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地区草原森林基于空间网格的雷电危险性评估
1
作者 谢捷 代青措 +3 位作者 马玉芳 孙芙荣 李梓瑄 李乾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3-1723,共11页
以三江源地区2021—2022年闪电定位资料以及1984—2022年雷电灾害数据,计算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和雷电灾害密度,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ArcGIS空间网格法分析技术对三江源地区雷电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结合三江源地区草原森林分布,分别... 以三江源地区2021—2022年闪电定位资料以及1984—2022年雷电灾害数据,计算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和雷电灾害密度,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ArcGIS空间网格法分析技术对三江源地区雷电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结合三江源地区草原森林分布,分别计算出草原和森林雷电危险性分布。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雷电灾害6月伤亡最严重,多集中在12:00—20:00之间,16:00受灾人最多,17:00雷击死亡人最多,玉树州囊谦县、杂多县、玉树市,果洛州甘德县伤亡占比高。(2)三江源地闪密度高值集中在果洛州和玉树州南部地区;地闪强度高值集中在果洛州东部、南部和玉树州南部地区;雷电灾害密度高值集中在果洛中东部和玉树中南部地区;雷电灾害危险性高值区分布在玉树州囊谦县着晓乡、毛庄乡、东坝乡、娘拉乡、吉尼赛乡和玉树市下拉秀镇,果洛州班玛县、久治县、哇尔依乡和玛沁拉加镇。(3)草原雷电危险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玉树州西部和南部、果洛州南部和中东部。森林危险性高值区集中在玉树州东南部、果洛州南部和东北部。(4)三江源地区玉树州、果洛州草原森林雷电灾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地形起伏度和地形坡度呈正相关。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玉树州和果洛州草原森林雷电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为雷电灾害预防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玉树州和果洛州 草原森林 雷电 危险性
下载PDF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被引量:67
2
作者 曹广民 龙瑞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共6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长期在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地大片退化,形成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引起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土壤、环境和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分...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长期在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地大片退化,形成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引起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土壤、环境和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研究方法,对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的人工草地演替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能够改善土壤微环境,为地带性植被的入侵创造适宜条件,实行人工草地植被演替与地带性植被自然入侵的连接,可以大大缩短"黑土滩"型高寒退化草地地带性植被的恢复进程。本研究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退化草地 人工草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思考 被引量:45
3
作者 赵翔 朱子云 +3 位作者 吕植 肖凌云 梅索南措 王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社区参与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前期试点中设置了16621个生态管理公益岗位,当地牧民因此成为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已进行的生态管理... 社区参与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前期试点中设置了16621个生态管理公益岗位,当地牧民因此成为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已进行的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调研发现,由于传统文化和环保宣传的影响,三江源当地藏族牧民具有较高的保护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强烈愿望,生态公益岗位是对这种愿望的良好回应。但在实践中,因为需要兼顾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提升牧民收入、扶贫等多重目标,生态管护员的选拔、管理、考核等并未按照最大化保护成效的方式进行。国家公园试点村中,生态管护员全部由贫困户担任的方式,实质上是将完成扶贫目标摆在了完成自然保护目标之前。这样的选择方式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内生态公益岗位的保护成效,我们认为应当明确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定位,明确提升保护成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改进现有体制,使基层政府有更多资源和空间组织管护工作,并增加社区的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有民间机构参与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国家公园 社区参与式保护 生态公益岗位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China 被引量:40
4
作者 SHAO Quanqin CAO Wei +2 位作者 FAN Jiangwen HUANG Lin XU Xinl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183-204,共22页
The first-stage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TRSR), China, has been in progress for eight years. However, becaus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is project rema... The first-stage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TRSR), China, has been in progress for eight years. However, becaus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is project remain unknown, decision making for futur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hindered. Thu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by integrating field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and process-based models. Effects were assessed using trend analyses of ecosystem structures and services. Results showed positive trends in the TRS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but not yet a return to the optima of the 1970 s. Specifically, while continued degradation in grassland has been initially contained, results are still far from the desired objective, ‘grassland coverage increasing by an average of 20%–40%'. In contrast, wetlands and water bodies have generally been restored, while th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watersheds have increased. Indeed, the volum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chieved in the project meets the objective of a 1.32 billion m^3 increase.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side project region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outside, and, in addition to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we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ha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evertheless, th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s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versed, and to date the project has not prevented increasing soil erosion. In sum, the effect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first-stage project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continuous and long-term ecosystem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ecosystem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ecological effects
原文传递
1971-2010年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41
5
作者 徐维新 古松 +4 位作者 苏文将 江莎 校瑞香 肖建设 张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5,共10页
依据1971-2010年地面观测气象数据,计算了三江源地区湿润指数。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偏相关系数,对近40 a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在其北部与南部、东部与... 依据1971-2010年地面观测气象数据,计算了三江源地区湿润指数。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偏相关系数,对近40 a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在其北部与南部、东部与西部间存在明显反相位变化特征。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区域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后表现出气候湿润化趋势,其余大部地区的持续干旱化趋势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中南部与西部变干趋势显著,其湿润指数线性趋势率达到-8%/10 a。虽然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主要决定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气温的显著上升,使得气温也成为关键的影响因子之一,即使在降水明显增加的背景下,也引起三江源主体区域湿润指数的明显下降。气候变暖情景下,北部和东部地区在近十几年暖湿化趋势明显,其余大部地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三江源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颖 章超斌 +4 位作者 王钊齐 杨悦 张艳珍 李建龙 安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近数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实施的背景下,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三江源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研究借助CASA模型和气候生产力模型,结合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分析,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LUCC和草... 近数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实施的背景下,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三江源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研究借助CASA模型和气候生产力模型,结合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分析,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LUCC和草地管理措施对三江源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2年间,三江源草地总面积增加了6749km^2,草地的平均NPP下降了5.47%,总NPP下降了5.00%。2)由新增加的草地带来的NPP总量为1293.12Gg C,由转出草地带来的NPP总量损失为215.42Gg C。3)2012年气候总NPP比2001年下降了20.27%,而人为总NPP增加了41.51%。12年间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而人为活动对草地植被的负面影响力有明显减弱。4)由气候因素引起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165.28Tg C,而管理措施引起的总NPP变化量为140.03Tg C;LUCC导致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2.22Tg C。草地管理措施的改进对遏制草地退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草地管理措施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三江源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and grassland vegetation response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i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被引量:30
7
作者 QIAN Shuan1,FU Yang2 & PAN FeiFei3 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Beijing 100081,China 2 Qinghai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Xining 810001,China 3 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Denton,TX 76203,US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0期1506-1512,共7页
Climate change,climate suitablity change for grassland vegetation,and grassl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suitablity change for grassland vegetation,and grassl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length of sunlight from 1961 to 2007,NOAA/AVHRR NDVI from 1982 to 2006,and observations of grass height,biomass,and coverage in enclosed grassland from 1994 to 2006.Two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evaluat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limatic suitability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growth.Average temperature,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and length of sunlight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increased from 1961 to 2007 at rates of 0.24°C/10 yr,2.32 mm/10 yr,and 2.81 h/10 yr,respectively.The increase rat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between April and May,and between June and August are 0.17 and 0.30°C/10 yr;accumulative rainfall between April and May increased at a rate of 2.80 mm/10 yr,and accumulative rainfall between June and August decreased at a rate of 0.38 mm/10 yr;the increase rates of accumulative length of sunlight between April and May,and between June and August are 2.15 and 1.2 h/10 yr.The climatic suitability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growt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and the increase rate between April and May is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June and August.Both NDVI observations from 1982 to 2006 and measurements of grass height,dry biomass,and coverage from 1994 to 2006 show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plant productivity of the grassland i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If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taken as soon as possible,the deteriorated grassland i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can re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CLIMATE suitability CHANGE grassland vegetatio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 被引量:28
8
作者 马玉寿 周华坤 +4 位作者 邵新庆 赵之重 赵亮 董世魁 王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78-7082,共5页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支撑点,以三江源区退化严重的三类主体生态系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土)-植被(草)-动物(畜)"协同恢复的思路为指导,通过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科学研究,自主研发三江源区生态恢复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完善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模式评估和监测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恢复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整体恢复的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解决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及功能提升的重大问题,旨在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草地综合利用 生态畜牧业 生态衍生产业 生态监测评估
下载PDF
三江源区多尺度水文干旱特征及植被的响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肖祖香 朱双 +4 位作者 罗显刚 娄连惠 李江 罗顺根 操丽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5-520,582,共7页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EVI)量化1961—2018年三江源区的生长季植被和水文干旱的演化特性,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三江源区1961—2018年干旱与植被的时空演变趋势,并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了不同...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EVI)量化1961—2018年三江源区的生长季植被和水文干旱的演化特性,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三江源区1961—2018年干旱与植被的时空演变趋势,并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了不同干旱变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季度干旱事件发生于1963年、1966年、1984年、1992年、2000年和2017年;春季有显著湿润化现象(平均趋势特征值Z=2.28),秋季澜沧江源和长江源中部有不显著干旱威胁;5月黄河源以北地区有显著植被增加趋势,9月长江源中部与澜沧江源有不显著植被退化趋势,2000—2018年植被变化趋势是北部强于南部、西部强于东部;21世纪以来,干旱事件与植被有一定的响应关系,SPI3与植被指数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SPI 植被指数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三江源区
下载PDF
1954—2006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克梅 李超 +3 位作者 汪元忠 罗军 祁芝珍 杨宁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分析三江源地区鼠疫流行动态,为鼠疫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江源地区1954—2006年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54—2006年三江源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主要分布在玉树、... 目的分析三江源地区鼠疫流行动态,为鼠疫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江源地区1954—2006年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54—2006年三江源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主要分布在玉树、称多、曲麻莱、囊谦、治多、杂多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乡。称多县还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共8科12属15种,从动物体共分离到鼠疫菌336株,其中喜马拉雅旱獭体291株,占总数的86.60%(29/336);藏系绵羊13株,占3.87%(13/336);青海田鼠10株,占2.98%(10/336)。从各类媒介昆虫体内共分离出鼠疫菌114株,其中,从斧形盖蚤体内分离出46株,占4035%(46/114);谢氏山蚤38株,占33.33%(38/114)。1960—2006年共发生人间疫情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为56.30%(134/238);流行季节为5—11月份,8、9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主要为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的人间鼠疫。临床病型以肺鼠疫居多,占49.58%(117/238),但首发病例以腺鼠疫为主,占77.12%(91/118)。结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存在喜马托稚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两块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鼠疫病例由旱獭型菌株引起.尚未发现田鼠型菌种引起的人间鼠疫。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鼠疫流行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菌 鼠疫 流行病学 三江源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四种栽培禾草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文金花 马玉寿 +1 位作者 施建军 严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3期3-5,共3页
通过对质膜相对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保护酶系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三江源区引种栽培的4种禾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指标判定,4种牧草的抗寒能力为青海草地早熟... 通过对质膜相对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保护酶系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三江源区引种栽培的4种禾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指标判定,4种牧草的抗寒能力为青海草地早熟禾最强,然后依次是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无芒雀麦的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 生理生化指标 抗寒性 三江源区
下载PDF
近30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浩 赵志平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399,共10页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和2004年三期土地覆被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3个圈层的2004年的土地覆被类型特征,以及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1...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和2004年三期土地覆被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3个圈层的2004年的土地覆被类型特征,以及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均以草地为主,2004年草地占保护区面积的65.68%,其中,约古宗列保护区最高,为83.0%,格拉丹东保护区最低31.48%。2004年18个保护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玛可河>多可河>江西>麦秀>中铁-军工>白扎>东仲>通天河沿>年保玉则>阿尼玛卿>昂赛>扎陵湖-鄂陵湖>当曲>果宗木查>星星海>索加-曲麻河>约古宗列>格拉丹东。1970年中后期至2004年土地覆被动态度大小依次为:星星海>扎陵湖-鄂陵湖>玛可河>多可河>年保玉则>江西>白扎>麦秀>阿尼玛卿>通天河沿>果宗木查>中铁-军工>约古宗列>索加-曲麻河>当曲>格拉丹东>昂赛>东仲。1970年中后期以来,18个保护区中有14个的土地覆被状况是变差的,按转差程度依次是星星海>阿尼玛卿>扎陵湖-鄂陵湖>年保玉则>多可河>白扎>约古宗列>通天河沿>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麦秀>中铁-军工>昂赛>东仲;有四个保护区的覆被状况有所好转,分别是当曲、格拉丹东、玛可河、江西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下载PDF
基于遥感估产的2006-2015年青海果洛与玉树地区草畜平衡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吕鑫 王卷乐 +1 位作者 康海军 韩雪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21-1832,共12页
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丰富,开展草畜平衡研究,可为草原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论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基于产草量反演和载畜量计算,结合草畜平衡指数和草地载畜压力指数两大指标开展草... 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丰富,开展草畜平衡研究,可为草原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论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基于产草量反演和载畜量计算,结合草畜平衡指数和草地载畜压力指数两大指标开展草畜平衡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3年两自治州的平均草畜平衡指数自47.1%变化至-13.8%,草畜平衡状况整体在不断改善,2014—2015年超载情况有所加重;相比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年均草畜平衡指数为38.15%,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年均草畜平衡指数为33.51%,草畜平衡状况较好。建议两地区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和政策调控,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加强草畜平衡精细化管理,并以大数据驱动草畜平衡决策支持信息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草量 MODIS 遥感估产 草畜平衡 三江源区
原文传递
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周秉荣 颜亮东 校瑞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74-2079,共6页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2.8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6751.08MJ/m2,较全国平均而言,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日照北部高于南部,太阳总辐射西部高于东部;1961年-2008年间,三江源地区日照在玛多、达日地区显著增加,在治多、兴海显著减少,其余地区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呈稳定状态,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减少的现象;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和全球先"变暗"后"变亮"过程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原文传递
Spati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changes during 2001–2011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6
15
作者 GUO Bing ZHOU Yi +8 位作者 ZHU Jinfeng LIU Wenliang WANG Futao WANG Litao YAN Fuli WANG Feng YANG Guang LUO Wei JIANG 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23-35,共13页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TRSR, including Yangtze, Yellow and Lancang rivers), locat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is a typical alpine zone with apparent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i...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TRSR, including Yangtze, Yellow and Lancang rivers), locat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is a typical alpine zone with apparent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many interdisciplinary factors, such as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and Shannon evenness index) and extreme climate factors (number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days, number of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days, and number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days), to establish a new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changes in the TRSR. The change intensity (CI)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tablished evaluation model was effective and the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was intensiv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2001–2011, there was a slight degradation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had the best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had the worst one. In addition, the zones dominated by deserts were the most severely deteriorated areas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zones occupied by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s showed a better change. Furthermore, the larger the change rates of the climate factors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of ≥10°C and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re, the more intensive the CI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the TR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climate factors spatial patterns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下载PDF
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梁东营 林丽 +2 位作者 李以康 王溪 曹广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草毡表层是高寒草甸系统分类的诊断层,是高寒草甸稳定性维持的物质基础,而草毡表层剥蚀是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主要表观特征之一。2008年8月,通过对高寒草甸退化状况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退化高寒草甸具有2种不同的剥蚀过程,其发生的... 草毡表层是高寒草甸系统分类的诊断层,是高寒草甸稳定性维持的物质基础,而草毡表层剥蚀是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主要表观特征之一。2008年8月,通过对高寒草甸退化状况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退化高寒草甸具有2种不同的剥蚀过程,其发生的动力也不同。其中,位于山间滩地和缓坡地段的高寒草甸,其土壤剥蚀呈现草毡表层极度加厚、老化、死亡、开裂、剥蚀过程,其发生动力是鼠类的挖掘与冻融交替作用,剥蚀发生时地表草皮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而处于陡坡地段退化高寒草甸的剥蚀由于植被的不同,呈现水分对草皮下土壤的潜蚀、倒钩蚀,发生草皮悬空、坍塌,其剥蚀动力为水分冲蚀和重力作用,剥蚀时草毡表层牧草生长良好。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草毡表层的加厚是造成其土壤发生剥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草毡表层 剥蚀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高寒灌丛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6
17
作者 聂秀青 杨路存 +1 位作者 李长斌 周国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8-545,共8页
生物量在地上与地下的分配是植物生长策略的反映,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收获法对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温度和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对灌丛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构成的影响.同时选... 生物量在地上与地下的分配是植物生长策略的反映,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收获法对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温度和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对灌丛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构成的影响.同时选择三江源地区4种典型的灌丛植物,百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山生柳(Salix oritrepha Schneid.)、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inn.)和鲜卑花(Sibiraea laevigata(Linn)Maxim.),进行地上、地下生物量研究.结果显示:三江源灌丛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209.88-3 632.34 g/m^2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178.81-2 262.03 g/m^2之间,根冠比(R/S)介于0.40-2.57之间;物种的地上生物量介于1.83-3 632.34 g/m^2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1.22-2 262.03 g/m^2之间,根冠比(R/S)介于0.23-2.63之间.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拟合的斜率分别为0.66和0.96,前者与1存在显著性差别,后者与1没有显著性差别.这说明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分别呈异速分配关系与等速分配关系,百里香杜鹃和鲜卑花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属于等速分配关系,金露梅和山生柳属于异速分配关系.本研究表明三江源高寒灌丛生物量大小与年均温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年均温度与年均降雨量都不能明显地改变根冠比(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高寒灌丛 生物量分配关系 气候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 NPP的2006-2015年三江源区产草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吕鑫 王卷乐 +3 位作者 康海军 赵强 韩雪华 王玉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7-1868,共12页
草地既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维系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准确估算本区域的产草量,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分辨率的NDVI、EVI和NPP产品,结合三江源区... 草地既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维系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准确估算本区域的产草量,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分辨率的NDVI、EVI和NPP产品,结合三江源区监测点的产草量地面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多种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利用择优选取的估产模型进行区域适用性评价和模型反演,研究三江源区产草量在2006—2015年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17A2H NPP的一元线性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三江源区的产草量(单产)呈东多西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点。2006—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达到3 869.43×10~4t,产草量(总量)自2014年开始降低,2015产草量(总量)为2 069.07×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草量 遥感反演 MODIS 净初级生产力 三江源区
原文传递
近12a三江源地区植被物候对水热的响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8,共9页
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结合谐波分析法与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年际物候对不同时段水热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响应时段累积降水量和气温的增加都会使植... 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结合谐波分析法与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年际物候对不同时段水热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响应时段累积降水量和气温的增加都会使植物生长季始期推迟。2三江源地区植物生长季末期与累积降水和气温的最值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 6和-0.067 8,说明响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增加会使植物生长季末期推迟,而累积气温的升高会使植物生长季末期提前,但累积气温影响相对较小。而响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增加,会使植物生长季长度延长;累积气温的升高,会使植物生长季长度缩短。3三江源地区植物生长季长度的年际变化,受生长季末期的影响较大。4三江源地区植物生长季始期主要受前一年累积气候要素影响强烈;生长季末期主要受生长季内累积降水影响强烈。生长季长度受生长季之前的累积气温的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物候 水热条件 生长季 谐波分析 傅里叶插值 三江源地区
原文传递
暖季补饲精料对三江源区1岁放牧牦牛生长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鹏飞 刘书杰 崔占鸿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为探讨暖季三江源区1岁高原型放牧牦牛生长速度潜力,于2014-06-08在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三社对1岁放牧牦牛进行精料补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36d(7月14日)、80d(8月27日)和120d(10月6日)时,补饲组牦牛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 为探讨暖季三江源区1岁高原型放牧牦牛生长速度潜力,于2014-06-08在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三社对1岁放牧牦牛进行精料补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36d(7月14日)、80d(8月27日)和120d(10月6日)时,补饲组牦牛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75.79±10.93)kg、(101.71±11.20)kg和(117.54±13.07)kg,而对照组牦牛的体质量分别为(71.00±10.03)kg、(90.90±13.36)kg和(101.44±12.19)kg,且试验80d时补饲组牦牛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0d时补饲组牦牛体质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夏初(6月8日-7月14日)、盛夏(7月14日-8月27日)和夏末(8月27日-10月6日)3个阶段的补饲组牦牛增质量和日均增质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项血清生化指标分析表明,除试验36d时补饲组牦牛乳酸脱氢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磷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80d时补饲组牦牛血清尿素氮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三江源区高原型牦牛在暖季"放牧+补饲精料"的饲养模式下,1岁牦牛平均日增质量为489g,是传统全放牧方式下(295g)的1.7倍,且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大,在产草量最高、牧草营养品质较好的暖季,适时合理的营养补饲能够有效挖掘出放牧牦牛具备的生长速度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放牧牦牛 暖季 补饲精料 生长速度 血清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