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 被引量:9
1
作者 陈久金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4期321-327,共7页
在《旧唐书·历志》、《新唐书·历志》中,载有天文学家瞿昙罗和瞿昙悉达的天文工作,《新唐书·天文志》则载有瞿昙譔的数次奏议,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引有瞿昙谦著《大唐甲子元辰历》的篇名,郑樵《通志·氏族略... 在《旧唐书·历志》、《新唐书·历志》中,载有天文学家瞿昙罗和瞿昙悉达的天文工作,《新唐书·天文志》则载有瞿昙譔的数次奏议,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引有瞿昙谦著《大唐甲子元辰历》的篇名,郑樵《通志·氏族略·诸方复姓》也载有司天台冬官正瞿昙晏的名字。瞿昙罗、瞿昙悉达、瞿昙谦三人,在《畴人传》中都列有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 新唐书 天文学家 麟德 开元 天文志 十七年 艺文志
下载PDF
唐代天文学家瞿昙譔墓的发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晁华山 《文物》 1978年第10期49-53,共5页
唐代天文学家中姓瞿昙的有瞿昙罗、瞿昙悉达、瞿昙譔、瞿昙谦及瞿昙晏诸人,他们的生平引起中外不少学者的注意。1977年5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纪阳公社北田村发现了瞿昙譔墓,并有墓志出土。对研究瞿昙氏家族来说,这次提供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天文学家 唐代 墓志铭 司天监 陕西省 太史令 大夫 麟德 长安
原文传递
符天历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久金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1期34-40,共7页
一、从《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看符天历《新唐书·艺文志》说,曹士蒍建中时作符天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曹士蒍作《罗计二隐曜立成历》,以元和元年入历。可见曹士蒍活动于唐德宗、顺宗、宪宗时期(780-820)。由于被残唐... 一、从《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看符天历《新唐书·艺文志》说,曹士蒍建中时作符天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曹士蒍作《罗计二隐曜立成历》,以元和元年入历。可见曹士蒍活动于唐德宗、顺宗、宪宗时期(780-820)。由于被残唐、五代部分天文官员贬为小历,有关符天历的记载很少,其历法文献也未能保存下来。王立兴先生研究民间小历,注意到元人著作《宋史·艺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元积年 曹士 艺文志 民间 五代史 差积 直斋书录解题
下载PDF
从“《大衍》写《九执》”公案中的南宫说看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华的地位及其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钮卫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46-51,57,共7页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阐明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和《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并说明了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衍历》没有完整地“抄袭”《九执历》,最后指出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天文学在唐代官方天文学中的地位,并让印度天文学更彻底地融入到中国本土天文学中去,而朝廷对该公案的判决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后中国传统历法对印度历法中先进成份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宫说 瞿昙撰 《大衍 印度天文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算学、医药学和地理翻译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增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47,共4页
算学翻译 天竺古代算法,和天文学一道随佛经传入中国,主要用于推算历法,故统称“天文历算”。 中国数学翻译的第一位译者是谁?第一部译作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吴凤鸣在《我国科技翻译的历史回顾》一文(载《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第一... 算学翻译 天竺古代算法,和天文学一道随佛经传入中国,主要用于推算历法,故统称“天文历算”。 中国数学翻译的第一位译者是谁?第一部译作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吴凤鸣在《我国科技翻译的历史回顾》一文(载《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第一期)中说:“东汉佛经翻译家安世高……翻译印度梵文的……《婆罗门算法》三卷……”,无出处,待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原本》 中国古代 阿拉伯文 医药学 传入中国 婆罗门 算法段 《回回药方》 欧几里得
原文传递
隋唐以前之七曜历术源流新证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志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1,共6页
通过史料分析,本文认为东汉刘洪及东晋徐广家传之七曜历术为中土原产的旧七曜,由南北朝开始至唐代输入极盛的七曜术是新七曜,并发现七曜值日初见于《九执历》;评价了伯希和与沙畹关于摩尼教对于七曜历输入之重要影响这一观点,得出了摩... 通过史料分析,本文认为东汉刘洪及东晋徐广家传之七曜历术为中土原产的旧七曜,由南北朝开始至唐代输入极盛的七曜术是新七曜,并发现七曜值日初见于《九执历》;评价了伯希和与沙畹关于摩尼教对于七曜历输入之重要影响这一观点,得出了摩尼教徒对八世纪初唐代天文历法的影响有限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曜 摩尼教
下载PDF
中国古代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系──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曲安京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2000年第3期58-68,共11页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计算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沿革,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日月食起讫算法之精度的演变发展。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128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都是纯粹的数值方法去构造一系列相应的函数。自...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计算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沿革,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日月食起讫算法之精度的演变发展。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128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都是纯粹的数值方法去构造一系列相应的函数。自《授时历》起,开始利用日月食的几何模型构造一类十分不同的函数。研究表明,《授时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718年),及元代阿拉伯传统的《回回历》(1383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授时历》仍然沿袭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习惯,以食分为自变量构造其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算法,因此在形式上掩盖了它与《九执历》及《回回历》在此算法上之本质的相同。从这个特殊的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历法家在保持传统拒绝接受外来合理的天文学观念500多年后,最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回回 日月食起讫算法
下载PDF
七曜历的起源——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世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59年第4期27-40,共14页
Ⅰ.七曜历七曜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总称。日月五星称为七曜,早在春秋穀梁传已經有了。汉以后屡見此詞。古人对日月五星有称为七政、七緯的,而七政之称在历志上尤为普遍。孙吳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竺律炎共支谦譯出的佛典“摩登伽經”
关键词 中国天文学史 日月五星 春秋穀梁传 金木水火土 支谦 天文 天文图 乾符
下载PDF
唐宋之际新旧“五星占”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欣 《文史知识》 2017年第10期16-22,共7页
一中国"传统五星占"的源流金、木、水、火、土五星,先秦古籍所见中国传统名称对应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或镇星)。其命名虽本于实测,五行与五星配合,乃后起之说,然天象观察与阴阳占验关系密切,五星之变动,备受关注的是其... 一中国"传统五星占"的源流金、木、水、火、土五星,先秦古籍所见中国传统名称对应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或镇星)。其命名虽本于实测,五行与五星配合,乃后起之说,然天象观察与阴阳占验关系密切,五星之变动,备受关注的是其星占学意义。《周礼·保章氏》:"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可见观星以占妖祥的理论与技术成立甚早,上古之世便是皇家术士的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星占 占验 填星 先秦古籍 星土 占辞 计都 晚唐五代
原文传递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占山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6年第8期2-8,共7页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一回回天文学产生于伊斯兰教创立后的阿拉伯,它是在广泛吸收了东西方天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在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回回天文学于唐宋时期传入中国。唐朝传入尚出于推测:伊斯兰教向中...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一回回天文学产生于伊斯兰教创立后的阿拉伯,它是在广泛吸收了东西方天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在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回回天文学于唐宋时期传入中国。唐朝传入尚出于推测: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渗透,决定了伊斯兰教历必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授时 陈久金 阿拉伯天文学 伊斯兰文化 天文仪器 文学成就 大统 陈占
原文传递
印度三角学对中算影响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耀勇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2000年第6期64-70,共7页
本文以古印度数学中的三角学、印度三角在8世纪传入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勾股术与印度三角等价性的探[1]为基础,通过印度三角体系与中国勾股术的比较;尤其是对为人熟知的印度“正弦表”及中国一行的“正切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 本文以古印度数学中的三角学、印度三角在8世纪传入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勾股术与印度三角等价性的探[1]为基础,通过印度三角体系与中国勾股术的比较;尤其是对为人熟知的印度“正弦表”及中国一行的“正切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由于基本概念和历算体系的不同,印度三角学以历算的形式寓于《九执历》中,也被收入《大唐开元占经》,但却未影响到中国的历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算 印度 三角学 数学史 勾股 中国
下载PDF
《开元占经》:三百八十年前的“出土文物”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晓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8年第3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出土文物 星占学 八十年 皇家天学机构 天文星占 石氏星表 观测年代 观测资料 恒星
原文传递
“五通仙人”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钮卫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37-44,共8页
仕唐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奉旨翻译的《九执历》开篇作按语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历来对于"五通仙人"一词或有误解,或对其理解未能透彻。本文从汉译佛经中频繁使用"五通仙人"一词... 仕唐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奉旨翻译的《九执历》开篇作按语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历来对于"五通仙人"一词或有误解,或对其理解未能透彻。本文从汉译佛经中频繁使用"五通仙人"一词时所呈现的专门语境出发,并结合历史上印度天文学的"承习传授"特点来加以论证,以揭示"五通仙人"一词的真实含义,由此探究中国与印度古代天文学的不同传承风格,并进一步阐发《九执历》在中外天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中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通仙人 中外交流 印度天文学
下载PDF
中国笔算的过去和未来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仝中 《齐鲁珠坛》 1998年第5期25-26,共2页
一、中国有没有笔算?一般人认为:中国之有笔算,就是印度阿拉伯数码为特征的西洋笔算!除此之外,中国哪有笔算?原来,笔算源于印度沙盘算。中国高僧法显(399—414)、惠生、宋云(518—522)去印度取经,六世纪印度笔... 一、中国有没有笔算?一般人认为:中国之有笔算,就是印度阿拉伯数码为特征的西洋笔算!除此之外,中国哪有笔算?原来,笔算源于印度沙盘算。中国高僧法显(399—414)、惠生、宋云(518—522)去印度取经,六世纪印度笔算就改变成了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式的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阿拉伯数码 《算法统宗》 铺地锦 定位规律 《详解章算法》 大写数字 位值制 《杨辉算法》 《数书章》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的天文翻译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增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4-57,64,共5页
中国古代的天文翻译刘增羽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可以远溯至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后期);其中又以天文历算和医药翻译较为活跃。它们大都寄生于宗教文献、特别是佛经的翻译。中国最早翻译天文学著作的,当推东汉时期安息国来华高僧安世高... 中国古代的天文翻译刘增羽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可以远溯至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后期);其中又以天文历算和医药翻译较为活跃。它们大都寄生于宗教文献、特别是佛经的翻译。中国最早翻译天文学著作的,当推东汉时期安息国来华高僧安世高。据东晋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阿拉伯 天文 婆罗门 《回回法》 朱元璋 中国算学史 科技翻译 安世高
原文传递
《九执历》分度体系及其历史作用管窥
16
作者 姬永亮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九执历》,介绍了古代印度天文学中 360°圆周分度体系,这是西方分度体系首次引入中国。尽管《九执历》中缺乏相应的角度概念,它的引入还是对改进当时中国的天文历法计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使中国原... 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九执历》,介绍了古代印度天文学中 360°圆周分度体系,这是西方分度体系首次引入中国。尽管《九执历》中缺乏相应的角度概念,它的引入还是对改进当时中国的天文历法计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使中国原有的角度测量发展成为角度计量。通过梳理瞿昙悉达所做的工作,分析了360°分度体系未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考察了它在天文学和数学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计量史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昙悉达 360°圆周分度体系 角度计量
下载PDF
说“○”
17
作者 周正举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5-98,共4页
关键词 位值制 开元占经 数书 《汉语大字典》 词书 殷虚卜辞 文化交流 《汉语史稿》
下载PDF
印度人的贡献“0”
18
《上海统计》 1998年第2期46-46,共1页
印度的数学发展较晚,受中国、阿拉伯和希腊的影响才发展起来。但是印度人创造的记数符号,所谓阿拉伯数码,却成了全世界的公共财富。真正的“零”号是印度人的贡献。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了记数符号,但是直到公元600年记数方法还没... 印度的数学发展较晚,受中国、阿拉伯和希腊的影响才发展起来。但是印度人创造的记数符号,所谓阿拉伯数码,却成了全世界的公共财富。真正的“零”号是印度人的贡献。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了记数符号,但是直到公元600年记数方法还没有达到统一。西方治数学史者说,印度的“零”号,即“0”始见于公元876年之石刻。又根据中国《开元占经》(公元718年)第104卷“天竺九执历经”记载,印度零号先为一“点”,后来才代之以“0”。在印度,这时“0”已经被看成一个完全的数。活动在公元9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哈威拉(?~880)说,一数乘以0仍得0,又说一数减去0不使该数变小,还说一数除以0成为无穷……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从“有”到“无”这一步竟费了几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数学 数符号 阿拉伯数码 数学发展 记数方法 数学史 公共财 “无” “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