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全球想象:从“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义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15,共11页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承诺,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公正与合作共赢的后霸权世界秩序。"天下"观念蕴含着卓越的智慧与理想,对转变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世界想象具有丰富的启示。但传统的天下观也需要正视其历史...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承诺,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公正与合作共赢的后霸权世界秩序。"天下"观念蕴含着卓越的智慧与理想,对转变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世界想象具有丰富的启示。但传统的天下观也需要正视其历史衰落的命运及其教训,经由创造性的转化,克服其华夏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发展为新的世界主义,这是天下理想在当代获得复兴最可期许的希望。新世界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包含文化遭遇论的视野,跨文化建构的普遍主义规范,以及一个"共建的世界"的全球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天下观 跨文化普遍主义
原文传递
“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宪堂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137,共12页
"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它以"天道"和"天命"的形式呈现世界的意义,规定"人"进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集中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认知偏好和思维旨趣,为中华民族的思... "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它以"天道"和"天命"的形式呈现世界的意义,规定"人"进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集中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认知偏好和思维旨趣,为中华民族的思维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预设性的认知框架。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天人一体的有机秩序、道王合一的绝对中心、以"文"化世的文明机制等是其主要内容。"天下观"生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实践的深化与展开过程。鸿蒙初辟时期确立的"大地四方"的空间秩序是"天下观"的预设性框架;上古先人谋于鬼神的"测天术"是"天下观"得以形成的逻辑起点:原本属于自然地理空间的"天下"因为一个贯通上下的中心的出现而被照亮,使之作为一个意义贯通的整体性世界从混沌中凸显出来;商周之际及其后的社会与思想变革,把一种文化共同体意识带进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确立并充实了"天下"的结构形态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先王之道(礼教)所灌注的"文化和制度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天下观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天下: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 被引量:29
3
作者 赵汀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108,198,共10页
作为理想的现实主义或现实的理想主义,天下体系试图发现对于政治冲突的一个理性化最优解,但不能许诺人人幸福的终极世界,只是设想了一个和平、普遍安全、有着文明活力的可能世界,因此完全区别于所有种类的历史终结论。关于“天下”和“... 作为理想的现实主义或现实的理想主义,天下体系试图发现对于政治冲突的一个理性化最优解,但不能许诺人人幸福的终极世界,只是设想了一个和平、普遍安全、有着文明活力的可能世界,因此完全区别于所有种类的历史终结论。关于“天下”和“天下主义”,我们需重视如下观点:第一,天下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第二,天下政治的目的是以化敌为友的能力解决冲突问题,这是一种区别于斗争概念的新政治;第三,天下的设想是基于三个宪法性概念,即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善。这三个概念建构了化敌为友的政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天下体系 关系理性 孔子改善 政治冲突
原文传递
论中国的世界主义——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 被引量:27
4
作者 任晓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45,156,共16页
作者探讨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天下主义即中国的新世界主义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建设性思想资源问题。中国的世界主义发端于周朝,嬗变发展于自秦汉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构成其内核的要素包括对外关系中可... 作者探讨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天下主义即中国的新世界主义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建设性思想资源问题。中国的世界主义发端于周朝,嬗变发展于自秦汉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构成其内核的要素包括对外关系中可无限外推的同心圆、内外同构的名分秩序观、自信而又内省的文化构造,在此构造下,行为主体的身份是可变的,没有绝对的他者,只有相对的"我人",最终天下可以和为一家。这一世界主义,剔除其中上下尊卑的成分,经由转化性的创造,可以成为未来世界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华文化可贡献于世界的建设性的思想理念。其中的五个特性尤为重要,即中国的世界主义是包容的,而非排斥的;关系具有可转化性;转化的路径是文化的,而非武力的,依靠的是吸引力和感召力;转变的方式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天下可以和为一家,这是中国的世界主义的最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天下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中国对外关系
原文传递
天下的另一种形态——东晋及东北族群政权建构中的天下意识探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7,178-179,共11页
分裂时期的多元天下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形态。列国并立之4世纪的天下形态集中体现了多元天下的特征。首先,天下秩序之所以能存在,是以华夷共有的天下意识为前提。东晋、慕容氏、高句丽都从天下意识中找到... 分裂时期的多元天下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形态。列国并立之4世纪的天下形态集中体现了多元天下的特征。首先,天下秩序之所以能存在,是以华夷共有的天下意识为前提。东晋、慕容氏、高句丽都从天下意识中找到不同的合法性资源。正因为"夷"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上升,大一统时代"中心—边缘"的单向支配关系被多元互动关系所取代。也因如此,天下秩序并不稳定,聚变与裂变两种反向运动同时发生。东晋在兼并列国的同时,也分裂出慕容燕。但因为天下意识的制约,聚变是历史的主线。高句丽在参与晋或燕天下秩序的同时,建构自己的小天下,出现了"天下套嵌小天下"的新形态。在4世纪的多元天下中,东晋一元独大,列国皆受其制约与影响,这是天下意识得以维系、多元天下向一元天下迈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多元天下 一元天下 政权 东晋 慕容氏 高句丽
下载PDF
帝国、天下与大同: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检视与未来想象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磊 胡正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一种关于世界秩序与全球图景的理论想象。当代主流的"帝国-民族国家"逻辑中蕴含着帝国主义风险,值得反思。历史中国的"天下观"和朝贡体系、羁縻政策能够提供替代性的思考,"天下大同"... 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一种关于世界秩序与全球图景的理论想象。当代主流的"帝国-民族国家"逻辑中蕴含着帝国主义风险,值得反思。历史中国的"天下观"和朝贡体系、羁縻政策能够提供替代性的思考,"天下大同"的思想有潜力塑造国际传播的新景象。本文通过历史性梳理,对国际秩序的历史资源与未来想象展开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天下 大同 对外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应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7,共29页
西语"society"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术语生成和观念再造的三次转变:以"会"或"民景"、"国中之民"等对译,强调社会组织和"民"、"民俗"、"民景"、"为民"的内... 西语"society"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术语生成和观念再造的三次转变:以"会"或"民景"、"国中之民"等对译,强调社会组织和"民"、"民俗"、"民景"、"为民"的内容;以"群"为主的对译形成以"群"为基础、目的和根本的"群本"式现代化思想,倡导善群、合群和变革以强国;以"社会"为主的对译,在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诉求与探索中确立了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普遍价值的基础。术语的生成与时代的变化同步,观念的再造体现了近代学人积极参与现实改造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和直面人类终极前途的理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群 “society” 天下
下载PDF
中国崛起的认识论及其叙事衍生 被引量:9
8
作者 石之瑜 张登及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51,共15页
从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分析视角,作者得出了四种观察中国与"非中国"之间关系的视野:国家、亚洲、文明与天下。其中,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观察"非中国"的视野主要是国家与天下。如果继续按照自我认同与群体归... 从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分析视角,作者得出了四种观察中国与"非中国"之间关系的视野:国家、亚洲、文明与天下。其中,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观察"非中国"的视野主要是国家与天下。如果继续按照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区分,我们可得出国家权力、霸道、主权身份以及"中心-边陲"四种叙事的文本。简言之,看待"中国崛起"不是一件纯粹的"客观"之事,而是涉及观察者的群我关系之深层需要。"中国研究"不仅是一个应该适应国情并随之调整的方法论问题,而且它还涉及"知识"形成的前提,亦即中国与"非中国"关系所涉及的群我关系。群我关系的形成与认知须靠文化形塑,进而使行为主体形成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角度与文本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天下 民族国家 文明 亚洲主义
原文传递
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特质流衍论略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毓团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2期21-40,197-198,共20页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千年根柢的族群文化与政治观念。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特质在于富有文化普世主义意识的"天下主义"观念。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中所具有的传统"天下主义"文明秩序逐渐为受西方影响所致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千年根柢的族群文化与政治观念。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特质在于富有文化普世主义意识的"天下主义"观念。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中所具有的传统"天下主义"文明秩序逐渐为受西方影响所致的"民族国家"范型所掩蔽。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却因其所具应激性的特征而常常为"爱国主义"所表达。中国民族主义建构的未来前景却在于对传统普世性文明建构方略的回归抑或创造性转化。而近年来为学人所倡导的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的"新天下主义"方案或可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主义 天下主义 民族国家 新天下主义
下载PDF
“天下”与“国家”——论历史维度中儒家政治思想形塑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肇中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2期10-30,共21页
从历史维度看,在由以"分封制"为治理主导到以"郡县制"为核心规范的时间长程中,儒家政治思想之特质在于实"天下"而虚"国家"。"天下"政治理念为其核心,而"普世主义"文明之... 从历史维度看,在由以"分封制"为治理主导到以"郡县制"为核心规范的时间长程中,儒家政治思想之特质在于实"天下"而虚"国家"。"天下"政治理念为其核心,而"普世主义"文明之推展亦成为其主要关怀所在。近代以降,"天下"政治从观念到制度实践都在很大程度上被瓦解。而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理念则迅疾张大。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之时,其对于人类社会政治安全感的威胁却愈加明显。对于儒家政治的当代理论进路而言,当在重塑"天下"与"国家"。其传统"国家"理念之虚化可由现代"国家"意识来弥补与充实,而"天下"理念却可纾解当代世界政治秩序紊乱之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国家 儒家政治思想 历史维度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瑶 林兆然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4-176,9-10,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这一与国际法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的主流化,其深入推广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了一定国际阻力。国际政治与法律界对该概念的争论虽聚焦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这一与国际法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的主流化,其深入推广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了一定国际阻力。国际政治与法律界对该概念的争论虽聚焦在不同的具体问题上,但从根本上看,理解争议的关键在于外界对中国“天下”观念的负面认识。对此,有必要进一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法体系和历史,基于对以“威斯特伐利亚”和“天下”为代表的“过去”的剖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在”和“未来”,推动进一步的沟通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规范价值,正在于对国际法规则体系过去的扬弃,现在的呼应,以及未来愿景的展望。这一规范性构建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在微观规则、中观体系和宏观共识层面进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 多边主义 “天下”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公共性的身体之维:以天下-政治为中心的探索
12
作者 李宸 方雷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4期1-18,197,共19页
孔子所说的“天下”是一种对公共性的隐喻,标记出政治发生的场域。天下-政治的“无外”原则,是在国家边界和政治边界上同时成立的。不同于依赖权力系统的国家边界,政治边界以公共性为内核,是基于“人-身”联结的方式而确立的。以心灵和... 孔子所说的“天下”是一种对公共性的隐喻,标记出政治发生的场域。天下-政治的“无外”原则,是在国家边界和政治边界上同时成立的。不同于依赖权力系统的国家边界,政治边界以公共性为内核,是基于“人-身”联结的方式而确立的。以心灵和肉体二元对立为内容的身体二分法从未被孔子接受,孔子是把人的身体作为完整的、具备感通能力的身体,置于“人-身”联结之中的。因此,身体性关联而非通常的普遍意志或普遍利益成为公共性的基本样式。天下-政治是在身体性关联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有高度、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公共性 身体 天下-政治
下载PDF
基于肌理重构的历史文化街区抢救式保护方法探究——以万载县田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智 王胡军 《中国名城》 2020年第11期67-75,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政府公布的保护区域,其更新改造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以处于拆建中的万载田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原有街巷空间、历史环境要素已基本拆除、改变的现状下,本着全局思维、历史脉络梳理、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保护并重、合理利...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政府公布的保护区域,其更新改造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以处于拆建中的万载田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原有街巷空间、历史环境要素已基本拆除、改变的现状下,本着全局思维、历史脉络梳理、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保护并重、合理利用、有机更新理念,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科学评估历史价值,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提出整治思路,重构街区肌理,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风貌,加强文化展示利用,激发街区活力。通过抢救式保护,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理念 街区重构 田下
下载PDF
天下理论的先验逻辑:存在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三维一体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汀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共13页
本文分析天下问题的先验逻辑。天下理论试图处理复数主体的共在可能性以及主体间分歧的跨主体和解,是一种现实问题约束下的最优可能解法。自由的复数主体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人类生活中不断递归出现的根本问题。复数主体的存在论事实要求... 本文分析天下问题的先验逻辑。天下理论试图处理复数主体的共在可能性以及主体间分歧的跨主体和解,是一种现实问题约束下的最优可能解法。自由的复数主体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人类生活中不断递归出现的根本问题。复数主体的存在论事实要求政治必须超越个人、国家、帝国或文明的一元论政治单位,进入内含所有层次的利益单位和政治问题的天下。共在存在论将多元共在置于个体存在之先,是多元政治唯一合理解法。由此产生的跨主体性,从主体间可能关系而非个人之中推论出主体间的自由原则。未来天下将从政治天下、道德天下、知识天下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包含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善等宪法性政治概念,万向对称的道德原则,以及跨主体性的新百科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关系理性 元图书馆
原文传递
“大一统”与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磊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7,158,共15页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诉求。传统中国宪制文明在现代转化中,更应从传承“大一统”的规范法理内涵入手。传统“大一统”学说在现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中的作用与意义,应该建立在对现代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充分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接续传承“大一统”中华政治文明的精髓,结合现代中国政治的具体情境,构建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现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合法性 天命 王道 天下
原文传递
清前期“版图”概念考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易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71,共10页
清朝前期,作为核心疆土界定概念的"版图",并非如学界普遍认为的系指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其时,"版图"的内涵、外延尚无清晰的界定,国人对土司地区、台湾生番之地、重要属国的定位多有歧见。乾隆朝以前,清人中较主... 清朝前期,作为核心疆土界定概念的"版图",并非如学界普遍认为的系指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其时,"版图"的内涵、外延尚无清晰的界定,国人对土司地区、台湾生番之地、重要属国的定位多有歧见。乾隆朝以前,清人中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版图"包括行省地区(不含台湾生番之地和土司地区)、东北三将军辖区、诸藩部。乾隆朝起,土司地区亦多被视为"版图"。清人对"版图"的认定,标准有异,但基本以纳贡为底线。自根本上言,"版图"概念的模糊性,是天下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其维系,得益于清朝在中华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版图” 疆域 天下
原文传递
“天下”比邻:19世纪东西方文明碰撞下俄国的中国形象建构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彦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74,M0008,共18页
“天下”作为表征中国传统世界秩序观的术语已得到普遍使用,但像俄罗斯这样在两个多世纪里持续把中国称为“Поднебесная”(天下)的国家却是少见的。俄罗斯的“天下”形象是19世纪东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的产物。1820年前后,中... “天下”作为表征中国传统世界秩序观的术语已得到普遍使用,但像俄罗斯这样在两个多世纪里持续把中国称为“Поднебесная”(天下)的国家却是少见的。俄罗斯的“天下”形象是19世纪东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的产物。1820年前后,中国自称“天朝”的消息在西欧社会流传开来。帝俄在谋求领土扩张和寻求独特文明身份的历程中,共享了西方基于贸易利益和西方文明观而创造的野蛮傲慢的“天朝”形象,但未全盘接受西方将华夷观作为“天朝”精神内核的时代叙事,而是借助彼时居于世界前列的俄国汉学成果,力求建构出贴近中华文明的“天下”形象。尽管当时俄国对天下观的认知也有局限,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及其联结的意义网络的深刻性,还是赋予了它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旺盛生命力。这构成“Поднебесная”至今仍能作为中国的代称而得到活跃使用的一个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国家形象 俄罗斯 跨文化传播 世界秩序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国际理念:融入“世界”,抑或重启“天下”?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剑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5,共15页
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中国需要建构与自身发展状态相适应的国家与国际理念。在国际理念方面,中国究竟是融入现代化初始阶段由西方国家奠立的现行“世界”(国家/国际)体系,还是重启古代帝国时期系统建立起来的“天下”制度,... 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中国需要建构与自身发展状态相适应的国家与国际理念。在国际理念方面,中国究竟是融入现代化初始阶段由西方国家奠立的现行“世界”(国家/国际)体系,还是重启古代帝国时期系统建立起来的“天下”制度,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一个面对现实的行动选择问题。对中国来讲,融入“世界”始终存在巨大的心理障碍。这个“世界”不仅非中国人自创,而且是曾经凌辱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帝国主义创制的。因此,必须以“天下”取而代之。但试图激活传统的“天下”理念,一者中国传统所示缺陷不少,二者国际社会的接受度很低。以此,中国需要在融入国际社会这个“世界”的同时,寻求以“天下”理念改进现行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 国际 天下 世界
下载PDF
以“天下”思天下:“天下”思想对全球高等教育的新启发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力苈 西蒙·马金森 +1 位作者 许心 谭越(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当今世界,关于人类社会中空间秩序的两大重要思想起源于中国:其一是“天下”思想,它将无所不包的世界看作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遵循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福祉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天下”深刻影响了西周时期的思维观念。另一重要思想则是诞生... 当今世界,关于人类社会中空间秩序的两大重要思想起源于中国:其一是“天下”思想,它将无所不包的世界看作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遵循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福祉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天下”深刻影响了西周时期的思维观念。另一重要思想则是诞生于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和民族国家理念。这两种思想源流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天下”思想在以世界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路径之间不断变化。自秦朝以来,虽然民族国家的思想一直发挥着相对更强的作用,但是“天下”思想依然是构建世界体系的方法,对民族国家的理念产生着影响。在过去的20余年中,关于“天下”思想的讨论重新兴起。这一方面源于赵汀阳等学者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更需要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理解各种关系。因此,“天下”思想对于填补当下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天下”思想不仅具有空间性,并且探讨了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如何最大化人类的共同福祉。本文梳理了古代和现代有关“天下”思想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下”思想对于阐释和发展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启发。本文在结论部分将其总结为八项原则。在“天下”思想影响下的全球高等教育中,这八项原则可以作为不同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高等教育 全球化 全球高等教育 中国 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夷夏观的转变与天下观的再造——从思想史看明清更替对“中国观”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9,共8页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中国” 夷夏之辨 大一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