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与音乐之辨 |
杜红亮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2
|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曹丕诗风探绎 |
周禹诗
|
《汉字文化》
|
2024 |
0 |
|
3
|
“魏响”诗人曹丕论 |
顾农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4
|
曹操易代革命的诗史意义──以木斋相关研究为中心 |
高幸佑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5
|
继承“汉音”传统 开拓“魏响”新风──论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
曹文心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6
|
在汉代诗学背景下看曹丕、曹植诗歌之比较 |
汪春泓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曹操诗文艺术精神探析 |
王鹏廷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8
|
从悲慨到哀美——六朝怨文学发展一瞥 |
张业敏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1
|
|
9
|
从“汉音”到“魏响”——试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
王鹏廷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理论趣尚、创作实践与政治语境——再评曹丕及其《典论、论文》 |
陈松青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1
|
论建安诗风的时代性转换 |
刘刚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2
|
“魏响”,还是“汉音”?——论建安文学的所属朝代 |
房聚棉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3
|
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 |
叶飞
王宏林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4
|
论建安诗风的时代转换 |
刘刚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
0 |
|
15
|
也论“汉音”与“魏响”:“三曹”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 |
黄志浩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6
|
论“操诗属汉音、丕植诗属魏响”——兼及“文学自觉说” |
王澍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2
|
|