成的“俳偶渐开”的语言特色。结构的变化导致西晋五古发展了在魏诗中已露端倪的铺陈倾向,使诗歌的叙述和抒情突破了汉魏诗单一场景的时空限制,能够更为自由地组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完整地展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细致地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以上特徵虽然造成了西晋诗歌为後代诗评所诟病的“繁文缛旨”等缺陷,但大大拓展了五古的容量,是五言诗体式由汉魏向晋宋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五古 结构层次 诗行构句 汉魏古意
下载PDF
“花”之意象视角下的中日审美意识比较——以《红楼梦》诗词及日本俳谐诗为例
15
作者 高心钰 林娜 《时代人物》 2024年第27期0010-0012,共3页
本文从一相同意象在中日两国诗词文学作品中概念及创作原因、审美象征及审美心境和审美意境三个方面 比较分析中日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的异同,以期从一个微观视角出发更深入挖掘中日民族潜藏在诗词文本背后的文化价 值,促进中日文化更好... 本文从一相同意象在中日两国诗词文学作品中概念及创作原因、审美象征及审美心境和审美意境三个方面 比较分析中日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的异同,以期从一个微观视角出发更深入挖掘中日民族潜藏在诗词文本背后的文化价 值,促进中日文化更好地交流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红楼梦》 审美
下载PDF
论曹组的诗词创作──兼论词的曲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辛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67-71,共5页
曹组作为滑稽词派的代表词人.至今论述者不见。他能文工待.尤善作词。其俳谑词脸炙人口.名噪一时:其雅词合乎音律、工于体物.化俗为雅.为时人取法。造成曹组接受落差的主要原因是北宋中后期的“词曲合流”。
关键词 曹组 谑词 雅词 曲化
下载PDF
浅析宋徽宗时期俳谐词的发展与革新
17
作者 刘梦凡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6-140,共5页
北宋前中期的俳谐词较少涉及社会问题,只是一种用来戏谑调笑的文字游戏,或者表达了词人的某种心理感受。宋徽宗时期是北宋末年,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被词人用俳谐词记录下来,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俳谐词的内容... 北宋前中期的俳谐词较少涉及社会问题,只是一种用来戏谑调笑的文字游戏,或者表达了词人的某种心理感受。宋徽宗时期是北宋末年,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被词人用俳谐词记录下来,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俳谐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所以宋徽宗时期的俳谐词的发展表现为内容由浅入深,革新之处是由趣味性与文字游戏变成了讽刺性与反映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谐词 发展 革新
下载PDF
“汉俳”三十年的成败与今后的革新——以自作汉俳百首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向远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64,共11页
日本"俳谐"一词及俳谐体的观念源自中国,后来产生了日本独特的微型诗体"俳谐"(近代以后称"俳句")。近百年来周作人、赵朴初、林林、李芒、晓帆等人对日本俳句的译介和创作,使汉俳在近三十多年来颇有创作... 日本"俳谐"一词及俳谐体的观念源自中国,后来产生了日本独特的微型诗体"俳谐"(近代以后称"俳句")。近百年来周作人、赵朴初、林林、李芒、晓帆等人对日本俳句的译介和创作,使汉俳在近三十多年来颇有创作声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汉俳的理论建设滞后,特别对俳谐及汉俳的美学特质的认识和探讨还很薄弱。许多作者以中国古典汉诗词的创作思路与语言习惯来写汉俳,颇似诗词长短句;有的虽用白话,却写成了"五七五"音节的豪言壮语、政治口号。笔者以尝试写作的百首汉俳为例,主张汉俳既然是"俳",就应该具有轻妙、鲜活、潇洒、超越、机智、诙谐的俳意和俳味,在题材上应该着眼于日常化、个人化、生活化的卑俗题材,以写生、自况、讽喻、酬唱为主,务必使用俗语俳言,务求小巧轻妙、稚气清新、化俗为雅,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思维惯性加以转换,对一本正经的板正、暮气沉沉的老到,言志载道的传统士大夫气及诗词雅言的陈词滥调加以反思和清理,从而丰富我们的诗歌表现与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精神
原文传递
论宋四六的“类俳”批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炳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2,共10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本体的四六批评。其所谓“类俳”是文章学层面的专门批评,强调文学审美应与思想内容统一,辩证地指出娱乐之“俳”有其得体意义,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主体性。宋四六的“类俳”批评表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四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