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内涵、关联及实践连接
1
作者 高楠 《北京文化创意》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定位,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新审视和再出...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定位,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新审视和再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资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又是“第二个结合”事业的延续和新的起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新的文化使命担当,还需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站在文化演进历程、民族复兴的立场上审视、明晰这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内涵、关联及实践连接的可能实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促进“两创”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特色审美向度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冷南羲 周凯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52-160,共9页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物尽其用”“以文化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明晰中国特色审美向度...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物尽其用”“以文化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明晰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标杆,是推动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要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提供综合参考坐标系,对多源异构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精准筛选、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充分应用,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明晰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系统支撑,以充实素材库、彰显本土性与开放性、探寻价值实现路径,二者在多个维度存在共生端口,具备协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中国特色审美向度 共生 协同发展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内涵特质、产业实践及现实反思
3
作者 李泽华 何昭旭 《新疆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142-150,178,共10页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变量,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产业...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变量,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产业实践是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最直观表现,平台垄断与流量为王、文化内容品质降低等因素制约了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深度发展。从哲学视角窥析,数字技术加速人的异化、“媒介”弱化人的学习能力、“信息茧房”导致圈层对立、数字成瘾加剧人的现实迷失,对数字技术的现实反思,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产业实践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和“两个创造”的历史观审视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锡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2,共8页
审视党百年奋斗主题和“两个创造”的“大历史观”,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厘清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史范式的争议。革命史范式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各大事变相继更替的本质,现代化史范式拓展了认识视野。两者辩证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 审视党百年奋斗主题和“两个创造”的“大历史观”,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厘清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史范式的争议。革命史范式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各大事变相继更替的本质,现代化史范式拓展了认识视野。两者辩证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硬核”即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借现代化史范式来否定狭义的政治革命乃至广义的社会革命,或者把社会革命归结到模式化的阶级斗争甚至为“文化大革命”翻案,都否定或背离了唯物史观。两个范式辩证统一的实践基础,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其主题是民族复兴即现代化,主线是领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唯物史观在民族复兴历程中体现为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互为目的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奋斗主题 “两个创造” 历史观
下载PDF
中原学的发展与传播研究
5
作者 刘辰辰 王明钦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5,共6页
中原学概念的提出与学术体系的建构,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担当,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和学术自觉。根植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学在理论研究、学术队伍、指导实践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 中原学概念的提出与学术体系的建构,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担当,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和学术自觉。根植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学在理论研究、学术队伍、指导实践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原学的“四梁八柱”诸如黄河学等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方面颇有建树。着力提升中原学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应从中原学学科基础、政策支持、方式方法等多个路径入手,通过构建扎根中国、上下发力、融通中外、立体综合的新时代中原学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思想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河南实践 “两创” 传播路径
下载PDF
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
6
作者 秦浦红 吴玉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13,共8页
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研究地方龙文化在地域文化演变和区域文化发展中的起源和特征,厘清传统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体现,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使上海龙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 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研究地方龙文化在地域文化演变和区域文化发展中的起源和特征,厘清传统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体现,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使上海龙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新理论 本土化 上海龙文化 “两创”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双创”文化观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雨科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1-94,共4页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深邃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历史脉络来看,“双创”文化观的发展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升华四个历史过程。从实践逻辑来看,体现在对“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传...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深邃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历史脉络来看,“双创”文化观的发展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升华四个历史过程。从实践逻辑来看,体现在对“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传统文化结晶的发展与革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传统文化 “双创”
下载PDF
“两创”背景下社体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8
作者 李泽华 樊翠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第13期223-224,共2页
两创方针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做出的战略方针。"两创"精神不断传播,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对提高就业有重大帮助。社体专业发展现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聚合就... 两创方针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做出的战略方针。"两创"精神不断传播,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对提高就业有重大帮助。社体专业发展现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聚合就业竞争力体系相关研究,结合社体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学生能动性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运用程序性模式层层突破,分析社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创 社体就业 就业竞争力
下载PDF
教育类期刊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实践与创新——以《江苏教育》专刊《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为例
9
作者 靖裕思 靖鸣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7期168-172,共5页
为了探索与总结教育类期刊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方法与路径,以《江苏教育》策划的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专刊《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为例,通过概括、总结江苏期刊界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经验,来探讨教育类期刊在编辑出版... 为了探索与总结教育类期刊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方法与路径,以《江苏教育》策划的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专刊《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为例,通过概括、总结江苏期刊界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的经验,来探讨教育类期刊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如何践行与传播“两创”方针。研究发现,专刊《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通过采取多元视角紧跟文化传承教育热点,提升“两创”专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发挥优长,提升“两创”专刊品牌个性魅力;生产精品化内容,提升“两创”专刊的阅读体验等一系列举措,不仅很好地践行与传播了“两创”方针,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教育》 《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 专刊策划 “两创”方针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两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模式路径
10
作者 冯星宇 戴俊骋 皮福玲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第S02期25-34,共10页
大运河文化对沿线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以大运河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其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在创造性转... 大运河文化对沿线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以大运河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其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对乡村产业具有纵向和横向上的影响。纵向上,大运河文化“两创”可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增强员工忠诚度,拓展乡村产业链。横向上,大运河文化的“两创”可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新兴动能,创新产业形态。文章探析了北京昌平乡村旅游模式、山东济宁运河农业现代化模式、江苏苏州运河特色小镇模式和浙江临平运河村落景区化模式等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最后,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虚拟技术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发挥乡村产业特色,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 两创 乡村产业振兴 内在逻辑
原文传递
简论音乐表演中的再创作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爽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4-85,共2页
音乐表演的基本含义就在于,它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对乐谱为存在形成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准确的解释,并以此作为表演再创造的依据。音乐表演的最终结果,应体现为对一度创作的正确表达和再现。
关键词 音乐表演 二度创作
下载PDF
文化“两创”的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彦华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1-85,共5页
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除了有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功能之外,还有... 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除了有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功能之外,还有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确立自己形象和地位的作用。文化上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方法论原则,简言之,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两创” 文化自信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浅析当代在颜色釉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利 《陶瓷研究》 2018年第2期60-64,共5页
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可以说瓷器最早的装饰形式就是以釉料的颜色来表现其装饰效果,两宋时期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官窑的瓷器都是颜色釉瓷,其釉色各有不同。不同的釉色给人感觉也会不同,装饰选择也会因瓷因色而择良室来安... 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可以说瓷器最早的装饰形式就是以釉料的颜色来表现其装饰效果,两宋时期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官窑的瓷器都是颜色釉瓷,其釉色各有不同。不同的釉色给人感觉也会不同,装饰选择也会因瓷因色而择良室来安放成列。时至今日,颜色釉瓷不在是单一的釉色装饰,还可在烧成的颜色釉基础上二次加彩创作,这也称之为综合装饰,笔者在这里主要是论述颜色釉以及在颜色釉基础上山水系列的二次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釉 二次创作 山水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芝山 刘铁明 +1 位作者 许小主 黄波 《高教学刊》 2020年第3期164-167,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克服当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西洋化”倾向的现实选择、贯彻落实中央“两创”要求和“三体系”建设的有力行动、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克服当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西洋化”倾向的现实选择、贯彻落实中央“两创”要求和“三体系”建设的有力行动、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是先确立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类管理课程体系,最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刚起步,今后应深化“两创”研究与实践、继续完善“三维路径”,提升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 两创三维
下载PDF
舞蹈演员二度创作训练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琼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4-107,共4页
舞蹈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体现离不开舞蹈演员的表演。演员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注入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涵意蕴,使舞蹈的形式与舞蹈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舞蹈作品离不开舞... 舞蹈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体现离不开舞蹈演员的表演。演员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注入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涵意蕴,使舞蹈的形式与舞蹈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蹈演员的倾情演绎,只有舞蹈演员在领会舞蹈情节、内容、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舞艺对舞蹈作品进行阐释和展现,舞蹈才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和灵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舞蹈作品是否灵动、感人至深,与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演员 二度创作 训练 方法
下载PDF
对歌唱艺术表现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艳芳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者高超的技能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并带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处理来体现。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者高超的技能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并带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处理来体现。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使之更好地展现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的理解 声音的运用 作品风格 二度创作
下载PDF
对新时期学生社团的再认识与管理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海军 吴少清 +1 位作者 董葳 王奚平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7-40,共4页
高校的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团组织批准的由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团体 ,学生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群众性组织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是当今各类高校特别是校团委工作中的重中... 高校的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团组织批准的由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团体 ,学生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群众性组织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是当今各类高校特别是校团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校团委应该在党委的指导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学生社团组织建设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 ;强化实践、鼓励创新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等。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下载PDF
舞台表演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育红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95-97,共3页
声乐舞台表演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表现,而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与艺术美的整体展示。文章通过对舞台表演与声乐演唱关系及舞台表演对声乐演唱影响的思考,明确声乐表演是声乐的"演"和"唱",二者是相辅相成... 声乐舞台表演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表现,而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与艺术美的整体展示。文章通过对舞台表演与声乐演唱关系及舞台表演对声乐演唱影响的思考,明确声乐表演是声乐的"演"和"唱",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表演 演唱 二度创作 表情
下载PDF
浅析歌剧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演唱的二度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桂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80-182,共3页
本文针对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的二度创作问题,提出二度创作不只是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而且要了解歌剧本身,对人物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演唱出真切、细腻、感人的作品。
关键词 二度创作 声乐演唱 技巧
下载PDF
中医典籍的儒学张力与致用维度析探
20
作者 王进 吴承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7-243,共7页
中医是弘扬国粹精华的基石,儒学是阐发国学特色的场域,医与儒的原始意涵虽有迥异,但二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却彼此交融。首先从儒浮于医层面纵向剖析了儒学义理在医学致用中的单向困境,具体表现为术学相兼、失却其要、旁通失和与诠... 中医是弘扬国粹精华的基石,儒学是阐发国学特色的场域,医与儒的原始意涵虽有迥异,但二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却彼此交融。首先从儒浮于医层面纵向剖析了儒学义理在医学致用中的单向困境,具体表现为术学相兼、失却其要、旁通失和与诠解难通;其次从援儒入医层面横向阐释了经典医籍于儒学诠释中的反向创获,具体表现为深化医境、引经释经、医纲考据与引介新知;复次于医、儒异趣的多元和合中来阐明二者互涉致用的基源。无论是医者仁心的谈儒之语,抑或儒者精诚的论医之辞,皆是形塑中医学术样态的力量之一,唯有详加致意、深考推求、异中思同、同中存异,才能准确地探赜学术思潮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进而更加全面地描绘出医、儒共融的文脉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典籍 儒学张力 致用维度 双向创获 多元和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