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2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 被引量:38
1
作者 刘玉新 《华夏考古》 1999年第1期7-17,共11页
In 1951, the former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Pingyuan Province and Donge County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Office excavated the tomb of Cao Zhi at Yushan in Donge of present - day Shandong Province and 132... In 1951, the former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Pingyuan Province and Donge County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Office excavated the tomb of Cao Zhi at Yushan in Donge of present - day Shandong Province and 132 pieces of artifacts were unearthed from it. The author, in the light of the primary record of the excavation, makes an introduction on the tomband provides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aowei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阿县 曹植 三国志 图书馆 铭文砖 圆球形 出土文物 曹魏时期 云母片 随葬器物
原文传递
“口传心授”释义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富琳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4-25,共2页
﹃口传心授﹄释义刘富琳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传承过程中,无论是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还是文人音乐、宗教音乐,都有着直接的“口头传承”。尽管不少音乐出现了记谱法,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等等,但由于中国传统音乐谱记录的只是... ﹃口传心授﹄释义刘富琳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传承过程中,无论是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还是文人音乐、宗教音乐,都有着直接的“口头传承”。尽管不少音乐出现了记谱法,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等等,但由于中国传统音乐谱记录的只是曲调的骨干音或乐器演奏的音位、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传承方式 《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 “心” “口耳相传” 中国文化学院 《史记》 《鬼谷子》 三国志
原文传递
“动宾结构十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博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共5页
关键词 动宾结构 带宾语 动宾式动词 动作行为 现代汉语 句式 发展趋势 词的语法特征 语义条件 三国志
下载PDF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泽洪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2-99,共8页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张泽洪中国少数民族与中华传统道教,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道教在产生、创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张泽洪中国少数民族与中华传统道教,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道教在产生、创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传播的史实。对当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少数民族 早期道教 《道藏》 五斗米道 魏晋南北朝 《晋书》 三国志 范长生 梅山蛮 《洞玄灵宝五感文》
原文传递
夫余史地再探讨 被引量:30
5
作者 林沄 《北方文物》 1999年第4期52-64,共13页
The text discussed the view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Zhangboquan. There is no existence of Northern Fuyu that founded its capital in Heshenggu and Eastern Fuyu that founded its capital in Jiayeyuan. According to < ... The text discussed the view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Zhangboquan. There is no existence of Northern Fuyu that founded its capital in Heshenggu and Eastern Fuyu that founded its capital in Jiayeyuan. According to < San guo zhi >, "Ruo River in the north"of Fuyu means the Second Songhuajiang River rather than Heilongjiang River, "Coing west near Yan State"means Fuyu people emigrated westward from the Second Songhuajiang River. Doumolou’s foundation is not on north of the area where Heilongjiang River and the Second Songhuajiang River converge, so it is impossible that Doumolou is the motherland of Fuyu. It is coafirmed by the offi- cial seals of the Han Dynasty that"FUZU" (夫租) in < Han shu > was a mistake of "Yaozu" (夭 租) .Yaozu and Fuyu are quite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余 高句丽 豆莫娄 三国史记》 三国志 《后汉书》 第二松花江 张先 《晋书》 吉林市
原文传递
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 被引量:24
6
作者 胡宝国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27-139,共13页
《三国志》卷一四《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或荐嘉。"汉代,汝南郡与颍川郡相毗邻,同... 《三国志》卷一四《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或荐嘉。"汉代,汝南郡与颍川郡相毗邻,同属豫州,按曹操信中所说,此地多有奇士。征诸历史,"汝颍固多奇士"并非曹操一人、一时之见。西晋时,汝南周(?)"神彩秀彻",同郡人贲嵩见而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十六国时,后秦主姚兴赴三原,慨然谓群臣:"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从汉末历西晋至十六国,汝颍多奇士的说法屡见史籍,这表明汝颍地区的名士确有特殊性。据姚兴之语,在他活动的时代,汝颍多奇士的谚言已成旧说,这说明,汝颍奇士的业绩在十六国时已成为遥远的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南 奇士 汉晋之际 党锢之祸 袁绍 曹操 宦官 三国志 十六国 士人
原文传递
《三国志》双音词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子恒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三国志》双音词研究唐子恒〔关键词〕三国志双音词研究〔作者简介〕唐子恒,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邮码:250100。《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一生约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三国时期,东汉灭亡才十几年他就出生了。《三国志》成书于西晋... 《三国志》双音词研究唐子恒〔关键词〕三国志双音词研究〔作者简介〕唐子恒,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邮码:250100。《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一生约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三国时期,东汉灭亡才十几年他就出生了。《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按王力先生的看法,此时仍与先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 双音词 研究
下载PDF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贝加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36,共4页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就”是从古汉语动词“就”发展而来的。先秦时期,动词“就”有“至、趋”义,近似今之“前住(某处)”义。动词“就”属于运行次类,汉语史上,从运行次类中曾产生过不少介词,如“沿、...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就”是从古汉语动词“就”发展而来的。先秦时期,动词“就”有“至、趋”义,近似今之“前住(某处)”义。动词“就”属于运行次类,汉语史上,从运行次类中曾产生过不少介词,如“沿、往、至、到”等。运行次类成员虚化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 介词 运行动词 裴松之 《太平广记》 近代汉语语法 三国志 求索者 南北朝时期 《史记》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 被引量:22
9
作者 唐长孺 《江汉论坛》 1988年第8期62-70,共9页
吏的解释就是官,《说文》"吏,治人者也",那怕最低层的吏本来也都不是役.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有吏,军中也有吏,我们在史籍中经常见到"吏士"或"吏兵"联称.遏常即泛指将士.但是由于低层的吏例被长官驱使奔走,... 吏的解释就是官,《说文》"吏,治人者也",那怕最低层的吏本来也都不是役.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有吏,军中也有吏,我们在史籍中经常见到"吏士"或"吏兵"联称.遏常即泛指将士.但是由于低层的吏例被长官驱使奔走,加以职务的繁重,某些劳役又加在他们头上,充吏就逐渐演变为一种吏役,有时还成为别于编户的特殊户口.这种情况大致始于汉末,成于魏晋,而南北朝时期最为显著.随着形势的发展,吏役的范围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地方机构 军府 三国志 官府 荆州 后汉书 东晋南朝 屯田 治人
下载PDF
再说词尾“自”和“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宗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60-465,共6页
清代刘淇发现中古时"自"和"复"可作语助词,后来吕叔湘等先生亦有阐发。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自""复"是产生于中古的两个特殊的汉语词尾,而姚振武先生则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针对姚说展开讨... 清代刘淇发现中古时"自"和"复"可作语助词,后来吕叔湘等先生亦有阐发。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自""复"是产生于中古的两个特殊的汉语词尾,而姚振武先生则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针对姚说展开讨论,辨明姚文分析不够允当的例子,并以大量材料证实了词尾"自""复"的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尾 现代汉语 敦煌变文 中古汉语 魏晋南北朝小说 副词 中国语文 三国志 同义复词 世说新语
原文传递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被引量:24
11
作者 徐中舒 《社会科学研究》 1979年第1期99-103,共5页
《蜀王本纪》相传为西汉末杨雄所作,但其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书》及新旧《唐书》始著录其书于地理类中,是记录蜀中掌故的地方志书,原与正史中的本纪不同,所以《隋书》、《新唐书》纪皆作记。纪虽可训记,但在习惯用法上... 《蜀王本纪》相传为西汉末杨雄所作,但其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书》及新旧《唐书》始著录其书于地理类中,是记录蜀中掌故的地方志书,原与正史中的本纪不同,所以《隋书》、《新唐书》纪皆作记。纪虽可训记,但在习惯用法上究有不同。《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蜀王本纪》初名《蜀本纪》,或省称《蜀纪》(见《华阳国志·序志》)。《蜀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本纪 成书年代 汉书·艺文 蜀王 三国志 新唐书 新旧 史记 索隐 益州
下载PDF
论挹娄的考古学文化 被引量:20
12
作者 贾伟明 魏国忠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4-29,共6页
“挹娄”一称见于记载,始于魏文帝时成书的《魏略》:“挹娄一名肃慎氏。”可见《魏略》的作者认定“挹娄”乃肃慎之别称,后代史书多抄录于此,记“肃慎一名挹娄”或“挹娄一名肃慎”。遗憾的是《魏略》一书后代佚失,未能流传至今,现在所... “挹娄”一称见于记载,始于魏文帝时成书的《魏略》:“挹娄一名肃慎氏。”可见《魏略》的作者认定“挹娄”乃肃慎之别称,后代史书多抄录于此,记“肃慎一名挹娄”或“挹娄一名肃慎”。遗憾的是《魏略》一书后代佚失,未能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为清代辑本。所以,对当时《魏略》的作者所记“挹娄一名肃慎氏”的真伪无从考证,其根据就更无法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文化特征 文化系统 肃慎 夫余 居地 沃沮 物质遗存 三国志 物质文化
原文传递
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茂汉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88-94,共7页
“阿”和“老”是汉语中历史悠久而又比较典型的名词前缀。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还研究得很不够。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阿”的形成和发展“阿”是一个称人名词的前缀,一般很少加在别的名词之前。关于它... “阿”和“老”是汉语中历史悠久而又比较典型的名词前缀。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还研究得很不够。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阿”的形成和发展“阿”是一个称人名词的前缀,一般很少加在别的名词之前。关于它的形成问题,语言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王力先生说:“词头‘阿’字最初用于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而‘阿谁’可能是从‘伊谁’变来的。”“从此以后,‘阿’的用途也扩大了。它不但可以做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以做人称代词的词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称谓 姓氏 史记 晋书 正式形成 前缀 名词 赵翼 三国志 历史悠久
下载PDF
曹魏与孙吴的“校事”官考略 被引量:14
14
作者 高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21,共8页
曹魏与孙吴的“校事”官考略高敏陈寿《三国志》无讲述典章制度的诸《志》,故有关三国时期的各项典章制度,需要到各本纪、列传中去仔细寻绎,方可知其梗概。与官制有关的校事官的制度,也是如此。唐人杜佑撰《通典》,其《职官典》对... 曹魏与孙吴的“校事”官考略高敏陈寿《三国志》无讲述典章制度的诸《志》,故有关三国时期的各项典章制度,需要到各本纪、列传中去仔细寻绎,方可知其梗概。与官制有关的校事官的制度,也是如此。唐人杜佑撰《通典》,其《职官典》对唐以前历代官制虽有记载,却不载曹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 曹魏政权 孙吴 孙权 官制 诸葛瑾 司马氏 曹操 世家大族 《建康实录》
下载PDF
高句骊族族源与高句骊人流向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保隆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73,共14页
形成在我国西汉时期东北地区的高句骊族,主要来源于貊族东迁的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等。首先使用高句骊称号的是高夷人,构成高句骊族主体的是夫余人;在高句骊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沃沮、小水貊、等先后被兼并,与高句骊凝聚... 形成在我国西汉时期东北地区的高句骊族,主要来源于貊族东迁的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等。首先使用高句骊称号的是高夷人,构成高句骊族主体的是夫余人;在高句骊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沃沮、小水貊、等先后被兼并,与高句骊凝聚为一族。同时,在高句骊崛起后,也有非貊族系的古代朝鲜人后裔、汉、鲜卑、肃慎、契丹、百济等族人,被其俘掠或投奔、陷没后融入高句骊族,前三种人人数众多。高句骊族在解体、消失过程中,凡15万户约七八十万人流向有四:迁居中原各地近30万人,投入新罗约10万人,亡归鞘(渤海)的10万人以上,散入突厥万余人,共50余万人。其余20余万人,多半死于战乱,余散居在辽河以东、渤海国以南、大同江以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骊 三国史记》 高句丽 《资治通鉴》 夫余 小水貊 《旧唐书》 三国志 《新唐书》 《后汉书》
原文传递
夫余的地理环境与疆域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博泉 《北方文物》 1998年第2期51-60,共10页
This paper put the study of the Fuyu on the background of systemetic district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ncient China at that time. The paper studied the natural en vironments and geograpbical features of Fuyu, as well a... This paper put the study of the Fuyu on the background of systemetic district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ncient China at that time. The paper studied the natural en vironments and geograpbical features of Fuyu, as well as her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features, holding that Fuyu wa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areas of Liao East, namely Huneri Plain. By studying the territory of Fuyu, the paper drew ap proximately the entire alignment of the boundary line of Fuyu. The author poirited out that Touli、Fuyu 、Dou Melou were all the countries established by the posterity of North Fuyu (Me). The capital of Fuyu was located in today Hei Lorigjian Province.The Lu Mountain, the settlement of Fuyu when they finished moving up to wards west, was exactly the late "Fuyu City" and "Fuyu Government" of Gao Gouli and Behai, not the same one as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余 高句丽 松花江 《后汉书》 三国志 人文景观 地理环境 《晋书》 吉林市 高句丽县
原文传递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 被引量:18
17
作者 方国瑜 《思想战线》 1980年第2期44-50,共7页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用其策。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用其策。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经略南中(夷越之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传 诸葛亮南征 三国志 贵州毕节 益州 朱提 隆中对 出师表 南昌县 都督
下载PDF
我国独轮车的创始时期应上推到西汉晚年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仙洲 《文物》 1964年第6期1-5,3-4,共7页
在《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农村交通运输机械一章,独轮车——木牛、流马——一段上,我曾指出:独轮车是我国农村中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交通运输机械。它最大的特点是:中间只有一个车轮;一般只由一个人推动;在狭窄的小路上,运用最为轻便... 在《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农村交通运输机械一章,独轮车——木牛、流马——一段上,我曾指出:独轮车是我国农村中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交通运输机械。它最大的特点是:中间只有一个车轮;一般只由一个人推动;在狭窄的小路上,运用最为轻便;比人力担挑,畜力驮载,运输能量都大过几倍。我并且初步推断:这种独轮车可能创始于三国时期;因为根据《宋史·杨允恭传》,高承《事物纪原》及陈师道《陈后山集》等书的记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的"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而且当时我还没有看到在这一时期以前的其它有关独轮车的明确记载。又根据杜佑《通典》及赵无声《快史拾遗》等书的记载,认为这一种独轮车应是蒲元、廖立等人的集体创议,被诸葛亮所采纳,并不是诸葛亮本人所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轮车 三国时期 农业机械 运输机械 西汉 中国古代 我国农村 三国志 发明史 后汉书
原文传递
高句丽族属探源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健群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6期137-139,共3页
国内外研究高句丽历史者,多认为高句丽族是濊貊族。归纳起来,理由大致有三:一是高句丽出自夫馀,夫馀族是濊貊族,高句丽族当然也是濊貊族;二是和高句丽战争、交往中,高句丽方面多有濊貊族出现,因此认为高句丽族即濊貊族;三是个别史书也... 国内外研究高句丽历史者,多认为高句丽族是濊貊族。归纳起来,理由大致有三:一是高句丽出自夫馀,夫馀族是濊貊族,高句丽族当然也是濊貊族;二是和高句丽战争、交往中,高句丽方面多有濊貊族出现,因此认为高句丽族即濊貊族;三是个别史书也有说高句丽族即濊貊族的。有的则把上述三点互相印证,于是更加深了高句丽族是濊貊族的印象。这些,有的是由于史书某些错误注释引起的,有的则是由误会造成的。于是,陈陈相因,几成定论。如果我们详细排比史料,去伪存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就会得出不同于上述论点的结论。下面试就管见所及,略陈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历史 朝鲜半岛 夫余 族属 通古斯 后汉书 朝鲜史 三国志 史书 史料
下载PDF
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沫若 《文物》 1972年第8期2-6,67-68,共7页
公元一九二四年,新疆鄯善县曾出土一份晋人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起自《吴书·虞翻传》"权于是大怒"句的"怒"字,终于《张温传》"臣自入远境"句的"境"字。计共八十行,中有残损。
关键词 三国志 兰亭序 新疆鄯善 残卷 出土 陈寿 隶书 抄本 吐鲁番 柳宗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