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6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春波
《哲学研究》
1981年第3期60-66,共7页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著名高僧净源(1011—1088年)的作品。这部书是对《肇论》和《肇论中吴集解》的注释,宋代曾刻版印行。元代此书尚流传于世①。但自那时以后,此书就不见有人提及了。1934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整理高山寺收藏的...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著名高僧净源(1011—1088年)的作品。这部书是对《肇论》和《肇论中吴集解》的注释,宋代曾刻版印行。元代此书尚流传于世①。但自那时以后,此书就不见有人提及了。1934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整理高山寺收藏的宋版书时,发现了此书的宋刊本子。这一偶然发现,使常盘甚为高兴,他兴奋地写道:“昭和九年六月三日至六日予游高山寺,整理法鼓台所藏未整理宋本十数函,获此撰述,不禁欢喜也!”(见《令模钞》手抄本附言)这部《令模钞》是个不完整的本子。此书共收了六篇论文和两封书信的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手抄本
《
不
真
空论
》
僧肇
整理法
宋版书
偶然发现
华严宗
刻版
高僧
原文传递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2
作者
韩传强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0-34,41,共6页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以之来彰显自家之“体贴”。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以“真空”与“妙有”“空性”与“空理”“空观”与“空境”来诠释僧肇所作《不真空论》之旨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不
真
空论
》
憨山德清
“
真
空”与“妙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镇澄与《物不迁论》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春波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6期11-14,共4页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关键词
物
不
迁论
镇澄
清凉国师
僧肇
佛教僧侣
量论
澄观
释迎牟尼
般若无知论
不
真
空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空”论解义
被引量:
1
4
作者
康中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62,117,共7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 ;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 ,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 ,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不
真
空论
》
空
无
有
诸法实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被引量:
1
5
作者
方立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4期8-12,共5页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本无宗
《大正藏》
般若学
“无”
本体论
六家七宗
魏晋玄学
以无为本
《
不
真
空论
》
原文传递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被引量:
2
6
作者
傅京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3期38-42,4,共6页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它一直在寻找独立生存的土壤。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学
佛教
《
不
真
空论
》
传统文化
认识论
中国古代
僧肇
外来文化
思维范式
中土人
原文传递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被引量:
2
7
作者
杨洋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般若空观
圣人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僧肇的以佛解道
8
作者
邓晓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共13页
僧肇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向,即对老庄和玄学家们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新的立场上作了重释,不再是简单地以道解佛,而是反过来以佛解道。在《不真空论》中僧肇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真正对接是,将“有生于无”这一老庄形而上学...
僧肇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向,即对老庄和玄学家们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新的立场上作了重释,不再是简单地以道解佛,而是反过来以佛解道。在《不真空论》中僧肇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真正对接是,将“有生于无”这一老庄形而上学模型认识论化、“唯识化”。僧肇的“非有非无”作为佛家“第一真谛”是以“无”解“空”,但由于将“无”引申为“不真”,这就不但偏离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实践性的“无”(“无为”),而且也未能走进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论性的“无”(“非存在”),而是引向了佛家信仰的真谛(“不真即空”)。《物不迁论》谈动静关系,他将“生生之谓易”的万物变化流动归结为“俗谛”,只有将其与万物静而不迁的“真谛”加以合观,才有可能追寻到后面的“第一真谛”即涅槃。在《般若无知论》中所谈的“知和无知”的问题也是老庄哲学的热门问题,只不过庄子讨论知和无知主要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讲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僧肇却将庄子的观点扭转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方法上,无知之知比无为而为更重要,也更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佛解道
《
不
真
空论
》
《物
不
迁论》
《般若无知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9
作者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真
不
真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被引量:
1
10
作者
方映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佛学玄学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
被引量:
1
11
作者
杨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42,126-127,共5页
僧肇梵华会通的之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大乘"圣人观"上。僧肇将对中国传统圣人境界的追求,承接在了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立场上,将佛教般若学问与生命境界打通。无论是僧肇著书中的语言、论证方式、文本结构还是其终极目标,处处...
僧肇梵华会通的之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大乘"圣人观"上。僧肇将对中国传统圣人境界的追求,承接在了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立场上,将佛教般若学问与生命境界打通。无论是僧肇著书中的语言、论证方式、文本结构还是其终极目标,处处都体现出这种杂糅。立足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是解读僧肇"物不迁"、"不真空"、"般若之圣智"、"涅槃之圣境"之佛学理论的钥匙。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体现的是佛教的立场而非老庄玄学或儒学。"圣人"、"至人"是老庄、儒家、玄学谈论的话题,僧肇承接那个时代的主题,继续谈下去。而僧肇的"圣人"更准确地说是大乘"菩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梵华会通
圣人观
《
不
真
空论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
1
12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13
作者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6-47,共2页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
真
空论
僧肇
般若无知论
物
不
迁论
大乘空宗
印度佛教
罗什
晋孝武帝
佛经翻译
万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僧肇
14
作者
龚隽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2年第Z2期62-67,共6页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微思辨之学,对老庄之言尤嗜,曾读老子《道德经》,叹其“美则美矣”而“犹未尽善”。后见《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方知学处所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般若无知
《
不
真
空论
》
万物
空宗
“知”
二谛
本体
物
不
迁
罗什
原文传递
读《般若无知论》
15
作者
王成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27-34,共8页
我国姚秦时代的佛学大师僧肇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素享极其豪华的声名.他留下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等三篇论文,是佛教文献宝库中的瑰宝奇珍.其中,《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两篇论文,是从本体论方面讲的,旨在探讨...
我国姚秦时代的佛学大师僧肇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素享极其豪华的声名.他留下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等三篇论文,是佛教文献宝库中的瑰宝奇珍.其中,《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两篇论文,是从本体论方面讲的,旨在探讨外部世界的真相,其立论对象是“所观之境”;《般若无知论》是从认识论,概念论方面讲的,旨在寻思精神的真相,其立论对象是“能观之智”.熔“境”“智”于一片,在客体与主体统一的意义上,把握整个世界的普遍根据、理由和实质,这就是僧肇造作三论的终极目的.《般若无知论》是僧肇在由西域人汉中的佛学巨匠鸠摩罗什门下从学助译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
僧肇
圣智
黑格尔
《
不
真
空论
》
感性
生灭
圣人
物
不
迁
小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物不迁论》
16
作者
孙艳萍
《沧桑》
2003年第6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物
不
迁
《
不
真
空论
》
僧肇
《老子》
否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思想
思维方式
印度佛教
《庄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17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3期16-20,共5页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慈觉
维摩经注
不
真
空论
物
不
迁
僧肇
姚秦
圆珍
法华
仁王
原文传递
《肇论》管见
18
作者
李斯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86-90,共5页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
不
迁论
破法
刹那实在
不
真
空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19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3期9-13,共5页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僧璩撰,璩姓朱,吴国人,今江苏吴县也。为僧业弟子,业从什公受学,专攻《十诵》。璩于宋孝武世尝为僧正悦众。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昔汉魏之时,戒律未传,出家者只剃发赤衣以殊俗耳。自曹魏...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僧璩撰,璩姓朱,吴国人,今江苏吴县也。为僧业弟子,业从什公受学,专攻《十诵》。璩于宋孝武世尝为僧正悦众。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昔汉魏之时,戒律未传,出家者只剃发赤衣以殊俗耳。自曹魏末,康僧铠、昙谛东来,谛出《昙无德部羯磨》一卷,铠出《四分杂羯磨》一卷,集十梵僧羯磨受戒。二人既皆宗《四分》,故东夏相沿至今,皆依《四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物
不
迁论》
《续藏经》
《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
不
真
空论
》
《大乘义章》
七识
众生心
《出三藏记集》
原文传递
僧肇的有无观研究
20
作者
钟芳华
龚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6-188,共3页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
真
空论
般若三宗
有无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春波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哲学研究》
1981年第3期60-66,共7页
文摘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著名高僧净源(1011—1088年)的作品。这部书是对《肇论》和《肇论中吴集解》的注释,宋代曾刻版印行。元代此书尚流传于世①。但自那时以后,此书就不见有人提及了。1934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整理高山寺收藏的宋版书时,发现了此书的宋刊本子。这一偶然发现,使常盘甚为高兴,他兴奋地写道:“昭和九年六月三日至六日予游高山寺,整理法鼓台所藏未整理宋本十数函,获此撰述,不禁欢喜也!”(见《令模钞》手抄本附言)这部《令模钞》是个不完整的本子。此书共收了六篇论文和两封书信的注释。
关键词
《肇论》
手抄本
《
不
真
空论
》
僧肇
整理法
宋版书
偶然发现
华严宗
刻版
高僧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2
作者
韩传强
机构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0-34,41,共6页
基金
安徽省哲学规划一般项目“憨山德清《肇论略注》校释与研究”(AHSKY2020D03)。
文摘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以之来彰显自家之“体贴”。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以“真空”与“妙有”“空性”与“空理”“空观”与“空境”来诠释僧肇所作《不真空论》之旨趣的。
关键词
《
不
真
空论
》
憨山德清
“
真
空”与“妙有”
Keywords
Emptiness of the Unreal
Han Shan Buddhist Monk
"real emptiness"and"marvelous existence"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镇澄与《物不迁论》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春波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6期11-14,共4页
文摘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关键词
物
不
迁论
镇澄
清凉国师
僧肇
佛教僧侣
量论
澄观
释迎牟尼
般若无知论
不
真
空论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空”论解义
被引量:
1
4
作者
康中乾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62,117,共7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 ;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 ,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 ,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不
真
空论
》
空
无
有
诸法实相
Keywords
Bu Zhen Kong Lun
“Kong” (emptiness)
“You”(something)
“Wu” (nothing)
“Zhu Fa Shi Xiang”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被引量:
1
5
作者
方立天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4期8-12,共5页
文摘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本无宗
《大正藏》
般若学
“无”
本体论
六家七宗
魏晋玄学
以无为本
《
不
真
空论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被引量:
2
6
作者
傅京生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3期38-42,4,共6页
文摘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它一直在寻找独立生存的土壤。此外,...
关键词
中国佛学
佛教
《
不
真
空论
》
传统文化
认识论
中国古代
僧肇
外来文化
思维范式
中土人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被引量:
2
7
作者
杨洋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般若空观
圣人观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僧肇的以佛解道
8
作者
邓晓芒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共13页
文摘
僧肇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向,即对老庄和玄学家们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新的立场上作了重释,不再是简单地以道解佛,而是反过来以佛解道。在《不真空论》中僧肇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真正对接是,将“有生于无”这一老庄形而上学模型认识论化、“唯识化”。僧肇的“非有非无”作为佛家“第一真谛”是以“无”解“空”,但由于将“无”引申为“不真”,这就不但偏离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实践性的“无”(“无为”),而且也未能走进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论性的“无”(“非存在”),而是引向了佛家信仰的真谛(“不真即空”)。《物不迁论》谈动静关系,他将“生生之谓易”的万物变化流动归结为“俗谛”,只有将其与万物静而不迁的“真谛”加以合观,才有可能追寻到后面的“第一真谛”即涅槃。在《般若无知论》中所谈的“知和无知”的问题也是老庄哲学的热门问题,只不过庄子讨论知和无知主要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讲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僧肇却将庄子的观点扭转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方法上,无知之知比无为而为更重要,也更根本。
关键词
以佛解道
《
不
真
空论
》
《物
不
迁论》
《般若无知论》
分类号
B235.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9
作者
张彤磊
机构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中国佛教辩证思维研究--以汉译<中论>
<肇论>为中心"(13C640)
文摘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真
不
真
思维方式
Keywords
Seng Zhao
No vacuum theory
real
not real
methodology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被引量:
1
10
作者
方映灵
机构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文摘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佛学玄学化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
被引量:
1
11
作者
杨洋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42,126-127,共5页
文摘
僧肇梵华会通的之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大乘"圣人观"上。僧肇将对中国传统圣人境界的追求,承接在了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立场上,将佛教般若学问与生命境界打通。无论是僧肇著书中的语言、论证方式、文本结构还是其终极目标,处处都体现出这种杂糅。立足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是解读僧肇"物不迁"、"不真空"、"般若之圣智"、"涅槃之圣境"之佛学理论的钥匙。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体现的是佛教的立场而非老庄玄学或儒学。"圣人"、"至人"是老庄、儒家、玄学谈论的话题,僧肇承接那个时代的主题,继续谈下去。而僧肇的"圣人"更准确地说是大乘"菩萨"。
关键词
僧肇
梵华会通
圣人观
《
不
真
空论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
1
12
作者
熊凯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
僧肇
《
不
真
空论
》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Keywords
Seng Zhao
the Non-sunya theory
Prajna school
the doctrine of Madhyamika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13
作者
贺其叶勒图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6-47,共2页
文摘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
关键词
不
真
空论
僧肇
般若无知论
物
不
迁论
大乘空宗
印度佛教
罗什
晋孝武帝
佛经翻译
万法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僧肇
14
作者
龚隽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2年第Z2期62-67,共6页
文摘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微思辨之学,对老庄之言尤嗜,曾读老子《道德经》,叹其“美则美矣”而“犹未尽善”。后见《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方知学处所归。
关键词
僧肇
般若无知
《
不
真
空论
》
万物
空宗
“知”
二谛
本体
物
不
迁
罗什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读《般若无知论》
15
作者
王成竹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27-34,共8页
文摘
我国姚秦时代的佛学大师僧肇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素享极其豪华的声名.他留下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等三篇论文,是佛教文献宝库中的瑰宝奇珍.其中,《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两篇论文,是从本体论方面讲的,旨在探讨外部世界的真相,其立论对象是“所观之境”;《般若无知论》是从认识论,概念论方面讲的,旨在寻思精神的真相,其立论对象是“能观之智”.熔“境”“智”于一片,在客体与主体统一的意义上,把握整个世界的普遍根据、理由和实质,这就是僧肇造作三论的终极目的.《般若无知论》是僧肇在由西域人汉中的佛学巨匠鸠摩罗什门下从学助译时。
关键词
般若无知
僧肇
圣智
黑格尔
《
不
真
空论
》
感性
生灭
圣人
物
不
迁
小逻辑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物不迁论》
16
作者
孙艳萍
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系
出处
《沧桑》
2003年第6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物
不
迁
《
不
真
空论
》
僧肇
《老子》
否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思想
思维方式
印度佛教
《庄子》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17
作者
周叔迦
出处
《法音》
1985年第3期16-20,共5页
文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慈觉
维摩经注
不
真
空论
物
不
迁
僧肇
姚秦
圆珍
法华
仁王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肇论》管见
18
作者
李斯斌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86-90,共5页
文摘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关键词
物
不
迁论
破法
刹那实在
不
真
空论
Keywords
On the Static State of Things
methods of breaking things
Ksana reality
On the Unreal Empty State of Things
分类号
B235.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19
作者
周叔迦
出处
《法音》
1986年第3期9-13,共5页
文摘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僧璩撰,璩姓朱,吴国人,今江苏吴县也。为僧业弟子,业从什公受学,专攻《十诵》。璩于宋孝武世尝为僧正悦众。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昔汉魏之时,戒律未传,出家者只剃发赤衣以殊俗耳。自曹魏末,康僧铠、昙谛东来,谛出《昙无德部羯磨》一卷,铠出《四分杂羯磨》一卷,集十梵僧羯磨受戒。二人既皆宗《四分》,故东夏相沿至今,皆依《四分》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物
不
迁论》
《续藏经》
《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
不
真
空论
》
《大乘义章》
七识
众生心
《出三藏记集》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僧肇的有无观研究
20
作者
钟芳华
龚洁
机构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6-188,共3页
文摘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关键词
僧肇
不
真
空论
般若三宗
有无论
Keywords
Sengzhao
Bu Zhen Kung Lun
three tenets of Prajna
theory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分类号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
张春波
《哲学研究》
1981
3
原文传递
2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韩传强
《滁州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镇澄与《物不迁论》
张春波
《五台山研究》
198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僧肇“空”论解义
康中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方立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
1
原文传递
6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傅京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
2
原文传递
7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杨洋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僧肇的以佛解道
邓晓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方映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
杨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僧肇
龚隽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2
0
原文传递
15
读《般若无知论》
王成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关于《物不迁论》
孙艳萍
《沧桑》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周叔迦
《法音》
1985
0
原文传递
18
《肇论》管见
李斯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周叔迦
《法音》
1986
0
原文传递
20
僧肇的有无观研究
钟芳华
龚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