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 |
孙彩霞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2
|
苦难命运展示中的情义书写——关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 |
王春林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3
|
|
3
|
疯癫:洞见生存本相的符码——论余华《一九八六年》中的疯癫叙事 |
刘童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4
|
刑罚表演的背后——论余华的《一九八六年》 |
孙彩霞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3 |
4
|
|
5
|
余华——有趣,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 |
|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2024 |
0 |
|
6
|
“无法愈合的疤痕”:启蒙叙事与历史记忆——《一九八六年》再解读 |
毕光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7
|
余华:写作像旅行,看得越多越好 |
范宁
|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8
|
刑罚的意味——《檀香刑》《红拂夜奔》《一九八六年》及其他 |
蒋丽娟
|
《理论与创作》
|
2005 |
1
|
|
9
|
先锋作家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 |
王军平
|
《芒种》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0
|
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以《黄泥街》《一九八六年》为例 |
张景兰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
|
|
11
|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异文化观照——从《变形记》与《一九八六年》看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
杨珊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2 |
1
|
|
12
|
书学理论工作者的综合文化修养——在山东省书学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
徐超
|
《书法》
|
2001 |
1
|
|
13
|
身体·暴力·审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身体叙事探论 |
张不凡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9 |
1
|
|
14
|
叙事学视角下先锋文学中的人物解析——以余华著《一九八六年》为例 |
景坤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5
|
当代书法批评综述——兼论书法批评的真实内涵 |
桂雍
|
《书法》
|
1997 |
0 |
|
16
|
刚田煮饭 |
陈巨锁
|
《书法》
|
2003 |
0 |
|
17
|
北京林业大学一九八六年研究生招生简讯 |
阎锦敏
|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
1985 |
0 |
|
18
|
以“刑罚”为中心--试比较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 |
邱玉洁
|
《文教资料》
|
2021 |
0 |
|
19
|
生存困顿和精神守望的无间轮回——论余华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 |
陈洁琼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6 |
0 |
|
20
|
余华《一九八六年》中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
纪海龙
聂慧欣
|
《咸宁学院学报》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