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评石一枫《入魂枪》
1
作者 聂章军 《天中学刊》 202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石一枫有着轻松幽默、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又秉持着严肃文学的基调。其新作《入魂枪》讲述青年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经历着身份、价值的重构,探索着虚拟世界中的意义与虚妄。对现代社会“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的思考是小说的重... 石一枫有着轻松幽默、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又秉持着严肃文学的基调。其新作《入魂枪》讲述青年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经历着身份、价值的重构,探索着虚拟世界中的意义与虚妄。对现代社会“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的思考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入魂枪》还是一部自觉思考元宇宙意义与可能性的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生命意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一枫 《入魂枪》 元宇宙 70作家
下载PDF
“纸上还乡”与科技时代的乡愁——论“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
2
作者 聂章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传承与新变。这种改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70后”作家的历史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怀旧情绪有关,总体上表现为“寻根”私语化的倾向。小镇“寻根”... “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传承与新变。这种改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70后”作家的历史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怀旧情绪有关,总体上表现为“寻根”私语化的倾向。小镇“寻根”是“70后”作家“想象原乡”的主要方式,通过表现地域色彩,对比异乡与故乡,塑造小镇“围城”,和将小镇作为中国社会的横切面,“70后”作家以此打造故乡的文学地理。“70后”作家的“寻根”落实在“原乡文学”的述作传统之中,会发现其特殊性在于引入了高速城镇化的背景。“原乡情结”缘起于对现实的失落,他们在抱怨故土难寻的同时,又执拗地钟情于“纸上还乡”。这也体现了“70后”作家对于青春不在的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寻根” “原乡想象” 小镇书写 文学地理
下载PDF
“70后”作家的风景书写与叙事嬗变
3
作者 曹霞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作为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70后”作家为发展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与美学构型。以“70后”作家小说中的风景书写和文学地形学的变迁为路径,可从四个阶段探析其叙事嬗变。一是通过“如画”的故乡风景展现抒... 作为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70后”作家为发展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与美学构型。以“70后”作家小说中的风景书写和文学地形学的变迁为路径,可从四个阶段探析其叙事嬗变。一是通过“如画”的故乡风景展现抒情叙事主体的情感与审美面向,建构起具有中国意蕴和“中国气派”的风景美学;二是在“并置”的城乡风景中进行“经验”的提取和转化,主人公由乡村进入城市的经历与中国城镇化进程构成了互涉性指喻;三是以“流动”的城市风景为都市的视觉景观赋形,以具有“陌生化”特质的间离性叙事拓展了城市文学的维度;四是在“家国”同构的历史风景里构建起多元对话关系,通过多重聚焦叙事将“个体一家庭/家族”与“民族一国家”联结为命运共同体。“70后”作家的创作探索仍在继续,彰显了这代人续中华文明传统的意愿以及“在世界中讲述中国”的文学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徐则臣 风景书写 叙事嬉变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4
作者 鹿佳妮 姜智芹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1期75-90,共16页
随着文学与文化国际交流日益深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版图不断扩大,作家队伍的组成更趋多元化。以莫言、余华、苏童、阎连科等为代表的一批“50后”“60后”主流作家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作... 随着文学与文化国际交流日益深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版图不断扩大,作家队伍的组成更趋多元化。以莫言、余华、苏童、阎连科等为代表的一批“50后”“60后”主流作家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获得海外出版界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的作品不断得到译介出版,受到海外读者喜爱,呈现给世界一个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新世纪以来 海外传播 中国形象
下载PDF
烟火璀璨、霞雾氤氲——论《烟霞里》的精神图景
5
作者 白亮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7,189,共9页
在《烟霞里》中,魏微对1970一2011年间的故乡风景与情感记忆、时代风潮与生命体验、日常生活与个体感受进行细绘与深描,打开了一幅“三千里山河故园,四十载人世编年”的图景。在这部“群像式”作品中,跳跃的叙事时空与潜伏的情感羁继交... 在《烟霞里》中,魏微对1970一2011年间的故乡风景与情感记忆、时代风潮与生命体验、日常生活与个体感受进行细绘与深描,打开了一幅“三千里山河故园,四十载人世编年”的图景。在这部“群像式”作品中,跳跃的叙事时空与潜伏的情感羁继交融结合,独特的线性编年体结构与鲜活的个人生命史对撞冲击,平凡人生的浩荡日常与时代肌理交相辉映。从这个意义而言,可将《烟霞里》视为“烟”和“霞”两赋。烟,是实地,指“人间烟火”;霞,是虚感,指“历史霞雾”。由此为路径,以“逃、欲、熬”为观照点,可以深入阐释小说的三个核心所指乡村记忆、个体与时代的相互映照、日常生活,同时可探究“70后”写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表征,以及“走向经典”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霞里》 故乡风景 时代风潮 日常生活 70作家
原文传递
“70后”作家的突破之作——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
6
作者 王成珊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98-105,共8页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必须被放置到“70后”作家群体中才能进行理解。一直以来,“70后”作家的文化反思力度比较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解释力。《北上》展现了这个群体一种不断突破的意愿和能力,也在潜在层面上触及了“70后”作家的书写和思维问题,表明了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作家要突破自己的认识障碍,关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 徐则臣 70作家
下载PDF
论“70后”作家灾难叙事的私语化特征
7
作者 聂章军 《文艺评论》 2023年第6期26-33,共8页
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作家各自生命体验与所处时代语境的差异,灾难文学从题材到表述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70后”作家的灾难叙事总体上呈现私语化的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将灾难日常化,书写人类与灾难共存;记叙小人物在大历史中对于... 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作家各自生命体验与所处时代语境的差异,灾难文学从题材到表述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70后”作家的灾难叙事总体上呈现私语化的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将灾难日常化,书写人类与灾难共存;记叙小人物在大历史中对于灾难的生命体验;以魔幻手法叙述带有明显虚构色彩的灾难;表现个人与时代的碰撞。这些叙事风格的形成与“70后”一代的个人经历、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体现了这代作家对人与现代文明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70后”作家私语化的灾难叙事,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精神维度,也存在一定局限。在灾难叙事的私语性和公共性之间,“70后”作家们还需要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灾难文学 灾难叙事 私语化
原文传递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阿乙小说论
8
作者 聂章军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6期49-55,129,共8页
阿乙是最受海外关注的中国“70后”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高评价。以世界文学为视野,探求阿乙的小说缘何在海外获得高度关注,其作品具有哪些“世界品性”,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方法。阿乙小说中的“中... 阿乙是最受海外关注的中国“70后”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高评价。以世界文学为视野,探求阿乙的小说缘何在海外获得高度关注,其作品具有哪些“世界品性”,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方法。阿乙小说中的“中国故事”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以县城为舞台,展现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和社会的剧变,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青年问题;表现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对文化的侵蚀;表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表现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是阿乙小说的美学特质及世界品性。阿乙小说的独特性与对华语文学的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展现了人性中未被揭示的幽暗腹地;富有哲学性和思想性;坚持对小说形式的探索;语言凝练、准确,发挥了现代汉语的诗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乙 世界文学 文学输出 70作家
下载PDF
听觉话语与“70后”小说的抒情形式 被引量:2
9
作者 颜水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51,共9页
在中国当代小说接受的跨媒介影响中,音乐和戏剧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小说中不仅有声音景观的直接描摹,小说中的音乐和戏剧实际上也是一种拟声写作。音乐、戏剧和声音景观都可以看作是听觉话语。小说中的听觉话语是自然与生活的外在呈... 在中国当代小说接受的跨媒介影响中,音乐和戏剧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小说中不仅有声音景观的直接描摹,小说中的音乐和戏剧实际上也是一种拟声写作。音乐、戏剧和声音景观都可以看作是听觉话语。小说中的听觉话语是自然与生活的外在呈现,也是人类心理与情感世界的外在化身。"70后"作家对声音有着特殊而又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老百姓的日常声音中听到了艰辛的内容与劳苦的基调。"70后"小说通过歌曲唱词、复调形式和声音景观构筑了声音的大合唱,再现了丰富复杂的生活画面和情感世界。听觉话语使"70后"小说在体裁、结构、语音方面都呈现了抒情特征,也体现了对听觉意识形态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小说 听觉话语 抒情形式 意识形态 70作家 巴赫金 《现代小说的风格》 《他乡》
下载PDF
论“70后”作家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感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文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2-111,共10页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历史叙事 历史感
下载PDF
略论“70后”作家乡土叙事的“日常”美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孝芬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38-41,共4页
"70后"作家乡土叙事"日常"美学意蕴主要包涵日常经验的精细叙事及平淡抒情的叙事形态,其在情节上不追求大开大合的戏剧性。日常生活往往呈现碎片化的流动,并以细节连缀这些碎片,对于日常经验的叙述,往往放到"... "70后"作家乡土叙事"日常"美学意蕴主要包涵日常经验的精细叙事及平淡抒情的叙事形态,其在情节上不追求大开大合的戏剧性。日常生活往往呈现碎片化的流动,并以细节连缀这些碎片,对于日常经验的叙述,往往放到"人性"的意义上来解读,恒定的人之常情及凡人生活的合理性受到特别的肯定和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日常经验 文学叙事
下载PDF
“70后”作家与现实主义潮流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文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70后"作家的大部分创作可以划归现实主义范畴。同以往的中国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他们的创作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题材空前丰富,"经验"相对薄弱;缺乏整体性历史观,着力还原历史碎片;有意疏远政治意识形态,有节制地表... "70后"作家的大部分创作可以划归现实主义范畴。同以往的中国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他们的创作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题材空前丰富,"经验"相对薄弱;缺乏整体性历史观,着力还原历史碎片;有意疏远政治意识形态,有节制地表现底层苦难;精神世界相对模糊,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现实主义 经验 历史观念
下载PDF
在生活中的牢笼中寻求自由——评李凤群长篇小说《大野》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祎博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第1期159-165,共7页
长篇小说《大野》以双线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位"70后"女性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坚韧是李凤群笔下女性成长中最为可贵的品质。李凤群以细密平缓的语言,借"今宝"和"在桃"的人生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间小城镇... 长篇小说《大野》以双线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位"70后"女性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坚韧是李凤群笔下女性成长中最为可贵的品质。李凤群以细密平缓的语言,借"今宝"和"在桃"的人生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间小城镇的社会变迁。通过对繁复的现实生活的思考,试图整体性把握个人遭际与时代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野"暗喻在广阔而喧嚣的时代背景中,每一个人都在旷野中寻找着自己的来去与归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野》 女性成长 70作家
原文传递
“70后”作家文学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纯菲 崔桂武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1-40,共10页
作为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崛起的新一代作家,“70后”作家在代际转换中肩负起了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文学创作与美学追求,既有对此前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又有开辟文学商业化的特色,为“80后”文学商业化模式的成功运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崛起的新一代作家,“70后”作家在代际转换中肩负起了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文学创作与美学追求,既有对此前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又有开辟文学商业化的特色,为“80后”文学商业化模式的成功运作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为: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别样书写、文学叙事的个性化呈现与感性写作的文学准入;审美文化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价值的嬗变与重构。经由“70后”,文学性质由政治化、精英化向商业化、市场化发展,文学创作呈现感性写作与理性写作共存相伴局面,文学叙事也从精英化的宏大历史叙事向大众化的日常叙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承上启下 “代际”作用 历史意义
下载PDF
乡土与城市之间的时代缩影——论“70后”作家的小镇叙述
15
作者 田建民 聂章军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2期25-37,共13页
小镇因其地处城、乡之间的独特属性,使得文学创作中多样的小镇故事得以发生。兼具乡土、城市文明属性的小镇,在高速城镇化中成为时代的缩影。在吐旧与革新间出生、成长的"70后"作家,将小镇作为他们的文学地标。他们一方面在... 小镇因其地处城、乡之间的独特属性,使得文学创作中多样的小镇故事得以发生。兼具乡土、城市文明属性的小镇,在高速城镇化中成为时代的缩影。在吐旧与革新间出生、成长的"70后"作家,将小镇作为他们的文学地标。他们一方面在小镇文学中记录着社会发展、精神变迁,一方面批判与反思高歌猛进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给小镇青年们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遇,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跨越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在留守、逐梦与逃离之间,小镇"围城"的困局与窘境便出现了。"70后"作为在变革的年代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小镇,承载着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这便是"70后"作家、小镇故事与改革开放进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小镇文学 小镇青年 反思现代性
下载PDF
作家计文君小说创作论
16
作者 张凡 袁亚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7-124,共8页
“70后”作家群作为当代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细数着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时代裂变处的成长与蜕变,一方面借助文本深入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当年以“钧州系列”引发文坛及学界极大关注的豫籍作家计文君,其作为“70后”作家群的... “70后”作家群作为当代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细数着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时代裂变处的成长与蜕变,一方面借助文本深入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当年以“钧州系列”引发文坛及学界极大关注的豫籍作家计文君,其作为“70后”作家群的重要一员,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较为独特的人生经历,呈现出极具计氏风格的成长经验与文学实践。计文君的作品从空间、身份、姐妹情谊、物质文明等多个层面来再现当代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人情与人性的平衡中的“退”与“守”之种种情形,并赋予其笔下的人物以生活现场感及时代的文化症候。不言而喻,计文君回归传统、从物质与精神双重文明中去探求个人创作的传统资源,借以获取消解现代性冲击下人性的疏离以及人的异化等问题的精神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复杂的人性 空间位移 姐妹情谊
下载PDF
超级英雄想象的失落——论“70后”作家张楚《风中事》
17
作者 李亚萍 王天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31,共7页
“70后”作家张楚的作品《风中事》是其从“先锋”转向“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男主角关鹏在父亲、男性友人身上构建了最初的超级英雄想象,“钢铁侠”关照了当代青年男性的理想自我。然而,平庸的现实生活令关鹏的超级英雄... “70后”作家张楚的作品《风中事》是其从“先锋”转向“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男主角关鹏在父亲、男性友人身上构建了最初的超级英雄想象,“钢铁侠”关照了当代青年男性的理想自我。然而,平庸的现实生活令关鹏的超级英雄想象备受掣肘,异乡人关鹏最终在与“城市”空间的对抗中落败。两性关系是作品的叙事骨架,男女角色在作品中互相凝视、对抗,关鹏对于当代女性的恐惧源于男性自身的性焦虑,导致了超级英雄想象的崩塌。超级英雄想象最终的失落,代表了作者对当代社会青年男性生存困境的思考,暗含了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冷静审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张楚对当下热点素材较为关注,但《风中事》并未在“书写现实”的叙事风格上实现较大的突破,也并未走出男性作家视野的固有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张楚 《风中事》 超级英雄想象
下载PDF
隐于历史褶皱中的个人书写——试论《北鸢》的历史书写
18
作者 薛嘉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8期169-171,共3页
葛亮的《北鸢》承袭了《红楼梦》等传统古典世情小说的风格,工笔细致地描摹了民国时代日常生活的情状,用典雅至极的语言对人和器物的描摹让整部小说散发着中国传统的古风雅韵。新时代号召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葛亮的《北鸢》承袭了《红楼梦》等传统古典世情小说的风格,工笔细致地描摹了民国时代日常生活的情状,用典雅至极的语言对人和器物的描摹让整部小说散发着中国传统的古风雅韵。新时代号召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鸢》的出现恰逢其时。本文围绕此书展开了"70后"作家葛亮在新时代如何进行历史书写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70作家 传统文化 历史书写 新古韵小说
下载PDF
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与审美主体的确立——中国“70后”作家长篇小说新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丽军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剧变,中国“70后”作家面临着人类工业化新进程与当代中国变革相交融的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作为拥有完整乡村生命体验和乡村中国故事的最后一代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探索性写作... 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剧变,中国“70后”作家面临着人类工业化新进程与当代中国变革相交融的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作为拥有完整乡村生命体验和乡村中国故事的最后一代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探索性写作之后,中国“70后”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构建了一个当代中国故事的立体多元的文学景观。一大批“70后”作家以其独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书写,试图在当代文坛寻觅属于自己的、时代的乃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和文化根脉,令文学书写的审美主体得以确立,成为新世纪“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乡土中国文化根脉的传承者。在文学经典化的进程中,中国“70后”作家的创作依然在路上,依然需要探索与裂变,需要在审美断裂之后的新传承与创造。而传承乡土中国的精神血脉、书写21世纪当代中国故事,就是中国“70后”作家这一代人独特的、承前启后的文学使命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70作家 当代中国故事 长篇小说 审美主体
原文传递
用意料之外的手法讲好经得起推敲的故事——与戴来对话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来 姜广平 《西湖》 2008年第10期99-105,共7页
关于戴来戴来,1972年10月生,苏州人。近年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等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入选多种选刊选本,部分被译介到国外,出版有长篇小说《对面有人》、《练习生活练习爱》、《甲乙丙丁》,... 关于戴来戴来,1972年10月生,苏州人。近年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等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入选多种选刊选本,部分被译介到国外,出版有长篇小说《对面有人》、《练习生活练习爱》、《甲乙丙丁》,《鱼说》等7部,小说集《要么进来,要么出去》、《亮了一下》、《把门关上》、《闪了一下腰》等6部,随笔集《我们都是有病的人》、《将日子折腾到底》。2002年获首届春天文学奖。2003年获《人民文学》年度短篇奖。2008年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导语戴来在70年代作家里也许是个非常鲜明的异数。在身体写作与女性写作甚嚣尘上的时候,在这一批作家中,可能惟一没有遭此恶谥的就只有戴来了。戴来更关注"几乎无事的悲剧",也更关注小说品质的圆整。小说到了戴来的手上,显然得到了更大的尊重。作为70后女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素以娴熟的中短篇小说艺术、理性审视的目光与凛冽的精神分析著称。戴来无疑是目前深富创造活力的青年作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她的出色的小说文本与预设的"女性写作"领地之间有着一种自觉的距离,对于当下生活的突入与体验有着迥异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独特风格和罕见深度,其在叙事和语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才华更是令人惊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作家 戴来 小说文本 游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