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与音乐之辨 被引量:3
1
作者 杜红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音乐束缚,完成了乐府歌辞向乐府诗的转变。"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凸显出魏晋文学的自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诗歌 汉音 文学自觉
下载PDF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曹丕诗风探绎
2
作者 周禹诗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4期69-71,共3页
自明到清,选诗渐有“汉音”“魏响”之论,至今影响甚巨。作为“魏响”的引领者,曹丕的创作已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考其艺术成就,本文认为曹丕在如下方面开创了“魏响”新风:在表达方式上,抒情性代替叙事性,并... 自明到清,选诗渐有“汉音”“魏响”之论,至今影响甚巨。作为“魏响”的引领者,曹丕的创作已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考其艺术成就,本文认为曹丕在如下方面开创了“魏响”新风:在表达方式上,抒情性代替叙事性,并强调个人化抒情;在创作目的上,审美性代替功利性,并展现出“以悲为美”的审美风气;语言“多构结”,遣词于平淡中见真情,用句于反复中生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文学自觉
原文传递
“魏响”诗人曹丕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11,共4页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以“魏响”来概括曹丕诗歌的特色,并与其父曹操的“汉音”相对立。本文通过对曹丕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指出所谓“魏响”的内涵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放弃工具性,没有明确的政治伦理方面的功利目的,基本是为满足一己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以“魏响”来概括曹丕诗歌的特色,并与其父曹操的“汉音”相对立。本文通过对曹丕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指出所谓“魏响”的内涵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放弃工具性,没有明确的政治伦理方面的功利目的,基本是为满足一己的审美需要而作;二是弱化叙事,重在抒情,并且往往抒发与普遍人生经验相关的悲哀之情;三是追求藻饰,文词趋于华丽。曹丕作品中有若干例外,但例外正好表明了他的常规。中国文人抒情诗大抵是沿着“魏响”的路子发展下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 诗人 曹丕 抒情诗 汉音
下载PDF
曹操易代革命的诗史意义──以木斋相关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幸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5-80,共6页
建安时期为文学演进中从先秦两汉转形为魏晋南北朝的关键时期,曹操作为新时代、新风气的领导者,在建安十五年有两项重要举动,一是《求贤令》政策的颁布,标志两汉道德与礼教桎梏的解放,使士人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通脱开放,开启对娱乐与美... 建安时期为文学演进中从先秦两汉转形为魏晋南北朝的关键时期,曹操作为新时代、新风气的领导者,在建安十五年有两项重要举动,一是《求贤令》政策的颁布,标志两汉道德与礼教桎梏的解放,使士人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通脱开放,开启对娱乐与美感的探索;二是铜雀台建立,促使娱乐性的文人清商乐府诗歌创作大盛,并造就抒情五言诗写作的发展,在对建安文学的开创及整体诗史意义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显著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斋 曹操 建安文学 五言诗
下载PDF
继承“汉音”传统 开拓“魏响”新风──论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文心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98-102,共5页
建安文学分“汉音”和“魏响”两个发展阶段.曹丕在建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心位置,既是“汉音”的继承者、发杨者,又是“魏响”新风的开拓者.曹丕的文学创作,兼备“汉音”和“魏响”的特色,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 建安文学分“汉音”和“魏响”两个发展阶段.曹丕在建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心位置,既是“汉音”的继承者、发杨者,又是“魏响”新风的开拓者.曹丕的文学创作,兼备“汉音”和“魏响”的特色,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着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因而曹丕实为建安时代最富代表性的文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汉音” 文学的自觉时代
下载PDF
在汉代诗学背景下看曹丕、曹植诗歌之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春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3,共8页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析这种差异,对了解曹氏兄弟的诗歌写作,大有帮助,而且认识到曹丕实乃六朝绮靡之先声,此乃文章的一得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缘情 汉音 六朝 绮靡
下载PDF
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曹操诗文艺术精神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3-67,共5页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诗文风格 汉音
下载PDF
从悲慨到哀美——六朝怨文学发展一瞥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业敏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认为,六朝的“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促使为人生的艺术蜕变为为艺术而艺术,并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汉音与魏响之异;正始之音对儒家诗教的背离;西晋诗歌由具体的感时忧生泛化为抽象的、玄化的杞人忧天;南朝诗歌的哀美意识。
关键词 怨刺 悲怨 悲慨 “汉音” 正始之音 文学发展 文人 怨情 文学的自觉
下载PDF
从“汉音”到“魏响”——试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鹏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16-120,共5页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一般只被看作三曹创作的附庸.其实,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成 就.文章从“汉音”与“魏响”的精神实质和不同表现角度关照建安七子的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其创作在艺术表 现和情感内容2个方面都体现了从...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一般只被看作三曹创作的附庸.其实,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成 就.文章从“汉音”与“魏响”的精神实质和不同表现角度关照建安七子的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其创作在艺术表 现和情感内容2个方面都体现了从“汉音”到“魏响”的历史传承.从大的方面看,是从两汉以上到魏晋以下的过 渡;从小的方面看,是从曹操到曹丕、曹植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七子 汉音 文学史地位
下载PDF
理论趣尚、创作实践与政治语境——再评曹丕及其《典论、论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松青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作家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曹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但仍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文学观。可以这样说,他在理论上推... 在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作家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曹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但仍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文学观。可以这样说,他在理论上推崇汉音与儒学道统,在创作上却能突破其矩,表现出魏响的特色来。《论文》是作为拥有政治话语权的曹丕消弭人际矛盾、表达政治诉求与人生期望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论·论文》 儒家政教文学观 汉音 政治语境
下载PDF
论建安诗风的时代性转换
11
作者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既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文学发展史上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所谓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196年,止于220年。古...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既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文学发展史上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所谓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196年,止于22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建安文学的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写作《薤露行》的190年,下限可以下移至曹植逝世的232年,纵观建安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可以将建安文学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分界点便是“曹公初破邺,武功之定始于此也”的建安九年(204)。建安前期,“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文士挣扎在社会动乱的漩涡中,吟唱着亲眼目睹的人间惨象和亲身遭历的军阀混斗。建安后期,“建安之末,区宇方辑”,社会局势相对稳定,文士聚至邺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诗人 “汉音” 建安诗歌 建安文学 《古诗十九首》 建安前期 后期诗歌 诗歌风格 慷慨悲凉
下载PDF
“魏响”,还是“汉音”?——论建安文学的所属朝代
12
作者 房聚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1-14,32,共5页
“建安”是汉朝末代皇帝刘协的一个年号,时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凡二十五年。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曹操、“建安七子”(陈琳、阮瑀、刘桢、徐干、王粲、孔融、应场)以及女诗人蔡琰等著名作家。特别是还产生了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 “建安”是汉朝末代皇帝刘协的一个年号,时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凡二十五年。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曹操、“建安七子”(陈琳、阮瑀、刘桢、徐干、王粲、孔融、应场)以及女诗人蔡琰等著名作家。特别是还产生了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卓越的诗篇《孔雀东南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孔雀东南飞》 汉音 朝代 “建安七子” 民间叙事诗 末代皇帝
下载PDF
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
13
作者 叶飞 王宏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淡化叙事而侧重情感抒发,尚作用而远自然,由慷慨激昂转向温婉轻靡的审美取向,构成了"魏响"的核心要义。阮籍融随兴寓言、玄思意趣于一体,比、赋连用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别调"的独特风貌。沈德潜以"汉音""魏响""别调"定位魏诗,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清代格调派取法更广的诗学倾向,纠正了前代诗学以"建安风骨"代指魏诗的偏颇,更加准确地揭示出魏诗的总体特征、流变轨迹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汉音 别调
下载PDF
论建安诗风的时代转换
14
作者 刘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6-11,共6页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处于两汉和魏晋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上,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公元196...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处于两汉和魏晋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上,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建安文学的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写作《薤露行》的公元190年,下限可以下移至曹植逝世的公元232年.纵观建安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诗人 “汉音” 《古诗十九首》 建安前期 建安诗歌 建安文学 后期诗歌 建安文士 诗歌风格
下载PDF
也论“汉音”与“魏响”:“三曹”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
15
作者 黄志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 汉音
下载PDF
论“操诗属汉音、丕植诗属魏响”——兼及“文学自觉说”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不直接论述目前学术界热烈争论的“文学自觉说”,而是以考察汉魏诗歌之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的不同,对“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之说的合理内核予以挖掘,兼及“
关键词 诗歌之异 操诗属汉音、丕植属 文学自觉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