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还、再、又”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立民 张燕密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6,共11页
从两个事件的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还"、"再"、"又"的语义,三者的语法意义的共同之处是:存在着两个并列的事件,这两个事件有共同的事件主体,说话人着眼于第二个事件。三者的区别表现为下面两点:(1)与"... 从两个事件的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还"、"再"、"又"的语义,三者的语法意义的共同之处是:存在着两个并列的事件,这两个事件有共同的事件主体,说话人着眼于第二个事件。三者的区别表现为下面两点:(1)与"还"相关的两个事件是一个大的事件的两个组成部分,或者是一个事件集合的两个成员。与"再"和"又"相关的两个事件是独立的,它们不从属于一个大的事件或事件集合。(2)三者对第二个事件的时间性质的要求不同,"还"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域都相关,"再"与将来时域相关,"又"与过去、现在两个时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再”、“又” 共同的事件主体 从属 独立 时间性质
下载PDF
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席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6,共4页
转折连词“然”、让步连词“然”、假设连词“还”和假设连词“要”都是经过跨层组合构成词组或具有了结构意义,然后受到组合中另一个词或词素语义—语法功能的同化,产生了新的语法功能。它们的演化的途径应属于虚词的组合同化。
关键词 组合同化 连词 “然” “要”
下载PDF
复续义“又、再、还、也”的句法语义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金立鑫 崔圭钵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2,共9页
本文采用最小对立对方法逐一描写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四个表示重复或继续(简称"复续")行为的副词:再、又、还、也。通过描写揭示:"又"用于一般陈述句中的已然事件的复续,但疑问句和感叹句中的"又"不受此限制... 本文采用最小对立对方法逐一描写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四个表示重复或继续(简称"复续")行为的副词:再、又、还、也。通过描写揭示:"又"用于一般陈述句中的已然事件的复续,但疑问句和感叹句中的"又"不受此限制;"再"用于表达未然的、有间隔的行为的复续;"还"表达连续性的行为或事件的复续;"也"用来表达相同或类同的行为,但是在先后两个事件的施事和受事的选择上存在优先等级与可接受度等级:不同施事相同受事等级>相同施事不同受事>相同施事相同受事>不同施事不同受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复续的副词
原文传递
副词“还”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徐以中 孟宏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3,96,共9页
本文基于语用视角,利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析"还"字句可能存在的语用歧义,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手段论证"还"字句歧义的语音表现。研究进一步证实,汉语重音的声学表现首先是扩大音域,音域是判断轻重读的较稳定因素;同一... 本文基于语用视角,利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析"还"字句可能存在的语用歧义,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手段论证"还"字句歧义的语音表现。研究进一步证实,汉语重音的声学表现首先是扩大音域,音域是判断轻重读的较稳定因素;同一成分在不同条件下语音比较是确定轻重读的稳定途径;轻重音的判断需考虑到音域、时长、音强等综合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歧义 语音
下载PDF
山西朔城区方言构式“ 还”的生成过程及互动机制
5
作者 张丽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2,128,共8页
朔城区方言构式“还”,根植于人们日常的口语对话。其中,待嵌成分“”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当说话者A提出一个话题,说话者B使用“还”句表达自己对说话者A所提到对象的轻视、不满和无奈等情绪。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体... 朔城区方言构式“还”,根植于人们日常的口语对话。其中,待嵌成分“”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当说话者A提出一个话题,说话者B使用“还”句表达自己对说话者A所提到对象的轻视、不满和无奈等情绪。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互动构式的语法理念,符合语用学的“礼貌原则”和“适量准则”。在日常交际中,构式“还”具有4个话语功能:传递主观小量、传递消极情感、传递态度(多为消极)和强化功能。朔城区方言构式“还”是在多重界面的互动下生成的,生成过程包含三个步骤:构建背景图式、构建前景图式和构建舞台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朔城区方言 构式类型 生成过程 互动机制
下载PDF
从时间范畴到假设条件连词的演变——以“还”“向”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朝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84,共8页
文章以"还"、"向"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q... 文章以"还"、"向"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语义和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演变过程中各自的差异,并最终导致"输出端"即条件连词功能的不同。这个语义演变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而实现的,其动因是基于"不过量原则"(即R原则)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范畴 条件连词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连字句中“还”与“都”的差异及中和 被引量:3
7
作者 武钦青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同为增量副词的"还"与"都"隐含比较义,具有反预期和元语否定的语用共性,在连字句中可以实现语义中和,"还"与"都"的中和受到基本义的制约,聚焦于情状的延续用"还",意欲凸显范围中的... 同为增量副词的"还"与"都"隐含比较义,具有反预期和元语否定的语用共性,在连字句中可以实现语义中和,"还"与"都"的中和受到基本义的制约,聚焦于情状的延续用"还",意欲凸显范围中的特例用"都","延续"是过程性的,要以时间为参照,范围中特例的凸显不受时体约束,这种差异可在句法上得到有效验证,体现在与"了""没""不"的共现使用以及对肯定与否定的选择使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 反预期 元语否定 语义中和 凸显差异
下载PDF
论构式独立性的判定——以“比+疑问代词+还+W”结构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夏军 滕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7-76,共10页
构式的两个基本特征——非组合性和非从属性是构式独立性判定的基础。上位构式和下位构式、构式父模板和构式子模板等一系列概念的清楚阐释是做好构式独立性判定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比+疑问代词+还+W"结构的个案分析较好地展... 构式的两个基本特征——非组合性和非从属性是构式独立性判定的基础。上位构式和下位构式、构式父模板和构式子模板等一系列概念的清楚阐释是做好构式独立性判定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比+疑问代词+还+W"结构的个案分析较好地展示了构式独立性判定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非组合性 非从属性 上位构式 下位构式 构式父模板 构式子模板
下载PDF
比较句中副词“还”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万勋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3,共10页
比较句中的副词"还"具有隐性否定功能,说话人通过引进一个量级更高的比较对象来否定被比较对象的极值特征,这种否定的语义后果是比较项和被比较项之间具有了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说话人对被比较项极值特征的否定可以从比较项和... 比较句中的副词"还"具有隐性否定功能,说话人通过引进一个量级更高的比较对象来否定被比较对象的极值特征,这种否定的语义后果是比较项和被比较项之间具有了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说话人对被比较项极值特征的否定可以从比较项和被比较项两个维度来识解,形成两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结构,有不同的语用功能,"还"是这两种句法语义结构的词汇化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句 副词“ 隐性否定 反预期 语义结构
原文传递
程度加深义“更”的来源及演变机制——附论“更”与“还”的语义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纯梅 李小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程度加深义副词"更"形成的具体路径为:更改>重复>增益>程度加深。"更"之"增益"义的形成源于其表"重复"义时所具有的"修正、补充"义,这正是其他重复义副词如"又"&... 程度加深义副词"更"形成的具体路径为:更改>重复>增益>程度加深。"更"之"增益"义的形成源于其表"重复"义时所具有的"修正、补充"义,这正是其他重复义副词如"又""再""复"所不具有的。"更"与"还"的语义差异在于:"更"是一个客观程度量级词,而"还"具有元语增量用法,是一个反预期主观评价词,两词的差异可以从历时演变上找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 语义演变 程度加深
下载PDF
也谈“还”的连词功能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桂芳 李小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30-137,共8页
“还”的选择连词和假设条件连词,都有其自身演变的内在力量:选择连词功能来源于表重复或延续义功能,演变的发生肇始于句式的变化,先是在疑问句中随着客观时间义的脱落,发展出疑问副词,再是在反复问句中,由于选择项的复杂性,由X与非X变... “还”的选择连词和假设条件连词,都有其自身演变的内在力量:选择连词功能来源于表重复或延续义功能,演变的发生肇始于句式的变化,先是在疑问句中随着客观时间义的脱落,发展出疑问副词,再是在反复问句中,由于选择项的复杂性,由X与非X变为X与Y,在选择问句中,选择连词功能演变成熟;假设条件功能来源于表延续义的时间副词,随着“还”后的VP结构向表示未然的事态发展,并由具有回指功能的后一分句移位于具有后指功能的前一分句,且当“还VP”中“还”的时间义消隐时,假设条件连词功能发展成熟。语义演变的殊相常常源于具体语境及其句法格式的不同。“还”的连词功能的形成,不排除外部力量的沾染或类推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连词 假设条件 语义演变
下载PDF
否定性评议句式“X就X吧,还Y”探析
12
作者 张俐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3-56,60,共5页
"X就X吧,还Y"作为一种口语化句式,在语篇中除独用外,还可以构成"串行式"和"并行式",两类用法语序灵活程度不同。基式句法格式固定,语言变项通常由谓词性成分充当,语义上蕴含着对命题的语用性否定,有积极... "X就X吧,还Y"作为一种口语化句式,在语篇中除独用外,还可以构成"串行式"和"并行式",两类用法语序灵活程度不同。基式句法格式固定,语言变项通常由谓词性成分充当,语义上蕴含着对命题的语用性否定,有积极否定和消极否定两种。相关句式"X就X(吧)"来源于广义的因果复句,语义上主要表示消极肯定,同时附带有容忍或厌烦的情感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否定 积极肯定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
13
作者 焦浩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35-41,共7页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再” “又” “复”
下载PDF
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 被引量:39
14
作者 宗守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共5页
"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 "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比Y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原文传递
“还X呢”构式:行域贬抑、知域否定、言域嗔怪 被引量:36
15
作者 宗守云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103,共10页
表示说话人消极情绪的"还X呢"是由行域贬抑、知域否定、言域嗔怪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构式系统。这些"还X呢"有共同的上位意义,而且都是从反问句发展或延伸出来的,具有同一性。在研究中,应该排除不具有同一性的同形构式。
关键词 X呢 行域贬抑 知域否定 言域嗔怪
原文传递
“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被引量:26
16
作者 宗守云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79-85,共7页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比YW X比Y更W 反预期 递进
下载PDF
试析“比N还N”及相关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伟忠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3,共9页
本文根据语言的系统性特点,引入"句式群"的概念,从形式、语义上重点探讨"比N还N"结构及其相关句式"S比N A"、"S比N更A"、"S比N还A"的区别,发现"比N还N"在"比"... 本文根据语言的系统性特点,引入"句式群"的概念,从形式、语义上重点探讨"比N还N"结构及其相关句式"S比N A"、"S比N更A"、"S比N还A"的区别,发现"比N还N"在"比"字句式群中居于最高位,具有结构上的高凝固性;"S比N还N"句式的核心语义是"比"字句式群中凸显比较主体"S"属性特征并具有最强主观量的虚拟比较句;"S比N A"、"S比N更A"、"S比N还A"、"S比N还N",从凸显客观量到凸显主观量,从倾向于现实比较到倾向于虚拟比较,从低量度到高量度,构成一个非离散性的语义量级连续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NN 句式群 高结构凝固性 语义量 核心语义
原文传递
“动态范畴论”的理论与实践——以“S比N1还N2”构式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天翼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5,共7页
本文反思了范畴三论"经典、原型、图式"之不足,尝试构建"动态范畴论",强调在当今大变革时代中范畴的变化性,重点论述了"范畴内、范畴间、范畴外"成员隶属度的调变,详析了动态流变过程中的"初始范畴... 本文反思了范畴三论"经典、原型、图式"之不足,尝试构建"动态范畴论",强调在当今大变革时代中范畴的变化性,重点论述了"范畴内、范畴间、范畴外"成员隶属度的调变,详析了动态流变过程中的"初始范畴化、聚范畴化、去范畴化、跨范畴化、再范畴化"五环节。笔者还基于聚范畴化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构式"S比N1还N2"的认知机制,且以560个例示用法为封闭语料论述其动态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范畴论 原型范畴论 图式范畴论 动态范畴论 聚范畴化 S比N1N2
原文传递
“比x还X”构式的衍生机制与动因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亚恒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比x还X"构式是在类推机制下产生的,是强势模因"比x还Y"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体。构式中的X具有描写性、判断性和模糊性。"比x还X"构式在表达上,一般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或者借助转喻认知背... "比x还X"构式是在类推机制下产生的,是强势模因"比x还Y"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体。构式中的X具有描写性、判断性和模糊性。"比x还X"构式在表达上,一般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或者借助转喻认知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比x还X"构式具有避免直白和通俗的语用价值,这是"比x还X"构式产生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Xx”构式 转喻 类推 语法化 模因
下载PDF
表重复持续的“还、再”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江宇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0-94,共5页
“还”与“再”在表示重复与持续时是一对极为接近的副词 ,对二者的区分 ,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与否定成分、助动词等特殊成分的搭配表现以及它们对句类的适应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 "" "再" 重复 持续 滞定成分搭配 助动词搭配 句类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