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及对鸽的致病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少华 崔宁 +3 位作者 张琳 黄庆华 黄艳艳 许传田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5,共6页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1...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192 bp,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M-F-HN-L-5′,3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新城疫强毒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3个毒株与基因Ⅵ型NDV毒株聚于一簇,属于ClassⅡ系Ⅵb基因型。3个分离株F蛋白的融合肽和七肽重复区,HN蛋白的抗原中和表位存在多处突变,与单克隆抗体1E5、2F10的反应性也发生改变,表明3个分离株与疫苗株LaSota有明显的抗原差异。SDS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鸽自攻毒后5 d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滴鼻组和肌肉注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60%和70%;病死鸽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腺胃乳头、腺胃肌胃交界及肠道出血,肝脏肿大,脾有淤血斑。滴鼻组在攻毒后5~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检出排毒,而肌肉注射组在攻毒后3~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有排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源新城疫病毒 鸽Ⅰ副黏病毒 F基因 HN基因 b基因型 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一株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祥 孙静 +6 位作者 智敏 杨晓宇 付恬 吕欣孺 马沛然 杨思远 柴洪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0-444,共5页
东北某动物园鸽群发生异常死亡,采集病死鸽脏器,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试验和RT-PCR试验,鉴定结果显示尿囊液呈Ⅰ型副粘病毒核酸阳性。通过对F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BS0904裂解位点基序为112RRQKRF117... 东北某动物园鸽群发生异常死亡,采集病死鸽脏器,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试验和RT-PCR试验,鉴定结果显示尿囊液呈Ⅰ型副粘病毒核酸阳性。通过对F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BS0904裂解位点基序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分子特征;分离株F基因与疫苗株LaS ota、B1、Clone 30、VG/GA、V-4、Mukteswar及经典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仅为84. 2%—85. 8%;而与2011—2013年在中国多个地区鸽中所分离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则高达98. 8%—99. 9%,并且在遗传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属于ClassⅡ,基因型为Ⅵb-EU/re。该基因型毒株在中国鸽群中有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流行传播,且与疫苗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远,说明疫苗株不能对鸽群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对鸽群进行Ⅰ型副粘病毒的有效防控,需要针对Ⅵb基因型研发新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Ⅰ副粘病毒 F基因 b基因型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