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光辉 饶明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各小脑动脉闭塞时的临床 -解剖相关性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突发性聋伴眩晕与后循环供血不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俊英 王建明 王晨欣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眩晕、耳鸣等不适症状。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分出的内听动脉,内听动脉为终末支动脉,后循环供血不足会引起耳蜗缺血,导致听功能... 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眩晕、耳鸣等不适症状。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分出的内听动脉,内听动脉为终末支动脉,后循环供血不足会引起耳蜗缺血,导致听功能和(或)平衡功能障碍,故内耳血供障碍学说作为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之一受到重视。由于听觉前庭损伤可先于后循环缺血的症状或体征发生,因此听觉前庭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适当处理可提供防止梗塞进展到后循环较大区域的窗口期。临床医师应考虑急性听觉前庭损伤可能预示即将发生后循环区域梗死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患者在脑磁共振成像上有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眩晕 后循环供血不足 小脑前下动脉 听觉前庭损伤
原文传递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孝文 高培福 +3 位作者 王金平 李若葆 鞠晓华 冷志敏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2 2具尸头 4 4侧共发现小脑...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2 2具尸头 4 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 4 1支。从基底动脉下 1 3段发出者 34支 (占 82 .93% ) ;从基底动脉中 1 3段发出者 7支 (占 17.0 7% )。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 34支 (占 82 .93% ) ;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 5支 (占 12 .19% ) ;穿展神经根丝者 2支 (占 4 .88% )。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 16支 (占 37.84 % ) ;穿神经根型者 19支 (占 4 7.0 2 % ) ;桥袢型者 4支 (占 9.76 % ) ;远隔型者 2支 (占 4 .88% )。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 9个 (占 34.6 2 % ) ;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 15个(占 5 7.6 9% ) ;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 2个 (占 7.96 % )。结论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小脑下前动脉 显微解剖学 福尔马林 蛛红明胶 手术 显微镜
下载PDF
小脑下前动脉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A.Samii 凌锋 M.Samii 吴浩 张智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45-449,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 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桥小脑角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小脑前下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瑞锋 郭电渠 +1 位作者 徐国本 付旭东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为神经外科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5个成人新鲜头颅标本,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灌注朱红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状下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90.0%... 目的:为神经外科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5个成人新鲜头颅标本,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灌注朱红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状下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90.0%、13.3%。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小脑前下动脉袢,出现率为83.3%。结论:小脑前下动脉的显微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桥小脑角区手术,避免损伤这些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 显微解剖 桥小脑角区
下载PDF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下载PDF
Onyx栓塞治疗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及中期随访 被引量:6
8
作者 梁国标 高旭 +6 位作者 李志清 王晓刚 张海峰 冯思哲 曹鹏 魏学忠 郭海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 目的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导致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未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满意,无动脉瘤再通和再出血发生。结论Onyx瘤内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疗效显著,载瘤动脉保存率高,对于无法手术夹闭和弹簧圈瘤内栓塞的病例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YX栓塞 远端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原文传递
小脑前下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7
9
作者 冯思哲 魏学忠 +1 位作者 许在华 陈游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75-577,共3页
为了给听神经瘤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采用 15个成人新鲜头颅标本 ,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灌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发现 ,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其中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和... 为了给听神经瘤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采用 15个成人新鲜头颅标本 ,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灌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发现 ,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其中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 10 0 %、86 .7%、80 %、16 .7%。迷路动脉走行于面听神经的下方 ,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 ,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小脑前下动脉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 ,5 3 .6 %穿过面听神经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 神经瘤 解剖学 局部
下载PDF
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与血脂水平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涵 耿园园 +2 位作者 霍英杰 李建斌 王艳雷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5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磁共振成像检查AICA和BA,比较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水平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AICA、BA及血清H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血清CHO、LDL-C、TG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CA、BA及血清H 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CHO和L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TG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清CHO、LDL-C、TG呈负相关,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密切相关,随病情变化升高或降低,为突发性聋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微循环 高脂血症 小脑下前动脉 基底动脉
下载PDF
急性缺氧增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并抑制缝隙连接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新芝 司军强 +3 位作者 张忠双 赵磊 李丽 马克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3-539,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急性缺氧对微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分离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段,胶原酶A消化后用显微镊去除微动脉外层结缔组织,然后给... 本文旨在研究急性缺氧对微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分离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段,胶原酶A消化后用显微镊去除微动脉外层结缔组织,然后给予无糖低氧的灌流液,同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VSMCs膜电流的变化。结果显示:(1)当钳制电压在40mV时,急性缺氧引起一个反应幅度为(36.4±9.2)pA的外向电流,细胞静息膜电位从(33.2±1.9)mV超极化到(38.4±1.5)mV。急性缺氧电压依赖性地增强VSMCs外向电流,主要增强0~+40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幅度,+40mV激活电流幅度从(650±113)pA增加到(1900±197)pA。背景灌流K+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TEA,1mmol/L)后,急性缺氧对VSMCs外向电流的增强作用显著减小。(2)急性缺氧使AICA上VSMCs的细胞膜电阻(R input)从(234±63)MΩ增加到(1211±201)MΩ,细胞膜电容(C input)从(279.3±83.2)pF减少至(25.4±1.9)pF。联合应用30μmol/L非选择性缝隙连接阻断剂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和10mmol/L TEA后,急性缺氧对VSMCs外向电流的影响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提示,豚鼠AICA急性缺氧可能通过激活VSMCs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 Ca)引起K+外向电流,舒张血管,从而保障脑部血流供应;同时通过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使急性缺氧造成的伤害限制在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氧 小脑前下动脉 缝隙连接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原文传递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胜铎 邱建华 +1 位作者 苏钰 黄维国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 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方法 对20具甲醛固 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小脑 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 目的 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方法 对20具甲醛固 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小脑 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 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 50%。 结论 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前庭蜗神经 桥脑小脑角 解剖学
下载PDF
桥臂梗死18例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项正兵 吴晓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0期41-43,52,共4页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下降、Homer综合征。部分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麻痹,少数有锥体束受累表现。头颅MRI检查主要表现单侧桥臂伴或不伴其他后循环区长T1WI、长T2WI、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灶,其中1例为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但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预后较差。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少见,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及时的头颅MRI有助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临床特点
下载PDF
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MRI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邹婕 马来阳 +3 位作者 甘铁军 姜艳丽 马玉荣 张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6期622-627,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脑下前动脉 面神经 听神经
原文传递
经乙状窦后入路小脑前下动脉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俊 秦尚振 +5 位作者 李监松 马廉亭 牛光明 龚杰 张振海 薛德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6具尸头,经乙状窦后入路,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观察AICA的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共观察到15支AICA,无AICA缺如,AICA发出四组重要的分支:...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6具尸头,经乙状窦后入路,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观察AICA的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共观察到15支AICA,无AICA缺如,AICA发出四组重要的分支:桥延支、内听动脉、回返穿通支和弓状下动脉。AICA紧贴面听神经腹侧行走,并发出分支营养神经。结论 AICA与脑干、面听神经关系密切。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其主干及分支,以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 显微解剖 神经内镜 听神经瘤 经乙状窦后入路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小脑前下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辉军 王东烨 +2 位作者 曾伟科 苏赟 沈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欲行桥小脑角区手术的20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小脑前下动脉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小脑前下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20例患者共38...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欲行桥小脑角区手术的20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小脑前下动脉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小脑前下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20例患者共38条小脑前下动脉显示,均起自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的直径平均为(1.19±0.66)mm,86.8%的小脑前下动脉穿过面、蜗神经腹侧。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管径、走行等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和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小脑前下动脉
下载PDF
双侧小脑中脚梗死10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学初步研究
17
作者 姜季委 刘亚欧 +5 位作者 龚浠平 王琳琳 李汶逸 邹昕颖 李俊杰 徐俊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患者脑梗死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为最常见受累血管(9例);5例发病机制为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4例为动脉-动脉栓塞,1例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结论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是一类以眩晕、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罕见且呈高度异质性的脑血管病。梗死病因多为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因责任血管的解剖变异性,发病机制涉及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和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也使得梗死部位在影像学上呈现孤立性或合并小脑半球、脑干梗死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小脑中脚 病因学 小脑前下动脉 椎动脉
原文传递
面神经微血管束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颜抒阳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张继志 王木春 张绪新 《中国医药》 2012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400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研究面神经微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9侧(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265例(66.25%);PICA69例(17.25%);椎一基底动脉11例(2.75%);多支血管45例(11.25%)。结论对桥小脑角区面神经微血管束,尤其是桥脑延髓沟段显微解剖结构的深入认识,是术中进行充分探查并明确责任血管,保证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半侧面肌痉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鲁增 龙振海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477-1479,共3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共80例患者行血管减压术,观察发病原因、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面肌痉挛主要因为颅内血管对脑干段面神经形成压迫,造成机械性刺激搏动,故引发症状。术中责... 目的探究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共80例患者行血管减压术,观察发病原因、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面肌痉挛主要因为颅内血管对脑干段面神经形成压迫,造成机械性刺激搏动,故引发症状。术中责任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为主(68.75%),多为单一血管压迫,微血管减压术有效率达100%。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其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对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儿童小脑梗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前鹏 罗妮 +3 位作者 田晔 王育敏 郑西宁 拜承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4期138-140,共3页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发现小脑供血动脉存在较高的变异率,其中以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多见,但由于小脑前下动脉变异导致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却鲜有报道。小脑供血动脉直径较小,且MRA及CTA检查对小血管的敏感性较低,常需要DSA...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发现小脑供血动脉存在较高的变异率,其中以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多见,但由于小脑前下动脉变异导致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却鲜有报道。小脑供血动脉直径较小,且MRA及CTA检查对小血管的敏感性较低,常需要DSA检查进一步明确其变异情况。本文报道1例经DSA检查发现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的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患儿,旨在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小脑血管变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儿童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血管变异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