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
被引量:
7
1
作者
但汉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4,共10页
《放血尖端》是品钦的第一部"9·11"小说。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了以"互联网"为贯穿全书的背景和喻体,表面上是以跨国恐怖主义的阴谋为"9·11"提供一种另类的叙事想象,深层的写作动机却是反...
《放血尖端》是品钦的第一部"9·11"小说。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了以"互联网"为贯穿全书的背景和喻体,表面上是以跨国恐怖主义的阴谋为"9·11"提供一种另类的叙事想象,深层的写作动机却是反思网络社会和媒介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多重关系。在品钦看来,"9·11"事件并非是无可理喻的历史突变,而是互联网浪潮、全球资本主义和后人类主义互动交战的产物。人类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后对信息时代技术政治的反思,将制约虚拟现实空间中人的处境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钦
“
9·11
”
叙事
互联网
后人类主义
原文传递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被引量:
1
2
作者
孙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201-213,共13页
约瑟夫·奥尼尔于2008年出版的《地之国》一改传统"9·11"叙事专注于个人情感纠葛的狭隘书写,而是以"9·11"事件为契机,以板球为隐喻,讲述了不同个体的苦恼和救赎。小说主人公在反思了美国的族裔问题,...
约瑟夫·奥尼尔于2008年出版的《地之国》一改传统"9·11"叙事专注于个人情感纠葛的狭隘书写,而是以"9·11"事件为契机,以板球为隐喻,讲述了不同个体的苦恼和救赎。小说主人公在反思了美国的族裔问题,认清了 "美国梦"的虚幻与虚伪本质后,意识到美国自诩的"伊甸园"本就是"缺失"而非"失去",最终在重回家庭及其"偏私性"的伦理身份中修复了自我意识,并成为其进一步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地之国》采用的跨国视角和连通内外的双向审视方式也为解读后"9·11"世界中的美国民族性提供了一种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奥尼尔
《地之国》
“
9·11
”
叙事
美国民族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主题分析
3
作者
马风华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二战中的大屠杀和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灾难,成为受难民族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在9·11事件中失去父亲的美国男孩奥斯卡的视角,细腻地再现了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一系列历经劫难的...
二战中的大屠杀和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灾难,成为受难民族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在9·11事件中失去父亲的美国男孩奥斯卡的视角,细腻地再现了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一系列历经劫难的普通人的创伤体验。通过奥斯卡治愈创伤的经历,影片为美国民众献上了一剂走出创伤阴霾的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9·11
叙事
大屠杀
创伤
原文传递
题名
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
被引量:
7
1
作者
但汉松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4,共10页
基金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WW021)
201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WWC012)资助
文摘
《放血尖端》是品钦的第一部"9·11"小说。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了以"互联网"为贯穿全书的背景和喻体,表面上是以跨国恐怖主义的阴谋为"9·11"提供一种另类的叙事想象,深层的写作动机却是反思网络社会和媒介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多重关系。在品钦看来,"9·11"事件并非是无可理喻的历史突变,而是互联网浪潮、全球资本主义和后人类主义互动交战的产物。人类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后对信息时代技术政治的反思,将制约虚拟现实空间中人的处境与未来。
关键词
品钦
“
9·11
”
叙事
互联网
后人类主义
Keywords
Pynchon, 9/11 narrative, Internet, post-humanism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被引量:
1
2
作者
孙璐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201-213,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研究(1996—2016)”(20FWWB01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约瑟夫·奥尼尔于2008年出版的《地之国》一改传统"9·11"叙事专注于个人情感纠葛的狭隘书写,而是以"9·11"事件为契机,以板球为隐喻,讲述了不同个体的苦恼和救赎。小说主人公在反思了美国的族裔问题,认清了 "美国梦"的虚幻与虚伪本质后,意识到美国自诩的"伊甸园"本就是"缺失"而非"失去",最终在重回家庭及其"偏私性"的伦理身份中修复了自我意识,并成为其进一步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地之国》采用的跨国视角和连通内外的双向审视方式也为解读后"9·11"世界中的美国民族性提供了一种启发。
关键词
约瑟夫·奥尼尔
《地之国》
“
9·11
”
叙事
美国民族性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主题分析
3
作者
马风华
机构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文摘
二战中的大屠杀和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灾难,成为受难民族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在9·11事件中失去父亲的美国男孩奥斯卡的视角,细腻地再现了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一系列历经劫难的普通人的创伤体验。通过奥斯卡治愈创伤的经历,影片为美国民众献上了一剂走出创伤阴霾的良方。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9·11
叙事
大屠杀
创伤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
但汉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7
原文传递
2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孙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主题分析
马风华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