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斌谊 龚建军 陈建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9-83,共5页
通过对南泥湾油田钻井岩心部分样品的古地磁学实验分析,表明可以提取并分离岩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获得的剩磁组分,即次生粘滞剩磁分量(低温分量)与原生沉积剩磁分量(高温分量)。经分析可知,采用以低温分量拟合结果为主,并辅以高温分... 通过对南泥湾油田钻井岩心部分样品的古地磁学实验分析,表明可以提取并分离岩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获得的剩磁组分,即次生粘滞剩磁分量(低温分量)与原生沉积剩磁分量(高温分量)。经分析可知,采用以低温分量拟合结果为主,并辅以高温分量拟合结果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确定钻井岩心原始方位,从而对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油田 钻井岩心 剩磁分量 古地磁学 原始方位恢复 Zijderveld图
下载PDF
岩心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邓秀芹 刘新社 +2 位作者 惠潇 郭正权 黄锦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6-900,共5页
目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南段延长组开展磁组构古水流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岩心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磁组构特征,结合矿物岩石学特征综合开展岩心古水流方向判识。结果延长组碎屑岩的古水流方向为NE—SW,NW—SE和NS向,分别代表... 目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南段延长组开展磁组构古水流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岩心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磁组构特征,结合矿物岩石学特征综合开展岩心古水流方向判识。结果延长组碎屑岩的古水流方向为NE—SW,NW—SE和NS向,分别代表西南、西北和北部3个方向的物质供给。结论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与轻重矿物组合法判断的物源方向一致,表明应用磁组构分析钻井岩心古水流方向的方法是可行、可靠的,利用磁组构分析方法恢复古水流方向,判识物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磁化率各向异性 古水流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 钻井岩心
下载PDF
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分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侯腱膨 徐清俊 +2 位作者 叶发旺 张川 孟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9-850,共12页
钻孔岩芯高光谱技术是获取岩芯地学信息与研究的新方向。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发育,对其开展蚀变研究有助于对白杨河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本次研究利用Field Spec4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 钻孔岩芯高光谱技术是获取岩芯地学信息与研究的新方向。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发育,对其开展蚀变研究有助于对白杨河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本次研究利用Field Spec4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河铀矿床8个钻孔进行光谱测试与分析,研究发现钻孔岩芯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垂向上具有明显的"上低下高中过渡"的三分带特征:即上部为低铝绢云母+少量赤铁矿与少量褐铁矿+少量蒙脱石,中部为中铝绢云母+低铝绢云母+少量蒙脱石+少量碳酸盐、赤铁矿与褐铁矿,下部为高铝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置变化规律反映出矿床的热液活动具有深部相对高温、高压、偏酸性,浅部相对低温、低压、偏碱性的特征。蚀变三分带特征以及热液活动特征表明白杨河铀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成矿背景,同时,铀矿化总体处于3分带特征中的中部以中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与下部以高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之间的过渡带中,该过渡带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也是可能的热液/矿化中心;过渡带中发育赤铁矿,中铝绢云母和高铝绢云母,此3种蚀变矿物可能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这些可以为白杨河铀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河铀矿床 钻孔岩芯 热液蚀变矿物 绢云母 Al-OH吸收峰
下载PDF
南海海盆IODP349钻井岩心的生热元素测试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行 董淼 +2 位作者 陈爱华 张健 贾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8-1134,共7页
放射性生热率是岩石热物性参数之一,也是研究岩石圈热结构和构造热演化的重要参数。针对南海海盆区缺少岩石生热率资料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IODP349航次中的测井资料,测试钻井岩心样品的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通过计算得出:玄武... 放射性生热率是岩石热物性参数之一,也是研究岩石圈热结构和构造热演化的重要参数。针对南海海盆区缺少岩石生热率资料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IODP349航次中的测井资料,测试钻井岩心样品的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通过计算得出:玄武岩样品的生热率平均值为0.28±0.07μW/m^3,沉积碎屑岩样品的生热率为1.21±0.34μW/m^3,以及3个钻井的地热流值。获得以下认识:(1)本次研究的沉积碎屑岩样品生热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同类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值相近,而洋壳中的基性火山岩生热率明显低于大陆碱性玄武岩。(2)用新资料计算南海西南次海盆段的岩石圈热结构得出其热岩石圈厚度约为39~42 km,平均壳幔热流比值为2.4%,说明西南次海盆岩石圈薄,海底热流主要受深部的地幔热源控制。(3)U1431D和U1433A钻井的热流密度值与附近探针热流密度值相近;而U1431C的热流密度值明显偏小,属于受地下水热循环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岩心 生热率 地热流
下载PDF
基于钻孔岩芯构造分析的地热资源评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邱向荣 袁仁茂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1-37,70,共8页
构造分析是地热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在研究地热系统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地热流体赋存的裂隙系统和热储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地热的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和地热井定位提供指导性的帮助,避免了勘探研究过... 构造分析是地热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在研究地热系统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地热流体赋存的裂隙系统和热储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地热的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和地热井定位提供指导性的帮助,避免了勘探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对于地热井的定位有良好指导意义。论文以多年的地热勘查研究为基础,对基于钻孔岩芯的构造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广州高滩地热资源实例研究来展示构造分析方法在地热资源的潜力及其区位方面的指示意义。这一方法在南方植被覆盖良好、断层露头稀少的地方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断层露头过少带来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岩芯 构造分析 地热资源 高滩
下载PDF
潮间带爆破挤淤法地基处理长期效果研究
6
作者 肖广锋 杨善翩 +2 位作者 秦伟 王军 陈文斌 《地基处理》 2023年第4期332-338,共7页
爆破挤淤法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淤泥等软土的地基处理中。该方法中抛填石的落底深度是评判其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而与其他探测技术相比,地质雷达能够适应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探测效率高、操作简便、图像... 爆破挤淤法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淤泥等软土的地基处理中。该方法中抛填石的落底深度是评判其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而与其他探测技术相比,地质雷达能够适应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探测效率高、操作简便、图像分辨率高、对目标无损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以福建宁德某潮间带爆破挤淤法地基处理为例,采用了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现场爆破挤淤法处理后的软土地基进行抛填石落底深度探测分析,而在地质雷达的实际探测应用中,存在着雷达波形图判断困难、主观经验依赖性强等问题,故采集该路段长期雷达检测图像,结合实地钻孔取芯的数据,辅以路基沉降,分析地基处理效果。证明了采用低频天线可用于探测深厚淤泥层,且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能在少量钻探资料的支持下,完成对地基处理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挤淤 抛石 地质雷达探测 路基沉降 钻孔取芯
下载PDF
梨树断陷金山地区地震相识别与探讨
7
作者 蔡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46-48,147,共3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金山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气藏,地层以砂、泥岩沉积为主,岩性相对单一。为了明确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选用"相面法"对沙河子组、营城组地层进行地震相的分析,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类...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金山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气藏,地层以砂、泥岩沉积为主,岩性相对单一。为了明确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选用"相面法"对沙河子组、营城组地层进行地震相的分析,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类型。结合钻井取心岩相、沉积相识别及测井电性特征,利用各主要地震相类型与各沉积相类型相关关系,配合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有效地预测了无井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断陷 地震相 反射特征 钻井取心 沉积相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来自汶川科钻四号孔(WFSD-4)的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佳佳 李海兵 +3 位作者 郑勇 王焕 李成龙 张钊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5,共13页
2008年MW7.9汶川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并沿灌县—安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分别产生了约80 km和275 km的不同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在世界地震史上实属罕见,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以往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构造... 2008年MW7.9汶川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并沿灌县—安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分别产生了约80 km和275 km的不同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在世界地震史上实属罕见,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以往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构造演化和运动变形。地震后迅速启动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为我们认识龙门山构造带以往运动和变形本质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和视角。本文以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四号孔(WFSD-4)岩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地表构造变形研究,对WFSD-4的岩心变形特征和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构造变形序列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D1变形期以岩心和地表早期面理S1顺成份层发育为特征,多被同时期长英质脉体填充,显示伸展机制下的韧性变形,推测为轿子顶穹隆构造的形成时期; D2变形期为区域主导性面理S2的形成时期,岩心中劈理面上可见绢云母等矿物,石香肠构造指示NW–SE的韧性挤压变形特征。岩心和地表均可见S2切割早期面理S1,错断早期顺S1贯入的长英质脉体; D3变形期以NW–SE向挤压冲断为主,岩心中面理S2发生褶皱变形,局部生成间隔劈理S3。地表可见区域主导面理S2变形,形成平行褶皱,轴面走向北东,发育同时期的NW向陡倾的活动断裂,部分成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期对应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喜山期构造运动,褶皱强化,推覆强烈,也是唐王寨向斜的最终成型时期;岩心和地表均可见面理S2膝折的构造现象,为局部地表抬升过程中的重力成因,构成D4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岩心特征 变形序列 面理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煤岩近红外光谱特征与机理 被引量:6
9
作者 王赛亚 王世博 +4 位作者 葛世荣 向阳 周悦 杨恩 吕渊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24-3032,共9页
为研究综放工作面不同赋存位置的煤与岩石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和吸收机理,从同煤集团塔山矿综放工作面采集煤与岩石钻芯,按赋存位置的差异将煤与岩石钻芯依次分为:3~5号煤层夹矸、2号煤层夹矸、直接顶岩、基本顶岩、3~5号煤层所含煤,2号... 为研究综放工作面不同赋存位置的煤与岩石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和吸收机理,从同煤集团塔山矿综放工作面采集煤与岩石钻芯,按赋存位置的差异将煤与岩石钻芯依次分为:3~5号煤层夹矸、2号煤层夹矸、直接顶岩、基本顶岩、3~5号煤层所含煤,2号煤层所含煤,共计六大类、27种煤与岩石试样。在实验室利用AVANTES近红外光谱仪分别获取27种煤与岩石试样在长波近红外波段(1100~2500 nm)的反射光谱曲线。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工业分析等实验手段分别测定煤与岩石试样的矿物成分、元素含量、工业成分含量。同时为研究煤与岩石光谱曲线特征差异的普适性,依次采集山西、山东、宁夏、内蒙古等矿区的22种煤与岩石试样,并分别获取其在长波近红外波段(1100~2500 nm)的反射光谱曲线。通过对塔山矿综放工作面煤与岩石试样的光谱特征和吸收机理以及不同矿区煤与岩石试样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①煤层夹矸与顶板岩相比,煤层夹矸的吸收特征和曲线斜率绝对值偏小,主要是因为煤层夹矸中相对较多的不透明炭质物质遮蔽了无机离子在其特征波长处的吸收特征。虽然煤中基质(主要是C,H,O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其矿物的5.3倍,但是有机基团在近红外波段没有明显的吸收特征,且大量不透明炭质物质遮蔽了无机离子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征,使得煤的光谱曲线较为平滑且呈上升趋势。②煤与岩石光谱曲线的差异特征可用吸收谷深度之和、斜率和凹凸度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近红外光谱 煤与岩石钻芯 光谱曲线特征 吸收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