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到“新时代”——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定稿体会点滴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友义 《翻译界》 2018年第1期1-3,共3页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表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情况下英文翻译为under the new historic circumstances,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亦有under new historic conditions的...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表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情况下英文翻译为under the new historic circumstances,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亦有under new historic conditions的译法。随之,不断有外国受众对上述英文表述有所议论。按照西方话语体系语言和受众思维习惯,他们认为英文under the n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人员 英文版 治国理政 忠实原文 习近平 五四遗事 裨治文 外国人
原文传递
启蒙的回归: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男权问题
2
作者 王栋亮 陈珺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力是张爱玲据以言说“五四”的问题意识,所要表达的就是启蒙与传统的复杂缠扰,这是她塑造文本深刻内涵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启蒙 传统回归 张爱玲 五四遗事 性别特质
下载PDF
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五四”话题与40年代“遗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6-12,23,共8页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洋场的"产儿",她所真正关心的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男女。这篇作品带有对"五四"的反讽,一个自由恋爱的传奇,最终演变成"三美团圆"的话本。不过其恰好接续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题旨,作为喜剧的《五四遗事》正可与作为悲剧的《伤逝》构成对话。《五四遗事》写作发表前后,张爱玲进入新的婚姻,其与胡兰成的关系也彻底结束。而也从此时开始,她与胡之间的"遗事"却不断被投射到新的写作中。张爱玲对男女问题持有非常现代的态度,认为只是两情相悦而不必以婚姻相承诺,这与胡兰成旧派的才子佳人之思奇妙地"错位契合"。及至二人结婚后,胡流徙生涯中幻想着"三美团圆",才显露出他们之间真实的区别。《五四遗事》可以看做这一系列遭际的"镜像",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写作中,这些"遗事"多次被调动,缠绕其终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遗事 StaleMates 娜拉 胡兰成
下载PDF
故事与话语:张爱玲自译短篇小说《五四遗事》的叙事学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倩 《翻译界》 2018年第1期14-24,141,共12页
关于张爱玲短篇小说《五四遗事》是原作还是译作的问题,现存不同的观点都偏于主观,判定方法欠缺理论指导。此外,如果认定这是一篇译作,又如何从文学翻译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研究借用叙事学'故事'和'话语'两大视... 关于张爱玲短篇小说《五四遗事》是原作还是译作的问题,现存不同的观点都偏于主观,判定方法欠缺理论指导。此外,如果认定这是一篇译作,又如何从文学翻译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研究借用叙事学'故事'和'话语'两大视角对该作品及其对应的英文作品'Stale Mates'进行对比考察,主要研究目标有两点:首先,从叙事学'故事'的视角考察《五四遗事》的原作和译作身份;其次,在认定该小说为自译作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以'人物话语'为参数,对该自译小说进行新的叙事学阐释。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自译作品。相较英文原作,《五四遗事》中'人物话语'的使用绝对数量更多、形式更为多变,体现了人物更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更近的叙述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人物话语 叙事学 五四遗事 “Stale Mates”
原文传递
建构与解构——论《五四遗事》的翻译身份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剑锋 《东方翻译》 2015年第4期10-15,共6页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名作,其前身为张的英文小说StaleMates,两个故事文本差异程度很小,但张爱玲本人却否认《五四遗事》是StaleMates的翻译,.国内翻译研究者已从几个角度研究这两个文本,例如翻译伦理、读者期待视野等,然而都...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名作,其前身为张的英文小说StaleMates,两个故事文本差异程度很小,但张爱玲本人却否认《五四遗事》是StaleMates的翻译,.国内翻译研究者已从几个角度研究这两个文本,例如翻译伦理、读者期待视野等,然而都普遍直接默认了《五四遗事》就是StaleMates的翻译,并且是自译,却没有针对张爱玲本人的否定从本体论角度探析《五四遗事》究竟是不是翻译。本文考察《五四遗事》的翻译身份,从改写与自译的角度论证该小说是StaleMates的翻译,进而再提出一种解构的观点:与其说《五四遗事》是StaleMates的翻译,不如说StaleMates是《五四遗事》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遗事 改写 自译 解构主义翻译
原文传递
消解“五四”爱情神话:《伤逝》与《五四遗事》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静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0-54,共5页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五四遗事 启蒙 人性 世俗性
下载PDF
自译与翻译伦理——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个案 被引量:1
7
作者 范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自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翻译,而是改写,如在将StaleMates自译成《五四遗事》时,张爱玲即在不同层面对原英文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在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中,自译首要遵循的不是再现的伦理而是基于规范的伦理。
关键词 自译 翻译伦理 张爱玲 五四遗事
下载PDF
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的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静静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1-32,共2页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自译 五四遗事 改写 补写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梅焕钧 《泰山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420-422,共3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把笔力集中放在表现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在看似从容超脱实则深深进入地描写疯狂世界里的女性疯狂这一点上,张爱玲可以说是第一个。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把笔力集中放在表现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在看似从容超脱实则深深进入地描写疯狂世界里的女性疯狂这一点上,张爱玲可以说是第一个。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媾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文坛。1943年以后的三、四年是她创作的旺盛期,在这期间产生了《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等优秀小说;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形象 曹七巧 人性 四十年代 小说创作 《金锁记》 女性角色 五四遗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五四遗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安忆 《收获》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3,共8页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小说名,我用它作这一讲的题目。小说发表在1957年,她1952年离开上海,客居香港三年,1955年去美国,属于她海外创作时期。一个写作人,总是从经历过的日子里寻找材料,虽然生活起了大变化,但思想的脉络还是连贯的,甚...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小说名,我用它作这一讲的题目。小说发表在1957年,她1952年离开上海,客居香港三年,1955年去美国,属于她海外创作时期。一个写作人,总是从经历过的日子里寻找材料,虽然生活起了大变化,但思想的脉络还是连贯的,甚至从一而终。我们甚少读到张爱玲的美国故事,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她中译英,或者直接用英文写作,异域度过的时间也长于母国,但绝大多数是中国叙事。所以,人的个体经验大约在前三十年铸就,之后的只是延续和派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发表 中国叙事 非虚构 张爱玲 英文写作 五四遗事 个体经验 前三十年
原文传递
张爱玲自译小说《五四遗事》中的声音与叙事
11
作者 金思慧 《东方娱乐周刊》 2022年第6期54-56,共3页
Stale Mates 是民国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创作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张爱玲于 1957 年将 Stale Mates 自译为《五四遗事》并刊登在台北《文学杂志》上。张爱玲在原版 Stale Mates 的行文及情... Stale Mates 是民国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创作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张爱玲于 1957 年将 Stale Mates 自译为《五四遗事》并刊登在台北《文学杂志》上。张爱玲在原版 Stale Mates 的行文及情节中加入部分情节的增译和改写,使其更具可读性。张爱玲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全知型作者视角,利用独具风格的写作技巧,构建起女性的权威。本研究通过对中英文两版作品的比对,采用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分析张爱玲自译小说《五四遗事》中的声音与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遗事 女性主义叙事学 苏珊·兰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看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柳琼青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将生态翻译学引入自译现象的研究,对推动翻译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自译本《五四遗事》的中英文版本进行比对解读,指出其在《五四遗事》中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 将生态翻译学引入自译现象的研究,对推动翻译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自译本《五四遗事》的中英文版本进行比对解读,指出其在《五四遗事》中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张爱玲 五四遗事 选择适应 三维转换
下载PDF
解读张爱玲的《五四遗事》
13
作者 张健 《朝阳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15-17,27,共4页
《五四遗事》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中算不上精品,创作时间又在她生命由“绚烂归于平淡”的晚期,所以,人们很少提及它、评论它。不过,如果把它放在“五四”时期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进行比较,会发现它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值得一说。
关键词 五四遗事 张爱玲 解读 五四”时期 短篇小说 创作时间
下载PDF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14
作者 何心爽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7-59,76,共4页
《五四遗事》这部小说承接了张爱玲早期创作的手法并以轻松诙谐、生动流利的语调对五四时代潮流及女性解放神话进行嘲讽,但揭开小说幽默讽刺的外壳,依旧可以探索到张爱玲在文本中所透露出在新与旧的对立与冲突下女性生命形态的真实呈现。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遗事 反讽 时代潮流 女性解放
下载PDF
基于语篇结构的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对《五四遗事》的自译为例
15
作者 宋紫珍 《文教资料》 2019年第24期21-23,共3页
本文以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张爱玲对《五四遗事》的自译为例,从文本元素、文本序列、文本语篇三个方面讨论张爱玲的翻译策略,从语篇结构角度对翻译的实践与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语篇结构 五四遗事 文本元素 文本序列 文本语篇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
16
作者 燕世超 《华文文学》 1998年第4期51-54,73,共5页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金锁记》 传统文化 鲁迅小说 《倾城之恋》 审美特征 生命意识 苍凉美 五四遗事 审美心态
下载PDF
从Stale Mates与《五四遗事》看张爱玲的再创作策略
17
作者 布小继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Stale Mates发表于1956年9月12日美国The Reporter(《记者》)双周刊杂志。《五四遗事》又名《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1957年1月在夏济安主编的台湾《文学杂志》上发表。张爱玲在《续集自序》一文中交代,"Stale Mates(《老... Stale Mates发表于1956年9月12日美国The Reporter(《记者》)双周刊杂志。《五四遗事》又名《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1957年1月在夏济安主编的台湾《文学杂志》上发表。张爱玲在《续集自序》一文中交代,"Stale Mates(《老搭子》)曾在美国《记者》双周刊上刊出,亏得宋淇找出来把它和我用中文重写的《五四遗事》并列在一起,自己看来居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故事是同一个,表现的手法略有出入,因为要迁就读者的口味,绝不能说是翻译"。实际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le MATES 五四遗事 话语策略 叙事话语 时代女性 语际 红玫瑰与白玫瑰 《倾城之恋》
原文传递
地毯上的图案:从适应与选择看林语堂与张爱玲的自译
18
作者 严纪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78-89,共12页
以林语堂1943年的英文创作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4年自译成中文的《啼笑皆非》(一到十一章)以及张爱玲1956年发表的英文小说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1957年自译的中文本《五四... 以林语堂1943年的英文创作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4年自译成中文的《啼笑皆非》(一到十一章)以及张爱玲1956年发表的英文小说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1957年自译的中文本《五四遗事》等英作中译为例,从适应与选择的策略探析两位双语作家自作自译活动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林语堂 《啼笑皆非》 张爱玲 五四遗事
下载PDF
装扮的精致描写 心态的独到剖析——《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赏析
19
作者 布小继 李钧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87-89,共3页
《五四遗事》中作者带有隐喻的装扮描写以及对次要人物的深刻讽刺尤为独到。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扭曲了的社会现实、畸变了的灵魂的深刻批判是《五四遗事》最值得... 《五四遗事》中作者带有隐喻的装扮描写以及对次要人物的深刻讽刺尤为独到。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扭曲了的社会现实、畸变了的灵魂的深刻批判是《五四遗事》最值得探究的内涵之一。《五四遗事》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中国一种"似醒非醒、半中半西"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遗事 装扮 心态 剖析
下载PDF
戏仿与影射:从《五四遗事》论张爱玲浪漫主义态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清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的态度的,是她创作于50年代的小说《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在这篇小说中,通过戏仿和影射五四一代的人和事,张爱玲表达了对于浪漫主义的嘲讽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浪漫主义 戏仿 五四遗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