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郑景云 满志敏 +1 位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低 0 5℃,最冷的 30年(480s^500s)较现代约低 1 2℃,是一个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2)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 -暖 -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 270s^350s及 450s^530s,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分别较现代低 0 5℃ (270s^350s)和 0 9℃ (450s^530s);而 360s^440s虽然相对温暖,但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中国东部 温度 变化
下载PDF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Ⅱ)抗溃疡作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2 位作者 朱自平 杨智锋 米彩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5,共5页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和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薏苡仁和火麻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款冬花和苍耳子,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和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薏苡仁和火麻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款冬花和苍耳子,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和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盐酸性溃疡和吲哚美辛乙醇性溃疡形成实验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抗胃溃疡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具有一定的特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 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 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 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 抗溃疡作用
下载PDF
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41,共4页
为考证东汉至五代的药物称量 ,参阅有关文献及出土度量衡实物 ,证实东汉时期 1斤为 2 2 0~ 2 50g ,1两为 1 3 .75~ 1 5.62 5g,1升为 2 0 0ml。魏晋南北朝的称量虽有增大 ,但药物剂量仍沿用东汉制 ;陶弘景称量有比例失衡及偏小之嫌。... 为考证东汉至五代的药物称量 ,参阅有关文献及出土度量衡实物 ,证实东汉时期 1斤为 2 2 0~ 2 50g ,1两为 1 3 .75~ 1 5.62 5g,1升为 2 0 0ml。魏晋南北朝的称量虽有增大 ,但药物剂量仍沿用东汉制 ;陶弘景称量有比例失衡及偏小之嫌。隋唐五代实行大小两制 ,“合汤药”基本上用小制 ,亦为东汉量值。东汉末至五代的 70 0多年中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剂量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考证
下载PDF
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 被引量:14
4
作者 武振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虚词的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其中尤以总括范围副词的同义连用最为多见。仅以魏晋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例 ,我们将其分为皆组、悉组、咸组、俱组、普组、共组、尽组、都组、并组、佥组等几类 ,对其做详尽的描写、分析 ,... 虚词的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其中尤以总括范围副词的同义连用最为多见。仅以魏晋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例 ,我们将其分为皆组、悉组、咸组、俱组、普组、共组、尽组、都组、并组、佥组等几类 ,对其做详尽的描写、分析 ,并将其与前此的东汉译经以及同时期的中土文献进行对比 ,从而阐明此期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汉译佛经 同义连用 总括范围副词
下载PDF
营卫字义源流考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周东浩 周明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49-3051,共3页
目前中医界对"营"、"卫"解释很多取"环绕"之意。本文通过对"营"、"卫"文字含义的字源及含义演变考证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认识。经考证,"营"字来源于古代氏族游牧时期"... 目前中医界对"营"、"卫"解释很多取"环绕"之意。本文通过对"营"、"卫"文字含义的字源及含义演变考证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认识。经考证,"营"字来源于古代氏族游牧时期"迁徙往来无常处",部族聚集师兵环绕的临时生活居住方式。在《黄帝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营"主要指"军营","卫"则主要是"保卫"、"防御"之义,而并非单纯的"环绕"的意思。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视角,《黄帝内经》中的"营"、"卫"与现代防御免疫和营养代谢具有深刻的一致性,"营卫"的相互作用可以解读为"代谢和免疫相互作用稳态"。理清这一点,对于更合理地继承和发展营卫学说,或者说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黄帝内经》营卫学说乃至整个中医理论构架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必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86-91,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兴盛发达。这一时期的家族教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家学趋于繁荣,“家诫”、“家训”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妇女积极参与家族内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家族教育 家学 家诫 妇女
下载PDF
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 被引量:9
7
作者 何亚南 张爱丽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4-119,共6页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史 语气副词
下载PDF
气候舒适度的体感分级:季节锚点法与中国案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蔚丹丹 李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33-1653,共21页
气候舒适度对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远影响,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体感分级标准作为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模型效度有着重要的裁量权,也是实践应用中... 气候舒适度对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远影响,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体感分级标准作为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模型效度有着重要的裁量权,也是实践应用中最终的度量衡工具。目前体感分级标准研究和应用中异地套用和局地实测的传统做法,在制定国家尺度普适性标准时遇到较大瓶颈。本文试图提出包含"定级-定名-定点-定宽"等基本环节的"季节锚点法"这一新的体感分级思路,并基于中国1981-2010年间81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数据,以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给出了"暑-热-暖-温-凉-冷-寒"这一针对中国区域的7级体感划分标准,并具体给出了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在各体感等级上的阈值区间,进而在此基础计算评价了中国气候舒适期和不舒适期的时间长短、空间格局及其历时变化,得到一些有益发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就细分人群、测试模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的体感分级标准开展更多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热舒适 热舒适指数 气候舒适度 气候舒适期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国家标准
原文传递
龙眼参多糖对不同模型拟痴呆小鼠的益智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忠仕 黄仁彬 +1 位作者 李江 张士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63-465,共3页
目的 探讨龙眼参多糖对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龙眼参提取多糖 ,以东莨菪碱、40 0ml/L乙醇和D -半乳糖复制记忆障碍小鼠模型 ,以水迷宫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 ,观察不同剂量的多糖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在东莨... 目的 探讨龙眼参多糖对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龙眼参提取多糖 ,以东莨菪碱、40 0ml/L乙醇和D -半乳糖复制记忆障碍小鼠模型 ,以水迷宫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 ,观察不同剂量的多糖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在东莨菪碱、40 0ml/L乙醇和D -半乳糖复制记忆障碍小鼠模型中 ,龙眼参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 ,水迷宫的正确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龙眼参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参 多糖类 记忆 迷宫学习 小鼠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种植利用刍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195,共11页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代 魏晋南北朝 种植利用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wo supplemental oxygen methods during gastroscopy with propofol mono-sedation i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被引量:15
11
作者 Liu-Jia-Zi Shao Yi Zou +4 位作者 Fu-Kun Liu Lei Wan Shao-Hua Liu Fang-Xiao Hong Fu-Shan Xu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43期6867-6879,共13页
BACKGROUND Hypoxemia due to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d airway obstruction dur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sedation is a common concern.The Wei nasal jet tube(WNJT)is a new nasopharyngeal airway with the a... BACKGROUND Hypoxemia due to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d airway obstruction dur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sedation is a common concern.The Wei nasal jet tube(WNJT)is a new nasopharyngeal airway with the ability to provide supraglottic jet ventilation and oxygen insufflation via its built-in wall channel.The availab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with a low oxygen flow,compared with nasal cannula,the WNJT does not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hypoxemia dur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propofol sedation.To date,there has been no study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WNJT for supplemental oxygen dur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sedation when a moderate oxygen flow is used.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NJT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nasal prong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ypoxemia during gastroscopy with propofol mono-sedation when a moderate oxygen flow is provided i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291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gastroscopy with propofol mono-sedation.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one of two groups to receive either the WNJT(WNJT group,n=147)or the nasal cannula(nasal cannula group,n=144)for supplemental oxygen at a 5-L/min flow during gastroscopy.The lowest SpO2 during gastroscopy was recorded.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incidence of hypoxemia or severe hypoxemia during gastroscopy.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hypoxemia and severe hypoxemia during gastroscop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WNJ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asal cannula group(P=0.000).The lowest median SpO2 during gastrosco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98%;interquartile range,97-99)in the WNJT group than in the nasal cannula group(96%;interquartile range,93-98).Epistaxis by device insertion in the WNJT group occurred in 7 patients but stopped naturally without any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terms of the satisfaction of physicians,anesthetists and patients.CONCLUSION With a moderate oxygen flow,the WNJT i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prevention of hypox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SCOPY HYPOXEMIA wei nasal jet tube Nasal cannula Supplemental oxygen Adverse outcomes
下载PDF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被引量:14
12
作者 叶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4,共9页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律学 法律教育 法律素养 科举制度 文官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ymptom and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被引量:12
13
作者 Zhang Rongbao Tan Xingyu +4 位作者 He Quanying Chen Qing Gai Jun Wei Jing'an Wang Y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4期2594-2598,共5页
Background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guidelines classify patients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ymptoms and the l... Background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guidelines classify patients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ymptoms and the level of future risk of acute exacerbation COPD (AECOPD).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methods used in diagnosis of COPD and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s in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f 194 COPD outpatients between March and September 2012.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exacerbations the patient has had within the previous 12 months,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 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 scale, and results of the lung function tes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Of the 194 patients assessed, 21 had a CAT score 〉10 and an mMRC grade ≤1, 13 had a CAT score 〈10 and an mMRC grade ≥2. A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of 〈50% with less than two acute exacerbations was observed in 39 patients, while a predicted FEV1% of 〉50% was noted in 20 patients with two or more acute exacerbations. The sensitivity of a predicted FEV1% 〈50%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AECOPD in the future was 80.9%, while that in the real number of AECOPD events recorded was 62.8%,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4). The sensitivity of CAT in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was 90%, while that of mMRC was 83.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 COPD assessment method recommended by 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2011 is complicated and should be simplified. CAT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than mMRC. The lung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is a better tool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AECOPD in the future, and the number of AECOPD can be referred to when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Rongbao Tan Xingyu He Quanying Chen Qing Gai Jun wei Jing'an and Wang Yan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图像资料中的伞扇仪仗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未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6,共9页
根据图像与文献资料,探讨魏晋南北朝伞扇仪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脉络。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伞扇仪仗
下载PDF
汉魏六朝碑刻文献语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1
15
作者 毛远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65-171,共7页
汉魏六朝碑刻语料时代确定,真实性强,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根据碑刻文献的语言风格、特点,其主要研究价值在文字、词汇方面,音韵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语法研究方面则意义不大。由此提出了碑刻语言研究的基本内容和... 汉魏六朝碑刻语料时代确定,真实性强,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根据碑刻文献的语言风格、特点,其主要研究价值在文字、词汇方面,音韵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语法研究方面则意义不大。由此提出了碑刻语言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汉魏六朝 语言研究 价值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被引量:8
16
作者 雷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4-66,85,共4页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及内容的繁杂,并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及内容的繁杂,并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达,引起文化用具的革新,为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学 发展原因
下载PDF
“薇”与《诗经》中的“采薇”诗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崇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65,共5页
《诗经》中的采薇诗有《召南·草虫》与《小雅·采薇》。本文从薇的生长规律 (文献记载与作者的实际观察 )及周代的戍守周期入手 ,先辨《采薇》诗的时序 ,再论“采薇”由实用、到象征。
关键词 采薇诗 "采薇"之文化蕴含
下载PDF
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元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57-62,共6页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为代表的浅层生态文学只是停留在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苇岸为代表的深层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弥补了浅层生态文学的缺陷,是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浅层生态文学 深层生态文学 苇岸
下载PDF
从“逆传心包”角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脏并发症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怿泽 王哲义 +3 位作者 侯季秋 刘碧原 石兆峰 赵海滨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529-53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广义温病的范畴,遵循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心脏并发症。本文从逆传心包角度分析了肺炎相关心脏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并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总结其证候及治疗。原因可能与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广义温病的范畴,遵循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心脏并发症。本文从逆传心包角度分析了肺炎相关心脏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并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总结其证候及治疗。原因可能与体质因素、疫毒致病力、失治误治相关,根据疫毒扰神、邪闭心包、心阳虚脱、气虚络阻证等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针药治疗,并针对心脏轻症提出了治疗建议。中医药应发挥在救治传染病和危重症方面的优势,尽早干预,全程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病 湿毒 卫气营血 逆传心包 心脏并发症 理论探讨
下载PDF
Mass exchange between stratosphere and trotosphe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被引量:9
20
作者 Chunhua Cong Weiliang Li Xiuji Zh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6期508-512,共5页
Using NCEP dataset we calculate the exchange of mass across the thermal tropopause by the Wei’s method from 1978 to 1997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We also calculate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eroso... Using NCEP dataset we calculate the exchange of mass across the thermal tropopause by the Wei’s method from 1978 to 1997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We also calculate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erosol and ozone of 100 hPa level with the monthly SAGE dataset from July 1988 to December 1993.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the mass from 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is magistral station in summ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The air transport reaches the summit in midsummer with two large value centers, which lie in the north of Bengal Bay and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spectively. A large value center, which 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s smaller than that aforementioned. In winter, the mass transport is from 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and reaches the minimum in January. (ii) As far as the 19-year mean cross-tropopause mass exchange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s concerned, the net mass transport is 14.84×l018 kg from 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So the area from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s method TIBETAN Plateau TROPOPAUSE MASS ex-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