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柯琴“六经表证论”求探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振杰 《国医论坛》 2001年第4期1-2,共2页
关键词 太阳表证 阳明之表 少阳之表 柯琴 伤寒来苏 六经表证 学术探讨
下载PDF
试探《伤寒来苏集》中的“方证思想” 被引量:5
2
作者 周豪坤 钱俊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8期600-602,共3页
"方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医家柯琴是当时辨证论治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中多处体现了仲景所倡导的"方证思想"的内容。文章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探讨柯... "方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医家柯琴是当时辨证论治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中多处体现了仲景所倡导的"方证思想"的内容。文章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探讨柯琴撰写的《伤寒来苏集》一书中所包含的"方证思想",从其历史源流、在书中的具体体现及其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柯琴学术思想中的"方证观"主要体现在"以方类证"的编次方法,"药证相应"思想,"六经为纲"的辨证论治观念等方面,对于后世研究《伤寒论》以及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有着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来苏 柯琴 方证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伤寒来苏集》评述 被引量:2
3
作者 薄立宏 张大明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945-946,共2页
目的:探讨柯琴《伤寒来苏集》学术成就。方法:从清代伤寒大家柯琴著作风格和《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结果:柯琴为重编派《伤寒论》的研究大家。《伤寒来苏集》是重编派的代表作。结论:柯琴的《伤寒来... 目的:探讨柯琴《伤寒来苏集》学术成就。方法:从清代伤寒大家柯琴著作风格和《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结果:柯琴为重编派《伤寒论》的研究大家。《伤寒来苏集》是重编派的代表作。结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对后世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及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来苏 伤寒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柯琴 重编派
下载PDF
柯琴《伤寒来苏集》之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沛奕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073-4077,共5页
《伤寒论》是张仲景在行医中对疾病治疗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清代医家柯琴钻研百家经典,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提炼《伤寒论》之精华,指出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同时,他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运用《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 《伤寒论》是张仲景在行医中对疾病治疗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清代医家柯琴钻研百家经典,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提炼《伤寒论》之精华,指出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同时,他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运用《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其强调,为医之道,识象、识证、识心、识源、识真等。更基于此,依据三阴三阳理论,创立了六经地面兵法学说,将人体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六大系统,不同的系统基于各自的特点,于病程中有各自的表现和应对措施。邪正相争,如战阵征伐,故以兵法对客邪。其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皆化繁就简,契合仲景擒贼先擒王,直捣巢穴之旨。柯琴推崇六经类方,一切作为皆以六经变化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琴 伤寒来苏 伤寒 张仲景 六经地面兵法学说 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基于“阳明为成温之薮”论柯琴的温病观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明 朱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柯琴虽为伤寒注家,对温病学亦有深入的研究。"阳明为成温之薮"出自《伤寒论翼·温暑指归》,柯氏这一观点颇有见地,提示伤寒阳明病与温病密切相关。本文从柯氏之说入手,系统梳理其著作中温病的相关记载,探讨与辨析柯氏的... 柯琴虽为伤寒注家,对温病学亦有深入的研究。"阳明为成温之薮"出自《伤寒论翼·温暑指归》,柯氏这一观点颇有见地,提示伤寒阳明病与温病密切相关。本文从柯氏之说入手,系统梳理其著作中温病的相关记载,探讨与辨析柯氏的温病理论及伤寒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对中医临床治疗温热性质疾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琴 伤寒来苏 阳明病 温病
原文传递
柯琴治《伤寒论》之创见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利 邓铁涛 罗日永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柯琴 伤寒 伤寒来苏 清代
下载PDF
从《伤寒来苏集》初窥柯韵伯六经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敏 荆鲁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667-1672,共6页
《伤寒来苏集》是伤寒论的著名注本之一,作者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柯氏采用“以方类证,方不拘经”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重新编排和归纳,使仲景之作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得到重新诠解。此外对于六经的论述,依古而加以权变,... 《伤寒来苏集》是伤寒论的著名注本之一,作者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柯氏采用“以方类证,方不拘经”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重新编排和归纳,使仲景之作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得到重新诠解。此外对于六经的论述,依古而加以权变,主要表现为“首立六经地面学说”“匠心独具,详辨六经通路之来去出入”“重新蠡定六经提纲证”“别开只眼,五郁理论探讨六经证治”。其学术思想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拓宽了后世医家的眼界和思路,研究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中医伤寒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来苏 柯韵伯 六经 伤寒 方证
下载PDF
关于柯韵伯六经层面学术思想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昱琨 郭明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2期13-15,共3页
柯韵伯对《伤寒论》有着诸多创见性观点,其中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基于此也形成了其方证辨证等一系列完备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六经地面说、六经为百病之立法、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对柯韵伯的《伤寒论》六经学术思想中... 柯韵伯对《伤寒论》有着诸多创见性观点,其中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基于此也形成了其方证辨证等一系列完备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六经地面说、六经为百病之立法、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对柯韵伯的《伤寒论》六经学术思想中对疾病的六经传变与出路、因方候证、临床灵活辨证观等进行了疏理探讨与挖掘,以期为六经辨证论治提供更多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韵伯 伤寒来苏 六经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来苏集》“胃为三阴外蔽”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詹晓庆 茹清静 +5 位作者 于媚 褚栩霞 范益辉 吴亚琴 姜宏伟 马伟明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817-818,共2页
基于《内经》中关于三阴受邪、邪气循序传变规律的叙述,围绕胃气的盛衰,援引《伤寒论》相关条文,解读柯韵伯“胃为三阴外蔽”思想,总结出三阴是否受邪及受病轻重转归,全藉于胃气,为临床上医家诊疗三阴病顾护胃气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胃为三阴外蔽 伤寒来苏 三阴病 柯韵伯
下载PDF
柯琴对桂枝汤用药之论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培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12期10-11,共2页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朝名医,原籍浙江慈溪丈亭人(今属余姚市),后迁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孙介夫在《伤寒论翼》序中述:'吾乡似峰先生,儒者也,好为古文辞,又工于诗,惜其贫不能自振,行其道于通都大国,而栖息于虞山之邑,又不敢以医...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朝名医,原籍浙江慈溪丈亭人(今属余姚市),后迁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孙介夫在《伤寒论翼》序中述:'吾乡似峰先生,儒者也,好为古文辞,又工于诗,惜其贫不能自振,行其道于通都大国,而栖息于虞山之邑,又不敢以医自鸣,所以鲜有知之者。'柯琴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均有深入研究,见解不同流俗。著有《内经合璧》,惜已亡佚。传有《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合称《伤寒来苏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来苏 柯琴 桂枝汤
下载PDF
《伤寒来苏集》“六经地面”学说之我见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金芳 《中医研究》 2002年第3期2-3,共2页
关键词 伤寒来苏 “六经地面”学说 温法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伤寒来苏集》编次方法浅析柯琴辨证论治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军礼 《中医研究》 2001年第1期7-8,共2页
关键词 柯琴 伤寒来苏 编次方法 辩证论治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篇》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才华 何建业 +1 位作者 徐杰军 陈光远 《现代临床医学》 1997年第1期29-31,共3页
本文从脉证、组方及辨证论治上探讨《伤寒论·厥阴篇》第356条所论及之麻黄升麻汤。笔者撮摭其要,抛砖引玉,冀期对系统研究和探索张仲景学术思想与制方用药的特色有所裨益。
关键词 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 厥阴篇 四逆汤 学术思想 桂枝汤 本条文 辨证论治 手足厥逆 伤寒来苏
下载PDF
伤寒急下话承气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笛笛 朱振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0期3247-3249,共3页
《伤寒论》所述少阴病总不离心肾阳虚之病变,意味着机体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是六经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故少阴禁下是常理,更何况使用峻下之剂的大承气汤急下之呢?学术界对此争论尤多,学习至此,面临众多的学术争议,未免学习的混乱以及... 《伤寒论》所述少阴病总不离心肾阳虚之病变,意味着机体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是六经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故少阴禁下是常理,更何况使用峻下之剂的大承气汤急下之呢?学术界对此争论尤多,学习至此,面临众多的学术争议,未免学习的混乱以及今后临床使用的不确定性。故在研读《伤寒来苏集》之余,结合各家之言来阐述对少阴三急下的粗浅认识。本文首先阐述柯老对少阴三急下认识,再者旁参各家之言,间述少阴三急下与阳明三急下之间的联系,最后总结得出少阴三急下的病理本质是肠腑燥实,真阴灼伤,腑气阻滞,土实水竭的真实真虚的危急重症,以兹临床能够把握急下的应用时机,使效如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阴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 大承气汤 伤寒 伤寒来苏
下载PDF
《伤寒来苏集》阴阳之所指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庆胜 任红艳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第12期182-183,共2页
自《黄帝内经》始便言"人之生,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1]《黄帝内经》者医之经也,《伤寒论》者医之论中经也,《伤寒来苏集》者注解《伤寒论》之较优者也,故而将《伤寒来苏集》中有关阴阳之论归纳总结为症状所指、脉象... 自《黄帝内经》始便言"人之生,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1]《黄帝内经》者医之经也,《伤寒论》者医之论中经也,《伤寒来苏集》者注解《伤寒论》之较优者也,故而将《伤寒来苏集》中有关阴阳之论归纳总结为症状所指、脉象所指、部位所指、性别所指及人体阴阳气之所指诸方面,以便大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来苏 阴阳 脉象
下载PDF
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光明 鞠春英 《黑龙江中医药》 2001年第1期2-4,共3页
《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著。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 ,故世人皆知。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著中之隐旨 ,故世人少知。今挖掘采摘 ,勒以成章 ,供研岐黄之学 ,讨仲景之术者玩味。首立纵横之旨 ,中叙各经表、枢、里... 《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著。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 ,故世人皆知。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著中之隐旨 ,故世人少知。今挖掘采摘 ,勒以成章 ,供研岐黄之学 ,讨仲景之术者玩味。首立纵横之旨 ,中叙各经表、枢、里横之三层 ,上、中、下纵之三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琴 六经纵横论 晚清名医 伤寒来苏
原文传递
《伤寒来苏集》辨证论治思想浅探
17
作者 薛军 《国医论坛》 1999年第6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伤寒来苏 辨证论治 柯琴
下载PDF
桂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浅析
18
作者 袁芬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年第1期45-46,共2页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伤寒来苏集》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原方本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共调营卫,相须为用;生姜温通卫阳,助桂枝解肌散邪;大枣益气和中;炙甘...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伤寒来苏集》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原方本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共调营卫,相须为用;生姜温通卫阳,助桂枝解肌散邪;大枣益气和中;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且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用"之功[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 绝经前后诸证 调和营卫 阴阳并 伤寒来苏 表虚证 解肌散 解肌发表 邪正 伤寒
下载PDF
清代药性组方理论简析
19
作者 王烨燃 王萍 谭龙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1期65-65,共1页
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 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选录多位医家运用气味组方理论阐释方的实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高度强调了气味组方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如"论药必首推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药组方 药性 清代 《临证指南医案》 伤寒来苏 气味组方 历代医家 古今名医方论
下载PDF
麻黄升麻汤临床运用思考
20
作者 陈越 《医师在线》 2018年第25期40-40,共1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厥阴病篇素来使历代医家头疼,更有医家称之:“千古疑案,无可研索。”而厥阴病篇中的麻黄升麻汤更为疑案中的迷雾,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 《伤寒杂病论》中的厥阴病篇素来使历代医家头疼,更有医家称之:“千古疑案,无可研索。”而厥阴病篇中的麻黄升麻汤更为疑案中的迷雾,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日本医家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麻黄升麻汤组方之复杂,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升麻汤 临床运用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来苏 历代医家 厥阴病篇 日本医家 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