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8-80,共13页
利用全国23个省266个地级市2005-2017年面板数据,以省域为单元,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地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倒U型”关... 利用全国23个省266个地级市2005-2017年面板数据,以省域为单元,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地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倒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正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总效应呈现出“正U型”关系,经济集聚总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先减少后扩大的趋势。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东、中部地区经济集聚总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差异都呈现出“正U型”关系;西部地区经济集聚总效应不存在“U型”关系,经济集聚扩大了“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呈现出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中心—外围”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原文传递
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洪才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83,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合并和大学扩招双重作用下,我国许多大学都由单校园变成了多校园,多校园管理问题随之出来。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大学校园如何布局、如何节省管理成本和如何实现校园文化融合。对于多数大学而言,已经不可能再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合并和大学扩招双重作用下,我国许多大学都由单校园变成了多校园,多校园管理问题随之出来。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大学校园如何布局、如何节省管理成本和如何实现校园文化融合。对于多数大学而言,已经不可能再退回到原来的单校园模式,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本文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从传统的集中式管理向符合大学组织特性的协调式管理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校园管理 分校 中心-边缘
下载PDF
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判断:一项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钟开斌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9,共10页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家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本文把当前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归纳为"...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家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本文把当前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归纳为"中央主导型"、"地方主导型"和"中央地方混合型"三种观点,并对每一种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本文最后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垂直控制 地方变通 内核——边层
原文传递
市场获得、边界效应与经济集聚——基于“中心—外围”城市经济活动的考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永亮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81,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性的提升,内陆(或外围)地区将充分接受沿海地区"回波效应"带来的新增长力量,我国区域"中心—外围"发展格局有望走向渐进均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获得 边界效应 中心-外围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吗——基于“中心—外围”视角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财经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6,共16页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差异 “中心—外围”
原文传递
论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关于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平等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33-51,共19页
作为一位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见证了拉美经济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成长和衰败的过程。在拉美国家惨遭发达国家经济剥削和危机转嫁的过程中,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边缘"思想,这是在痛定思痛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和批判工具。虽然... 作为一位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见证了拉美经济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成长和衰败的过程。在拉美国家惨遭发达国家经济剥削和危机转嫁的过程中,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边缘"思想,这是在痛定思痛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和批判工具。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进程,但是,作为批判工具的"中心—边缘"概念依然是一个认识和理解国际关系的有用视角。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之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的原因,"中心—边缘"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解释力。而且,从"中心—边缘"的概念出发,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希望,那就是去积极地探索国家间和平共处、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道路。其中打破"中心—边缘"结构是终结世界经济关系中一切剥削现象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雷维什 中心一边缘 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 边缘国联盟
原文传递
从多元一体到差序多元的世界意识——互惠关系下“走廊民族志”的新范式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旭东 李飔飏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6,177,共11页
"走廊"作为一种隐喻,其背后是人与物的流动与交互。不同形式的走廊勾连起不同人与物的流动,启发着看待民族格局的多样视角。由此可以提出一种"走廊民族志"的新范式,考察文化意义上不断转型的走廊及其映射出的民族... "走廊"作为一种隐喻,其背后是人与物的流动与交互。不同形式的走廊勾连起不同人与物的流动,启发着看待民族格局的多样视角。由此可以提出一种"走廊民族志"的新范式,考察文化意义上不断转型的走廊及其映射出的民族关系格局,揭示其中的流动性与多元互惠关系。回顾历史,中央政权建立的国家走廊曾映射出传统中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对峙的中心—边缘格局,中心俯视边缘的同时,边缘也恰在反观中心;自然形成的民族走廊与多元一体格局联系在一起,则带来了一种人类学意义上对于主客二元对立的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反思;伴随着技术转型和文化转型,人与物流动的方式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革命,也带来了走廊的革命。在走廊的革命中纳入差序概念,以一种"差序性多元格局"重新审视"元"的意涵与边界,反思中心—边缘视角,有助于寻求一种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人类学独具特色的世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廊 走廊民族志 中心—边缘 多元一体 差序性多元格局
原文传递
我国教育学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2001-2014年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 被引量:12
8
作者 林琳 杨延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7,108,共9页
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教育学科科研立项的最高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育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用内容分析法对"十五"以来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量化分析,以认识我国教育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教育... 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教育学科科研立项的最高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育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用内容分析法对"十五"以来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量化分析,以认识我国教育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分布不均衡,集中于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呈现出"中心-边缘"的依附结构;年度项目分布方面,首先,立项数量呈现出梯度分布状态。其次,除少数机构的立项具有连续性外,其他机构的立项并不稳定。整体而言,我国教育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与研究机构的教育学综合实力基本呈正相关,教育学研究机构自身独立运作能力较强但缺乏合作,故而协同创新是提高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并确立"中心-边缘"机构良性合作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机构学术影响力 “中心与边缘” 协同创新
下载PDF
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特征与区域发展趋势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潭峰 全波 《城市交通》 2014年第3期6-14,共9页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中心地位突出,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态势;中部地区受沿海经济中心吸引影响,运输联系处于离散状态;西南地区表现出与经济封闭性相对应的边缘且相互孤立的运输特征;全国层面呈现明显的以沿海为中心、以中部地区为主要腹地的大尺度物流运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外源导向的经济特征、距离约束、运输成本的变动三方面解析空间运输联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最后,从交通角度对川渝、中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运输联系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化 中心-外围 客运 货运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的提升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势不可当。话语权博弈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却面临一定的困境。从依附论的角度看,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仍呈现鲜明的“中...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势不可当。话语权博弈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却面临一定的困境。从依附论的角度看,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仍呈现鲜明的“中心外围”的依附结构,“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范式、理论、价值、传播等维度均存在对美西方等“中心”国家的“话语依附”。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在提供实践场域、供给理论养分、搭建交流桥梁、壮大传播平台等方面为磨砺和增强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变革国际合作话语体系的不平等格局、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事业仍任重道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应将国际合作话语权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完善理论建设、凸显价值追求、开展话语对接、优化话语传播等路径,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的影响力,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对美西方国家的话语依附,共同为实现新型国际合作积极发声、贡献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合作 话语权 依附论 “中心外围”
下载PDF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引领长江经济带崛起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军 邹琳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91-102,共12页
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崛起的关键所在。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考察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范围。... 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崛起的关键所在。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考察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加持下,城市生产率与到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的距离之间均呈现出三次型的“∽”曲线关系,即随着离上述大城市越来越远,生产率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但其中也存在很大不同。上海在整个时间段、重庆从2005年开始,两者的辐射能力在整个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均显著,武汉和成都则分别在各自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曲线关系。基于距离的回归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下的辐射能力超过仅以距离衡量的辐射范围,空间距离被极大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群 城市生产率 长江经济带 中心—外围 点—轴系统
下载PDF
以水为本位:对“土地史观”的反思与“新水域史”的提出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水"只是土地的附庸,这种叙事方式统治着现当代史学研究,其根源则在于传统史料的记载主要涉及鱼课和水上社会秩序两个层面的内容,显示出国家及士人阶层对于水上社会的关照面。水上活动人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水"只是土地的附庸,这种叙事方式统治着现当代史学研究,其根源则在于传统史料的记载主要涉及鱼课和水上社会秩序两个层面的内容,显示出国家及士人阶层对于水上社会的关照面。水上活动人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既表现在他们的劳动作业等方面,也体现在他们较之于种植农民而更为频繁地在体制内外之间的流动,以及作为水上人与上岸定居者的身份意义上的流动。因而,"新水域史"的达致,不仅需要转换研究理念,也有赖于民间历史文献的发掘与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水为本位 新水域史 中心与边缘 土地史观
下载PDF
“大气十条”政策如何重塑中心-外围产业空间布局?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赵斌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7-78,共12页
“大气十条”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选取2005—2019年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大气十条”政策既是抑制生产性企... “大气十条”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选取2005—2019年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大气十条”政策既是抑制生产性企业进入的阻力,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的动力,且高铁开通和本土市场规模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大气十条”政策对外围地区的生产性企业进入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随地理阈值上升抑制→促进→抑制→无影响的空间衰减特征。进一步地,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选址变化,形成中心“主服务、辅生产”和外围“主生产、辅服务”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形成明显的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差异。该研究为“大气十条”政策提供新的证据,也为地区内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间产业分工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十条”政策 生产性企业 生产性服务企业 产业集聚 中心-外围
下载PDF
创意园区集聚: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4,共6页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下载PDF
金融集聚的地理结构及演进规律:虹吸还是辐射——基于城市群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漾 洪正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38,共11页
金融的集聚与扩散受到各类产业牵引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城市群中呈现独有的规律。基于27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发现,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信贷资源产生近距离虹吸作用,但对外围的直接融资产生近距离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对全... 金融的集聚与扩散受到各类产业牵引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城市群中呈现独有的规律。基于27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发现,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信贷资源产生近距离虹吸作用,但对外围的直接融资产生近距离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对全国范围城市的直接融资资源产生远距离虹吸作用;信贷资源随着城市群发展阶段演进依次呈现中心对外围的“虹吸-辐射-饱和-衰退”效应,而直接融资则一直呈现出中心向外围的辐射效应;中心城市的政府干预会加剧金融虹吸作用,城市创新能力和城市群功能分工则会增加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中心-外围 城市群 虹吸效应 辐射效应
原文传递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颠覆与回归的双重声音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红薇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0-43,48,共5页
作为当代英国戏剧史上的一位大家,汤姆.斯托帕德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统与经典中寻找突破口,从而对传统上的中心与边缘进行角度的转换。而且,在他的剧中,对中心与边缘的处理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他流连忘返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他一... 作为当代英国戏剧史上的一位大家,汤姆.斯托帕德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统与经典中寻找突破口,从而对传统上的中心与边缘进行角度的转换。而且,在他的剧中,对中心与边缘的处理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他流连忘返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他一生在个人身份问题上的心理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与边缘 颠覆 回归 改写
下载PDF
流量垄断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
17
作者 赵秉元 徐信予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0,157,158,共14页
数据要素的本质是市场供需信号,流量是数字空间内交易机会的表现形态,数据要素的极大丰富放大了注意力资源的相对稀缺,引发平台资本的流量垄断问题,即数字空间内交易机会的垄断性分配。平台作为流通组织分享而非创造剩余价值,这种分享... 数据要素的本质是市场供需信号,流量是数字空间内交易机会的表现形态,数据要素的极大丰富放大了注意力资源的相对稀缺,引发平台资本的流量垄断问题,即数字空间内交易机会的垄断性分配。平台作为流通组织分享而非创造剩余价值,这种分享围绕流量分配行为,以平台间“中心—外围”的剥削体系为表现形式,随着中心不断向外围输出流量以控制市场供需信号的传递并超额分配经济利益,必将在时空范畴内割裂统一大市场。对此,应谨防单一生态系统在通讯、支付和物流三大领域形成结构性闭环,并区分结构性平台和联系性平台进行分类监管。国家还可通过建设“平台政府”,作为潜在竞争者适当介入市场竞争,保障数字市场的均衡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 流通组织 结构性权力 成本递次转嫁 平台政府
下载PDF
数字经济、知识创新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新云 周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9-41,共13页
数字经济为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从知识创新分布视角切入,利用23个省域24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寻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中心-外围”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数字经济为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从知识创新分布视角切入,利用23个省域24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寻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中心-外围”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省域内“中心-外围”经济差距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引起外围城市的知识创新集聚水平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变化,进而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冲击。研究为探寻缓解省域内发展不协调的关键因素、制定以数字经济为导向的政策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知识创新分布 区域协调发展 中心-外围
下载PDF
绘制世界文学地图 被引量:6
19
作者 西奥.蒂汉 殷国明 刘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1-98,共8页
全球化浪潮下的发生的世界文学学科所"标榜"的"世界性"一直受到挑战,而世界文学研究者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也会偶尔不知所措。文章追溯了世界地图绘制史,分析地域间最初的隔膜、语言或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或偏见、强势... 全球化浪潮下的发生的世界文学学科所"标榜"的"世界性"一直受到挑战,而世界文学研究者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也会偶尔不知所措。文章追溯了世界地图绘制史,分析地域间最初的隔膜、语言或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或偏见、强势国家自觉不自觉的霸权主义等对地图绘制的影响,并将之一一"投射"到世界文学地图的绘制中,演绎并比较了几种世界文学地图,展示各时期里世界文学的具体情况,重点分析了非西方国家比较文学学者对世界文学格局的"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以"椭圆"系统为单位、永远处在"流变"互通中的"完美"世界文学地图,将世界文学发展史映像化,以求更好地理清世界文学的发展任务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地图 “中心——边缘”分立 “椭圆形”系统 文化霸权 “投射”
下载PDF
论全球化中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倩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10期1-10,共10页
客观性的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有着在"中心-边缘"图式中延续和扩张的可能,但就后工业化这一特殊背景下特定内涵的历史过程而言,全球化不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开放和扩张的延续,而是一种需要突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努力... 客观性的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有着在"中心-边缘"图式中延续和扩张的可能,但就后工业化这一特殊背景下特定内涵的历史过程而言,全球化不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开放和扩张的延续,而是一种需要突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与目标的达成,包括近代以来人类交往的形式、范围、内容走向融合的过程,也是走向后工业文明发展中世界交往的新形式,它的功能在于把全球联系为一个互动合作的整体,是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更是全球化背景中试图摆脱边缘位置的国家必须进行的行政创新:变革已有的"中心-边缘"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合作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 全球化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