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辰 《建筑师》 2012年第4期17-22,共6页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营造 “现代性” 民间建造体系 中国建筑文化 认知
下载PDF
土木之造:“构造”抑或“营造”——建筑构造与中建史教学中的建筑学术意义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辰 罗辉 刘思洁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7,共7页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统建筑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演变,以“土木/营造”的规律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与诠释。通过学术性认知,意图表明不必受制于至今建筑学科规定的构造和建筑史课之界限,可在建筑学学术本质上将二者合一去理解,以更整体统一的思路去认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营造 中建史 土木/营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原文传递
建构视角下的中国土木/营造
3
作者 迟铄雯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第5期150-151,共2页
本文基于建构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的土木/营造进行了解读。并以约翰·伍重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讨论了悉尼歌剧院,最后以冯纪忠先生在方塔园的何陋轩以及张轲新近完成的标准营造工作室为例,探讨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们如何做到营... 本文基于建构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的土木/营造进行了解读。并以约翰·伍重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讨论了悉尼歌剧院,最后以冯纪忠先生在方塔园的何陋轩以及张轲新近完成的标准营造工作室为例,探讨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们如何做到营造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土木/营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4
作者 马庆华 仝彩霞 《江苏建筑》 2011年第2期4-6,共3页
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 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建筑 木结构 土木营造
下载PDF
村落结构的延续与营造体系类型应变的继承——以闽东北象地村村口新村规划为例的新民居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5
作者 孙浩 陈秋杏 罗辉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当下乡村大量新建的砖混民居对传统聚落形态带来严重破坏。在应用新材料、新建造体系建设新民居之时,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聚落形态,是当下的建筑学难题,亦是乡村复兴设计教学的难题。文章提出以“村落空间结构的延续”和“土木营造体系... 当下乡村大量新建的砖混民居对传统聚落形态带来严重破坏。在应用新材料、新建造体系建设新民居之时,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聚落形态,是当下的建筑学难题,亦是乡村复兴设计教学的难题。文章提出以“村落空间结构的延续”和“土木营造体系类型应变的继承”为新民居设计教学方法,以闽东北象地村村口地块为例,基于地理、历史空间结构的延续进行新村公共空间规划和新民居建设用地的划分,并基于新民居单体建筑的类型设计和营造体系类型应变机制的继承,研究新民居类型的演变可能性并进行具体应用,形成符合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的新村。希望能为面向传统聚落形态保护发展的新民居建设相关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教学 新民居 聚落形态 村落结构 土木营造体系 类型应变
下载PDF
我国古代营造业与建筑市场初探
6
作者 卢有杰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6年第2期391-432,共42页
我国古代建筑业形成的时间,至今尚无答案。本文沿着我国古代一般劳动分工以及土木工程使用劳动力方式演变的史迹,探讨了土木营造活动成为独立行业并进而出现营造业的过程。我国古代营造活动分工虽然在西周末年已十分细致,但是,营造活动... 我国古代建筑业形成的时间,至今尚无答案。本文沿着我国古代一般劳动分工以及土木工程使用劳动力方式演变的史迹,探讨了土木营造活动成为独立行业并进而出现营造业的过程。我国古代营造活动分工虽然在西周末年已十分细致,但是,营造活动并没有独立成业。另一方面,支撑营造业的营造劳动力市场,至晚在南北朝时即已成形。范围远超营造劳动力市场的建筑市场,至晚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但是,目前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史料证明秦汉时就已有建筑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分工 古代土木营造活动 制度演变 营造劳动力 古代营造劳动力市场 建筑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